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鳥盡弓藏(特鳴謝書友 芽兒豁嘛 的月票!)
第470章 鳥盡弓藏(特鳴謝書友 芽兒豁嘛 的月票!)
本章節來源於𝘴𝘵𝘰9.𝘤𝘰𝘮
「遼國乃我大周手下敗將,遼人的武藝又怎比得上我漢人?
此次若是讓這遼人勝出,那真是我等漢人的恥辱了。」
「話也不是這麼說。
陛下即下旨全國的十八至三十歲青年皆可參加「比武招親」,那我大周各族符合條件的青年,便都可參加。
遼人亦我大周百姓,那他當然也可以參加。」
「這遼人看起來武藝不俗,我等不如聯手把他打出京城,免得他與我等爭競!」
不少性情卑劣之人越說越凶,便想群起對這遼人動手。
「河洛客棧」掌柜的見狀,當即大聲道:
「武德司的軍爺交待過,我汴京全城的客棧要協助官府維護京城秩序:
「比武招親」期間,不得有仗勢欺人、拉幫結派、私下爭鬥之事,違者嚴懲!」
聽到武德司之名,氣勢洶洶的數名漢人青年立刻焉了,紛紛坐回了桌椅前。
片刻後,一名氣質出眾的大理服飾青年看向遼人青年,道:
「這位遼人兄弟,可也是來參加「比武招親」的?」
遼人青年放下酒杯,拱手道:
「正是!這位兄台可是已經前往楊國公府打過擂?
未知情形如何,可否相告一二。」
大周征服遼地已近十年,隨著工商業的興旺,漢語已成當地最通用流行的語言,是以這遼人青年說著一口流利的北地口音漢語。
問話的青年移席到遼人青年一桌,道:
「叨擾莫怪!
楊國公府我倒是去了,只是進入場地後,卻未曾打擂。
這「比武招親」的擂台共設了三關,前二關守擂之人皆是硬手。
兄弟,你明天若能提舉起楊府門前的三百斤石鎖,進入後一觀之下,自然明白。」
遼人青年道:
「多謝兄台指點,明日我便前往楊府看看。
兄台氣宇軒昂,不知尊姓大名?仙鄉何處?」
氣質出眾的青年道:
「不敢,今日與兄弟相逢有緣,一見如故。
愚兄名叫段素廣,今年二十三歲,祖籍大理人士,敢問兄弟高姓大名、家鄉何處?」
遼人青年拱手道:
「原來兄台乃是大理王室之後,小弟名耶律袞,乃「楚侯」耶律善補之侄,小兄台二歲,臨潢府(上京)人士。」
二人都是貴族出身,又都有舉人功名,不由越聊越相投。
……
開熙三十三年十二月初,已行軍至河西走廊的張掖一帶的西征十隻龍驤軍兵團,眾將已接到汴京中楊業之事的消息,不由斥退左右,僅八大都督聚於大帳中密議。
呼延瓚怒道:
「這些文官當真可惡!
吾等武將,冒風霜雪雨,統軍為國出征在外,這些文官們在汴京府中養遵處優、日夜笙歌,卻一心見不得吾等武將立下功勞,得陛下封賞,時刻在陛下面前構陷吾等!
還好陛下英明神武,不被他們蠱惑,不然,吾等武將皆身陷囹圄矣!」
景勝道:
「這些文官天天在朝廷里陪伴陛下左右,不像吾等武將奉聖旨長年出征在外,若無有效制約,長久如此,文官們有大把時間在陛下面前對吾等武將使壞,大是可慮。」
張凝怒道:
「非吾等武將奉陛下命統軍出征,掃清外患,哪有如今國內繁榮昌盛的大好局面?
要我說,這些文官就是嫉妒吾等武將屢立功勳,常得陛下封賞!
他們也不想想,讓他們親冒矢石,他們敢麼?!」
折御勛道:
「陛下聖明。楊業也是管不住他的火爆脾氣,還有那張臭嘴!
陛下運籌帷幄,高瞻遠矚,楊業又豈能拿自己的一點戰功,來質疑陛下聖旨?」
高化道:
「這楊業也是,身為北漢降將,得陛下如此隆恩器重,竟然還敢埋怨陛下與東羅馬和議?
真是愚蠢!怪不得不得我大周文臣武將的待見。」
馬知節遲疑道:
「眾位都督,陛下雖然明辨忠奸,饒恕了楊業犯下的罪過,只免職罰銀了事。
然而如今第十三至十六兵團攜新式武器火槍已代替吾等攻伐星星教,眼見我大周外患皆平。
此次回京,陛下會不會學漢高祖,來個「鳥盡弓藏」?」
他本想說後半句「兔死狗烹」,然又怕像楊業一樣犯了藐視聖上的大罪,臨到口又收回了此話。
帳中眾將一陣沉默,都有些擔心皇帝柴宗訓會削武將兵權。
之前三十餘年,柴宗訓統一中國、開疆擴土,自然大有武將用武之地。
如今大周最強的對手,星星教二十餘國聯軍平定在即,環視四周,東面扶桑乃撮爾落後小國,北面已盡占領土至極地之海邊,南邊吳哥王朝亦跳樑小丑耳,東面平定星星教後,便是四分五裂成幾十個小國小邦的天竺。
可說已無一堪稱大周對手的國家。
如此,武將們在皇帝柴宗訓眼中的作用大減,削減武將手中兵權、甚至是除去一大批功高威重的武將,都成為了可能。
林仁肇道:
「陛下和歷朝以來那些皇帝皆不同,手段高明之極,為人又仁義大度,必不會負吾等忠貞武將。
昔年呼延都督統軍征唐國,本都督鎮守南都,陛下憐憫南都百姓,竟能讓呼延都督送糧於臣,如此曠古難尋之舉,足證陛下德賽三皇。」
眾將聽罷,回思自己與皇帝柴宗訓的歷年君臣相處,紛紛點頭。
況且以龍驤軍的監軍制、憲兵制,就算有極少數將領有反意,也知根本沒有成事可能:
一則,軍士們的俸祿歷來由從百人隊開始配備的監軍太監發放,皇帝乃「衣食父母」,軍士們又豈會聽從將領謀反。
二則,一旦反意有所泄露,監軍和憲兵立刻便能偵察得知,要立即拿下謀反將領乃是易事。
三則,柴宗訓於開熙十年,已在軍中推行「輪戍制」,統兵將領們五年一輪調,這麼點時間,使其很難在麾下軍士中培養死黨。
十位龍驤軍都督密議了個把時辰,皆認定以皇帝之英明仁義,決不會虧待自己等人。
楊業畢竟是犯了失言藐視聖上的大錯,之前柴宗訓可是一力維護於他的。
商議即定後,眾將補充糧草後,繼續往汴京趕。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