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終於回來
永樂九年三月,禮部尚書呂震上奏:
「恭惟大明之制,祖宗之法,嫡長子繼承,乃天下之大經,倫常之至理。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𝙨𝙩𝙤9.𝙘𝙤𝙢
今上皇帝之位,當以正統繼之,不可有絲毫之差。
朱允炆,雖然稱帝,然其位不正,乃以藩王禮節下葬,明其非正統也。
夫『以孫繼祖』之議,實乃悖禮亂法之舉。
禮者,天地之序,人倫之本,不可紊也。
祖宗之法,嫡長子為尊,孫輩繼之,非禮也,非序也。
朱允炆既非嫡長,又無子嗣,其位本不當得,何來繼祖之說?
上乃太祖高皇帝之嫡子,懿文太子之弟,其繼位,乃父死子繼之正統,天經地義,無可非議。
建文之變,實為篡位,其治天下,非以正,而以亂。
今上皇帝,撥亂反正,復我大明之正統,實乃順天應人,合禮合法。
是以,臣震以為,當以藩王之禮葬朱允炆,以明其位不正,非為正統。
上繼位,乃父死子繼,合乎禮法,當為天下所共認。
如此,方能正綱常,定人倫,使天下歸心,國家永固。
臣震不才,敢陳愚見,伏乞聖明裁斷。
謹奏。」
作為禮部尚書的呂震多次上書,要求以藩王的禮節下葬朱允炆,同時否定「以孫繼祖」的合法性。
與之相對的則是楊士奇,他也上書,直言以孫繼祖符合立嫡立長的說法,朱允炆違背了太祖皇帝的遺志。
「臣士奇頓首再拜,上言皇帝陛下:
竊惟國之大事,莫過於繼統承祧,以定天下之本。
昔我太祖高皇帝,立國之初,定下嫡長子繼承之制,以固國本。
然則,世事變遷,或有非常之變,非常之舉,亦不可不察。
允炆雖非嫡長,然太祖皇帝遺詔命之繼位,此乃天命所歸,非人力所能違。
即位之初,本欲勵精圖治,然不幸為奸臣方孝孺等所蠱惑,以致政令乖張,人心離散。
此非允炆之過,實乃奸臣誤國之罪也。
陛下之舉,實為清君側,替天行道。
上起兵靖難,乃為國家大義,為天下蒼生計。
允炆被奸人蒙蔽,逃至海外,此非其本意。
國不可一日無君,陛下繼位,乃順天應人,非為私慾,乃為天下計,為大明江山社稷計。
以孫繼祖,雖非祖制所定,然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亦無可厚非。
陛下繼統,實乃天命所歸,人心所向。
臣不才,敢獻愚忠,伏乞陛下聖鑒。
謹奏。」
總之就一句話,都是方孝孺這些奸臣的錯,是他們蒙蔽了朱允炆,朱棣騎兵靖難也沒有錯,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江山社稷。
千錯萬錯都是方孝孺他們的錯!
諸如此類的奏疏是一封接著一封,朝堂陷入了分裂之中,大致分成了呂震和楊士奇為首的兩派。
一派主張將朱允炆以藩王的禮節下葬,認為他是篡位者。
一派主張將朱允炆以天子的禮節下葬,認為他是被奸臣蒙蔽的。
從三月一直吵到四月,整個朝局都沒有結果。
此時,李景隆上書,認為可以將朱允炆的棺木停在宮中,在明孝陵和明東陵之間修建一個小的陵寢,讓朱允炆以天子禮節下葬,但是陵墓的規格是藩王的。
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明東陵是朱標的陵墓。
在兩者之間修一個小的陵墓,讓朱允炆和他們安葬在一起,也是不錯的選擇。
反正朱棣計劃在北平修建陵寢,以後他們這一系的皇帝都葬在北方,這南京留給他父親和大哥,似乎也不錯。
不過最打動朱棣的還是李景隆的一句話。
陵墓什麼時候建好,什麼時候下葬。
拖!
就硬拖。
朱棣甚至覺得可以一直停靈到他駕崩,再將朱允炆下葬,「以孫繼祖」的討論可以往後推,先將自己的「父死子繼」確定下來,至於如何處理朱瞻壑的質問,朱棣自然也有辦法。
不久之後,入夏。
五月,倭寇劫掠浙東盤石衛。
這時,日本國王源義持即位,以「日本國世子源義持」的名義,遣使向明朝報告父喪;朱棣派中官周全前往弔唁,並冊封義持為「日本國王」。
但對明朝的稱臣引起管領斯波義將等人的強烈不滿。
不久,源義持捕獲海盜獻於京師。
朱棣派宮中宦官王進帶著敕書去日本給予嘉獎,王進回國時,收買了一些貨物,斯波義將帶兵試圖阻止王進回國。
王進偷偷地登船從另一條大路逃回來。
隨後,源義持斷絕了同明朝的貿易。
其給明朝解釋則是「本國開闢以來,百事皆聽諸神」、「靈神托人謂曰:我國自古不向外國稱臣」,並且聲稱要改變足利義滿的外交政策,「今後無受外國使命,因垂戒子孫,固守勿墜」。
像是挑釁一般,倭人的船隊入侵了浙東。
但是,這群倭人很不幸,他們遇到了回航的鄭和船隊。
……
轟!
一朵朵水花濺起,在這個戰船還是以對撞和接舷戰為主的年代,日本的戰船向著大明的戰船重裝而來,想要進行跳幫,卻在距離樓船五十米的距離被火炮的開花彈命中,整艘戰船被打得支離破碎。
三艘戰船,就徹底摧毀了倭寇的海盜軍團。
朱瞻壑身處中間的大寶船,站在最前方的甲板上,舉著望遠鏡,看著海面上飄蕩的碎木,以及選擇投降的倭寇,忍不住搖了搖頭。
「倭亂要解決,還是需要去往日本本土。」
他這樣呢喃。
孟磐聽到這話,心裡一動,道:「世子是要攻打日本嗎?那地方窮山惡水,小國寡民,恕我直言,即使打了下來,倭亂也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加嚴重。」
朱瞻壑點了點頭,同意了孟磐的說法。
朱元璋、朱棣對於倭寇的對策沒有太大的錯誤。
倭寇本質上日本動亂的政治局勢造成的結果,若是派兵攻打日本國本土,先不提會不會和大元一樣全軍覆沒,即使打了下來,也只會讓原本就混亂的日本變得更加混亂。
到時怕是有更多的倭人活不下去,直接出海當海盜。
至於屠殺,只要將人全部殺了,就可以解決問題……
即使在工業時代,想要殺死一個國家的所有人,用這種辦法征服一個國家,也是在痴人說夢。
「所以才要扶持一個聽話的幕府,施行鎖國令。」朱瞻壑心中已經有了想法,大明的海外戰略,對於具備完整政府的國家,應該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將戰爭的規模控制在較小的規模,主要是占據港口,打開這個國家的市場。
就先在日本國試一試吧。
心中已經有了主意,朱瞻壑看向了大明的海岸線。
倭寇只是小插曲。
時隔一年半,大明的船隊終於在永樂九年的六月回到了大明,向著南京城而去。
大寶船中間的船樓中,停放著朱允炆的棺木,而在東水關碼頭,一門門將軍炮已經按照朱棣的命令布置在了各處。
碼頭前列則是站滿了官員,重兵把守的河堤旁,到處都是人頭,南京城的百姓都忍不住走出,想要迎接朱允炆的靈柩。
他們倒不是多麼懷念朱允炆。
建文朝的四年都在打仗,南京城的百姓唯一感受到的就是大明的失敗,以及為了籌措軍費而不斷加在自己頭上的賦稅。
所以在朱棣進城的時候,整個南京城都在歡呼「燕王」的名號。
不是多麼喜歡朱棣,只是受夠了朱允炆這個廢物。
只是朱允炆畢竟是皇帝,而且遠遁海外,大明船隊萬里追殺,最後自縊而死,實在過於有傳奇性,那首《小明王跡躔歌》更是流行於南京城。
所有人都很好奇,小明王和大明皇相遇,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