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袁竹著第二十六章
在麟台之上,陳子昂的名字如同春風中的一縷清音,迅速傳遍了朝野內外,他的才華與學識得到了朝廷的認可,一時間,春風得意,馬蹄疾馳。然而,在這榮耀與光環之下,陳子昂的心卻異常平靜,甚至更加沉重。他深知,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耀,更是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
月明星稀之夜,萬籟俱寂,只有偶爾傳來的蟲鳴與遠處更夫的打更聲交織成夜的序曲。陳子昂獨自坐在簡陋卻整潔的書房中,案頭的燭光隨風搖曳,將他的身影拉得長長的,投在斑駁的牆壁上,顯得格外堅毅而孤獨。
他凝視著手中緊握的筆,這支筆曾助他在科舉之路上披荊斬棘,如今,它更成為了他心中那份對家國深沉愛與憂慮的寄託。陳子昂的思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穿透了黑暗的束縛,直抵國家的深處。
𝘀𝘁𝗼𝟵.𝗰𝗼𝗺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他深知,國之根本在於民,民之安樂繫於政。在這個看似繁華盛世的背後,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疾苦與不公?他想起那些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百姓,他們的汗水滋養了這片土地,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回報;他想起那些在偏遠山區掙扎求生的孩童,他們的眼中滿是對知識的渴望,卻因貧窮而難以觸及夢想的彼岸。
想到這裡,陳子昂的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憤與責任感。他意識到,作為一位新進的士人,他不僅要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更要將這份榮耀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百姓的安居樂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於是,他提筆疾書,字字珠璣,句句肺腑。他上書言事,針砭時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減輕百姓負擔、促進農業發展、改善教育條件。他的言辭懇切而有力,字裡行間透露出對家國深沉的愛與憂慮。
然而,改革之路從非坦途。陳子昂的言行觸動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神經,他們或明或暗地對他進行阻撓與打壓。但陳子昂並未因此退縮,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與決心。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愛、有憂慮、有責任,就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他提筆蘸墨,心中激盪的情感如江河奔騰,化作一行行鏗鏘有力的文字,字裡行間,不僅是對先賢治世的追思,更是對當前時局的深刻剖析與對未來的殷切期望。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提筆寫下《諫政理書》:
「月日,梓州射洪縣草莽愚臣陳子昂謹冒死稽首再拜獻書闕下:臣子昂西蜀草茅賤臣也,以事親餘暇得讀書,竊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經,歷觀邱墳,旁覽代史,原其政理,察其興亡。自伏羲、神農之初,至於周、隋之際,馳騁數百年,雖未得其詳,而略可知也。莫不先本人情,而後化之,過此已往,亦無神異。獨軒轅氏之代,欲問廣成子以至道之精理於天下,臣雖奇之,然其說不經,未足信也。至殷高宗亦延問傳說,然才救弊,未能宏遠,自此之後,殆不足稱。臣每在山谷,有願朝廷,常恐沒代而不得見也。豈知沾沐聖化,未夭天年,幸得游京師,睹皇風,親逢大聖之詔布於天下,問於賢士大夫曰:「何道可以調元氣?」賤臣孤陋,誠未足知,然臣竊觀自古帝王,開政之原備矣,未有能深思遠慮獨絕古今如陛下者也。故賤臣不勝區區,願竭固陋,以聞見言之,雖未足對揚天休,然或萬一有可觀者,敢冒昧闕庭奏書以聞,伏惟皇太后陛下少加察焉。
臣聞之於師曰:「元氣者,天地之始,萬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天地之道,莫大乎陰陽;萬物之靈,莫大乎黔首;王政之貴,莫大乎安人:故人安則陰陽和,陰陽和則天地平,天地平則元氣正矣。是以古先帝代,見人之通於天也,天之應乎人也,天人相感,陰陽相和,災害之所以不生,嘉祥之所以遂(一作並)作。則(一作遂)觀象於天,察法於地,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人,於是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故人得安其俗,樂其業,甘其食,美其服,陰陽大和,元氣以正。天瑞降,地符昇,風雨以時,草木不落,黽龍麟鳳,在郊藪矣。咱顓頊、唐、虞之閒,不敢荒寧,亦克用理,故其書曰:「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人於變時雍,迺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和之得也。」至夏德衰亡,殷政微喪,桀、紂昏暴,亂於天道,殺戮無罪,放棄忠良。遂竭天下之力,殫天下之貨,作為瑤台,起乎瓊室,極荒淫之樂,窮耳目之玩;傾宮之女,至數千人,奇伎淫巧,以億萬計;信巫鬼,聽讒邪,遂為糟丘酒池、炮烙之刑,一朝牛飲者三千人。龍逢不勝其憂,諫而死;箕子不堪其憤,囚為奴。是以陰陽大乖,天地震怒,山川鬼神,發見災異疾疫大興,妖孽並作,而桀、紂不悔,卒迺滅亡,和之失也。逮周文、武創業。順天應人,誠信忠厚,加於百姓,德澤休泰,興乎頌聲;成、康之時,刑措三十餘年,天人之道始和矣。幽、厲之末,復亂厥常,苛慝暴虐,詬黷天地,百川沸騰,山冢崒崩,人以愁怨,疾厲為作,故其詩曰:「昊天不傭,降此鞫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先不後,為瘥為瘵。」天地生之理,復悖於茲矣。嗚呼!豈不哀哉!豈不哀哉!
近者有隋氏,亦不克終厥初。隨高帝之有天下也,以六合為家,方將對越天人,傳之萬代,至煬帝承平,自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欲窮宇宙之觀,極游宴之樂,以為人主之急務也。於是迺鑿御渠,決黃河,自伊、洛之閒而屬之揚州,生人之力既弊,天地之藏又泄。煬帝方欣然以為得計,將後宮彩女數百千人,遂泛龍舟,游三江五湖之閒,當其得得意也,視天下如脫屣爾。其後百姓騷弊,災變數興,吏人貪暴,其政日亂,陰陽感怒,彗孛以出。煬帝不悟,自以為天下安於泰山,方率百萬之師,而有事於遼東。當時山東,父子不得相保也。天厭暴政,人懷亂亡,故遼東之役未歸,而中國之難已起。身死逆手,宗廟以隳,其故何哉?逆天人之理也。是以臣每察天人之際,觀禍亂之由,跡帝王之事,念先師之說,昭然著明信不欺爾,不意陛下以大聖之慮,見天人之心,將欲調元氣之綱,返淳和之治,自非陛下合天地之德,有日月之明,誰能眇然遠思,欲求大和於元氣哉?此昔者伏羲氏之所以本天人而為三皇首也。愚臣暗昧,不勝大願,願陛下為大唐建萬代之策,恢三聖之功,傳乎子孫,永作鴻業,千百年閒,使繼文之主有所守也。非甚無道,不失厥嗣,陛下可不務之哉?
臣伏見天皇大帝得天地之統,封於泰山,盛德大業,與天比崇矣,然尚未建明堂之宮,遂朝上帝,使萬代鴻業,今猶厥然。臣愚意者,豈非天皇大帝知陛下聖明,必能起中興之化,留此盛德,以發揮陛下哉?不然,何所異讓而未作也?今陛下欲調元氣,睦人倫,躋俗仁壽,興風禮讓,舍此道也,於何理哉?故臣不勝區區螻蟻之誠思,願陛下念先帝之休意,恢大唐之鴻業,於國南郊建立明堂,使宇宙黎元,遐荒夷貊,昆蟲草木,天地鬼神,粲然知陛下方興三皇五帝之事,與天下更始,不其盛哉!昔者黃帝合宮,有虞總章,唐堯衢室,夏後世室:群聖之所以調元氣、理陰陽此教也。臣雖未學,竊嘗聞明堂之制也,有天地之則焉,有陰陽之統焉,二十四氣、八風、十二月、四時、五行、二十八宿,莫不率備。故順其時月而為政,則風雨時,寒暑平,萬物茂暢,五穀登稔,元氣不錯,陰陽以和;逆其時而為政也,則水旱興,疾疫起,蟲螟為害,霜元成災,陰陽不和,元氣以錯:故昔者聖人所以為教之大業也。是以臣願陛下為大唐建萬代之策者,意在茲乎!意在茲乎!
陛下若不以臣微而廢其言,乞以臣此章與三公九卿、賢士大夫議之於庭。倘事便於今,道不違古,即請陛下徵天下鴻生鉅儒、賢良豪傑之士,博通古今皇王政理之術者,與之按《周禮·月令》而建之,臣必知天下庶人子來,不日而成也。迺正月孟春,陛下乘鑾輿,駕蒼龍,載青旂,佩蒼玉,從三公九卿、賢士大夫、鴻儒碩老、衣冠之倫,朝於青陽左個,負斧衣,憑玉幾,南面以聽天下之政。於是遂發大號,宣布四方,使各順十二月之令,無敢有違。迺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無失經紀,以初為常。陛下遂躬藉田親蠶,以勸天下之農桑;養三老五更,以教天下之孝悌;明訟恤獄,以息天下之淫刑,除害去虐,以正天下之仁壽,修文尚德,以止天下之干戈,察孝興廉,以除天下之貪吏。矜寡孤獨,疲癃羸老,不能自存者,賑恤之;後宮美人,非三妃九嬪八十一御女之數者,出嫁之;珠玉錦繡、雕琢技巧之飾,非益於理者,悉棄之;巫鬼淫祀,誑惑良人者,禁殺之。陛下務以至誠,躬服質素,以為天下先,愚臣以為不出數年之閒,將見太平之化也。天人之際既洽,鬼神之望允塞,然後作雅樂,潔資盛,宗祀天皇於明堂以配上帝,使萬國各以其職來祭,豈不休哉!臣伏惟陛下至德明聖,未有能越行此道者也。故臣竊以為此化一成,則人倫之道自睦,刑罰之原自息,兵革之事不興,還淳之途可見,仁壽禮讓,稼穡農桑,不言而自致也。是以賤臣未得為陛下一二論之,何者?聖人之教在於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領提綱,使天下自理也。
然臣竊獨有私恨,陛下方欲興崇大化,而不知國家太學之廢,積歲月矣;堂宇蕪穢,殆無人蹤,詩書禮樂,罕聞習者。陛下明詔尚未及之,愚臣所以有私恨也。臣聞天子立太學,可以聚天下英賢,為政教之首,故君臣上下之禮,於是興焉;揖讓樽俎之節,於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賢臣,由此道也。今則荒廢,委而不論,而欲睦人倫,興禮讓,失之於本,而求之於末,豈可得哉?況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奈何天子之政而輕禮樂哉?臣所以獨竊有私恨者也。陛下何不詔天下胄子,使歸太學而習業乎?斯亦國家之大務也。臣愚蒙所言,事未曲盡者,恐煩聖覽,必陛下恕臣昏愚,請賜他日,別具奏聞。」
《諫政理書》的問世,確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漣漪,不僅震撼了朝堂,更深深觸動了民間的心弦。洛陽,這座古老而繁華的都城,自此書流傳開來後,便籠罩在一種前所未有的熱烈氛圍之中。
市井巷陌間,茶樓酒館裡,人們紛紛議論著陳子昂的這篇諫書。老叟稚童,士人百姓,無不為其言辭之懇切、見解之深刻所折服。書中那些關於國家興亡、政理得失的深刻剖析,仿佛一股清泉,洗滌著人們的心靈,喚醒了他們對國家未來的深切關懷與憂慮。
書肆之中,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諫政理書》的抄本、刻本被搶購一空,即便是平日裡對政事不甚關心的百姓,也願意掏出微薄的積蓄,只為能夠親眼目睹這份被譽為「醒世之作」的文稿。更有甚者,不惜重金求購珍藏版,以期能夠世代相傳,作為家族教育的寶貴財富。
一時間,洛陽城內的文化氛圍空前高漲,士子們紛紛研讀《諫政理書》,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與靈感。他們或聚眾討論,或獨自深思,皆希望能夠將書中的良策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數月後,這份諫書幾經輾轉,終於呈於武后則天御前。朝堂之上,百官肅立,空氣凝重。武后則天緩緩展開捲軸,一字一句讀來,時而眉頭緊鎖,時而點頭讚許。陳子昂的每一句話,都如同重錘,敲打著朝堂的每一個角落,喚醒了沉睡的良知與責任。
紫微城大明堂內,武后則天皇帝召見陳子昂,她的目光深邃而充滿期許:「卿家之言,字字珠璣,朕心甚慰。然則,改革之路,荊棘滿布,卿可有良策?」
陳子昂跪拜,聲音堅定:「陛下聖明,臣以為,首要之事,在於復興太學,以教化為本,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太學者,國家之根本,禮樂之源泉。唯有如此,方能正人心,明是非,興禮讓,安社稷。」
武后則天皇帝採納了陳子昂的建議,詔令天下,重建太學,廣開才路。一時間,各地學子紛至沓來,太學之內,書聲琅琅,禮樂之聲再次迴蕩在京城上空。太學的復興,如同一股清流,逐漸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士子們不僅研習經典,更關注時事,勇於擔當,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而陳子昂,更是身體力行,時常走出麟台,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為皇帝獻計獻策,解決了一系列民生問題。
隨著國力的增強,武后則天皇帝開始考慮陳子昂提出的另一項建議——建立明堂,以昭顯大唐之威儀,祭祀天地,祈求國泰民安。然而,這一提議卻遭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對,他們認為此舉勞民傷財,不合時宜。
面對質疑,陳子昂再次挺身而出,他以淵博的學識和雄辯的口才,闡述了明堂對於凝聚人心、彰顯國威的重要意義。最終,皇帝被說服,決定修建明堂。
明堂建成之日,武后皇帝親率百官,行祭祀之禮,天地之間,仿佛都感受到了這份莊嚴與虔誠。陳子昂站在人群中,望著這座宏偉的建築,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欣慰。他知道,這不僅是武后皇帝個人的榮耀,更是大唐帝國走向繁榮昌盛的象徵。
在歷史的長河中,陳子昂的《諫政理書》不僅是一篇政論文章,更是一曲關於勇氣、智慧與擔當的讚歌。它告訴我們:只要心懷家國,勇於擔當,即使身處草莽,也能書寫出不朽的篇章。
陳子昂,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理想的執著,從四川梓州遠道而來,踏入了這繁華而又複雜的洛陽城。他的才華,如同春日裡初綻的花朵,雖未完全展露,卻已散發出令人矚目的芬芳。他的詩篇,字字珠璣,句句深情,不僅抒發了個人胸中的壯志豪情,更觸及了時代脈搏,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朝野之中,陳子昂的出現無疑像一股清流,沖刷著舊有的陳規陋習,激發著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他以筆為劍,以詩為矛,勇敢地站了出來,為正義發聲,為時代吶喊。他的才華與勇氣,如同春日裡的一把火,迅速點燃了人們心中的熱情,也讓他自己在洛陽城乃至整個大唐的舞台上,嶄露頭角,成為了一顆璀璨的新星。
甲申之春,不僅見證了洛陽城的美麗與繁華,更見證了陳子昂這位才子的崛起與輝煌。他的故事,如同這春日的暖陽一般,溫暖而又充滿力量,永遠鐫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這句詩般的話語,描繪了他即將面見聖上,於清雅的宴席之上,恭敬地獻上自己深思熟慮、精心籌備的治國良策的場景。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勇氣與智慧的頌揚,更是對那個時代士人「以天下為己任」精神的生動寫照。
《諫政理書》,這份沉甸甸的奏章,凝聚了他對國家現狀的深刻洞察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他敢於直面時弊,不避權貴,用犀利的筆觸剖析朝政之失,用誠摯的情感呼籲改革圖強。他的言辭雖「冒昧闕庭」,卻字字珠璣,句句肺腑,展現了一位忠臣良將的擔當與勇氣。
當這份奏書被呈送至天武后則天面前,並很快在朝堂內外引起轟動時,整個洛陽城仿佛被一股清新的風所吹拂。人們爭相傳閱,從市肆到閭巷,從文人墨客到販夫走卒,無不吟詠其文,讚嘆其才。這份奏書不僅成為了時人熱議的話題,更在無形中激發了民眾對於國家未來的希望與憧憬。
「乃至轉相貨鬻,飛馳遠邇」,足見《諫政理書》的影響力之大,它像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迅速傳遍了四面八方。人們通過買賣傳閱,不僅是在傳播一份奏章的內容,更是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敢於直言、勇於擔當、心繫天下的精神。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