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第404章 花狂馮太后

第404章 花狂馮太后

  自古以來,一個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力往往都掌握在男人手裡,女人的地位並不高。

  當然我國曾經出現過一位女帝武則天,打破了這樣的慣例。

  

  但是,後世卻並沒有女性能夠再次登上皇帝的寶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武則天之後再沒有女性能夠成為皇帝。

  但能夠把持朝政,掌握國家命運的女性卻不在少數,北魏馮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北魏王朝最著名的皇帝是孝文帝,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漢化政策。

  將北魏首都從平城遷至洛陽,全面推行改漢姓、斷胡語、改官制等一系列漢化政策。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達到高潮,孝文帝成為胡族皇帝中最受推崇的一位。

  出身鮮卑族的孝文帝,之所以能在漢化之路上走得這麼深遠,背後最重要的功臣當屬他的祖母馮太后。

  「公元441年,馮氏出生於河北衡水。」

  「其祖父昭成帝馮弘,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

  「父親馮朗燕亡後歸順北魏,被封遼西郡公。」

  「後來父親馮朗因事獲罪,被太武帝拓跋燾下令誅殺。」

  「年幼的馮氏按照慣例被沒入宮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在宮中,馮氏得到了姑母的撫養和教育。」

  「452年,文成帝拓跋濬登基,十三歲的馮氏被選中成為貴人。」

  「四年後,馮氏鑄成金人被文成帝立為皇后,主持中宮。」

  「二月,拓跋弘被封太子。」

  「為防母以子貴,專擅朝政。」

  「文成帝遵從道武帝舊例,賜死拓跋弘的母親李氏。」

  「465年,文成帝英年早逝,崩於平城皇宮的太華殿。」

  「三日後,按照北魏的舊俗制度。」

  「焚燒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朝中百官和後宮嬪妃一起親臨現場哭泣。」

  「火光燃起時,馮後突然高聲悲叫撲向大火,待到周圍人將她救出,良久才甦醒。」

  「五月,文成帝死後,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后。」

  「獻文帝即位後,太尉乙渾為宰相,事無大小都由他來決定,偽造詔書誅殺平陽公、南陽公。」

  「乙渾所做之事都是違法的,司徒平原王陸麗與他爭論,後被他殺害。」


  「466年,乙渾陰謀發動政變。」

  「馮太后進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計。」

  「下令拓跋丕等人率兵收捕乙渾,鎮壓叛亂。」

  「乙渾被捕殺,夷滅三族。」

  「馮太后宣布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

  「467年,獻文帝的妃子李夫人生下兒子拓跋宏。」

  「馮太后不再親政,將政權交給獻文帝,親手撫養孫子拓跋宏。」

  「文成帝死後,馮太后開始寵信貌美男子。」

  「官宦子弟李奕,風流倜儻,兼之有朝政之望。」

  「因而深得馮太后寵愛,經常入侍宮中。」

  「後宮淫亂,時人常有議論,獻文帝非常不悅。」

  趙匡胤:馮太后的出現,不僅使北魏皇族家風出現良好轉變,也推動國政出現積極變化。

  馮太后是北魏實際執政時間較長、治理功績非常突出的一位賢后。

  縱觀北魏歷代太后,馮太后功績之優秀,用沒有之一這樣的形容詞來評價似乎也不為過。

  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帝國後,曾經建立過一項慘無人道的制度,子貴母死。

  北魏皇帝對後族干政有過歷史性夙怨,早在部族時期就曾出現過強大的後族干預拓跋部權力繼承順序的事情,拓跋部首領對此耿耿於懷。

  而且還擔心一旦有年幼皇帝即位,年輕的太后勢必代為執掌皇權,這對皇族是極大的威脅。

  出於維護權力的本能,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初創這一制度。

  聲稱借鑑西漢時漢武帝立昭帝而先殺鉤弋夫人歷史經驗,本質上還是出於對後族勢力的擔憂與戒懼。

  自北魏第一代皇后劉皇后被殺,到太武帝、恭帝、文成帝、獻文,連續五代皇帝的母親都被這項殘忍的制度處死。

  後宮妃子們無不以生男孩為取死之道,以至多有生兒後故意把孩子餓死的。

  馮氏被文成帝立為皇后,僥倖沒有生育兒女,因此在文成帝死後安然成為獻文帝朝的太后。

  北魏歷代的太后,要麼是保太后,要麼與太子沒有血緣關係,只是名義上的嫡母。

  她們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不惜親自出手處死太子之母。

  另一方面為防報復,還要對太子母族的趕盡殺絕,每一次皇位繼承都伴隨著一場屠殺。

  長此以往,北魏後宮根本無法承擔應有的輔助皇帝之責,而淪為比外朝更殘酷更險惡的修羅場。


  馮太后一上位,就有意識地改變這種慘無人道的宮斗局面。

  獻文帝即位之前,其母李氏已被常太后處死。

  馮氏成為太后沒有遇到什麼挑戰,便暫時停止了殘酷的宮斗。

  後宮中沒有掀起例行的殺伐貶斥,李氏族人也沒有受到什麼迫害,李氏之父李惠能夠安然做官。

  冤冤相報何時了,結束宮斗是利人利己的好事。

  馮氏能有這樣的見識,主要得益於她的出身。

  馮氏是十六國時代小國北燕的皇族,北燕源出慕容氏後燕。

  慕容氏在五胡中漢化較早、程度較深,馮氏北燕也是一個基本實現漢化的小國。

  馮氏自幼在漢化政權中耳濡目染,思維視野相對較高。

  後宮鬥爭雖仍無法避免,但她能準確地抓住主要矛盾,把注意力更多放在爭奪外朝控制權上。

  這無疑極大降低了宮廷鬥爭的烈度,緩和了尖銳的內部矛盾。

  政治風氣的改變,從大勢上看取決於整個統治集團的演化趨勢。

  但個別傑出人物的突出貢獻,會為風氣轉變帶來極大加速。

  「470年秋天,相州刺史李因罪被告發,他是李奕的兄長李敷的好友。」

  「刺史為了自保自陳李敷隱罪二三十條,獻文帝藉機下令將李敷兄弟打入死牢。」

  「470年冬天,李奕與哥哥李敷、堂兄弟李顯德等人同時被殺。」

  「因刺史李告發有功,獻文帝後來又把李擢為尚書參決國政。」

  「李奕死後,馮太后對此事並不滿意。」

  「471年八月,獻文帝迫於太后,禪位給不滿五歲的太子拓跋宏。」

  「太子拓跋宏即位,即孝文帝,獻文帝十八歲便做了太上皇。」

  「太上皇移居崇光宮,多次親率兵將南討柔然取得大勝。」

  「475年冬十月,太上皇在平城北郊舉行大閱儀式。」

  「476年六月,太上皇拓跋弘崩於平城永安殿,年僅二十三歲。」

  「馮太后足智多謀,猜疑且殘忍,做決定在頃刻間,對手下的人恩威兼施。」

  「獻文帝死後,馮太后再掌朝綱。」

  「馮太后先是將當初誣死李奕的李誅殺,另對貪贓不法者處以極刑。」

  「而為官清正廉潔者,馮太后則是表彰和賞賜,還安撫籠絡沒有明顯政治野心的人。」

  「獻文帝的親信任內三郎的婁提,曾因獻文帝被害拔刀自刎未果。」

  「馮太后沒有怪罪於他,反而下詔嘉獎他的節義,使心懷不滿的大臣被她的舉動所感服。」

  「馮太后為了清除隱患,以謀叛罪誅殺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

  「馮太后怕自己的過失被人議論,凡是有猜忌嫌疑的人,都被她誅殺,死者數百人。」

  「馮太后還注意培養扶植一些賢能之士做親信,而其中的漢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寵幸之臣。」

  「提出三長制的李沖,為馮太后所幸,進爵隴西公。」

  「馮太后給他的賞錢,有時一個月之內多至數千萬。」

  蘇軾:馮太后是風流有為的千古一後,才能與功績堪比一代女皇武則天。

  獻文帝拓跋弘即位,年僅十一歲,尚無親政能力。

  馮太后年僅二十四歲,事實上擔負起決斷大事的職責。

  獻文帝逐漸長大後,對這位只有名分沒有血緣的嫡母很有意見,在大臣們的慫恿下想擺脫馮太后的控制。

  馮太后顧全大局,沒有進行激烈地對抗。

  而是以親自撫養年幼失母的太子拓跋宏為由,退居後宮,還政於獻文帝。

  然而獻文帝終究太過年輕,幾個親信大臣日夜進言離間帝後。

  獻文帝始終覺得馮太后在背後操控朝政,如芒在背、痛苦不堪。

  於是不斷發起咄咄逼人的反擊,甚至一度要挾馮太后要把皇位傳給叔父。

  此舉意在以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的辦法,徹底從法統上解除馮太后的執政資格。

  決心不可謂不大,只是以侄禪叔太過驚世駭俗,招致朝野群臣強烈反對。

  獻文帝仍不罷休,為示抵抗之意,轉而把皇位傳給太子拓跋宏,自己做太上皇。

  當時獻文帝才十七歲,創下最年輕的太上皇紀錄。

  宮中本來和諧良好的家庭關係和帝後政治關係,因為獻文帝的魯莽操作終於悲劇性地走向激化。

  馮太后不得不出手奪回大權,獻文帝後來在二十二歲的盛年去世。

  獻文帝死時孝文帝拓跋宏才九歲,無法秉政,馮太后再度臨朝聽政。

  馮太后並沒有因為獻文帝數年來不斷作妖而心態失衡,不去搞政治報復和大屠殺,而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治國理政上。

  執政期間,馮太后推動了兩項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三長制和均田制。

  立新意味著破舊,三長制對應的老制度是宗主督護制。


  宗主督護制是一種基層戶籍管理制度,基層社會由所謂的宗主進行管理。

  宗主,有的是以血緣為紐帶聚集起來的大宗族的族長,有的是一鄉一地的豪強。

  豪強管理鄉里,最大問題是隱藏戶口、截流賦稅,與國家爭利。

  三長制的大意是立黨、里、鄰三長,取代舊有的宗主。

  由三長負責檢查核定戶口,組織鄉里基層的賦稅徭役兵員徵發工作。

  新制度的好處顯而易見,吸食民脂民膏的豪強集團被斬斷觸角,國家收入增加,老百姓也能減輕負擔。

  均田制改革的性質,與三長制類似。

  從本質上看,都是改革胡人部族式政權弊病,效法中原漢人王朝體制模式,從歷史潮流上看無疑是進步的。

  但任何深層次的改革,都會遭遇兩大阻力。

  其一,都會觸動舊有利益群體反對,甚至引發政治反抗。

  其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主推者甚至有生之年都不一定看到效果,有可能會遭受長時間質疑與非議。

  馮太后推行改革的治績,遠遠沒有開疆拓土那般耀眼吸睛,在大眾印象中甚至不會留下什麼痕跡。

  馮太后以一介女流,竟然能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

  其強大定力、膽量勇氣和政治預見力,比武功鼎盛的皇帝也是不遑多讓的。

  也正是這樣一位強大的太后,才能培養出一位同樣優秀的皇帝。

  「此外,馮太后還對宦官大加委任。」

  「宦官本來供事宮中,馮太后臨朝聽政後,對其中有才幹者也引為親信。」

  「抱嶷小心縝密,賜爵安定公。」

  「負責納言,對所奏議,敢於提出不同意見。」

  「太后很是寵信,晉升他為大長秋卿。」

  「苻承祖賜爵略陽公,拜安南將軍,是馮太后的心腹,許他免死的金書鐵劵。」

  「又有李豐、王質、李堅、孟鸞,馮太后給他們的賞賜,小到珍寶珠玩,大到田園、奴婢、甲宅。」

  「馮太后利用他們出入禁闈,預聞機要,形成了中宮用事的局面。」

  「馮太后臨朝專政,孝文帝孝順謹慎,事無巨細,都要稟報馮太后。」

  「孝文帝過於聰慧,馮太后擔心日後對自己不利,便打算廢除,欲立咸陽王禧。」

  「在寒冬臘月之際,馮太后把只穿單衣的孝文帝關到一間小屋裡,三天不給飯吃。」


  「穆泰和李沖等朝廷重臣勸阻,她才改變了主意。」

  「後又有宦官對馮太后譖說孝文帝的壞話,馮太后盛怒,對他鞭打。」

  「孝文帝默然接受,並不自明申辯。」

  「孝文帝對馮太后恭順孝敬,馮太后親自教育與監督。」

  「親作《勸戒歌》三百餘章和《皇誥》十八篇,作為他學習的指南和行為準則,從思想上向他灌輸治理天下的原則。」

  「馮太后還特別注意言傳身教,經常外出巡視。」

  「將孝文帝帶在身邊,以便讓他隨時隨地得到磨鍊。」

  「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登朝入仕,馮太后有關的詔敕冊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

  「馮太后晚年在生活上躬行節儉,平日穿戴沒有錦繡華麗的裝飾。」

  「她臨朝以後,在寬僅幾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來的食譜減少了十之八九,杜絕了奢侈鋪張。」

  「在馮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性格儉素,常穿浣濯之衣。」

  「490年九月,49歲的馮太后死於平城皇宮的太和殿,諡號文明太皇太后。」

  李世民:孝文帝之所以能在漢化之路上走得這麼遠,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馮太后。

  孝文帝兩歲時,馮太后就親自養育他。

  兩人年齡只差二十六歲,名雖祖孫,其實情同母子。

  馮太后一生無子無女,對孝文帝的教育和撫養傾注了全部心血。

  馮太后像大多數女強人一樣十分自律,在宮中行事嚴格追求合乎禮法,嚴戒隨性隨意。

  當年丈夫文成帝去世,按慣例,大行皇帝的遺物都要焚燒掉。

  馮太后臨靈而哭,作勢要跳到火中為先帝殉葬。

  雖說不免有點惺惺作態,但她做得周正嚴謹,誰也說不出什麼。

  馮太后自己這麼做,也要求孝文帝這麼做。

  獻文帝病重時,年僅四歲的孝文帝主動為父親吮癰。

  四歲幼兒做出這樣的孝行絕非本能,肯定是馮太后調教出來的。

  其餘像相對節儉的生活習慣、對漢文化的高度興趣、重視朝政多過宮廷生活,孝文帝的種種習慣和馮太后仿佛一個模子裡刻出來。

  當然了,最重要的培養體現在文化思想和政治理念。

  馮太后對拓跋氏皇族的教育非常上心,對孝文帝則直接上手進行調教。

  馮太后文化水平說不上多高,但她貴在能以執政經驗消化理解儒家傳統文化,把其中最實用最好理解的東西咀嚼加工一遍,直接傳授給孝文帝。


  在馮太后的誨而不倦的教育下,孝文帝養成極好的讀書習慣,培養出深厚的漢文化修養。

  孝文帝動輒引用書傳章句,對儒家傳統有獨到的見解,這為他日後全面轉向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政治理念上的影響更加深遠,馮太后推行的三長制、均田制在經濟領域開動漢化基礎。

  孝文帝跟著學跟著看,鮮明地看到漢化改制帶來的巨大收益。

  馮太后生前並沒有一再叮囑孝文帝要把改革繼續下去,但改革成就已是天下人所共知。

  孝文帝看得真真切切,不用別人催,內心深處對漢化改制的認同已無人能撼動了。

  馮太后去世之後,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禁斷胡語、改用漢姓、推行官員班祿。

  改革力度空前地大,觸動的利益群體也遠比馮太后時大得多。

  以至於招致朝臣大規模反對,孝文帝不得不以詐術實現遷都。

  面對這麼大阻力孝文帝仍能堅持改革,政治底氣毫無疑問是馮太后十餘年臨朝聽政,一點一點為他積澱下來的。

  十六國和北朝推動漢化的三位功臣,分別是前秦天王苻堅、北魏孝文帝元宏和北周文帝宇文泰。

  這三位中孝文帝改革最全面、力度最大,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客觀地講,北魏的漢化改革其實是馮太后與孝文帝共同完成的。

  只不過馮太后做的基礎的、深層次的、不易觀察到的部分,這才讓孝文帝獨擅漢化改革之光。

  孝文帝對馮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馮太后去世,孝文帝哀痛過度,不食水米。

  還要遵漢家古禮為馮太后守喪三年,在大臣力勸下才作罷。

  此舉到底是不是像馮太后當年靈前跳火一樣做給世人看的,無從推知孝文帝內心想法。

  但從實際情況看,孝文帝當時帝位穩定,無人能夠威脅他,並無作態給世人的必要。

  有道是,生恩不如養恩。

  孝文帝能夠順利長大、完完整整地享受馮太后的母愛,相比前代皇帝們他幸福得多。

  哪怕是從最基本的感情邏輯來看,孝文帝對馮太后的孺慕感激之情,也是發自肺腑的。(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