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六十章
698年的秋天,對陳子昂而言,確是一個充滿轉折意味的季節。四十不惑之年,他站在了人生的又一個十字路口,面對著內心與外界的雙重抉擇。在這個收穫與反思並存的季節里,他以一種近乎決絕的姿態,向朝廷遞交了辭呈,理由是侍奉年邁的父親,但誰又能說,這背後沒有藏著他對仕途疲憊的一絲逃避呢?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當陳子昂滿心以為可以就此擺脫官場的束縛,回歸田園,享受那份久違的寧靜與自由時,武則天的「帶官取給而歸」的批示卻如一道突如其來的閃電,照亮了他複雜的心境。這不僅僅是對他過去功績的一種認可,更是將他與朝廷之間那根無形的線拉得更緊了。他雖身在江湖,卻發現自己的心依舊被廟堂的種種所牽絆,難以真正割捨。
這份羈絆,對於陳子昂而言,既是榮耀也是負擔。它讓他感受到了自己價值的被肯定,也讓他不得不面對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他渴望自由,渴望擺脫官場的紛擾,但那份對家國天下的責任感,以及內心深處對武則天的感激與敬畏,又讓他無法輕易放下手中的一切。於是,陳子昂帶著官職開始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
699年初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陳子昂終於帶著家眷,踏上了歸鄉的路途。他的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輕鬆與釋然,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擔,整個人都變得輕盈起來。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終於回到了射洪縣武東老家,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
武東山,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小山,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陳子昂這位詩人隱士準備的避風港。山巒疊嶂間,隱藏著無數家族的記憶與榮耀,每一塊石頭、每一片樹葉都似乎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當陳子昂終於卸下官場的重擔,選擇歸隱於此,這座山便以它獨有的方式,溫柔地接納了他。
山間,溪流潺潺,清澈見底,它們或繞過青石,或穿過密林,最終匯入那條蜿蜒流淌的涪江。水聲與風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曲悠揚的自然之歌,讓人心曠神怡,忘卻塵世的煩惱。陳子昂常常漫步於這山水之間,聽著溪流的低語,望著遠處的山巒起伏,心中那份曾經的壯志凌雲逐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淡泊明志的寧靜與超然。
山腳下,是一片廣袤的沖積壩子,土地肥沃,物產豐饒。這裡是陳氏家族世代耕耘的地方,也是陳子昂成長的搖籃。這片土地不僅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陳氏子孫,更見證了陳子昂從青澀少年到壯志青年,再到淡泊隱士的心路歷程。每當他站在壩子上,望著那片熟悉的田野和忙碌的農人,心中總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那是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是對自己人生選擇的無悔與堅定。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陳子昂決定重新開始。他親自選址於武東的西山之上,那裡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宛如人間仙境。他僱傭工匠,修建了十多間簡陋而溫馨的茅屋,既作為居住之所,也是他與家人共度時光的小天地。每一根茅草,每一塊石頭,都凝聚著他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
在茅屋周圍,陳子昂開墾了幾畝園地,栽桑種藥,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春日裡,他親手播下希望的種子,看著它們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夏日裡,他頂著烈日除草澆水,汗水浸濕了衣背,卻也收穫了滿園的綠意盎然;秋日裡,他採摘著金黃的桑葉和成熟的草藥,心中充滿了豐收的喜悅;冬日裡,他則圍爐夜話,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靜候著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在隱居的日子裡,陳子昂的生活變得簡單而純粹。他不再過問朝堂之事,不再為仕途奔波勞碌,而是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讀書與耕種之中。他沉浸在書海之中,與古今中外的智者對話,汲取著知識與智慧的光芒;他也在田間地頭勞作,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著生命的律動與自然的奧秘。
這樣的生活雖然清苦,卻讓陳子昂的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與自由。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思考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他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權勢與地位,而在於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他開始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刻時光,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
這十餘間古樸的草屋,它仿佛是大自然不經意間遺落的一抹溫柔,靜靜地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草屋前,溪水潺潺,清澈見底,岸邊柳絲輕拂,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正是這片被世人遺忘的淨土,成為了陳子昂尋找心靈歸宿的避風港。
陳子昂選擇了這條歸隱之路。他不再是朝堂上那個意氣風發的壯年,而是化身為張家灣中的一名隱士,每日與草木為伴,與山川對話,找尋著那份久違的寧靜與自我。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輕輕拂過草屋的屋檐,陳子昂便已起身。他身著粗布衣裳,手持鋤頭,步入後院的藥圃。那裡,是他精心培育的一片綠洲,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草藥,有清熱解毒的金銀花,有滋補養生的靈芝,每一株都承載著他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他並非為生計所迫,而是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侍弄著這些自然的饋贈,仿佛在與它們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探尋著生命的奧秘與宇宙的真理。
午後,陽光變得柔和而慵懶,陳子昂便會移步至書房。這裡藏書萬卷,經史子集,無所不有。他或坐或臥於竹榻之上,手捧古籍,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那些古老的文字,如同穿越時空的信使,將先賢的智慧與哲思一一展現在他面前,讓他明心見性,愈發堅定了自己對「輕財重道」的信念。在書中,他找到了精神的寄託,也看到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然而,每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之時,陳子昂的內心卻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孤憤與不甘。他回想起曾經的壯志未酬,那些未竟的理想與抱負,如同冬日裡的寒風,穿透層層衣衫,直抵心底。他渴望被理解,渴望有人能讀懂他眼中的星辰大海,讀懂他內心深處那份對世事的洞察與無奈。但在這個偏遠的山谷里,知音難覓,他只能將這份情感化作筆端的文字,流淌在紙上,留下一串串深刻的足跡。
有時,他會獨自漫步於山林間,望著滿天繁星,心中充滿了對宇宙的敬畏與好奇。他相信,在浩瀚的宇宙中,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星空,那裡沒有世俗的紛擾,沒有名利的束縛,只有純粹的自我與對生命無盡的探索。於是,他繼續煉雲丹,追求長生不老,這不僅僅是對死亡的恐懼,更是對生命意義深刻探索的一種體現。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延長自己的壽命,有更多的時間去實現那些未了的夢想,去追尋那份超脫世俗的情懷。
歲月悠悠,張家灣的草屋見證了陳子昂從壯年到暮年的轉變,也記錄了他對生命意義不懈追求的心路歷程。儘管內心的孤憤與不甘時常伴隨著他,但正是這份情感,讓他的人生更加真實而深刻。最終,陳子昂以一種近乎傳奇的方式,將自己融入了這片他深愛的土地,成為了張家灣永恆的傳說。
春日的某個黃昏,張家灣的草屋前迎來了一位久違的訪客,如同一縷和煦的春風,輕輕吹散了陳子昂心中的孤寂與塵埃。這位友人,正是他昔日同窗崔泰之,伴其左右的是另一位摯友冀珪。他們的到來,讓這座靜謐的山谷瞬間充滿了生機與歡笑。
夜幕降臨,草屋內燈火通明,三人圍爐而坐,一壺清茶,幾碟簡樸的小菜,卻勝過了世間無數珍饈美味。窗外,月光如水,灑滿庭院,與屋內溫馨的氛圍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面。
酒過三巡,話匣子漸漸打開,陳子昂的眼神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他直言不諱地分享了自己隱居生活的點滴,既有對自然之美的無限嚮往,也有對世事滄桑的深刻感慨。但更多時候,他的話語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矛盾與掙扎——身雖在江湖之遠,心卻始終繫於魏闕之高。
「吾輩雖隱於山林,然心繫天下,未嘗一日忘卻國家興亡、百姓疾苦。」陳子昂的聲音低沉而堅定,他的話語如同重錘一般,敲擊在崔泰之和冀珪的心上,也讓他們感受到了那份深藏不露的忠誠與執著。
崔泰之聞言,感慨萬分,他拍了拍陳子昂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子昂兄,你的心意我等皆能體會。身在江湖,心向魏闕,此乃君子之大志也。然世事如棋,變化無常,你我當順應時勢,不失本心。」
冀珪亦點頭附和,他深知陳子昂的才華與抱負,更敬佩他即使身處逆境,亦能堅守信念的堅韌不拔。他提議道:「不如我等共商大計,看如何能在隱居之餘,亦能為國家社稷貢獻綿薄之力。」
這一夜,三人暢談至深夜,從家國天下到詩詞歌賦,從人生哲理到宇宙奧秘,無話不談。他們的笑聲與談話聲,在寂靜的山谷中迴蕩,仿佛連天上的星辰也為之動容。
陳子昂的心,因這次深夜長談而重新煥發了生機。他意識到,儘管自己選擇了隱居之路,但那份對國家的忠誠與對理想的執著,始終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再為隱居的寂寞所困擾,因為他知道,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心中有夢,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