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時代下的經濟脈搏(中)
言語微頓,布萊克教授沉吟半晌後從書桌上拿出另一份報告遞給萊昂。
布萊克教授嘆了口氣道:「這是我從官方那邊要的1977年米國的統計數據。雖然和我委託調查的有些出入,但是覆蓋面廣,勉強可以當做參考。」
萊昂接過報告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最後看到報告結尾的一個標粗的數字讓他眼神一縮:通貨膨脹率居然是7.6%。這讓他感到一種風雨欲來的氣息。
要知道如今米國聯邦政府統計的通貨膨脹率可不是他們前世統計的那種基本只包含消費品的通貨膨脹率,目前的指標是包含大宗商品價格的總計通貨膨脹率。
如今7.6%的通貨膨脹率是個什麼概念呢?狹義上可以理解為平均每種商品一年的漲幅為7.6%,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𝘤𝘰𝘮
因為某些大宗商品的價格並沒有上漲,反而在大幅度下跌,如鋼鐵、水泥以及一些工業產品等。
而與之相反的是食品、能源價格大幅上漲。這些可是居民的必備消費品,侵占的可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可是在被大宗商品中和後仍然有7.6%,這就非常恐怖了。
按照萊昂以往看到的經濟數據,再結合自己最近幾個月的的調查數據,他認為這個數據會很誇張。
萊昂認為米國現在7.6%的通貨膨脹率反映到居民的實際生活中,1977年度米國人的生活必需品花費相較於1976年至少要高出12個百分點以上,甚至達到15%乃至於20%都有可能。
而加州作為米國的物價天花板,漲幅自然更是一騎絕塵,可能會有20%以上。
這也就意味著大部分人如果在1977年工資收入沒有增加12%,居民的生活水平實際上是倒退的。
雖然現在米國人的平均收入冠絕全球,每月工資中位數能達到800美元。
但是據官方統計工人的工資平均增幅大約在7%左右,這在物價的快速增長下依然捉襟見肘。
其實之所以通貨膨脹率每年增加如此之高和石油價格的有關係,但是關係不大,至少在近幾年關係不大。
因為最近幾年石油價格一直在12-14美元之間來回波動,並沒有大幅上漲。
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聯邦政府搞的信貸擴張,讓貨幣全都流向了流通領域。
因為交趾戰爭的緣故,聯邦政府幾近破產。為了保證聯邦政府的運轉,走投無路的聯邦政府選擇了大量印錢。
就像是被打開了的水龍頭。而錢就像是水,水往低處流動,錢也會向價值窪地流動。
目前米國的實體行業萎靡,中低端製造企業利潤微薄。
這些企業在日國及西歐的產品衝擊下入不敷出,所以使得資金沒有向中低製造業投資的欲望。
既然生產不賺錢,那大家自然會將錢投入到賺錢的領域。
說起投資,資本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投資股票。
但是米國的股市作為貨幣的一大蓄水池表現極其的虛弱,道瓊指數更是連年下降。
70年代以來有些傳統大公司股票市值腰斬乃至跌幅70%~80%,股票市場哀鴻遍野。
沒有賺錢效應,資金自然不會進入股市。
雖然資本也知道有些公司的股票確實被嚴重低估了,但是他們可不知道這些公司的股票什麼時候才能起來,投資他們風險太大。
房地產市場倒是逐年上漲,但因為地廣人稀,大部分米國的土地都很便宜。
加之每年需要徵收不菲的房產稅,房屋缺乏大幅上漲的基礎。
加州近些年房價倒是漲的一些。因為加州經濟發達,房產價格自然漲的快一些。
但是除此之外大部分地方房價都沒怎麼漲,資本缺少向房地產投資的動力。
資本是要流動的。既然製造業和股市都不行,那就只能將目光轉向其他的行業。
那麼現在有什麼領域的產品不愁賣,而且還能賺到錢呢?
資本想了一圈,覺得還是投資以食品為核心的生活必需品,以及控制食品流通的零售、批發及運輸等行業這種流通領域才能賺錢。
因為工業品是可以不買的。不買車、不買家電是死不了人的,但是不買吃的喝的,那是真的挺不住。
所以就算再貴,民眾也還是要買這些生活必需品。
有了這個念頭,大量的資本蜂擁而入,投資流通領域的企業或者直接創辦相關企業。
但是一個行業的產值是相對固定的。就算有大資本進入,產能也不會一下子增長和減少太多。
於是大量投資的湧入讓原有流通領域的企業估值不斷提升,也帶動了相關資源價值的不斷提升。
比如做漢堡,最簡單的那種需要麵包和肉排。那麼大家都去投資做漢堡了,麵包的原材料麵粉,以及肉排的原材料肉一定會上漲。
當一個企業這麼做的時候還不明顯,但是當眾多企業都如此做的時候可怕的後果就開始顯現。
雖然米國的農業異常發達,但是每年的生產是有定數的。
因為生產的原料多了賣不出去價格就會暴跌,所以一般來說每年播種前都會按照往年的銷售額做規劃。
哪怕是資本大量進入,產量也不會一下子多出太多,價格也自然居高不下。
其實很多年前大資本就控制了米國大半的農業生產,掌握了農產品的定價權。
但是他們不敢貿然提價。因為米國是個農業極其發達的國家,生產的食品哪怕是再浪費也夠養現在米國好幾倍的人口了。
大資本雖然屢次想提價,但是礙於市場經濟供需關係的限制只得作罷。
畢竟你的價格提升的太高,人家可以在農場主、農民那裡買。雖然他們手中的東西不算太多,也掌握不了價格,但是供應整個米國是綽綽有餘。
因為米國這地方食物總產量實在是太高了,愁的是賣不出去,資本加價不是自己搞自己嗎?
要知道前些年米國的大糧商為了將農產品賣出去可是愁的頭都禿了。別說是漲價了,降價也行,只要能賣出去就謝天謝地了。
直到幾年前大糧商們找上了老大哥蘇國,這才讓他們鬆了一口氣。
這很難令人置信,蘇國這個米國最大的競爭對手竟然會是米國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榜一大哥。
說到這個自然是有原由的。
因為赫魯雪夫無視自然環境,在蘇國全境種玉米的謎之操作,讓蘇國的農業元氣大傷,一直都沒恢復過來。所以使得蘇國必須要靠進口才能解決國內糧食不足的窘境。
遍關全球,只有北美、南美的糧食產量最高。往年蘇國都是在南美進口糧食的。
只是70年代以來米國開始加速統合南美,所有不跟隨米國的國家都被米國重創。
如阿連德,一國之大統領,因為反抗米國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至此南美變成了米國的一言堂,農業的開發權也基本落到了米國大資本的手中。這使得蘇國無法再從南美獲得物美價廉的糧食。
資源都到了死對頭手中,按說這些糧食肯定是買不到了。想到自己的國民要餓肚子,蘇國的領導人是一頭包。
但就在蘇國領導人發愁的時候,米國的大糧商們找了上來。雖然陣營是敵對的,但那是國家的事情,資本家可是沒有國界的。
於是愁的賣不出去糧食的米國大糧商,以及愁的買不到糧食的蘇國政府一拍即合,開始了貿易。
其實米國聯邦政府是屢次呼籲糧商們不要將糧食賣給蘇國的,這可是妥妥的資敵。
但是糧商們可不管那麼多,告訴聯邦政府要不就把我們的糧食包圓了,要不就別bb。弄得聯邦政府也沒轍了,只能默認了這件事。
有了外部客戶,糧商們的心氣自然就高了,有了提價的底氣。
加之近些年大量資本湧入流通領域,大量外來資本的進入必然讓原有的資源產生溢價,讓糧商們一下子嘚瑟起來了。
因為他們現在手中的糧食從賣不掉的、需要花錢去存儲的壓倉貨變成了稀缺資源,可以待價而沽了。
只要漲的不是太過分,投資無路的外來資本還是會搶著要的。
畢竟這幾年米國每年超發的貨幣總量大幅度增加,商業銀行的放貸壓力也大。
而商業銀行只會把錢貸給能償還利息和本金的企業。現在能基本無風險償還給銀行的本國企業,只有那些投資生活必需品以及流通領域的企業了。
這樣一來那些投資流通行業的企業手中的錢就更多,也就促使他們去購買更多生活必需品以及流通領域方面的資源。
就這樣滾雪球,讓日常消費品的價格越來越高。
當然還有匯率因素。正常來說就算國內必需品價格上漲過快,國家也可以通過進口外國商品平抑本國的物價。
但很可惜的是美元在這幾年表現的非常萎靡,幣值不斷縮水,進口成本在不斷的增長。
加上相關資本集團要求聯邦政府加大進口關稅,使得進口產品更加昂貴,民眾自然也買不到廉價的商品。
所以物價就像一頭出籠的猛獸,已經拽不住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