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五十五章
公元695年,武周證聖元年與天冊萬歲元年交匯的乙未年,對於才華橫溢卻命運多舛的文人陳子昂而言,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他年屆三十七,歷經了半年的牢獄之災後,終於得以昭雪,重獲自由。在這份沉重的解脫之後,他滿懷感激之情,上呈了《謝免罪表》,以此表達自己對皇恩浩蕩的深深謝意,並重新被任命為右拾遺,這一職位雖不高,卻足以讓他繼續以筆為劍,為社稷蒼生發聲。
重獲自由與官職的他,內心並未因此而完全平靜。半年的牢獄生活,不僅磨礪了他的意志,更讓他對世事有了更深的洞察與反思。他時常生出超脫塵世、遨遊四海的「汗漫之志」,這種志向或許是對現實束縛的一種逃避,亦或是對自由精神的無盡嚮往。於是,他開始廣泛結交那些遊方於江湖之外的隱士高人,與他們談經論道,共話風月,尋找心靈的慰藉與思想的碰撞。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創作了《感遇》詩系列中的第十八首:
逶迤勢已久,骨鯁道斯窮。
豈無感激者,時俗頹此風。
灌園何其鄙,皎皎於陵中。
世道不相容,喈喈張長公。
這首詩以抒發內心的感慨與抱負。詩中,「逶迤勢已久,骨鯁道斯窮」描繪了自己長久以來在仕途上的坎坷與堅持,那份正直不屈的「骨鯁」精神,在現實的洪流中似乎已走到了盡頭。然而,他並未因此絕望,而是反問:「豈無感激者,時俗頹此風?」他相信在這個時代,定有人能夠理解並感激他的堅持,只是世俗的風氣已日漸頹靡,難以容納他這樣的異類。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接下來,「灌園何其鄙,皎皎於陵中」兩句,他以「灌園」自比,雖看似卑微,卻自有一股清高之氣,與古代隱士於陵子終(傳說中的隱士,以灌園為生,清貧自守)相比,更顯其人格之高潔。然而,「世道不相容,喈喈張長公」又透露出他對現實社會的無奈與悲哀,儘管他如張長公(即漢代隱士張季鷹,以清高不仕著稱)一般高潔,卻終究難以被這個世道所接納,只能發出「喈喈」的悲鳴。
這首詩,不僅是他個人命運的寫照,更是對那個時代士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反思。在權力與道德的交鋒中,他選擇了堅守自己的信念,即使前路艱難,也要「骨鯁」到底,這份勇氣與堅持,成為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敬仰的楷模。
陳子昂還創作了《感遇》詩系列中的第三十八首:
仲尼探元化,幽鴻順陽和。
大運自盈縮,春秋遞來過。
盲飆忽號怒,萬物相紛劘。
溟海皆震盪,孤鳳其如何。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流傳著一段關於智慧與堅韌並存的傳奇,這故事,如同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將我們帶入了一個風雨飄搖卻又充滿希望的時代。
春秋末年,天下紛擾,諸侯爭霸,民不聊生。在這亂世之中,有一位名叫雲逸的青年,他自幼便對儒家之道抱有無比的熱忱,夢想著能如先賢孔子那般,探尋天地元化之奧秘,以仁義禮智信教化萬民,恢復天下太平。雲逸常言:「吾輩當效法仲尼,順天應人,以道化世。」
一日,雲逸遊歷至一片幽靜的竹林深處,恰逢春日陽和,萬物復甦。他閉目冥想,仿佛能聽見自然界的低語,感受到那股源自宇宙深處的和諧與力量。此刻,他仿佛與孔子跨越時空對話,共同探討著天地運行的規律,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與使命。
在那片古老而遼闊的大地上,季節的更迭如同天地間最溫柔的筆觸,繪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然而,這一年,春秋之交,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變故。天際邊,烏雲如墨,迅速鋪展開來,遮蔽了往日溫柔的陽光,將大地籠罩在一片壓抑與不安之中。
風暴,如同沉睡的巨獸被猛然喚醒,帶著毀天滅地之勢,驟然降臨。盲飆自四面八方匯聚,化作無數鋒利的刀刃,切割著空氣,發出尖銳的呼嘯聲,仿佛是大自然最憤怒的咆哮。樹木在這狂風中彎腰折節,枝葉間相互碰撞,發出陣陣悽厲的哀鳴,宛如世間萬物在絕望中掙扎。
海水,這自古以來便溫柔包容的存在,此刻也變得狂暴不羈。巨浪滔天,一次次狠狠地拍打著岸邊,濺起千堆雪,仿佛要將一切阻礙其肆虐之物吞噬殆盡。溟海深處,似乎有巨獸在翻騰,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與風暴共鳴,讓整個天地都為之震顫,一片混沌,仿佛真的迎來了末日的審判。
在這混沌與絕望之中,雲逸孤身立於山巔之上,衣袂飄飄,仿佛與世隔絕的仙人。狂風雖烈,卻吹不散他眼中的堅定與熾熱。他心懷天下,志在蒼生。他深知,個人的力量在自然災害面前微不足道,但那份對儒家「仁愛」、「堅韌」理念的堅持,讓他選擇了面對而非逃避。
他閉上眼,深呼吸,將心中的恐懼與不安化為堅定的信念。睜開眼時,雙眸中已是一片清明,仿佛能穿透風暴,看到未來的希望。雲逸開始行動起來,他利用山間的岩石與樹木作為掩護,一步步向山下走去,心中已有了計較——他要去幫助那些在這場浩劫中無助的百姓,用自己的學識與智慧,為他們點亮一盞明燈。
沿途,雲逸遇到了被風暴摧毀家園、流離失所的百姓。他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用自己的衣物為孩童遮風擋雨,用智慧安撫驚恐的人們,引導他們前往安全之地。他還組織起倖存的人們,共同修建臨時避難所,分配有限的資源,確保每個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
在這場風暴中,雲逸不僅是一位救援者,更是一位心靈的燈塔。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仁愛精神,以及「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堅韌不拔。在他的帶領下,人們逐漸從絕望中走出,重拾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終於,風暴過去了,天空重新露出了久違的蔚藍,陽光灑滿大地,萬物復甦。雲逸站在重建的家園前,望著這片重新煥發生機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欣慰與感慨。他知道,雖然風暴可以摧毀一切,但人心中的信念與希望,卻是永遠無法被摧毀的。而他,也將繼續前行,用他的智慧與勇氣,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的光明與希望。
於是,雲逸開始四處奔走,他深入民間,以孔子的教誨為指引,傳播仁義之道,教化百姓。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儒家精神。在他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被喚醒,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了寬容與互助,社會風氣逐漸好轉。
而這一切,正如陳子昂在《感遇》中所言:「仲尼探元化,幽鴻順陽和。大運自盈縮,春秋遞來過。盲飆忽號怒,萬物相紛劘。溟海皆震盪,孤鳳其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正是這些渺小的存在,匯聚成了推動時代前進的磅礴力量。雲逸的故事,就是這段傳奇中最為閃耀的一章。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