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9章 鄧禹

  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並與劉秀結為好友。

  在更始元年,劉秀前往河北巡視,鄧禹跟隨其追隨,

  這一方略被劉秀廣為採納,將鄧禹視為自己的蕭何。

  鄧禹在協助劉秀建立東漢過程中功不可沒,他們共同奠定了河北的基礎,並成功收復關中。

  劉秀稱帝後,鄧禹被封為大司徒、酇侯,後來更改封號為高密侯,並晉升為太傅。

  直至永平元年去世,被追贈為元侯,以表彰他對東漢建立和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鄧禹十三歲時就能誦讀詩篇,後在長安從師學習,」

  「此時和同在長安遊學的劉秀結識,年少的鄧禹在見到劉秀後,認為劉秀不凡,與之交好,時常來往;」

  「長安學習數年後,鄧禹回到新野老家。」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更始帝劉玄即位時,許多豪強皆舉薦鄧禹,但鄧禹都不肯任職。」

  「當劉秀出使巡行河北時,鄧禹驅馬追至鄴城,投奔於劉秀,」

  「並講下「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的宿願。」

  「鄧禹追隨劉秀後,為其制定了「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戰略方針,」

  「劉秀大喜,常與鄧禹於帳中商討軍政大事,並讓人稱其為將軍。」

  「王郎起兵反漢,鄧禹為劉秀徵集數千戰士,攻拔樂陽,進駐廣阿,」

  「劉秀對廣阿城的大小心生芥蒂,鄧禹稱古之能成就大業之人,在於恩德的多少,而不在於地方的大小,劉秀方才釋懷。」

  「緊接著,鄧禹又率領騎兵在清陽擊敗銅馬起義軍,俘其大將,平定北州。」

  「更始元年,劉秀想乘赤眉軍進攻函谷關之時,奪取關中,封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並讓鄧禹自選偏將。」

  「鄧禹率精兵2萬開啟西征,一路破箕關,圍安邑,斬樊參,指揮若定,」

  「大敗更始10萬大軍,繳獲無數輜重、兵器,一戰定河東。」

  「河北、河東既定,劉秀於建武元年在鄗縣登基稱帝」

  「鄧禹被任為大司徒,封酇侯,食邑萬戶,此時的鄧禹年僅24歲。」

  「之後,鄧禹繼續率兵西進,渡過黃河攻克夏陽縣,」

  「然而此時赤眉軍先於鄧禹占據長安,更始政權滅亡,當時赤眉軍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而鄧禹所管軍隊,紀律嚴明,深得百姓的擁戴,名震關西。」


  「面對赤眉軍先入關中的形式,鄧禹料定其不能長守,不急不躁,」

  「遂迎兵北上,奪北地三郡,養兵蓄銳,囤積糧草,再觀察關中局勢,伺機而動,」

  「即使劉秀親自寫信催促,鄧禹也不為所動。」

  「建武二年,鄧禹又被加封為梁侯,食邑四縣。」

  「長安的赤眉軍也發生內亂,主力部隊西走扶風,鄧禹乘虛而入,占領了長安,」

  「大擺宴席,犒勞三軍,收西漢十一帝神主送歸洛陽。」

  「赤眉軍退出長安,進入隴右,但被隗囂所敗,又折返回關中,」

  「當時鄧禹還與關中首領延岑在交戰,來不及應對赤眉軍,敗走高陵,之後又率飢餓之軍多次交戰,接連失利。」

  「建武三年,鄧禹率兵東歸,與征西大將軍馮異相遇,鄧禹自知有負重託,」

  「便邀馮異一同進攻赤眉,被馮異否決,但鄧禹急於求成,率軍進攻,中誘敵之計,」

  「被赤眉軍擊潰,之後鄧禹又不聽馮異勸解,再次迎戰,以至大敗收場,僅帶二十四騎逃歸宜陽,」」

  「鄧禹自覺向劉秀請罪,引咎辭職,並上交大司徒、梁侯印綬,劉秀給予免官留爵處罰。」

  李白:鄧禹十三歲時,就能朗誦詩篇,在長安從師學習,當時劉秀也遊學京師,

  鄧禹雖年幼,但見到劉秀後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與他親近交往。數年後回家。

  等到漢兵起,更始即位,豪傑們多薦舉鄧禹,鄧禹不肯相從。

  後來聽說劉秀安定河北,鄧禹就驅馬北渡黃河,追劉秀到鄴縣。

  更始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劫輒以萬數,三輔一帶,往往群聚假借名號。

  更始既沒有挫敗過他們,而他們也不聽指揮裁決,各將領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發財,爭用威力,早晚圖快樂罷了,

  並沒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真想尊重主上安撫百姓的。

  四方分崩離析,形勢清楚可見。

  明公雖然建立了輔佐王室的功勞,恐怕也難成大業。

  為今之計,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務必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偉業,拯救百姓萬民的生命。

  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

  劉秀大悅,因此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

  讓他住宿在帳中,共同商定策略計劃。

  等到王郎起兵,劉秀從薊到信都,派鄧禹徵發各郡國的「快速部隊」,得數千人,令他親自率領,


  另去攻拔樂陽縣,又跟劉秀到廣阿,光武住在城樓上,打開地圖,指示鄧禹說

  天下的郡國這樣多,如今僅得了一個,你以前說以我的德才是足可以平定天下的,為什麼呢?

  現在海內混亂,人們思念明君,就像嬰兒思慕慈母一樣。

  古代興大業得天下的,在於德的厚薄,而不是土地的大小。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於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劉秀認為鄧禹知人。

  派他另率騎兵,與蓋延等擊銅馬於清陽。

  蓋延等先到,戰不利,退回保城,被銅馬軍所困,鄧禹進兵與賊戰,把銅馬軍打敗,活捉了他們的大將。

  從劉秀追擊銅馬軍到蒲陽,連戰連勝,北州大致平定。

  「延岑在藍田被馮異擊敗後,又與秦豐合兵再次侵擾順陽一帶,鄧禹被任命為右將軍,」

  「最後一次作為戰將出場,於鄧縣擊敗延岑,迫使其逃奔西蜀,收復其餘部。」

  「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鄧禹被加封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

  「功成名就的鄧禹此時不貪戀名勢,選擇辭官退隱,歸隱後的鄧禹專心侍奉母親,」

  「教化子孫,一切用度都取之於封地賦稅,不修私產,不謀私利。」

  「直到中元元年,鄧禹再次代理大司徒職務,跟隨皇帝東行巡狩,祭祀岱宗泰山。」

  「後又被漢明帝劉莊拜為太傅,享受覲見皇帝時可以東向而坐,鄧禹患上重病時,劉莊還多次到家中探視。」

  「永平元年,鄧禹因病逝世,享年57歲,諡號元侯。」

  「鄧禹在追隨劉秀後,提出了圖天下策。」

  「鄧禹認為劉秀具有輔助國家的才能,但更始帝及其所屬綠林軍崛起於亂世,志在錢財,喜歡濫用權力,」

  「也無尊主安邦、明察善斷的良臣,不值得輔佐,而赤眉軍、青犢軍各居一方,」

  「赤眉軍更是如同賊寇,天下分崩離析之勢,一目了然。」

  「遂勸劉秀以河北為基地,招攬英雄,收攬民心,再待機奪取天下。」

  「同時,鄧禹在識人方面,獨具慧眼,為劉秀延攬了大量軍政人才,」」

  「其中不少人也位列雲台二十八將之中,包括引見賈復,舉薦寇恂鎮守河內郡,推薦吳漢徵調幽州軍隊等。」

  「鄧禹在西征過程中,首次面對更始將領王匡、成丹等率領的10萬大軍時失利,導致部下樊崇戰死,」


  「但鄧禹沒有選擇撤軍,而是等待時機,當王匡大軍攻到營寨前,」

  「傳令擂鼓出擊,大敗王匡軍,從而平定了河東。」

  「後來,在面對赤眉軍先入長安的時局時,劉秀及鄧禹部下皆勸鄧禹進攻長安,」

  「但鄧禹深謀遠慮,認為赤眉軍就是賊寇,會將長安城內充裕的糧草很快消耗殆盡,便北上等待時機,」

  「之後不出鄧禹所料,赤眉軍出走,鄧禹輕鬆占據長安。」

  「同時,鄧禹所率軍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百姓皆扶老攜幼,簞食壺漿迎接,」

  「鄧禹也會停駐留宿,安撫民眾,收攬民心。」

  「鄧禹尊稱儒家學術,多年征戰,斬敵無數,卻「未嘗妄殺一人」,」

  「鄧禹退隱之後,專心教化子孫,崇尚節儉,令十三子各自掌握一門技藝,」

  「不僅將將武功收錄進竹帛史書,還兼以文德教養子孫,培養了矜重內斂、尚文好學的家風,」

  「其後世中有封侯者29人,官至三公者3人,2代皇后,成為世族中「可以為後世法」的文化典範。」

  杜甫:劉玄派定國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將軍劉均及諸將,分據河東﹑弘農以拒之。

  赤眉軍人多,王匡等莫能當。

  劉秀估計長安將來必為赤眉所破,想乘機奪取關中。

  劉秀知鄧禹沉深有大度,拜鄧禹為前將軍,行王事,率精兵二萬前往,

  並令其自選偏裨以下的人與其同去,鄧禹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馮愔為積弩將軍,樊崇為驍騎將軍,宗歆為車騎將軍,鄧尋為建威將軍,

  耿欣為赤眉將軍,左於為軍師將軍,引兵西進。

  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

  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

  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但數月未能攻下。

  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大破敵軍,斬樊參。

  於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餘萬,共擊鄧禹。

  初戰,鄧禹失利,樊崇戰死。

  天黑後雙方停戰,軍師韓歆和諸將見氣勢已挫,都主張乘夜退走,鄧禹不從,認為王匡之軍雖多,但勢不強。

  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進攻之機,重新組織隊伍,調整部署。

  第三天清晨,王匡盡出其軍攻打鄧禹,鄧禹令軍中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堅守不出。


  待王匡軍至營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大破王匡軍。

  王匡軍至等皆棄軍而逃,鄧禹率輕騎急追,俘劉均及河東太守楊寶﹑持節中郎將弭強,

  將其斬殺,收得節六,印綬五百,兵器不可勝數,遂定河東。

  同月,劉秀已在鄗邑即帝位,派使者持節拜鄧禹為大司徒。

  河東既定,鄧禹又率得勝之師於汾陰渡河,入夏陽。

  更始中郎將左輔都尉公乘歙,帶其部眾十萬,與左馮翊兵共同拒鄧禹於衙縣,

  鄧禹再次將其攻破趕走,而赤眉軍就進入長安。

  這時三輔的軍隊接連覆敗,赤眉軍所過之處殘暴掠奪,百姓不知所歸。

  聽說鄧禹每每乘勝獨克而部隊紀律嚴明,於是都望風攜老扶幼迎接鄧禹軍隊,歸從的日以千數,人眾號稱百萬。

  鄧禹每到之處,常停車住節,慰勞問好,父老童稚,白髮垂髻,

  擠滿在他車下,莫不感激歡樂,於是鄧禹名震關西。

  劉秀非常高興,幾次寫信讚揚他。

  鄧禹部眾皆勸入關,直接進攻長安。

  但鄧禹卻取持重態度,不欲速進,便對眾將說不然,現在我部眾雖多,但能打仗的卻少,前面沒有可依賴的積蓄,後面也沒有可供轉運的資財。

  赤眉軍剛剛攻取長安,財富充實,士氣銳不可擋。

  然而盜賊群居,無整天的打算,財谷雖多,變故萬端,哪能堅守下去呢?

  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廣人稀,穀米牲畜多,我們暫時整軍北道,就糧養士,以觀察赤眉軍的弱點,才可以設法進攻他們哩!

  鄧禹所到之處,擊破赤眉軍別將諸營保,郡縣都開門歸附。

  西河太守宗育遣兒子手奉鄧禹曉諭各地的文書歸降,鄧禹派遣他到國都去。

  劉秀因關中未定,而鄧禹又久不進兵,遂下詔催促鄧禹進兵長安

  鄧禹仍堅持前意,派軍攻取上郡諸縣,留將軍馮愔、宗歆守枸邑。

  但馮愔、宗歆二人爭權相攻,馮愔遂殺宗歆,因而反擊鄧禹。

  鄧禹遣使問計於劉秀,劉秀問使者馮愔最要好的人是誰,使者說是護軍黃防。

  率領其部眾歸罪。更始諸將王匡、胡殷等都到宗廣處投降,與宗廣一起東歸。

  到了安邑,王匡等想中途逃跑,宗廣把他們都殺了。馮愔到洛陽,赦免不殺。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