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大周帝國:開局誅殺趙匡胤> 第580章 小李文正公(特鳴謝書友 20178585 的3張月票!)

第580章 小李文正公(特鳴謝書友 20178585 的3張月票!)

  第580章 小李文正公(特鳴謝書友 2017…8585 的3張月票!)

  柴宗訓笑道:

  「愛卿這麼一說,朕就明白了。

  朕觀愛卿帶來的畫作,筆法蒼勁而意境深遠,又是湯總管親筆推薦的河陽才俊,朕自然不會埋沒了你。

  朕封愛卿為翰林圖畫院學正,就此在宮廷作畫如何?」

  中華宮廷畫院的設立,溯自漢代設立的「畫室」,興於唐末,尤以後蜀畫師為多。

  柴宗訓於開熙五年攻取後蜀時,將後蜀畫師五十餘人併入大周宮廷畫院,名為「翰林圖畫院」。

  畫師們平時以畫作記錄皇帝及帝室人的宴飲、祭祀等重大場合及日常生活。

  

  滅南漢及南唐後,各國的宮廷畫師齊集大周汴京「翰林圖畫院」,蔚為壯觀。

  著名畫家如黃筌父子、高文進父子、袁仁厚、夏侯延、周文矩、董羽、顧德謙、厲歸慶、董源、徐崇嗣、郭忠恕、高益、王道真、燕文貴等。

  畫院畫家的職位,分畫學正、藝學、祗候、待詔等級。未得職位者稱畫學生。畫院官職,與其他部門的官職相比,待遇較差,月俸相當於比同級官職低了一秩。

  畫家升職既有限,連服飾與其他同等文官也不同。據載「凡以藝進者,雖服緋紫,不得佩魚」。

  對待畫院畫家,按不同的出身加以區別,凡士大夫出身的稱「士流」;從民間工匠選入的稱「雜流」。

  郭熙以平民覲見皇帝,得柴宗訓封為「翰林圖畫院」學正,官居正六品,已是青眼有加。

  郭熙思慮片刻,行禮謝恩道:

  「臣多謝陛下隆恩!願入「翰林圖畫院」為學正。

  只是臣自感畫藝未臻大成,懇求陛下允臣遊歷我大周帝國萬里江山,在各地自然景物中增長閱歷、提升畫藝。

  以待未來以滿意的畫藝,記錄陛下治下大周帝國的繁榮昌盛。」

  柴宗訓知搞藝術之人多異於常人,微頷首道:

  「朕准了。

  郭愛卿可自去內務府支用銀兩,以足旅途盤資。

  朕只要求你屆時回京時,一定要將所聞所見的民間真實情景,稟告於朕。」

  郭熙應諾後,告退出殿。

  開熙六十二年八月十二,太傅、洺國公李沆病危的奏摺上稟至柴宗訓。

  李沆生於後漢天福十二年(九四七年),字太初,洺州肥鄉人。

  青年時得宰相李濤賞識,引入府為門客,後高中進士,早早即得皇帝柴宗訓擢用。


  於開熙三十二年至開熙四十二年任十年首輔,政績卓著。

  柴宗訓乃於第二天午後,起駕前往「洺國公」府看望他。

  在李沆三個兒子及全府之人恭迎下,柴宗訓步入後院主殿,李沆正躺在大床上,見到皇帝到來,便掙扎著想要行大禮。

  柴宗訓道:

  「李愛卿免禮!

  幾月末見,愛卿竟憔悴如此。」

  李沆道:

  「臣得逢陛下青眼有加,委以重任,為陛下社稷、為百姓稍盡綿力,幸甚!」

  柴宗訓嘆道:

  「愛卿乃朕肱骨之臣,繼李相、王太傅等人為首輔,承上啟下,為政期間施政高明,使我大周社會正式從農耕社會步入商業社會,功莫大焉。」

  李沆流淚遜謝道:

  「此皆陛下英明神武、高瞻遠矚之功!臣只是保施政無過、幸不辱命而已!」

  李沆命三個兒子及床前侍從皆出殿後,掙扎著伏在床上向柴宗訓向大禮道:

  「陛下,臣年青時愚蠢衝動,致得罪陛下,還乞陛下寬恕!」

  柴宗訓知李沆是指當年朱夫人之事。

  李沆生怕柴宗訓心有不滿,等李沆死後,清算其家族之人。

  柴宗訓當即伸手讓李沆躺倒,嘆道:

  「愛卿勿憂,當年之事,在朕看來,早已是過眼雲煙。

  愛卿才能出眾,為社稷憚精竭慮,勇於守護愛侶,朕豈會怪罪愛卿?

  朕雖是天子,但也當有所為,有所不為。任憑自己私慾為所欲為的,必是害民的昏君、暴君!

  愛卿三子皆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又嫁四女於新科狀元范仲淹,可稱家族後繼有人!」

  李沆連聲感謝,心中的擔心落了地。

  柴宗訓道:

  「愛卿眼光透徹,至於這下一任首輔人選,可有何人推薦?」

  本屆首輔丁謂,於開熙五十三年初接任寇準為首輔後,至今年開熙六十二年底,任期將滿十年。

  李沆沉思片刻,道:

  「陛下所定之任期制、致仕制甚善。

  不致臣子長居高位、結黨營私,若十年任期屆滿,仍不願卸任者,必為心懷叵測、害國害民的奸賊!

  以臣愚見,當前我大周朝堂重臣,從品性、材能、功績而論,可勝任下任首輔者有二人:

  一為次輔、戶部尚書李迪。


  二為閣員、工部尚書馮拯。

  此二人皆能忠於君事,惡於結黨。

  唯陛下明鑑。」

  從年齡上來說,李迪出生於開熙十二年(九七一年),今年開熙六十二年(一零二一年)年才五十歲。

  而馮拯出生於開熙三年(九六二年),今年五十九歲。

  柴宗訓想到開熙五十九年時,馮拯為欽差大臣督辦滅蝗之事甚是得力,而明年開始任一屆首輔十年後,正好干滿七十歲致仕。

  柴宗訓與李沆品評了朝中大臣材能頗久,見他已精力不濟,於是囑其安養身體後,起駕回宮。

  七天後的開熙六十二年八月二十日,李沆逝於汴京國公府,壽七十三歲。

  柴宗訓嘆息良久,李沆之材,在開熙朝歷屆首輔中,僅次於宰相李濤。

  李濤是最能根據柴宗訓的要求創立適合這個時代的制度開創者,而李沆則是面對星星教大敵時,施政最平穩、經濟發展最快的守成者。

  於是,柴宗訓下旨加李沆上柱國銜,以國王之禮下葬,其長子李翁朝繼國公爵位。

  與眾臣商議後,諡李沆以文官最高諡號「文正」,因與李濤諡號相同,民間稱李濤為「大李文正公」,稱李沆為「小李文正公」。

  時光匆匆而過,這幾年間,許多開熙朝名臣名將陸續辭世。

  張詠、折御卿、景勝、王旦等人於開熙六十三年辭世。

  龍驤衛已在開熙五十七年張詠七十致仕時,由三鎮撫使中最年輕的胡煉接任指揮使。

  呂蒙正、張齊賢、關麟、馬守節、林仁肇等人,於開熙六十四年辭世。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