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馮奉世

  馮奉世西漢時期軍事謀略人物。字子明,出身將門世家,上黨人。

  漢武帝末年以良家子弟選為郎,入衛宮中。

  昭帝時,以其功補為武安長,後失官免職。

  

  前將軍韓增聞奉世之才,遂奏請漢宣帝任命馮奉世為軍司空。

  隨後,漢宣帝授馮奉世以衛侯,持節出使大宛。

  是時,莎車貴族集團與鄰國勾結,共同攻擊堅持與漢通好的莎車王,並殺漢使奚充國。

  此時匈奴又發兵進攻車師,因車師堅守,不能下而撤兵離去。

  莎車遣使宣稱北道諸國已屬匈奴,並與匈奴結盟叛漢。

  馮奉世認為漢軍距此甚遠,如不立即設法粉碎莎車之變,待之日強,其勢難制,必將危及整個西域。

  遂決定不待奉聞朝廷,以符節諭告附近各國,盡發其兵,南北道共徵集軍兵一萬五千人

  由馮奉世自為統帥,進擊莎車,一舉攻拔其城,平定了整個叛亂,鞏固了西漢帝國對西域的統治。

  上郡萬餘歸降胡人叛逃,馮奉世奉命持節率兵追擊,穩定了邊境形勢。

  護羌校尉帝湯嗜酒好殘,激怒羌眾,導致造反。

  「馮奉世,字子明,上黨潞縣人,後來遷徙到杜陵。」

  「馮奉世的祖先馮亭,是戰國末期韓國上黨郡的郡守。」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秦國攻打上黨,堵住了太行山中的通道,」

  「韓國守衛不住,馮亭就把上黨城獻給趙國並且為之防守。」

  「趙國封馮亭為華陽君,和趙國大將趙括一起抵禦秦國。」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馮亭在長平之戰中戰死。」

  「馮氏宗族從此分散各地,有的留在潞縣,有的在趙地。」

  「在趙地的成為官吏將軍,官吏將軍的兒子們又做了代國的丞相。」

  「到秦滅六國以後,而馮亭的後代馮毋擇、馮去疾、馮劫都作了秦國的將相。」

  「西漢建立以後,馮奉世祖父馮唐在漢文帝時聞名朝野,他就是代國丞相的兒子。」

  「漢武帝末年,馮奉世因為是良家子弟而被選任作郎官。」

  「漢昭帝時,按照他的功勞的大小和所排次序補任武安縣的長宮。」

  「被免官時,年紀已有三十多歲,才學習《春秋》,鑽研其微言大義,讀兵法,明曉其內容和實例,前將軍韓增上報任命他做軍司空令。」


  「本始年間,隨軍攻打匈奴。戰爭結束後,又擔任了郎官。」

  「在此之前,西漢數次派遣使節出使西域,大多都辱沒使命不稱其職,有的貪污,有的被外國刁難侮辱。」

  「元康元年,當時烏孫國很強大,有攻擊匈奴的功勞,同時西域諸國剛剛與西漢和好,」

  「西漢正準備善待他們,想趁機安撫這些國家,就挑選可以出使外國的人。」

  「前將軍韓增推薦馮奉世以衛候的身份持使節護送大宛等國的賓客回國。」

  「到伊脩城,都尉宋將說莎車國人和其他一些國家一起攻殺了西漢所任命的莎車王萬年,還殺了西漢使者奚充國。」

  「這時匈奴又發兵攻打車師城,因為沒攻下就回去了。」

  「莎車國派使者揚言說北道諸國已經歸屬匈奴,當時就攻擊劫掠南道諸國,並與他們歃血為盟背叛西漢,」

  「從鄯善國向西都斷絕交通。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都被困在北路諸國之間。」

  「馮奉世和他的副手嚴昌商議,認為如果不火速攻擊,莎車國就會日益強大,這樣形勢就難以控制,一定會危及整個西域。」

  「於是以使節通告諸位國王,從而發動他們的軍隊,南北道一共一萬五千人進攻莎車國,攻占了它的城池。」

  「莎車王自殺,就將他的首級傳到長安。」

  「諸國都平定下來,馮奉世的威名震動西域。」

  「馮奉世就收兵回國,將情況上奏朝廷。」

  「馮奉世就西行到了大宛國。大宛國聽說他殺了莎車王,尊敬他超過了其他使者。」

  「得到大宛名馬象龍回到長安。」

  「漢宣帝很高興,就下命令議論封賞馮奉世的事。」

  「少府蕭望之單獨認為馮奉世奉旨出使有其任務,卻擅自假託皇帝命令違背旨意,徵發諸國兵馬,雖然有功勞,但不可以用他做後人的榜樣。」

  「如果要封賞馮奉世,就開了以後出使的人的方便之門,以馮奉世做榜樣,爭相發動軍隊,邀功求賞於萬里之外,在夷狄各族中為國家滋生事端。」

  「此例不可開,馮奉世不應受到封賞。」

  蘇軾:漢宣帝認為蕭望之的建議好,封馮奉世為光祿大夫、水衡都尉。

  黃龍元年,漢元帝即位,馮奉世任執金吾。

  上郡屬國歸降西漢的一萬多胡人背叛而去。

  當初,漢昭帝末年,西河郡屬國胡人伊酋若王也率領數千名人眾叛變,馮奉世立即持使節領軍隊追擊他們。


  右將軍典屬國常惠去世,馮奉世接替他為右將軍典屬國,加封諸位官吏的名號。

  幾年之後,做了光祿勛。

  永光二年七月,隴西羌彡姐的旁支反叛,漢元帝下詔召讓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馮奉世入朝商議對策。

  當時,連年莊稼收成不好,京都穀物每石賣二百餘文錢,邊境郡縣每石四百文錢,關東五百文錢。

  到處鬧饑荒,朝廷正在為此憂慮,卻又遇到羌族叛變。

  韋玄成等人沉默著沒有人說話。

  漢元帝詢問需要用的軍隊的數量,馮奉世回答說我聽說善於用兵者,不會兩次用兵,不會三次運糧,所以軍隊不宜長時間地征戰在外而順從天意的討伐應該速戰速決。

  過去經常不衡量敵人的情況,而軍隊至於損失;

  多次運送糧食,則時間長耗費多,軍隊的士氣低落。

  現在反叛的賊兵大約三萬人,依兵法應加倍調用六萬人。

  而羌戎是使用弓矛的軍隊罷了,兵器並不犀利,可以調用四萬人,一個月足以解決。

  丞相、御史、兩位將軍都認為百姓正在收穫季節,不能多發兵;

  一萬人駐紮防守,差不多夠了。

  國家遭受饑荒,戰士、馬匹瘦弱,數量也不多,戰爭用的裝備長期廢置不修,夷狄各族都有輕視邊疆官吏的心思,所以羌族才會首先發難。

  現在以一萬人分守數處,賊兵見我方軍隊人少,一定不會害怕,戰則軍隊受損士氣低落,守則不能救助百姓。

  如果這樣,怯弱的形勢顯露出來,羌族就會趁機進攻,各少數民族一齊響應,互相煽動起兵,

  我恐怕漢朝要徵發的兵役就不止四萬了,這不是金錢所能解決的。

  所以少發軍隊就會曠日持久,和一戰而迅速解決相比,利害差別萬倍。

  馮奉世堅持爭取,不能得到更多兵馬。又有詔令增加兩千人。

  當即派遣馮奉世率領一萬二千兵馬出發,打著領兵屯田的名義。

  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為偏將副手,到隴西郡,分別屯兵三處。

  典屬國任立為右軍,屯兵白石;

  護軍都尉韓昌為前軍,屯兵臨洮;

  馮奉世為中軍,屯兵首陽縣西極山上。

  「前軍到降同阪,先派校尉在前方和羌人爭奪有利地形,又另外派校尉到廣陽穀營救百姓。」

  「羌族賊兵人數很多,官兵都被擊潰,兩個校尉被殺。」


  「馮奉世向漢元帝上報地形和需要多少部隊的計劃,請求增兵三萬六千人才足以解決戰事。」」

  「書信上奏,漢元帝發兵六萬多人,封太常弋陽侯任千秋為奮武將軍前去增援馮奉世。」

  「馮奉世上奏說希望得到大批士兵,不必煩勞大將。於是陳請轉運的費用。」

  「漢元帝當時以璽書慰勞馮奉世,同時也責備他說皇帝慰問領兵在外的右將軍,征戰在外,非常辛苦。」

  「羌族賊兵侵擾邊境,殺害官吏百姓,很是違逆天道,所以派遣將軍率領軍隊將領依照天意前往誅滅。」

  「以將軍傑出的材質,帶領精銳部隊,討伐不軌的賊寇,有百戰百勝的道理。」

  「現在居然有臨陣不敢攻戰的名聲,太給漢朝丟臉了。」

  「是從前不熟悉軍事的原故嗎?」

  「還是恩惠沒有普及,軍紀不明的緣故?」

  「你上書說羌族賊兵憑仗深山,多小路,不得不多處分兵占據要害之地,」

  「然後必須發動駐防的士兵,才足以解決問題,軍隊部署已經決定,從形勢上看不能再安排大將,我知道了。」

  「以前因為將軍缺少士兵,不足防守之用,所以調遣附近的騎兵,日夜兼程地趕到,不是為了進攻。」

  「現在徵發三輔、河東、弘農越騎、跡射、佽飛、彀者、羽林孤兒和呼速累、嗕種,正在火速調遣。」

  「戰爭,是兇險的事情,一定會有成功或失敗,恐怕策略不事先商定,了解敵情不審慎,所以又派奮武將軍。」

  「兵法說大將軍出征一定要有偏裨將領,用來耀武揚威,參謀計策,將軍又有什麼疑慮的?」

  「愛護將士,得到軍心,決定就不後悔,擒拿敵人一定要徹底,這是將軍的責任。」

  「至於運輸的費用,有專門的官吏負責,將軍不必擔心。」

  「等到奮武將軍的兵馬到達,一起進攻羌族賊兵。」

  「同年十月,軍隊都集合到隴西郡。十一月,一齊進攻。」

  「羌族賊兵大敗,斬殺首級數千,餘下的都逃出邊境。」

  「戰爭未決勝負的時候,西漢又徵募士兵一萬人,封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

  「還未出發,聽說羌族賊兵被打敗了,漢元帝說羌族賊兵被擊潰受到懲罰,逃出邊境,那些休戰的將士,多留一些屯田守衛,防守要害之處。」

  「永光三年二月,馮奉世回到京師,改任左將軍,光祿勛的職位不變。」

  「之後記功封爵,漢元帝下詔說羌族賊兵兇殘狡黠,殺害官吏百姓,進攻隴西郡官署,燒毀驛亭,斷絕道路橋樑,極大地違背了天道。」

  「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前時率領軍隊征討,斬首俘虜八千餘人,奪取牛馬羊數以萬計。」

  「賜馮奉世關內侯的爵位,食邑五百戶,黃金六十斤。」

  「裨將、校尉三十餘人,都有賞賜。」

  「一年多後,馮奉世病故。」」

  「馮奉世任武將官職前後有十年,為殺敵衛國的老將,功名僅次於趙充國。」

  「馮奉世死後兩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因為誅殺郅支單于而被封為列侯。」

  「當時丞相匡衡也以甘延壽假冒詔令滋生事端為理由,根據蕭望之的事例,認為不應當封侯,」

  王安石:然而議論者都讚美甘延壽的功勞,漢元帝聽從眾人的意見封他為侯。

  當時杜欽上疏,追溯稱頌馮奉世以前的功勞說從前莎車王殺害漢朝使者,和各國結盟背叛漢朝。

  左將軍馮奉世以衛候的身份根據便利條件發兵誅滅了莎車王,用計策安定了城市,功績普及邊境地區。

  議論者認為馮奉世作為使節有其使命,依《春秋》之義中說臣下不能獨斷專行,按漢朝的法律則有矯制之罪,所以不得封侯。

  現在匈奴郅支單于殺害漢朝使者,逃亡到康居國,都護甘延壽徵發城中之兵和屯田的將士四萬餘人來誅殺他,封為列侯。

  我的愚見認為比較罪過則郅支單于比莎車輕,衡量兵力則莎車比郅支多,使用軍隊則馮奉世少,

  講勝利的程度則馮奉世為邊境安寧立下功勞,考慮失敗的成分則甘延壽給國家帶來的災禍深。

  他們違背命令擅生事端的罪過是相同的,而甘延壽割地封侯,馮奉世卻不記封賞。

  我聽說功勞相同賞賜不同則會使那辛苦的大臣產生疑慮,罪過一樣刑罰不同則百姓迷惑;

  疑慮導致變化無常,迷惑導致不知所從;

  變化無常則導致制度和導向不明確,不知所從則導致百姓不知如何行動。

  馮奉世解除危難,忘死征戰,完成使命業績非凡,威名功績顯著,是世代出使者的表率,卻惟獨壓抑而不表揚他,

  這不是聖明君主杜絕疑慮鼓勵節操的意思。希望交給有關部門商議。

  漢元帝認為這是先帝時的事,就不再採納他的意見。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