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凡事都有代價
晚宴,豐盛至極。
估計是要給北方人開開眼界,什麼龍蝦、魚翅、膏蟹、三文魚的,跟土豆大白菜一樣往上端。
主食是泰國香米,黑紫色的,老楊怕中毒,只吃了小半碗。
氣氛還算熱絡,但方小姐言語之間,分寸感拿捏的十足。透著那麼一種客套,還帶著點提防。
林飛總是見縫插針的推薦東北物產,方小姐則更關心祖國的教育。
一頓飯吃完,雙方也沒達成什麼有意義的合作。
本章節來源於s🎇to9.com
等回到酒店,蔡瀾才打來電話,說邵先生對他們表示歡迎,會幫著聯繫商業人士,等過幾天正式宴請。
「這港島人真夠客氣的,這宴請還分正席和小宴!」
林飛這回重新沖洗了一遍,倆人躺在床上,復盤這一天的工作。
「你那邊聯繫的怎麼樣了,今天趙主任說,手續已經辦妥了,隨時可以過關。」
今天吃了一肚子好東西,林飛靠在床頭,撫摸著自己平坦的小腹。
「木下先生沒有,木下小姐倒是有一個。不過,人家要錢,這事兒不好辦。」
「要多少,花錢辦事,這也算講理!」
林飛望著棚頂,這港島的牆角居然沒有蜘蛛網。
「給不起啊,關鍵是這錢沒法出,以我的了解,這個帳走不通。木下要兩個點的服務費,這可是一大筆錢。」
老楊算是高級幹部,一個月薪水三百多。秋林的工人發薪,一次要二十幾萬,錢他還是見過的。
林飛一個月三十多,很大一筆錢,可能說的就是幾千塊吧。
所以,老楊沒當回事兒,語氣還很輕鬆。
「給她,只要事兒能辦了就行!」
「一套現代醬油生產線,叫價1200萬日元,這還不包含安裝指導費,技術轉染費,工人培訓費,設備維修費。您想想,這兩個點,可就是二三十萬的服務費。產線可以走貸款,但這服務費可要給現錢兒啊。」
老楊驚得一下坐起來,「多少?」
林飛伸出來兩個手指,「少說二十幾萬!」
這年頭,日元還沒有貶值,一日元,差不多等於七毛錢。二十幾萬算下來,還是二十幾萬的人民幣。
祖國雖然已經對外開放,但經濟循環還沒建立起來,國內的產品仍然以出口原材料為主,所以一般標的物的價格並不會太高。
國內最先進的水電火電機組,也不過標價幾萬塊,十幾萬一台。
一套醬油生產線要1200萬,擱著坑冤大頭呢,還想要服務費,可去他姥姥的吧!
老楊的臉都氣變形了,就差一句國罵脫口而出。
不過作為一名高級的技術型幹部,他還是打算先問一下產線數據。
「年產量多少,平均成本多少?」
林飛撓了撓頭,「這個我也沒問啊,明天可以到他們駐港辦事處領資料,到時候看看唄。我聽木下說,三套產線,就可以滿足全日本的需求,應該產量不低。」
老楊琢磨了一下,日本一億多人,合著一台能管三千多萬的市場。日本經濟恢復的好,調味品肯定消耗的高,對比國內,說不定一套產線的產能,可以覆蓋半個北方。
以一人每年消耗兩瓶醬油計算,那自己一年能銷售八千多萬瓶。按著35%的毛利率,用不了兩年,這套設備就能賺回來。
這麼一算,感覺挺划算。
還沒等老楊高興呢,林飛又潑了一瓢涼水。
「咱們掏錢費勁,可有人已經把意向合同都簽好了。聽我的吧楊叔,咱還是賣蘑菇換設備,整點德國二手貨,便宜啊!」
亞洲的設備市場上,還有一個巨頭,那就是東德。
這老哥破船還有三千釘,那技術不是農業國能比的,造出來的設備咣咣往「經助會」國家傾銷。後來引起在地國家反彈,只能把新的當二手賣,那價格叫一個地道。
唯一不好的地方,跟蹤服務做不了。
出來一個工程師跑一個,要做服務,還得配倆警察。有時候,連警察也會跟著跑,索性後來就沒有服務了。
關東商會幫著打聽過,老楊也自己托人問過,一套東德產的醬油產線,合人民幣才800多萬。
「先談談看,產線不像普通機器,沒有工程師幫著調試,全靠工人摸索那就是瞎耽誤工夫。
你說的啥意思,誰簽了合同了?」
林飛這回正經的坐起來,盤著腿,正對著老楊,神情誇張。
「楊叔,你知道浙省的民營經濟發展麼?」
老楊一看這小子要講「大故事」,也配合著做好。
「我估計你肯定不知道,咱們北邊人傻啊,上面讓咋辦咋辦,窗戶台種兩棵蔥都提心弔膽的。我聽木下說,浙省的民營發展老野了,這麼多年就沒耽擱。不是說賣個瓜子,弄個雞毛換糖啥的。永嘉和瑞安產閥門,產量比滬城還高。還有搞家庭工廠的,只要給集體交一筆管理費,這些年人家就沒停過。這次的產線,就是寧波的一個縣看上了。」
這回真是小刀拉屁股,老楊作為一名高級幹部,還真不知道這個事兒。
黑省已經全面國有化,集體化。就是街頭賣包子的,那也是國營包子鋪。
浙省不念聲不念語的,居然燈下黑玩的這麼溜,真不愧是革命老區。
「不行,這套設備我勢在必得。秋林如今就差調料這一塊了,有了它,就能形成產業聯動,大大的降低生產成本。二十幾萬塊錢,秋林還是掏得出來的。」
「叔啊,您別傻了!那不光是錢的事兒,制度、紀律、原則呢,您要是走不通帳,到時候可是要掉腦袋的!」
「引導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可拉倒吧,您都六十多了,還少年呢!再說,這也不是啥好詩,晦氣!」
「你放心,我有招。別看你叔老了,但是腦筋不老!我可以搞工人籍資,然後搞混合制經營。」
林飛眼珠子一亮,這倒是個好招啊。難不成,混改不是從九十年代開始的,眼下就已經有人嘗試?
關舊廠,開新廠。工人籍資組成集體,然後跟國營合股,這麼一看也不違反紀律。
「以您在秋林的威望,辦成了不難。別的廠你有招麼,譬如拖拉機廠,棉紡廠,化肥廠。」
這可難住老楊了,他不是轉業幹部,而是從45年就在秋林的老人。憑藉著一手技術和多年的管理經驗,才保住了位置。在工人群體中,那威信是頂了天兒的。這麼多年秋林屹立不倒,還成為了黑省的一塊招牌,老楊功不可沒。
其他的廠子呢,這三十多年少說也換了四五波人,效益越來越差,福利越來越少。
想找工人借錢,那不是等著被人掀天靈蓋兒麼!
想到黑省那些兄弟單位,車床有的還是26年之前的,技術還是民國時代的,產品質量還每況愈下。
老楊哀嘆了一聲,「睡覺吧!」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