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花毒韋皇后
在唐朝的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可憐的皇后。
這位皇后,在妙齡少女的時候,嫁給了唐朝的太子殿下。
後來太子殿下成為了皇帝以後,她卻僅僅只做了不到兩個月的皇后,就被婆婆趕出了京城,在外飄泊十四年。
十四年後,好不容易再次回到京城,自己的孩子卻又被婆婆下令給活活逼死了。
多年的苦難,讓這個原本善良的皇后,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她開始竭盡全力,謀求更多的權力。
最後為了權力,甚至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然而就在她距離女皇之位,只差一步之遙的時候。
卻被丈夫的侄子帶兵誅殺,全族被滅,就連她的女兒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sto9.com🎶為您帶來最新章節
這位可憐的皇后,就是唐中宗的皇后韋氏。
韋後的一生,在嫁給李顯之後,基本上都是悲劇。
韋後用一生來證明,皇家生活或許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
「韋氏,唐中宗李顯的皇后,出生於京兆韋氏駙馬房。」
「在公元680年,姿色美艷的韋氏被選入宮中,並且被立為太子妃。」
「公元684年,太子李顯登基,太子妃韋氏被立為皇后。」
「李顯即位後,此時的國家大權仍掌握在武則天手中。」
「李顯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剛剛即位,就為了討韋後的歡心,大肆冊封韋後的娘家人。」
「韋後的父親韋玄貞被封為豫州刺史,甚至連韋後乳母的兒子都官至五品。」
「但是韋後仍然感到不滿意,中宗又想把岳父提拔為宰相。」
「中書令裴炎堅決反對中宗這種重用外戚的行為,多次上書提醒。」
「因此惹怒了中宗,中宗甚至放狠話,就算把天下送給岳父也開心。」
「這句話很快就傳到武則天的耳朵里,武則天憑著這個藉口廢除了李顯。」
「李顯剛登上皇位不到兩個月,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放逐房州,岳父韋玄貞被流放欽州。」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韋氏在李顯心目中的地位。」
「李顯寵愛韋氏,不只是因為她的美貌,還有她的善解人意和對李顯的安慰和鼓勵。」
「公元684年4月,武則天派重兵押送李顯和韋氏到偏遠的房州。」
「武則天始終防備三兒子李顯,怕他們久居一地發展勢力,奪回皇位。」
「經過幾年的折騰,逐漸磨滅了他們的鬥志,才讓他們回到房州久居。」
「直到公元690年,武則天自己稱帝,改唐為周,還經常派使臣去房州打探他們的動靜。」
「李顯因為得罪母親武則天,害怕自己和大哥、二哥一樣被武則天處死。」
「使臣每次到來都非常恐懼,很多次都想撞牆自殺。」
「而韋氏卻臨危不懼不亂,一邊給丈夫支持和鼓勵,一邊與御使臣周旋。」
「武則天稱帝後,民間依舊有很多人反對,他們以匡扶中宗的理由紛紛抗議武則天。」
「武則天派自己的心腹,也就是她的寵侄武三思去房州打探李顯的動靜。」
「李顯寢食難安,聽說武三思這個重要人物到來,怕母親派心腹來誅殺自己。」
「韋氏依舊處亂不驚,她安慰完丈夫,便私下找武三思去了。」
「武三思看到韋氏含情脈脈,比幾年前又多了幾分成熟的風韻。」
「韋氏深知武三思的心思,便誘惑他。」
「當武三思擁她入懷時,當即承諾必在武則天面前竭力保全。」
「回京後的武三思也確實做到了,在武則天面前極力稱讚李顯夫婦非常本分和忠心耿耿。」
「公元698年,武則天在狄仁傑的幾次勸說後,權衡一下終究兒子比侄子親,決定把李顯召回。」
「武則天下詔李顯一家回洛陽,詔書並沒說明召回原因。」
「李顯又被嚇到了,戰戰兢兢地回到洛陽,韋後依然發自肺腑地安慰著他。」
「當武則天宣布恢復李顯的太子身份時,李顯高興地蹦起來了,他們終於結束了十多年的苦難生活。」
梁紅玉:相比於武則天,韋皇后稱帝的條件更好。
武則天雖然死了,武則天所建立的大周帝國也完了,但是武則天的傳奇還沒有落幕。
武則天之後,韋後試圖延續武則天的傳奇,讓女人繼續停留在權力的最高位。
說起來,韋後奪天下的各方麵條件,都比武則天更好。
首先,後宮之中韋後沒有任何競爭對手。
武則天當年為了當上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歷經千辛萬苦。
先是鬥敗了蕭淑妃,接著又鬥敗了王皇后,才終於當了皇后。
而且就算當了皇后,也並不是當得那麼穩當,中途一度還差點被高宗給廢了。
可是韋後不一樣,韋後一直就和李顯是患難夫妻,兩人經歷了非常艱苦的人生。
李顯被韋後牢牢地控制了起來,身邊根本沒有其他女人。
其次,韋後不需要和唐朝的皇室相鬥。
當初武則天想要掌控權力,整個李唐宗室都不同意,都在造反。
武則天所面臨的阻力是前所未有的,她需要把這些阻力一個一個消減掉。
為此,武則天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而韋後沒有遇到來自於唐朝皇室內部太大的阻力。
並不是韋後沒有遇到阻力,而是說和武則天所遇到的阻力相比,已經非常小了。
韋後不需要像武則天那樣,來一場如此可怕的殘酷的廝殺,就能夠輕易獲取權力。
第三,韋後的男人比武則天的男人要昏庸得多。
武則天的男人是唐高宗,唐高宗在歷史上還是建了不少豐功偉績的。
唐高宗李治存在的問題是身體虛弱,所以很多朝中大事情都要交給武則天去做。
李治的頭腦還是比較清醒的,他也看出了武則天的野心,一度試圖把武則天廢掉。
韋後的男人李顯情況就不一樣了,他是真的昏庸,做事毫無主見。
剛剛當皇帝,就想把韋後的父親提拔起來當宰相。
朝中大事,都是韋後在拿主意。
總之,李顯就是一個昏君。
第四,韋後與太子爭鬥的艱巨性沒有武則天強。
武則天自己就生了四個兒子,至於李治和其他后妃生的兒子那就更多了。
武則天想要掌控最高權力,需要把她的這四個兒子,一個一個鬥倒。
如果是斗別人的兒子,可能會更容易一些。
但是和自己兒子斗,顯然其困難程度更高。
武則天先是讓她前兩個兒子死掉了,死得莫名其妙,死得讓全天下都充滿懷疑。
接著,她又把她後兩個兒子廢了。
總之,武則天的艱難程度是非常大的。
韋後則不同,韋後沒有親生的兒子,只有一個女兒安樂公主。
安樂公主並不是她的競爭對象,反而是她的政治聯盟。
韋後甚至試圖把安樂公主立為皇太女,因為一旦安樂公主立為皇太女後,韋後掌控權力的可能性會更大。
第五,韋後面臨的來自於大臣的壓力沒有武則天的大。
武則天想要當皇帝,她面臨的來自於朝中大臣的壓力是前所未有的大。
朝中大臣很多是跟著唐太宗打江山走過來的,都是絕頂聰明,又非常有實力的人。
同時,他們對李唐的江山也很忠誠。
武則天想要篡奪李唐江山,他們自然不會答應。
韋後所面臨的朝廷大臣的壓力,其實只是來自於張柬之等五王。
事實上,張柬之等五王,看起來是五個王。
其實他們並不強大,作為領頭的張柬之已經八十歲了,其他人能力也不行。
另外,這五王擁戴李顯,推翻武則天上位,明顯有投機的成分。
畢竟武則天已經把李顯確定為太子了,就算他們不這樣做,只要武則天一死,李顯就是順理成章的皇帝。
他們選擇在那個時候投機,無非就是想要立功,從而獲取權力。
所以,大家對五王並不服氣,他們在朝中沒地位。
總之,韋後各方麵條件,確實都比武則天好。
不過,武則天最終順理成章當了皇帝,而韋後則被人輕鬆殺掉。
「公元705年正月,李顯在宰相張柬之等人的大力支持下。」
「終於推翻了母親武則天,再次登上皇位,韋氏再次成為皇后。」
「中宗非常感恩韋氏這些年對自己的支持和鼓勵,如果沒有韋氏的一次次寬慰,估計中宗也活不到復位的日子。」
「當李顯再次做皇帝之後,違反大唐不得給異姓封王的規定。」
「給岳父韋玄貞封王,給韋後的娘家人都安排在朝廷的重要官職,還實現承諾給韋後無限權力。」
「這時的韋後經常干預朝政,逐漸接近權力的最高峰。」
「中宗和韋後對百姓因旱災餓死不聞不問,整天吃喝玩樂。」
「不光如此,韋後光明正大地給中宗戴綠帽子。」
「武則天去世後,武三思沒有了大靠山,便與韋後勾搭在一起。」
「宮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畫面,武三思和韋後在宮中一邊下棋、一邊打情罵俏,中宗卻樂呵呵地在旁邊附和著。」
「有時中宗李顯不在,韋後便與武三思相擁走到寢宮去。」
「中宗對治理朝政毫無主見,有什麼事經常找武三思商量。」
「韋後還讓中宗把武三思任命為宰相,隨後武三思的勢力越來越大。」
「朝中以張諫之為首的很多大臣都看不下去,紛紛上書中宗要求除掉武三思以絕後患。」
「可昏庸的中宗卻聽從韋後和武三思的讒言,將張柬之等五位忠心輔佐的忠臣殺害或流放。」
「其他大臣看到功績卓越的大臣都落這麼慘的下場,也就沒人敢出來反對。」
「從此,韋後在武三思和上官婉兒的幫助下,勢力日益強大。」
「韋後除了武三思,還在後宮養了三個美男子。」
「一個是廚子楊均,韋後見他長得英俊,便讓他在宮中伺候自己。」
「一個是御醫馬秦客,進宮給韋氏看病。」
「因為長得眉清目秀,被韋後一眼看中,之後韋後有病沒病都傳他進宮。」
「還有一個馬販子出身的葉靜,這個人在一年的元宵節表演馬戲,被韋後看中。」
「韋後已經擁有成為武則天的所有條件,可她只有自立為王的野心,卻沒有武則天的治國之才和對時局判斷的能力。」
「太子李重俊並非韋後親生,對她的作風又頗為不滿。」
「韋後看著太子李重俊長大,心裡盤算著如何除掉李重俊這個障礙。」
「安樂公主是韋後和中宗的女兒,二人對她都很寵愛,安樂公主也想成為武則天那樣的女人。」
「韋後和安樂公主不斷打壓李重俊,安樂公主曾向中宗建議廢掉太子。」
「當時太子李重俊知道,韋後和安樂公主都有自立為王的想法,他的處境十分危險,他只能鋌而走險。」
「在公元707年,李重俊和左羽林將軍等人起兵,殺死了武三思父子。」
「可惜李重俊的部下臨時倒戈,反過來將他殺死,李重俊造反失敗。」
「從此,韋後更加肆無忌憚,她堂兄韋溫及心腹掌握宮外大權。」
蘇軾:韋後和武則天比較起來,武則天算得上是一個鬥士,而韋後只能算一個推手。
武則天在走向皇位的過程中,是一刀一槍打下來的。
無論是與後宮作戰,還是與她的兒子作戰,還是與李唐皇室作戰,還是與朝中大臣作戰。
武則天始終站在浪潮的頂端,依靠自己強勁的力量,和對手們不停廝殺,從而把敵人斬落馬下。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武則天獲得了極大的權力。
同時,武則天也具有了極大的吸引力,很多人站到了武則天的陣營中來。
比如狄仁傑,絕對是古今出色的宰相,正直還有大局觀。
狄仁傑雖然反對武則天奪取李唐江山,但是在武則天當皇帝的過程中,狄仁傑一直對武則天是很維護,甚至可以說很崇拜的。
所以狄仁傑願意站在武則天的身後,成為武則天團隊的一個堅強的力量。
總之,武則天在不斷戰鬥的過程中,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強大團隊。
最終在團隊的幫助下,武則天得以建立江山。
而韋後不是一個鬥士,她只是一個推手。
比如李顯當了皇帝以後,韋後由於自己並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
於是繼續利用上官婉兒為李顯處理政務,從而確保自己一直壓著李顯。
但是這樣一來,李顯確實被壓制了。
可是增加權力的,不是她韋後,而是上官婉兒。
再比如韋後想壓制朝中大臣,尤其是張柬之等五王。
於是就把武三思引進朝廷中來,用武三思壓制張柬之等五王。
最終武三思成功地把五王壓制住了,並且還把五王給殺掉了,使得朝中大臣勢力沒能做大。
但是這樣一來,增加權力的,卻是武三思,並非她韋後。
又比如,韋後利用太子李重俊的不滿,讓李重俊殺掉武三思,剪除了武三思的勢力。
然而這樣一來,權力變大的,又是李重俊,而非她韋後。
又利用李顯殺掉了李重俊,但是這樣一來,權力增大的,又成了李顯,不是韋後。
韋後這一番操作,其實只是把權力從一個人的身上,轉移到了另外一個人的身上。
她本身的權力並沒有增加,在朝中的威望並沒有變大,更沒有建立擁戴自己的班底。
不但沒有變大,不但沒有團隊,而且還使得朝中大臣及李唐宗室們都對韋皇后充滿厭惡。
同時,韋後自身又沒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
因此她更加站不住腳,對朝中事務的干涉,更加不合理,更加不讓人接受。
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抓住機會,利用自己作為李唐宗室的身份,非常容易就發動了政變殺掉韋後。
說到底,韋後只不過是一個推手,也沒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班底。
因此想要效仿武則天稱帝,是不可能辦得到的。
縱觀韋後的一生,她從一個善解人意、給丈夫無限寬慰的女子。
發展成一個嗜殺成性、野心勃勃的權力爭奪者,最後只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她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她只看到武則天的風光,沒有看到武則天的治國之才。
她想擁有武則天的至高權利,但沒有武則天的才能和雄心壯志,也沒有武則天的愛民之心。
武則天心繫大唐,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
而韋後不管百姓死活,只享受著權力帶來自己的好處和無限榮耀。
從來沒有想過欲戴其冠,必受其重的道理。
這樣的人註定不被擁護,也註定她在這條路上的失敗。
「大臣燕欽融看到他們這樣為非作歹,冒著生命危險秘密上奏中宗,提醒中宗。」
「韋後貪戀多名男子、干預朝政,安樂公主買賣官位、圖謀不軌。」
「中宗知道後大怒,下令燕欽融徹查此事。」
「韋後知道後,派人將燕欽融帶回並將其摔死在唐中宗面前。」
「中宗終於意識到,韋後早已不是那個善解人意的妻子,而是想成為第二個武則天。」
「韋後看唐中宗知道了這些事,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與安樂公主共同密謀殺人滅口。」
「中宗萬萬沒想到患難與共的妻子,竟然用一張他最愛吃的餅要了他的命。」
「這一天,中宗批閱奏摺,太監送來中宗最愛吃的餅。」
「太監還告訴中宗,這是韋後親手做的,中宗非常高興就多吃了幾塊。」
「不久後,中宗腹痛難忍,從龍椅上滑倒在地,滿地打滾。」
「嚇得太監趕緊稟報韋後,韋後為洗脫嫌疑,故意晚到一會。」
「等韋後到時,中宗已口吐白沫身亡。」
「李顯一死,韋後掌握了所有的主動權。」
「韋後將所有親信安排在重要崗位,又調來五萬府兵和禁軍保衛皇宮。」
「準備好後才為中宗發喪,宣布自己臨朝親政。」
「韋後企圖像武則天一樣自己當皇帝,安排李顯的四兒子李重茂繼位,李重茂也非韋後所生。」
「韋後想先臨朝親政,等待時機成熟後,再害死李重茂,從而實現她的皇帝夢。」
「但是韋後不知道,她的皇帝夢要想實現,其實還有一個大障礙。」
「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是武則天的兒女,他們也有很大的權勢。」
「這時被韋後任命的宰相一邊鼓勵韋後稱帝,一邊和安樂公主密謀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兵部侍郎本來就是韋後的人,與宰相的交情不錯。」
「當得知宰相想害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時,頓時嚇壞了。」
「謀殺相王、太平公主和皇帝,如果行動失敗,豈不是株連九族的大罪。」
「最後兵部侍郎決定把這件事告訴李隆基,同時又勸李隆基儘快行動恢復大唐社稷。」
「李隆基是李旦的兒子,雖然小時候沒在宮中長大。」
「但李隆基有勇有謀,在長安城結交了很多英雄豪傑,還獲得萬騎軍的信任。」
「唐太宗在位時,選了一批英勇善戰的人跟隨自己巡遊打獵,這一批人被稱為百騎。」
「武則天在位時,把這批人發展為千騎。」
「到了唐中宗時期,發展成萬騎,是很厲害的一支部隊。」
「太平公主得知中宗李顯被毒害後,韋後掌權,便和侄子李隆基聯手。」
「由太平公主做幕後策劃,聯絡朝廷百官。」
「李隆基負責招募軍隊,準備進一步行動。」
「李隆基打著父親李旦的名義,帶領著兵部侍郎等人行動。」
「李隆基穿著便衣埋伏于禁宮中,左右羽林軍將士在玄武門駐紮。」
「待到二更李隆基一聲令下,眾人殺進宮內。」
「韋後死於亂兵之手,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也都被斬首示眾,這就是有名的韋後之亂。」
朱棣:唐中宗被韋後所毒殺,這不過是唐玄宗故意抹黑罷了。
神龍政變後,李顯再次登基,韋後時隔二十年再次母儀天下。
李顯登基後對韋皇后可謂是愛護之極,允許韋皇后像母親武則天那樣臨朝攝政,允許韋皇后培植勢力,甚至允許韋皇后包養男寵。
李顯縱容韋後的一系列行為,明顯是為了報答妻子當年在房州的種種溫情。
不僅是對韋皇后,對韋皇后唯一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極盡寵愛。
可就是這樣一位好丈夫、好父親,竟然傳聞被妻子和女兒毒死了。
雖然《舊唐書》言之鑿鑿,但是唐中宗之死的真相似乎並非如此。
原因一,史書自己的矛盾。
在《舊唐書》中,記載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謀劃毒死李顯。
但是在后妃傳部分又記載李顯駕崩時,韋皇后懼怕有人歸罪於情人和女兒安樂公主,於是秘不發喪召集親信入宮商議。
這之中有兩條隱藏的信息,其一就是『有人把唐中宗之死歸罪於安樂公主和情人』,而不是『唐中宗是安樂公主和情人所殺』。
其次,韋皇后竟然是在事情發生後才召集親信商議。
如此大事,難道不該早做準備,提前把事情都商量好。
非要等事情出了才開始著急忙慌的商量,這似乎並不是一個陰謀應有的樣子,倒確實是一種應對突發事件的行為舉止。
而在唐玄宗本紀中根本沒有提到韋後毒殺中宗之事,作為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玄宗本紀卻隻字未提,這就足以說明問題。
在《舊唐書》中記載安樂公主的部分提到了安樂公主的許多事情,獨獨漏掉了她曾經殺父弒君之事。
按說這可是安樂公主最大的罪行了,漏掉哪一條都不會漏掉這一條。
原因二,韋皇后還沒有準備好。
除了韋皇后應對中宗暴崩所暴露出的驚慌失措,從全局來看,韋皇后根本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政治積累。
武則天30歲被立為皇后,67歲時高宗駕崩,居皇后位長達37年。
武則天有充足的時間培植勢力、建立威信、打擊異己。
而韋皇后復立為皇后才五年而已,前有五王專權,又有李重俊之亂的打擊,韋皇后的勢力根本達不到獨掌朝政的水平。
朝中擁護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官吏不在少數,韋皇后的勢力尚不能與他們抗衡。
韋皇后所面對的李家勢力遠比武則天當年面對的李家勢力要強得多,這一點韋皇后心裡比誰都清楚。
有李顯的庇護,韋皇后還可以繼續發展,逐步清除這些障礙。
可李顯一旦離世,自己就要獨自站出來和他們相爭,韋皇后不至於看不透這層利弊。
原因三,韋皇后與安樂公主仍被以禮安葬。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被李隆基的政變軍所殺,隨即被追廢為庶人。
按理來說她們已經不再是皇后和公主了,但是不久後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竟然又被以禮改葬。
韋皇后以一品之禮葬、安樂公主以三品之禮葬,這無疑又承認了她們生前的身份。
可在尊重禮法的大唐,殺父殺夫弒君那是十惡不赦之罪。
如果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真的害死了唐中宗,朝廷無論怎麼處置她們都不為過。
可她們的以禮改葬正說明了李旦父子其實並不認為二人殺害了唐中宗,那只是政變的一個口號而已。
原因四,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沒有理由殺害唐中宗。
唐中宗對她們不是一般的好,除了安樂公主封皇太女之事,李顯幾乎是百依百順。
可是這並不能成為安樂公主想要毒殺父親的理由,因為她想當皇太女無非就是李顯死了她接班。
可是韋皇后這關安樂公主就通不過,李顯死後肯定也是韋皇后才是安樂公主。
其次,當時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實力不足,有誰會蠢到在實力不足時砍身後擋風的大樹。
韋皇后畢竟在政治旋渦中掙扎了多年,她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完全沒有動機殺死中宗李顯。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所以背上這麼一口黑鍋,極有可能是李旦父子為了強化自身正統性和政變合法性所作的春秋筆法。
畢竟李隆基才是勝利者,自然說什麼是什麼,這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修史之人看到前人留下的史料自然也會自己去思考,但是又不能完全否認這些記載,於是也就有了記述上的不同。
這樣一來,既沒有否認歷史記載,又闡明了自己的立場,但也就造成了這樣一個歷史之謎。(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