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你不知道的隋唐人> 第十章:新制度——三省六部制

第十章:新制度——三省六部制

  各位看官,書接上回。我們的主角楊堅已經從一個權臣成功變成了以為皇帝,並解決了楊家與前朝王室的重要糾紛。但是前朝留下的爛攤子依舊很多,而楊堅又會有什麼相對的措施呢。請各位看官帶著這些疑惑繼續看下去

  隋文帝楊堅是一位這位擁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憑藉自身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決斷力,為隋朝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三省六部制的創立,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楊堅初登皇位之時,面臨著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北周舊制的六官制,在歷經歲月的洗禮後,已顯露出諸多弊端,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這六官體系雖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發揮過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與現實的格格不入愈發明顯。

  回顧六官制的起源,不得不提及宇文泰時期的西魏。那時的西魏,在軍事實力上遠不及東邊的東魏,在文化方面也難以與以漢文化正統自居的南朝相抗衡。為了在東、西、南三足鼎立的局勢中站穩腳跟,宇文泰一方面大力加強軍事力量,另一方面打出了文化復古的旗號。他利用西魏地處關中的地緣優勢,宣稱自己是西周的嫡系繼承者。於是,根據《周禮》記載的西周制度,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應運而生。西魏實行六官制度,旨在繼承西周政治傳統,以此團結關中地區的漢人,並為自己立足中原尋得政治合法性。

  在六官制度中,大冢宰統領其他五官,居於主導地位。而宇文泰就擔任大冢宰一職,這為他把持西魏朝政提供了制度依據,有利於其專權。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六官制度對西魏政權的成長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得以一直沿用到北周。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六官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首先,西周距離當時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用如此古老的制度去規範一千多年後的生活,必然會顯得捉襟見肘。為了適應現實政治的需要,只能對制度進行斷章取義的改造。在這個過程中,宇文泰又將許多適應鮮卑社會的制度塞進六官制里,使得古代的制度外殼與少數民族的政治原則相結合,變得不倫不類。史學大師陳寅恪曾評價道:「這是『虛飾周官舊文以適鮮卑野俗,非驢非馬』。」顯然,這樣的制度無法長久維持。

  其次,當初宇文泰制定六官制度是為了方便自己當權臣。但當北周建立後,無論是宇文泰的子孫篡權,還是後來楊堅建立隋朝,新的統治者都希望維護君主集權,絕不能容忍權臣再度出現。以大冢宰為核心的六官制度,此時便顯得極為討厭。

  在楊堅所處的時代,中原地區已經統一,而且楊堅作為漢人皇帝,爭奪文化正統性、收服關中民心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楊堅果斷決定廢除六官制度,實行漢魏官制。

  但這裡所說的漢魏官制,並非真正的漢朝或曹魏時期的制度,而是楊堅將南北朝時期經過歷代政權改革的中央官制整合起來,所創立的一套全新官制——三省六部制。

  sto9.𝙘𝙤𝙢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三省,即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內史省如同國家的智囊團,負責起草詔令。內史令作為內史省的長官,以其卓越的才學和政治洞察力,為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貢獻著智慧。他們精心雕琢每一道詔令,用文字勾勒出國家的發展藍圖。門下省則像是一位嚴格的審查官,負責審核詔令。納言作為門下省的長官,以其嚴謹的態度和敏銳的判斷力,對每一道詔令進行仔細審查,確保其合法、合理、可行。而尚書省則是國家的執行機構,負責將詔令付諸實踐。左右僕射作為尚書省的實際領導者,帶領著各級官員,高效地執行國家的決策,推動國家的各項事業不斷前進。

  六部,是尚書省下設的吏、禮、兵、都官、度支和工部六個行政部門。吏部猶如國家的人才寶庫,負責官員的選拔、任免和考核。他們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則,為國家選拔出德才兼備的賢能之士,為國家的治理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禮部則是國家文化的守護者,負責規範禮儀制度,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他們通過制定各種禮儀規範,維護社會秩序,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兵部是國家的安全衛士,負責守衛國家疆土,確保國家安全。他們統籌軍事力量,制定戰略戰術,為國家的穩定和繁榮保駕護航。都官則是國家司法的執行者,負責管理司法事務,維護社會公正。他們以法律為準繩,公正地審理每一個案件,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度支是國家的財政管家,負責掌控財政收支,確保國家經濟穩定。他們精心籌劃財政預算,合理分配財政資源,為國家的各項事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工部則是國家建設的推動者,負責工程建設。他們規劃和組織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為國家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

  三省六部制的實行,帶來了中國宰相制度的重大變革。在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下,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作為宰相,皇帝先任命他們,再讓他們組建丞相府管理全國政事。這種體制是先有宰相個人,再有宰相機構。在這種情況下,宰相權力極大,往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氣焰熏天,經常與皇帝發生衝突。漢武帝時期,田蚡當宰相,不停地安插親信,以至於漢武帝惱火地問他:「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可見君相衝突之嚴重。

  為了對抗宰相,皇帝只好不斷發展內廷勢力,提拔身邊人。而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長官共同構成宰相集團,先有宰相機構,再有宰相個人。這一轉變,將對個人的依賴轉變為對機構的依賴,突出了整個宰相機構的權力,有助於防止宰相專權。

  同時,三省制還實現了決策和行政的分離。內史省和門下省作為最高決策部門,主管詔令的起草和出台,而尚書省作為最高行政部門,負責詔令的執行。這種決策權和行政權的分離,有效地分割了宰相權力,提高了皇權。

  此外,三省制還意味著決策的程序分工。任何一個詔令,都是在皇帝的領導下,經過宰相,也就是三省長官的集思廣益而成。而且,在宰相形成基本意見後,還需要經過內史省起草、門下省審核和尚書省執行這三個步驟才能真正生效。這種程序分工確保了決策的審慎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拍腦門決定,減少了行政失誤。


  楊堅創立的三省六部制,貫徹了君主集權、宰相分權以及行政理性化的基本原則,符合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這一制度不僅為隋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後世王朝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在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實行使得國家治理更加高效、有序。各級官員在明確的職責範圍內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為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內史省的文臣們以筆為劍,為國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政策;門下省的官員們以嚴謹的態度審核每一道詔令,確保國家決策的正確性;尚書省的官員們則以高效的執行力,將國家的政策落到實處。六部的官員們在各自的領域裡兢兢業業,為國家的繁榮付出努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省六部制不斷完善和發展。在唐朝,這一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成為唐朝盛世的重要制度保障。此後,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三省六部制雖然在形式上有所變化,但其核心原則和基本架構一直被沿用,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總之,楊堅創立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不僅為隋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世王朝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這一制度的創立,充分體現了楊堅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也為中國歷史的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各位看官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