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開國諸王多繹
多鐸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生母為烏拉納喇氏,名叫阿巴亥,烏拉部貝勒滿泰之女,是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也是最後一任。
因饒丰姿、有機變,太祖極為寵愛,哪怕阿巴亥叔叔布占泰數次背棄盟約,仍不改太祖的初衷。
子以母貴,阿巴亥所生三子備受太祖青睞,尤其是多鐸,一是天命五年寸功未立,卻已然成為八旗旗主貝勒,此後共計分得了努爾哈赤所轄的30牛錄,而阿濟格、多爾袞各分得15牛錄;
在所有兄弟中,多鐸的豫親王府是離汗王宮最近的王府。
然而,天命十一年事態卻急轉直下,不僅努爾哈赤逝去,而且生母阿巴亥還被要求殉葬,一夜之間多鐸成為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弱主。
「皇太極雖被諸位貝勒推舉為汗,但在八旗制度之下卻處處掣肘。」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一是人口、財物、土地必須八家均分,二是八旗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各旗軍政都由各旗旗主貝勒管理,互不統屬。」
「所以,皇太極只獲得了十分有限的汗權,雖有一汗之虛名,實無異正黃旗一貝勒,不僅如此,權威還遭到其他三大貝勒的嚴重挑戰。」
「於是,皇太極開始培植四小貝勒,通過建立軍功,以提高四小貝勒的政治地位與話語權,以達到打壓三大貝勒,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作為四小貝勒之一的多鐸沒有辜負皇太極的期望,天聰二年,年僅15歲的多鐸首次跟隨太宗討伐察哈爾多羅特部,便展現出軍事天賦,因作戰英勇被授與額爾克楚虎爾封號。」
「天聰三年,皇太極轉而繞道蒙古地區,進攻明朝薊鎮防區的薄弱地區。」
「隨征的多鐸先是與莽古爾泰、多爾袞統率偏師圍攻漢兒莊城,迫使其歸降,接著在廣渠門一戰中殿後,擊敗了明殘部的進攻,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優秀將領。」
「天聰五年,跟從皇太極圍困大凌河城,多鐸率正白旗作為後應。」
「當錦州的明軍到達小凌河岸,著手駐軍時,皇太極親率二百騎迎擊,明軍敗退。」
「多鐸率軍追擊,逼近錦州時墜馬卻從容不迫,奪過軍校馬,安全返回陣中,並與大部隊攻下了堅城大凌河,消滅來援的4萬明軍。」
「天聰九年五月,22歲的多鐸奉詔首次掛帥,率部前往寧錦地區牽制明朝來援軍隊。」
「多鐸派出固山額真阿山領兵400作為先遣部隊,遭遇了明大將祖大壽所部的攻擊,阿山迅速傳遞消息;」
「獲悉後,多鐸立即率大部隊馳援,在大凌河擊潰明大將祖大壽所部,事後,皇太極大加讚許,並率諸貝勒在盛京五里外出迎。」
「開疆拓土的同時,皇太極通過幽禁了阿敏、莽古爾泰,手握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標誌著汗權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元崇德,建國號大清,敘兄弟子侄功,多鐸被封為和碩豫親王,位列第四,地位僅次於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
「同年,皇太極討伐朝鮮,作為先鋒的多鐸率1000人,繼噶布希賢兵自沙河堡至朝鮮都城,將朝鮮國王緊緊圍困,隨後又擊敗了勤王的朝鮮援軍,迫使了朝鮮向大清稱臣。」
「不過,短期內喪父喪母造成的心理創傷,無疑對多鐸的性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加之其日益顯赫,導致了更加率性而為,屢次忤逆皇太極。」
「早在天聰二年,多鐸委託阿濟格,在不奏請皇太極的情況下,擅自為自己做媒,打算與舅舅阿布泰聯姻。」
「後又在崇德三年,睿親王多爾袞統軍攻明,諸位貝勒、大臣以及正值避痘期的皇太極皆前往送行,而多鐸卻以避痘為託詞,攜妓女在府中尋歡作樂。」
「三是崇德四年元旦新年,眾大臣紛紛向太宗進獻奇珍異寶,多鐸卻獻上了一匹瘸馬。」
李白:久積的矛盾終於在崇德四年五月爆發,皇太極召集王貝勒大臣於崇政殿,共議崇德三年十月多鐸不戰而退的罪狀。
最終,多鐸不僅被分走三分之一的牛錄,爵位也連降兩級,由和碩親王降為多羅貝勒。
此後,皇太極雖還倚重這位擁有傑出軍事才能的幼弟,多鐸也沒有辜負。
崇德六年七月,在松錦戰役中,多鐸立下大功,設伏於杏山與松山之間的高橋,令杏山明軍全軍覆滅,根本性扭轉了戰場局勢,次年又與諸貝勒進攻松山城,生擒明主帥洪承疇。
皇太極論功行賞時,升多鐸為多羅豫郡王,但終太宗一朝也沒能恢復親王的爵位。
皇太極集權的主要障礙在於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但不代表與其他旗主貝勒沒有矛盾。
皇太極繼位後實施的白、黃異色,提高兩黃旗政治地位,有利於皇太極集團的同時,限制兩白旗的壯大,兩白旗不僅獲得俘獲的人口、財物較少,且作為兩白旗旗主的多鐸、阿濟格被排除在最高權力階層之外,由此造成了黃、白之間長久而尖銳的矛盾,為後金和清初政局埋下了隱患。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離世,雙方便在繼位人選僵持不下,幾乎兵戎相見,最終在代善、濟爾哈朗居中調和下,各方達成一致,皇太極九子福臨繼位,濟爾哈朗、多爾袞擔任攝政王。
多爾袞雖然排位靠後,但其謀略在濟爾哈朗之上,加之多鐸的加持,很快排擠濟爾哈朗,迫使其在順治元年正月諭諸大臣,凡事先稟睿親王。
隨之而來的是清算豪格集團。順治元年,多爾袞一方面分化打壓兩黃旗大臣,另一方面抓住豪格背地裡誹謗自己,奪了豪格所屬的七牛錄,並將其廢為庶人,同年,雖恢復爵位,但政治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順治五年豪格因事遭到幽禁,後自殺於幽禁處,多爾袞由此獨攬軍政大權。
順治元年三月,大順軍兵臨城下,崇禎帝深知已無力回天,遂於煤山自縊而亡,李自成占領北京,開始招撫明寧遠總兵吳三桂;
吳三桂權衡利弊,決心歸降李自成。
不過行至灤州吳三桂得知,其父吳襄遭受嚴刑拷打,愛妾陳圓圓還遭李自成部將劉宗敏霸占,憤而與李自成決裂,轉而降清,折返山海關。
獲悉後,李自成率部從東羅城、西羅城、北翼城三個方向進攻山海關,就當吳三桂岌岌可危之時,多鐸、阿濟格奉多爾袞之命,各率一萬騎兵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殺出,打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農民軍大敗,紛紛潰逃,多鐸、阿濟格繼續追擊至城東海口,最終贏得了山海關之戰,李自成殘部逃回北京。
多鐸、阿濟格又奉命追擊李自成殘部,至固關始返回。
經此一戰,大清政權以此為契機,定都北京,而多鐸、阿濟格因功晉封為親王。
「雖說大清定都北京,但仍存在弘光、大順、大西三個政權,為此,多鐸作為多爾袞的左膀右臂,相繼奉命率部四處征討。」
「西剿義軍:順治元年,多爾袞派遣多鐸、阿濟格西征,徹底肅清李自成勢力。」
「不過,阿濟格卻擅自改變行軍路線,貽誤戰機,多爾袞只得改變作戰計劃,令多鐸取道河南,與阿濟格會師西安,夾擊大順軍,後移師東進,征討江南。」
「多鐸所部一路勢如破竹,迫使大順軍退守潼關。」
「順治二年,當清軍的紅衣大炮就位後,多鐸將軍隊部署為前後兩個陣營,發動了總攻,從兩面夾擊大順軍,李自成見大勢已去,退到了西安。」
「不久,潼關守將投降,多鐸一鼓作氣,率部攻陷西安,李自成被迫走上逃亡之路。」
「進軍江南:順治二年,擊敗大順軍後,多鐸轉戰江南,兵臨揚州城下,卻圍而不攻,一則敬重堅守待援的史可法,其次則是攻城的紅衣大炮尚未到位。」
「面對清軍的勸降,史可法抱著克盡臣節的決心,嚴詞拒絕,最終,多鐸率部攻陷揚州城,史可法寧死不屈,三天後遇害。」
「不久後,多鐸攻陷南京,弘光帝為叛將劉良佐擒獲,獻給了清軍,標誌了弘光政權的滅亡。」
「多鐸隨即承制將南京改為江南省,著手建立完善的官僚體系,上書請授江寧、安慶巡撫以下官三百七十三人,並向各重鎮要道派駐八旗重兵,穩定江南秩序的同時,也為繼續南下,掃蕩各地的抗清武裝和明朝殘餘勢力,做好準備。」
「北征蒙古:順治三年,漠北蒙古蘇尼特部落的騰機思、騰機特等背盟,投靠奔喀爾喀部。」
「多爾袞欽點多鐸出征,承澤郡王碩塞隨征,多鐸至騰機思等屯兵之處,率兵繞其後,扼據險隘。」
「獲悉後,騰機思等立即逃跑,多鐸派兵連夜追擊,至第三日俘獲騰機思等。」
「多鐸率部乘勝追擊,又擊敗喀爾喀土謝圖汗兩個兒子及碩雷第四子,後經過交涉,土謝圖汗、車臣汗碩雷分別遣使者謝罪並稱臣。」
「基於一方面進軍山海關、肅清大順政權、進軍江南等一系列的作戰中所立下的赫赫戰功,另一方面則堅定支持多爾袞打擊政敵,順治四年,多鐸迎來了政治、軍事生涯中最高光時刻,晉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地位僅次於攝政王多爾袞。」
「順治六年,身處山西征討的多爾袞得知多鐸不幸感染天花,立即班師回朝,到居庸關時,多鐸不幸而亡,享年36歲,後葬於建國門外大北窯,舊地名為苗家地。」
「順治七年三月,順治下令立輔政德豫親王多鐸碑,歷數多鐸功績。」
「同年十二月,備受打擊的多爾袞因行獵時墜馬,傷重不治,順治由此展開了清算多爾袞集團,受此牽連,多鐸被降為郡王,康熙十年追諡為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恢復了豫親王爵位且世襲罔替,配享太廟,入祀盛京賢王祠。」
蘇軾:多鐸勸多爾袞當皇帝,要麼推舉代善即位。
但多鐸真實目的是想自己即位,還搬出努爾哈赤遺詔為自己奪位找出處。
但明顯可看出,多爾袞與代善都不支持他,一個說肅親王豪格名列遺詔而未生效,一個以多爾袞謙讓而轉到皇太極兒子身上。
這段話顯然暴露了多鐸想當皇帝的野心,但卻被自己親哥哥阻攔了,因此從此他對多爾袞嫉恨在心,經常給他拆台。
按說,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乃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應該團結起來擰成一股合力,多爾袞對哥哥與弟弟照顧有加。
但多鐸卻是一位豬隊友,經常給哥哥找麻煩,還總忙這給多爾袞拆台。
多爾袞從小出類拔萃,深得努爾哈赤喜愛。
多鐸作為努爾哈赤最小的嫡子,也備受寵愛,8歲時就位列八大治國和碩貝勒。
老努去世前,還安排多鐸掌管最強大的正黃旗,阿濟格掌鑲黃旗,多爾袞還不是旗主貝勒,可見他對這個最小的嫡子有多溺愛。
如此養成了多鐸恃寵生驕、我行我素的性格,加之突然父母雙亡而命運急轉直下,變得更加率性而為,為他的人生悲劇埋下伏筆。
但當初他們年齡都不太大,足以被皇太極所控制與分化。
多爾袞與多鐸都是皇太極時期軍功累累的少壯派,拜相封王。
而阿濟格因為皇太極繼妃被太祖下令休棄,遭到皇太極打壓。
皇太極將他削爵,又將旗主貝勒給了多爾袞以分化三兄弟。
天聰四年、六年,擅於權謀的皇太極又將多爾袞、多鐸所主兩旗改名為兩白旗,讓兩兄弟對調,如此更加深多鐸對多爾袞的不滿。
其實究其根源,這是皇太極對阿巴亥所生三子的忌憚與不信任,因此不擇手段地消除三人對帝位的覬覦,同時鞏固了自己的皇權。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成為了順治的皇父攝政王,並對弟弟多鐸照顧有加,讓他成為領兵主帥,又恢復了他親王爵位。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