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紅溫的朱厚照
第340章 紅溫的朱厚照
本章節來源於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
當年朱厚照成功的策反焦芳、張彩等人,固然倉促的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還拿江西人當靶子,團結了大多數人。
在這期間,原本占據了高位的江西官員紛紛落馬,被分食利益。
很多尚未分配職務的新科進士連官職都不敢接,就直接跑路。
可是結果呢?
有了鬥爭經驗的朝臣們,在自己的利益受到觸動的時候,迅速地就抱團了。
隨後,痛定思痛的江西人也捲土重來,重新統治了朝堂。
當一個勢力出現,並且強大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自我意識。
這種自我意識是抽象的,存在的,並且對勢力內的所有人,有著共同的驅動力。
挑動政鬥黨爭,從中漁利,這種手段看似高明,但實際上也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自我意識。
這種屬於特定團體的共同利益,甚至已經不以個別人的意志為轉移。
當這裡面強大的自我意識,可以和皇權抗衡的時候,那皇權又算什麼?
朱厚照主動出手,想要挑起黨爭,爭奪一時的勝勢,已經有些飲鴆止渴的意思了。
或許有人覺得奇怪,歷來都有黨爭,不見得有什麼嚴重的。
但是以個人為核心的抱團,和以共同價值為核心的抱團,對朝廷造成的危害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的結黨,如同胡惟庸案,隨著胡惟庸和大量官員的身死,能夠直接性的抹殺掉。
後者的結黨,如同宋朝時的變法派和保守派,彼此的爭鬥連綿不絕,隨著人事興替,反覆爭奪。
這種意識性的結黨,只要成型後,哪怕面臨強力的打壓,但只要條件成熟,他們就會像藏土壤里的種子一樣突然冒出來。
朱厚照下場的切入點,是梁次攄案。
現在的梁次攄案,經歷了朝堂的幾度爭奪和反覆闡述,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案件了。
隨著大明的土地兼併和資源攫取進入下半場,從百姓那裡繼續搜刮,已經到了無法持續的程度。
「梁次攄案」標誌性的開啟了大魚吃小魚的階段,實力弱小但是數目眾多的小豪強,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
這種伴隨著社會發展,所形成的結構重塑,完全具備了意識性黨爭的前提條件。
裴元敏感的嗅到了風暴降臨的氣息,已經有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與其在這裡看著他們鬥法,還不如去山東剿滅羅教。
裴元本就過深的牽扯到梁次攄案,很容易就會被卷進這場爭鬥。其次朱厚照對內廷的騰籠換鳥,也會是「內宮七虎」和「弘治舊人」的一次短兵相接。
裴元和兩邊的關係都很複雜。
裴元和谷大用的關係不賴,丘公公也放下了自己給他造黃謠的心結,但是和七虎之首的張永已經成了仇敵。
裴元和陸誾開始屬於敵對,後來也惺惺相惜。與蕭家的關係也還湊活,至少等蕭韺氣消了,雙方還是存在合作的基礎。
在這種時候,裴元要是被迫站隊,那可就太被動了。
朝堂的拉扯密不透風,那種沉悶壓抑了許久的情緒,一連持續了好幾天。
多日不曾露面的魏訥,終於在觀望了一陣風色後,跑來智化寺和裴元相見。
等到裴元弄清楚了這位大叔的操作,也情不自禁的「臥槽」了一句。
原來當谷大用在朱厚照跟前念叨完李福達的事情後,格外重視北方邊患的朱厚照就上了心,讓內閣立刻把貼黃奏本遞交過來。
現在內閣中做事的只有李東陽、楊廷和和費宏。
聽說天子詢問李福達案道奏疏,費宏倒是很老實的打算翻找一下給天子遞過去,但是李東陽和楊廷和齊齊反對。
因為這件事很不尋常。
天子所有應該知道的奏疏,都應該是由內閣處置之後才能呈上去的。
除了內閣,只有通政司有權力拿到那些奏疏。
內廷的內書房管理的是底檔,那是在內閣的貼黃處置意見出現紕漏的時候,才會啟用底檔對照。
可通政司想要向皇帝匯報某件奏疏的內容,必須得提前向內閣報備。
這是當年「三楊」打下的江山!
李東陽和楊廷和不知道皇帝是從哪來得來的消息,但是兩人一致決定,要程序性的拖一下,表達下內閣的態度。
程序性拖延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因此楊廷和與李東陽,緊急讓中書舍人把貼黃文本抄了多份,然後給兵部、戶部、刑部、吏部發了過去。
李福達案事涉叛亂,肯定要研究下動用何處的兵馬前去平叛。
只要兵馬一動,就必須要動用糧餉,這是戶部的活兒。
李福達屬於在逃的流囚,刑部需要拿出處理意見,如何防患於未然。
至於吏部,也要針對性的對地方吏治,有一個獎懲。
這些問題都十分的有靈活性,真要處理起來,保守可以拖延一年。
畢竟明天又會有明天的事情,後天又會有後天的事情。
結果朱厚照過問之後,也有些沒脾氣。
人家內閣不是沒處理啊,這不是正在走程序嗎?一場叛亂牽扯不小,讓各個部門拿出意見,也是應有之義。
朱厚照就算明知道內閣有推脫的意思,卻也沒什麼辦法。
於是朱厚照只能向通政司索要底本,想在內閣票擬之前,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然後誰都沒想到的變故發生了。
——通政司竟然沒有此事底本!
通政司怎麼可能沒有底本?通政司沒有底本,內閣怎麼拿到的奏疏貼黃?
於是,在朱厚照的視角中,事情是這樣的。
他從谷大用口中得知,谷大用在通政司聽說了李福達的叛亂,於是朱厚照向內閣詢問李福達案的處理意見,內閣以正在處理中的理由,沒有立刻向天子上奏。然後朱厚照向通政司索要底本,通政司沒有給皇帝底本,然後聲稱找不到了。
朱厚照本來就對通政司附庸於內閣的處事方式很不滿,一直在加強通政司的力量,甚至把通政司作為自己仰仗的政治力量。
結果通政司竟然給他玩了這麼一手。
這不就相當於他偷偷養的小三,結果給內閣養了兒子一樣嗎。
朱厚照一想到這個,立刻就紅溫了。
接著毫不掩飾的以訓斥的口吻下旨,以通政使丁鳳阿諛攀附,諂媚內閣,貶去南京。
內閣正為天子突然過問具體的案件而不爽,等看到朱厚照的旨意,更是覺得很冤。
這特麼關我們什麼事兒,怎麼就阿諛攀附了?怎麼就諂媚內閣了?
天子這哪是在罵丁鳳,這就是在打內閣的臉。
於是楊廷和很硬氣的以「不知所云」,駁回了這旨意。
朱厚照見旨意不能用印,立刻讓人以中旨的形式,親自交到了丁鳳手中。
按照規制,皇帝的旨意沒有朝廷背書,就不是有效的行政文件,通政使丁鳳完全可以不加理會。
對於文官來說,「拒絕中旨」和「接受廷杖」是可以被天下人高看一頭的兩大殊榮。
但丁鳳是要臉的人,天子都擺明不想用他了,他何必賴在這裡強求?
於是丁鳳立刻接了中旨,去了南京。
這可把內閣氣壞了。
結果被牛了朱厚照,仍舊不肯罷休,直接以「梁次攄案」開始介入內閣的事情。
李東陽一看又要打硬仗了,再次選擇告病。
楊廷和大怒,頓時把李東陽和梁儲都怨恨上了,他迅速的集結黨羽,想要重現正德五年的盛況。
裴元聽完了魏訥所述的內情,有些不可思議的看著他。
「是你把底本藏起來的?」
魏訥聽完,神色很是平靜的從懷中摸出一份奏疏,拿在手裡晃了晃,然後放在了裴元面前的桌案上。
裴元看了那奏本一眼,直接伸手拿了起來,隨後快速的看著。
魏訥有些意外。
「想不到裴千戶這般處變不驚。」
裴元看完,思索了一下,向魏訥問道,「你是怎麼打算的?通政司接下來想必會迎來一番清洗,你覺得你能有上位的機會?」
魏訥之前人嫌狗憎的,在通政司什么正事都不干。
如此一來反倒成了這次風波中最安全的那個。
因為他沒有履職,當然就不可能瀆職。
如果通政司真要大洗牌,說不定還能讓他有鹹魚翻身的機會。
魏訥笑了笑,「我沒想那麼多。」
接著他將那奏疏拿過來,逕自尋了燭火點燃。
裴元越發有些想不透,魏訥這是什麼意思了。
等到魏訥將那奏疏完全燒完,這才拍拍手平靜的對裴元解釋道,「因為我就是想給朱厚照搗亂。」
「我這樣無足輕重的人物,我這樣砍壞的舊刀,他自然可以毫不憐憫的看著敵人掰斷。」
魏訥說著,臉上露出淡淡的微笑,「但是我這種小人,想要給人壞事,也不是什麼難事。」
裴元聽了心中一寒。
他自己也是個實用主義者,對那些利用不到的人毫不在乎。
然而魏訥的這番舉動,卻讓他的觀念有了不小的衝擊。
裴元的目光落在那燒成灰的奏疏上,向魏訥問道,「你特意來這裡,就是為了給我說這個?」
魏訥臉上的神色很是放鬆,絲毫沒有做出了這等大事該有的緊張和激動。
「等死等了一年,總算出了口惡氣。」
「他以為他在通政司的布置藏得隱秘,可是卻逃不過我的眼睛。」
「老夫沒人可以訴說,憋的難受,這會兒總算暢快了。」
他說暢快了,臉上的表情卻像是更悵然了。
裴元看著魏訥,目光閃動,「左參政不怕我告訴天子嗎?」
「說什麼?」魏訥瞪大了眼,說著,還不顧仍有餘溫,用手在那奏疏的紙灰上攪了攪,又追問了一句,「說什麼?」
裴元一時不知道這個真小人是怎麼打算的了。
魏訥見裴元被自己問住了,又笑了起來。
笑完神色一收,說道,「開弓沒有回頭箭,如今天子就算知道了,又怎麼可能承認這個結果,裴千戶何必自尋煩惱呢?」
魏訥又指了指地上的紙灰,「我來找你,除了心中的那口惡氣不吐不快,還有一個原因。因為你說你是天子新的刀……」
魏訥說著,臉上努力控制的表情有些扭曲,「那就讓我這把舊的刀,教教你,事情該怎麼做。」
「一件事,我能噁心朱厚照兩次,想想都覺得痛快。」
魏訥說著,又笑了起來。
裴元聽魏訥越說越大膽,忍不住喝問道,「你在我面前這麼放肆,難道不怕我把你繩之以法嗎?」
魏訥瞧著裴元,揶揄道,「我只是個藏奏疏的,之前能把天子準確的算計到通政司的那個人,才該千刀萬剮吧。」
裴元臉上陰晴不定了一會兒,也跟著笑道,「有趣,來人,上酒!」
魏訥作為劉瑾餘黨,這一年多來等死的生涯,早就把他的神經磨礪的無比堅韌。
見裴元這般,也不含糊,旋即同裴元喝了一場。
兩人酒席絲毫沒涉及過多的事情,等魏訥吃完飯,半帶醉意的哈哈離去。
接下來的幾天,裴元縮在智化寺中穩如老龜,根本不去理會外面的事情。
朝廷的局面果然很快明晰。
在經歷了三司會審之後,朝廷以快刀斬亂麻的姿態,完全無視了朝野非議,給出了對此事的最終判決。
——主犯梁次攄和戴仲朋發配邊衛立功,五年後還職,帶俸差操。
——其餘從犯凌遲處死。
在正德朝引起巨大影響的梁次攄案,在這場政治博弈中,就此匆匆宣告完結。
面對這個結果,楊廷和暫時保持了沉默。
過了不久,戰火悄悄的在一個邊角燒起,這次捲入了另外一個看似不相干的人物。
——監察御史徐文華言,「近劉瑾弄權,大學士焦芳附之,更張科制。正德三年廷試畢,工部立石題名,命芳為記。反以更張定製,謂為百年未行之令典。臣廁名其間,實深恥之。伏望將芳所撰記文,並其石磨滅。別命儒臣記之。」
「詔,記文已刻,其置之。」
——「南京十三道御史周期雍等言,逆瑾既誅,海內稱慶,而致仕大學士焦芳、劉宇,以附瑾流毒,未正其罪。致仕尚書劉大夏、韓文、林瀚、楊守隨,故左都御史張敷華,皆罹瑾擯逐,未蒙昭雪,乞將芳等削奪竄殛,大夏等優以恩禮,賜之贈諡,以昭國法,以快人心。」
「詔,下其章於所司。」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