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479章 中華兒女

第479章 中華兒女

  對天花的事情只是簡單提起,朱由檢打算讓錦衣衛試一下。

  只要能稍微拖延建虜的時間,那就是值得嘗試的好辦法。

  和張永安、顧炎武討論擔任軍官的體會,朱由檢讓兩人總結經驗,摸索基層軍官的培養辦法。

  張永安深有感觸道:

  「臣在擔任中隊長之後,才明白軍隊之中,為何以百人為基。」

  「無論衛所的百戶,還是前朝的百人將,統兵百人左右的軍官,皆是軍中根基。」

  朱由檢撫掌讚嘆道: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張卿所言極是!」

  「朕之所以讓你們這些世官做中隊長,便是想以此考察,誰有領兵之才。」

  「百人左右,是一個人交往的人數上限,深入交往的約二十人,恰好能控制一個中隊。」

  「如果一個人連百人都統領不好,說明他的才能不及中人、或者沒有用心。」

  「這樣的人需要轉任他職,以免影響作戰。」

  這是後世的一個著名理論,被稱為150定律,也被稱為鄧巴數字——

  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

  對於這個數字,朱由檢可謂深有體會。

  因為在之前的大肆攬權後,他很快就認識到自己除了朝堂大臣和地方督撫外,根本顧忌不到布政使、按察使。

  甚至經常在朝堂上見到的寺卿、少卿,他也時常會忽略。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記住的就是那麼多。

  想要管理更多的人,需要組織體系。

  所以他現在已經逐步放權,甚至打算把朝堂大臣和地方督撫之外的官員推選,交給沒有自己參加的廷議——

  否則朝會時就一直在推選官員,而且大部份人,他也根本不認識。

  還不如直接不參加,出了事追究責任人。

  想著這些感悟,朱由檢又向兩人道:

  「百人左右,靠著勤勉用心和私人情感還能維繫。」

  「但是人數再多,就必須用制度約束了。」

  「從百人將升為千人將,這又是一個門檻。」

  「希望兩位卿家,以後繼續努力。」

  談論了一下自己的心得,朱由檢讓兩人調查一下,每個人平均擁有的朋友、密友,大約是多少人。

  以此統計出一個平均數字,作為中隊人數的上限——

  免得中隊的人數太多,很多基層軍官沒有能力管過來。

  張永安、顧炎武聽著皇帝的安排,對當今皇帝的作風,認識更加深刻。

  不愧為重開明算科的皇帝,當今皇帝對數字的重視,遠遠超過常人。

  他們想要獲得皇帝重視,就必須在這點上下力氣。

  兩人和皇帝交流很久,直到夜色深了,才被送出清華園。

  顧炎武摸著被皇帝賜下的望遠鏡,忍不住向張永安感嘆道:

  「當今陛下,當真有古仁君之心。」

  「顧某區區生員,就得到陛下如此禮遇。」

  「難怪朝野上下,對陛下多有稱讚。」

  他這一番話,實際是話裡有話。

  這次己巳京察後,皇帝寧願派年輕官員署理職位,也沒有大肆任用東林黨人為官。

  這讓所有的官員,都認識到皇帝對東林黨的忌憚。

  不過東林黨的官員,卻又說不出什麼。

  因為皇帝除了沒有讓他們擔任實職外,其他的封賞、禮遇,那是一個不少。

  他們縱然想發牢騷,也只會被認為人心不足。

  甚至在輿論被報紙掌握後,他們牢騷的聲音都發不出來。

  張永安對東林黨可沒什麼好印象,也不想攙和到文官之間的事情里。

  他現在已經認清了自己的身份,那就是皇帝的親信錦衣衛世官,也就是當今皇帝的私臣。

  所以他想的更多的是皇帝交待的任務,好好寫一份《軍隊基層建設綱要》,依靠這篇文章,得到元士身份。

  顧炎武還要再說,忽然有一名內侍追了過來,抱著兩個盒子說道:

  「張隊長、顧元士慢走,陛下還賜下了東西。」

  把盒子中的東西展示給兩人,並讓他們簽收。

  顧炎武和張永安望去,發現盒子裡面,各放著一桿短銃。

  這杆短銃的樣子頗為奇怪,用的是簧輪火機。火機的前面是一個彈巢,再前面才是銃管。

  顧炎武和張永安不知它為何做成這個樣子,直到小太監講解後,他們才明白過來:

  「在彈巢中提前塞入子彈,擊發一枚之後,用手轉動彈巢,同時給簧輪火機上發條。」

  「然後就能扣動扳機,發射下一枚子彈。」

  「這杆火銃的射速一定會很快,可真是一桿好火銃!」


  顧炎武饒有興趣地說著,對這種射速很快的火銃極為喜愛。

  張永安同樣如此,他在試了之後,感嘆到:

  「若是再做長一些就好了,士兵也都能用。」

  送火銃的小太監笑著道:

  「長的轉輪火銃也有,就是後面漏氣,射程提高不多。」

  「所以皇爺讓多造短銃,用作自衛武器。」

  說著,他還提醒二人道:

  「這種短銃,皇爺稱之為手銃。」

  「你們可不要把它同以前的手銃同樣看待。」

  手銃這個名字在大明早就有,指的是一種可以手持的管狀火器。

  這種火器在國初時用得比較多,現在早就開始淘汰了。

  所以朱由檢仿照後世的手槍,把手持的短銃稱為手銃。

  這杆轉輪火銃,是他在轉管迅雷銃不順利後,讓呂祥等人研製出來的。

  這次的研究倒很順利,製造出了可以實用的火銃。

  而且子銃的形式也有所變化,有了後世子彈的樣子。

  顧炎武和張永安眼前的火銃,用的就是銅殼凸緣彈,雖然為了點燃火藥底部還留出凸起的孔,卻比以前的子銃要像子彈多了。

  所以朱由檢把它稱為子彈,裝載子彈的轉輪也稱為彈巢。並且還開發了裝彈器,用於快速裝彈和回收子彈——

  這些子彈的外殼,都是需要回收後重新裝藥使用的,甚至使用者還被要求掌握復裝子彈。

  轉輪火銃的射速遠遠勝過三眼銃,銃管加長之後射程也能比得上。所以朱由檢還讓人製作了一種銃管較長的騎銃,地位類似於後世的卡賓槍,用於取代三眼銃。

  這也是轉輪火銃最大的用途了,再加長銃管的話,它的射程和威力也比不上尾部不漏氣的火銃,所以它不能作為主力武器使用。

  顧炎武和張永安二人,很快就認識到這一點。

  他們在把玩了一會兒後,就知道這種短銃適合防身。至於在戰場上的作用,那是不能有太大期盼的。

  畢竟它的銃管太短、後面還會漏氣,射程和威力必然不如前裝火銃,在大規模戰場上發揮的威力很有限。

  不過對於右眼目盲的顧炎武來說,這杆手銃卻很適合。因為他眼力的缺陷,在近距離表現得不明顯。

  這讓他的心中,對皇帝更加感激。張永安也笑著向他道:

  「顧兄,這次是沾你的光了。」

  「否則這麼新穎的火器,為兄可不能夠得到。」


  顯然,他也猜出這是皇帝賜給顧炎武防身的。至於他只是順帶。

  顧炎武輕輕擦了一下眼角,向著清華園的方向道:

  「天恩浩蕩,顧某隻有忠心報國了!」

  「走,咱們回去儘快把和陛下的談話記下來。」

  「免得忘了東西,文章都寫不好。」

  和張永安忙到深夜,把今日的談話,大概記了下來。

  若非明日還有演習,估計兩人會挑燈夜戰。

  ——

  次日,這次大閱的第二階段開始,那就是御營、京營、巡捕營和西南有功將士,各出一千人對陣。

  首先對陣的是京營和西南有功將士,秦良玉率領一千白杆兵,率先請求出戰。

  白杆兵大名鼎鼎,在播州之役和渾河之戰中,打下赫赫威名。

  這次西南平叛,秦良玉的功勞雖然不是那麼顯眼,卻一直是平叛主力。

  朱由檢要求調西南有功將士進京時,特意提出讓秦良玉把白杆兵帶來。

  所以這第一仗,就是京營和西南有功將士對陣。

  京營的士兵很久沒有上過戰陣,但是能被選出來參加大閱的將士,顯然都是精銳。

  其中還有一些從遼東調過來的,例如率隊的將領楊國柱。

  不過,縱然他作戰勇敢、精於騎射,但是一個人在戰場上,著實改變不了大局。

  這些在戰陣上廝殺多年的白杆兵,很快就用嫻熟的戰法把京營將士壓制,並且用白杆長矛,把楊國柱一身武藝逼得無從施展。

  楊國柱左沖右撞,都沒能衝出重圍。這讓他只能感嘆自己帶領的不是騎兵,否則不會敗得這麼慘。

  但是不管怎麼說,京營都是失敗了。而且更讓他惱火的是,一些京營士兵像是看戲,根本沒有奮勇向前。

  這些人在皇帝面前都敢這樣,以後上了戰場,豈不會臨陣脫逃?

  楊國柱下定決心,以後要把這些人好好練一練。

  不過,他沒有這個機會了。在台上觀看演習的朱由檢,同樣也看出了這一點。冷冷地向京營護軍使李邦華道:

  「京營甲等營的精銳,就是這個樣子嗎?」

  「把這些人淘汰一半,從乙等營抽調精銳進入。」

  「精兵要集中在一起,作為軍中標杆。」

  顯然對李邦華整軍的成果,很是感到不滿。

  他給李邦華那麼大的權力,就是讓他整頓出一支有戰力的軍隊。


  沒想到李邦華權力是有了,帶出的士兵卻仍舊不堪大用。

  選出來的精銳都是這個樣子,其它士兵還如何指望?

  所以他心裡已經在想著,要不要換個武將,繼續推進整軍——

  畢竟軍事可不比其它,效果必須要立竿見影。

  李邦華心裡也在暗恨,因為京營參加大閱的人選,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

  沒想到這些人在弓箭上表現得還不錯,到了戰陣之上,卻根本沒有戰心。

  這讓他在皇帝面前失了顏面,整軍的成果也受到很多質疑。

  好在,皇帝在一眾大臣面前,沒有繼續苛責。而是對白杆兵大加讚賞,認為不愧是軍中精銳。

  而且還對領兵的秦良玉賦詩一首,贊道: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秦將軍可謂當代木蘭,將來必然是留名青史的女將。」

  群臣聽著皇帝的讚嘆,同樣也湊趣地稱讚起來。

  石砫馬家雖然是土司,但是馬千乘和秦良玉的一系列作為,無疑讓他們得到了士人認可。

  甚至錦衣衛指揮僉事張道浚的妹妹張鳳儀,還成了秦良玉的兒媳婦,兩家結成姻親。

  張鳳儀的出身可不低,她的父親張銓,是遼東死難的忠臣之一。爺爺張五典更是以兵部尚書致仕,張家連續兩代出過進士。

  這樣的家族都願意和馬家聯姻,可見石砫馬家和秦良玉的被認可度,很多人把她當成大明臣子看待。

  朱由檢更知道秦良玉的忠心,知道她在歷史上被南明追諡為忠貞侯。所以他不吝誇讚,還借用了後世的一首詩。

  這首詩在朱由檢看來沒什麼,秦良玉聽到後卻極為歡喜。

  她最中意的,就是詩中的「中華兒女」四個字,意味著大明皇帝,沒有把她外人看待。

  行禮謝恩之後,秦良玉道:

  「謝陛下賜詩!」

  「石砫馬家雖是土司,卻也是中華兒女。」

  朱由檢之前沒注意這一點,聽到秦良玉特意提起,才想到此時沒有中華民族的說法,念頭一轉大聲道:

  「凡是華夏苗裔,都是中華兒女。」

  「馬家身份是土司,卻不改中華兒女身份。」

  「馬家若想開藩,朕也可以將世襲土司職位改為爵位。」

  「朕對為國效力者,皆是同樣看待。」


  正式確立了中華兒女的概念,和華夏、諸夏聯繫上。

  秦良玉聞言更是歡喜,險些當場就請求把世襲的土司官職轉為爵位。

  好在她知道茲事體大,現在又不是討論的時候,謝恩退了下來。

  在京營和西南有功將士的比試後,接下來又開始舉行御營和巡捕營的比試。

  這兩支兵馬都是新軍,是朱由檢按照大隊、中隊、小隊、什伍編組起來的。這次千人對戰,兩方各派出一個大隊。

  同樣是大隊,人數有多有少。御營的人數少一些,只有五百多人。巡捕營的人數要多一些,多達七百多人。

  哪一方戰力更強,要看實際表現。

  不同於之前的近戰廝殺,御營和巡捕營,是火器化的軍隊。

  所以他們的比試,是從遠處開始,遠遠地就比試放銃,看看哪方發射得更快點。

  火銃的使用也完全按實戰要求,除了彈頭是易碎的木屑彈丸外,其它都按實戰。

  因為戰法一樣,兩方的高低很容易看出來。士卒更加優秀、而且經歷過實戰的御營將士,明顯比巡捕營更勝一籌,他們在同樣的時間內打出四次齊射,勝過巡捕營的三次。

  而且銃聲明顯更整齊,不像巡捕營那樣散亂。

  在接下來的陣法變化上,御營同樣是更勝一籌,用時同樣比巡捕營少、速度更加快捷。

  雙方的較量幾乎都是這樣展開,根本就沒有剛才的近戰熱血。

  除了御營和巡捕營自己外,其他人大多沒有看出什麼門道。

  不過接下來御營和西南有功將士的比試,就讓他們知道這種戰法的威力了。(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