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朱棣的一天
永樂八年。
正月十三。
馬上就是元宵,北平城正歡天喜地準備元宵佳節,今年大明皇帝朱棣久違的回到了北平,又一次和北平的居民共同度過這個節日。
北平城從靖難的四年,再到永樂朝的七年,都是朱棣的堅定支持者。
天子回來總是一件好事。
而且今年不僅是大明天子,就連北元的天子也回到了北平城,不過是以「首級」的方式回來的。
更鼓房的太監頂著寒風,打響了夜鼓。
已經五十歲的朱棣聽著四更鼓聲,起床了。
燈籠和提燈迅速照亮整個行宮,奉御淨人早已帶著器皿來清理朱棣的小便和痰液,還有各種梳洗的道具,大約五十人為朱棣洗漱。
這五十人並不是都有資格直接侍奉朱棣,只有五人可以親手伺候皇帝。
朱棣在洗完一個舒服的澡後,坐在一張有墊褥的椅子上,任由兩個奉御淨人幫他打理頭髮和鬍子。
他不怒自威地坐著,同時在思索今天要做的事情。
現在已經是一月十三日,按照計劃,他會在二月親征漠北。
經過去年和韃靼的戰爭,朱棣已經確定,丘福不堪大用,朱高煦雖然可以戰勝韃靼,但是卻毫無政治上的權衡。
剩下的人,朱棣認為他們沒有能力主持這次需要深入漠北的戰爭。
這場北征怕是要到呼倫湖,甚至還要更北。
只能自己上了。
朱棣也有些無可奈何。
大明和蒙古的戰爭,本質上是兩個朝代的戰爭。
漢人的大明對抗蒙古人的大元。
元朝並沒有完全滅亡,只是被打散,再也無法聚攏了而已。
現在的元廷在西蒙古,也就是瓦剌,但是隨著一系列的內鬥,元廷又回到了韃靼,忽必烈後裔本雅失里再次成為大汗。
本雅失里有著中亞回歸的蒙兀兒軍團,他們有著帖木兒帝國的軍事技術。
太師阿魯台則靠著合縱連橫,籠絡了大半個東蒙古的勢力,幾乎讓兀良哈和東道諸王投靠,又對瓦剌發起了戰爭,似是要將瓦剌吞併。
一旦吞併瓦剌,整個漠北就會統一,北元朝廷就會復活。
這是朱棣決不允許的。
大明的天下體系繼承自大元,這是一種世界性的霸權,朱棣也確實得到了東南亞、烏斯藏、中亞、東亞等等國家的宗主權。
一旦北元朝廷復活,就會對大明的天下體系造成威脅。
這涉及到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朱棣必須阻止北元朝廷的復活!
早餐之後,朱棣去往了行宮的大殿,面見了隨行的各部官員,最先見到的是戶部尚書夏原吉。
夏原吉給朱棣帶來了好消息。
戶部和兵部一直緊密配合,將糧鹽運到了各軍事駐地,下個月北征的糧草都已經準備妥當。
之後,朱棣親自詢問了工部的官員,要求他們準備這次北征需要的建材。
北征的大軍會在沿途修建半永久性的工事,以此保證糧草的供應,還會在運糧路線的兩側布置大軍接應。
這些都是不小的工程。
上午就在這些忙碌的奏議中度過,等到了下午,朱棣又要去往御馬監,檢查大軍的戰馬是否準備齊全。
終其一生,朱棣都喜歡戰馬。
為了湊齊這場大戰需要的馬匹,朱棣不僅僅增加了西北的馬市,還要求奴兒干都司的土官、使臣每人每次回到大明都要帶上一匹馬。
甚至還派出了司禮監太監黃儼出使朝鮮,索取朝貢的戰馬。
一次性黃儼索取了一萬匹戰馬,這也讓朝鮮的史官,還有王室以及文武兩班官員恨透了黃儼。
更是讓朝鮮太宗國王悲憤地說:「黃儼何辱我至此!」
罵歸罵,戰馬還是要給的。
另外,朱棣甚至喪心病狂地要求琉球進貢了數百匹戰馬……
在太監們的搜刮下,朱棣收集了足夠的戰馬,可以支持此次北征的大軍全程靠著畜力行軍。
之後,又是軍事上的準備工作。
一直忙碌到了下午四點,朱棣才抽出寶貴的時間去探望了他最寵愛的孫子————朱瞻基。
在詢問了朱瞻基幾個關於四書五經的問題之後,朱棣喜笑顏開,賞賜了楊榮、金幼孜等每人一件絨毛披肩。
之後,朱棣又問起了一些農時相關的問題。
朱瞻基也一一作答。
朱棣很滿意,又令人給了夏原吉一些賞賜。
擔心朱瞻基自小生長深宮不知民間疾苦,朱棣專門讓人編了《務本之訓》,教導朱瞻基體恤民情,還令夏元吉陪同朱瞻基走訪民間。
此時,見朱瞻基不是那些不知人間疾苦的紈絝,自然很是高興,覺得夏原吉教的不錯。
臨走前,朱棣笑著對朱瞻基說:「你爺爺要去北面打韃靼人了,這個偌大的北平城我有些不放心……」
說著,朱棣寵溺地看向朱瞻基。
「我讓你治理,你敢不敢?」
朱瞻基連忙下跪謝恩:「孫子必會治理好北平,為皇爺爺分憂!」
「好。」朱棣很是欣慰,下旨道:「朕出征後,皇長孫每日在奉天門左視事,由夏元吉輔佐,全權處理北京事務。」
「文官,如有缺員應除補者,六品以下及考滿起復例應升降復職及對品改用常選官撥用吏典,俱循例啟皇長孫施行。」
「武官,行在五軍都督府及行後軍都督府所屬衙門,例應襲替優給升降者,行在兵部亦循例啟皇長孫施行。」
「內外官吏軍民有犯,所司啟皇長孫施行。」
在長達五年的親自教導之後,朱棣終於要讓朱瞻基親自上手處理政務,而且一上來就是鎮守北平城的大事。
朱棣滿意地回到行宮,之後又下了兩道旨。
一個是命令趙王朱高燧統御北平的軍事後勤,一個是命令被圈禁的朱高煦隨他一起出征。
這樣大明朝堂的三股勢力,算是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太子朱高熾坐鎮南京監國,漢王隨軍出征守衛東北方向,西北方向則由張輔守衛,趙王朱高燧則負責後勤,皇長孫朱瞻基和文官一起負責北平的政務。
處理完這些政務,已經到了晚上,此時已經是二更。
朱棣自然去了行宮的後宮,自從到了南京城,他逐漸變得敏感多疑,他的父親朱元璋曾經教導過他們這些兄弟,「什麼人都可以得罪,但是廚子這些照顧你起居的人不能得罪」。
朱棣的兄弟就有人都沒有聽,以無比荒謬的方式被僕人殺死。
南京城又是過去建文一方的大本營,他從到了南京就沒有吃過皇宮做的飯,也不喜歡在不熟悉的地方睡覺。
甚至連妃嬪也不常去,多在皇后宮中休息。
自從徐妙雲死後,朱棣在南京皇宮只吃王貴妃的小灶。
這樣的謹小慎微,讓朱棣對女色失去興趣,更喜歡朝鮮送過來的貢女,因為這些女子孤苦無依,所以才可以放心。
今晚也不例外。
等到朱棣從內廷回到行宮時,已經到了十一點。
從年輕時,朱棣就會在睡前閱讀一些東西,在元宵將近的夜晚,他忽然有些想念遠在海外的朱瞻壑。
也許是因為今天對朱瞻基的疼愛,讓他有些愧疚。
出海。
對於漢人來說是一件危險的事,也是一件苦差事,更何況朱瞻壑從小嬌生慣養。
「唉……」
朱棣長嘆一聲,他看不上朱瞻壑的良善,但還是疼愛孫子的,尤其是徐妙雲生前還挺喜歡這個孫子,時常說他有慈悲心。
他拿起書架上的《易經》,準備給遠在海外的朱瞻壑算上一卦。
卦象——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看著這個卦象,朱棣愣了一下。
火在天上,順天休命。
大明就是火德,朱明和「火」存在一種莫名的聯繫,現在朱棣作為天子給自己孫子卜卦,卻得到了大有卦。
朱棣眼神微凝,又重新卜了一卦。
還是大有卦。
「……」
朱棣的額頭冒出汗珠,他猛地起身,有些不信邪地想要再卜一卦,但是一天的疲勞讓他有些疲憊,手一時不穩,龜甲摔在了地上,竟然直接碎開了。
「陛下。」
「誰!?」
恭敬地聲音從行宮外響起,換回的是朱棣的怒喝。
黃儼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麼,但還是立馬磕頭:「是臣打擾了主子,只是馬彬從爪哇回來,一刻不敢歇息,說是要將漢世子的信交給主子。」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