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心懷鬼胎的合作
第316章 心懷鬼胎的合作
聽到此話,立馬就有人反對。
「石墨烯電池只要一面世,就必定是行業地震,我們得穩住神船和澤夢,提出的條件就不能太過苛刻。」
「神船還能找誰?」
「不要這麼想,好的產品真的可以忽略平台。況且,澤夢和神船不是完全沒辦法搞自己的工廠。他們停下筆記本的產線,轉一部分人力,設備重新開始也是可以的。只不過時間上花費太多,所以神船才會想到這樣合作。
我們不跟他合作,他去找別人合作,自己再出一部分資源,恐怕效果也不會差太多。比迪的優勢在於產品質量與現有的規模,利用好就行,不能太苛求。」
王富都忍不住再次點頭,自己的這幫弟兄果然厲害,看來以後要給他加一點擔子了。
經過充分的討論,王富拍板,這個老狐狸沒有全部按照陸山的提議,也沒有全部按照高層的意見,而是綜合了之後自己設定了一些條件和底線,然後就通知陸山過來談判了。
陸山再次出現的時候,張磊民也到場了,他在外面做市場調查,給陸山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所以陸山才能快速且準確的做出更具體的判斷。
即便知道時代大勢的走向,也得把握住具體的合同合約,讓企業健康發展。
比迪這邊給出的合作條件是,可以先代工,但是不能只拿代工費,因為比迪能付出自己的客戶成本。也就是比迪可以幫助陸山推廣電池給比迪現有的客戶,減少神船開拓新客戶的成本。
另一方面,比迪還要付出技術成本。
即便神船安排技術指導過來改造產線,但實際生產中,比迪也得探索規模化生產的辦法。
這種辦法不是神船帶來的,而是比迪自己提升的,所以神船得買單。
綜合以上闡述,比迪需要利潤分成,不只是代工費。
比迪開出來的條件是除了代工費,還有30%的利潤歸自己,陸山拿70%。
第二輪談判一開始就火星四射,講道理,比迪的要求並不算過分,又是幫助介紹客戶,又是幫著規範生產流程降低成本提升品控的。
幹這麼多活,石墨烯電池的銷售成果有自己不小的功勞。
而陸山那邊就是出個技術而已嘛,自己這邊還有一大堆的成本沒說呢,設備,人力,土地,材料全都是錢啊。除了錢還得花費精力管理這麼多人,掙的全是辛苦錢。
訴求是這些,話也是這麼說的,但是比迪的姿態根本沒下來,比較強勢,打算站著把錢掙了。
神船這邊自然不能同意,本身就沒這些打算,憑什麼要接受計劃之外的條件?
王富擺出的理由非常實際,是從陸山的角度出發來勸說的,談判思路從一開始就對了。
「移動電源和電池技術正如陸總所言,一定會愈發的重要。但這部分產業的核心技術大部分都掌握在南韓和東洋的手裡,三星,LG,松下,索尼都是這兩個國家的公司。
在夏國範圍,雖然從業公司眾多,可大部分都是代工沒有核心技術。
比迪多少還有一些自己的技術,還有著完整的工廠產線以及許多熟練的工人。這些意味著什麼,想必陸總應該能明白。」
意思就是在說,有獨立技術,就不用花錢給外國人的電池技術專利費,這部分的錢就節約了。
產線和工人都是現成的,就不需要太多的準備時間,即插即用。
還有自己有客源,能擴大神船的銷售。
比迪知道陸山的底氣在哪裡,技術牛掰逆天,只怕這個行業無人能比。
但陸山也不是什麼都占了,只有跟比迪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
要是找別人合作,可能有更好的條件,看起來利益更有保障,掙錢更多。
背後卻是無法忽視的其他成本,耽誤了上市的時間,沒有比迪的推引,陸山的損失更大的。
為了讓陸山更快拿定主意,比迪老闆還親自給陸山算了一筆帳,講真,三年後再推出石墨烯電池,陸山虧的更多,少賺就是虧。
「目前神船的出貨是一年超過千萬台,換算下來就是一個月一百萬台。石墨烯電池看介紹是五塊一組,那就是五百萬塊電池。
陸總,您需要多少人手,多大的廠房,多少台設備才能滿足這每個月五百萬的產出量?
石墨烯電池的技術含量那麼高,從產線搭建到品控成熟穩定,又得交多少學費?
現在跟比迪合作,立馬就能上市,其他能早兩年半吧。
這兩年半的時間,您這邊得耽誤多少事情?
若是陸總順利和其他同行合作弄出了石墨烯電池,我相信陸總也考察過其他廠家,肯定是三年以後去了,期間的損失,陸總承擔不起啊!這絕對不是陸總希望看到的。」王富說話有理有據,全是大實話。
陸山一直聽王磊民的調查反饋,自然能辨別真偽。
陸山這邊聽了王富的條件,詢問條件能否再下調一些,更利於自己。
王富明白這是談判中的試探,也就打哈哈拒絕了。
看來談判還早著,不過這一輪必不可少,得讓雙方知道自己談判的方向,側重點。
很顯然,談判再次破裂。
吳軍跟陸山離開了比迪,說是需要時間考慮,王富恭送出門。
「這個老狐狸!」
剛回到神船,吳軍就忍不住吐槽了。
「是個聰明人,也是個難纏的對手。」
陸山陷入了沉思,以前談判,討論個大致就能讓下面處理細節。
但是這一次,細節太多,顯然公司越大,談判也就越複雜。
「那我們要答應比迪多少條件?有沒有平替的可能,讓我們獲益更多?」
吳軍跟上了思路。
合作嘛,就是大家提條件然後互相妥協,不斷調整的過程。
有的條件不太好,就換個方式來滿足對方的需求,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最符合大家利益的。
王富會算帳,陸山也會算帳,於是陸山跟吳軍再次算帳,針對存在的問題一個個算,一個個想辦法解決。
如今已經知道了比迪的思路和態度,那就在框架之下儘可能的解決問題。
重中之重就是石墨烯電池的上市時間不能再退,越快越好。
石墨烯電池技術升級之後,神船就打下了占領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基礎,下一步就是進軍手機電池市場甚至是平板電腦。
每一步都必須要快,此時已經到了2011年,初代平板電腦已經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開來,距離全民使用僅僅一步之遙。
鑑於這種最實際的需求,陸山打算跟比迪合作,但是合作要注意兩個方面。
第一手準備就是以江州實驗室為中心,開啟自己的生產基地,儘快獨立自主解決石墨烯生產問題。
石墨烯是未來的趨勢,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徹底走代工一定會造成技術的泄露,最核心的部分由自己解決的話,那麼下游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除了石墨烯電池,其他產業也是這麼個思路。
前期可以找代工,但是後面就不好說了,看技術的疊代情況或者代工廠的合作情況決定,也不是不能把技術轉移一些出去。
第二手準備就是暫停跟比迪的合作,這是一種拉扯手段。
暫停合作之前,讓出一些利潤,但是技術絕對不能轉讓。
以這個作為基礎,就可以反覆拉扯。
看到這麼高的利潤,比迪就算想要拒絕也會多考慮一些。
陸山還是希望能跟比迪有良好的合作,這樣才是雙贏的局面,如果比迪死活不鬆口,即便是兩敗俱傷,陸山也只能硬氣的走自己的路了。
如果行情有變,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
比迪那頭也開會議進行了討論,討論今天陸山的反應,研究下一步究竟該把底線定在哪裡。
王富定下了基調,在基調底下填充細節條款。
「合作是一定要促成的,哪怕分成利潤少拿,也要用龐大健全的產能綁定石墨烯電池技術。以後同行、消費者市場一提起石墨烯電池,就會跟比迪聯繫在一起。
我們做到這個程度的過程中,要同時想辦法把技術給拿到手。
當比迪徹底綁定石墨烯技術,我們也就有了讓陸山轉讓生產技術的底氣。因為那時陸山得考慮市場反響因素。」
道理一點就通,無非就是「標籤化」,然後就是順應大勢。
比迪的團隊執行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定下基調之後就沒人提出亂七八糟的反對意見,而是按照王富的思路去工作。
很快,第三次談判就展開了。
兩邊的老闆都是聰明人,僅僅兩個回合就想明白了自己的問題,也想明白了對面的忌憚。
大方向就這麼默契的確定,然後就是一些細節性的條款,這方面也沒有拉扯很長時間。大方向都決定了,小細節對大局已經無傷大雅。刨除了那些可能有歧義的條款,第三輪談判很快就結束了。
雙方的底線都有所讓步,既然如此那就一拍即合。
比迪除了代工費,拿到了10%的石墨烯電池利潤,合作期限兩年。
技術授權,轉讓的事情暫時沒有說,不過進行技術指導的時候,比迪有可能逆推一些技術。
這種事情普遍存在,能學到那是人家的本事,也是自家技術壁壘不高的原因。
從這裡也能看出兩邊的心態,一個是覺得自己能學到,所以不提。
一個覺得對方學不到,自家的技術很難學,並且還會不斷進步,也不提,就看誰更快了。
從面談到簽署合同,前後不過三天,快得超乎想像。
王富後來還開玩笑,陸山比自己想的還要著急,真不如再磨磨。
合作達成,雙方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儀式。
一邊是迅速躥紅的計算機品牌商和炙手可熱的青年科學家,一邊是電池行業的龍頭,強強聯合讓諸多媒體有了報導的素材。
大家最關心的是,為什麼神船和澤夢突然間要找比迪建立新類型電池生產線,新的電池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為了報導好,很多媒體,自媒體,博主查閱大量的資料,學了很多專業知識,最後確定了這件事的重大意義。
「比迪的實力究竟能否承擔下一個時代的電池生產?」
「科普:石墨烯電池比鋰電池強在哪裡?」
「國內外石墨烯行業大起底!國外還只存在於報告中?」
一時間,報導鋪天蓋地,幾乎每個人都能聊兩句石墨烯。
除了對新事物好奇,普通人更多的是湧出了一股自豪感。
看!石墨烯電池牛掰吧?那是陸山搞出來的,是夏國人搞出來的!外國人一天到晚牛哄哄的,也沒見搞出來了。
外國人更是不斷轉載這種報導,驚呼自家已然落後。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
有一部分人覺得這是個騙局,專門騙米國等競爭國家掉坑裡的。
畢竟當年米國和毛熊競爭,米國搞了個什麼「星球大戰」計劃,讓毛熊框框往裡面丟錢,最後拖垮了自己。
所以米國那邊對這種科幻性質太強的事情天然警覺,覺得總有刁民想害朕。
夏國也有一部分人這麼認為,一些是膝蓋軟,一些人覺得還沒見到實物,沒有看到測試結果,沒有客戶使用的反饋,那就不能太早下定論。
討論的聲音也越來越大,熱度越來越高,看熱鬧不嫌事大的諸多平台乾脆搞起了調查問卷。
超過八成的人認為這件事靠譜,因為陸山從來沒有讓夏國人失望過,這個年輕人做事情踏實得很,而且還聽說在《自然》發了論文。
另一些人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吧,反正就是覺得不太靠譜,想得真實產品出來之後再說。
既然已經簽署合同,陸山將技術團隊第一時間派往了深市的比迪工廠,帶隊的是梁文平。
張磊民則是被叫回了江州坐鎮,主要照看技術的改進,同時兼顧生產上的文件簽署。
值得一提的是,梁文平帶的團隊當中,有幾個成員是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學生。
這是陸山的授意,以後外派公幹的團隊裡面一定要帶著學生去實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