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設府
第1073章 設府
相比鄭成功的這場「爛仗」,在洪承疇的謀劃下施大瑄就打得輕鬆多了,短短一個月左右小琉球的戰事就徹底結束,而當卡隆等人返回巴達維亞的半路上碰上了從巴達維亞前往小琉球的援軍,得知小琉球已經戰敗,所有荷蘭人已被大明驅逐後,援軍指揮官震驚之餘也是無可奈何。
既然戰事都已經結束了,那麼他們再去小琉球已沒了這個必要,難道千里迢迢跑過去和明軍來一場海戰不成?
而且從卡隆等人的口中,他們還得知進攻小琉球的明軍軍力之強大,援軍指揮官雖然帶了十艘戰艦,卻根本沒把握能在海上擊敗大明的艦隊,更沒把握能登陸小琉球和明軍作戰奪回熱蘭遮城和安東尼堡。
所以才從巴達維亞出發沒幾日的援軍就和卡隆的戰艦匯合調轉方向朝著呂宋而去,至於回到巴達維亞那邊議會會是怎麼反應,又會如何處置,這就不關他的事了。
大明收復小琉球,並驅逐荷蘭人的戰報很快就傳遞到了京師,接到消息後朱慎錐笑逐顏開,下令讓內閣對外公布此事,並對有功之臣大力表彰。
這是必須要做的,對於大明諸公而言,小琉球根本不算什麼,只是一個孤懸海上的島嶼罷了,甚至有人連名字都沒聽說過。
大明地大物博,國土廣闊,這老爺們哪裡看得上這樣的化外之地?哪怕小琉球上居住著不少大明百姓,此外早在東漢年間,中國就和小琉球有了來往,這千年來更是沒斷絕過來往,但也只限於福建一地,對整個國家來說小琉球根本就沒有正式劃歸版圖。
但在後世,小琉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鄭成功一生可以說只幹了這麼件大事,卻被後人所一直稱頌,譽為「民族英雄」。朱慎錐在這件事上可比鄭成功乾的漂亮多了,不僅乾脆利落地解決了小琉球的問題,還直接消除了鄭芝龍集團的隱患。
在這種情況下,朱慎錐怎能不大書特書,給自己吹噓一番在史書上留下重重一筆呢?
身後名這種東西,朱慎錐還是很在意的,而且他的上位從傳統來說並不算正統,他和朱棣一樣都是通過軍事手段登上的皇位,雖然朱慎錐的目的是為了拯救大明,可這一步邁出,後人在這件事上如何評價卻不好說了。
但現在有了收復小琉球這件事,再加上未來徹底解決遼東問題,那麼就算有這麼一個污點,後人對他的評價大部分也會是正面的了。這點朱慎錐是知道的,也是故意推動這件事的宣傳,從而考慮到未來罷了。
作為功臣的洪承疇,由於他的官職已很高了,而且身為文官洪承疇對於爵位並沒任何想法。按照大明的傳統,一旦文官封爵等於自絕了仕途,這點從當年王陽明的封爵就能體現出來。
洪承疇目前還有著入閣當首輔的打算了,如果給他一個爵位,對於洪承疇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所以考慮再三朱慎錐只能在他的加官上想辦法,洪承疇現在是閩浙總督、兵部尚書銜兼副都御史,加太子太師,光祿大夫,已位極人臣,既然立下了如此功勞,那麼就直接從三師加封為三公,直接加洪承疇為太師,以示嘉獎。
至於施大瑄等人進行封爵,施大瑄作為主將封二等子爵,再升一級軍銜,由鎮國將軍升定國將軍,授澎湖副總兵之職。施琅和洪旭、甘輝三人均有賞賜,鈞封一等男爵,此外其餘各級軍官的嘉獎也沒落下,運氣好的升官,運氣普通的也有其他賞賜。
做完了這些後,朱慎錐順勢拆分了鄭氏集團的福建水師,留其部分駐紮在澎湖和小琉球由施大瑄父子指揮,水師和陸軍全部整編作為小琉球的駐軍。而原本的福建水師改編成南洋海軍,暫時依舊以鄭芝莞作為提督,同時對其中不少將領進行調動,十幾人由南洋海軍直接調任北洋海軍分別任職,也有從北洋海軍調任南洋海軍的。至於洪承疇也在其中摻了些沙子,牢牢掌控住了這支軍隊的控制權,使得鄭氏族人在其中的影響力進一步削弱。
另外,對於接下來小琉球的安置也有了考慮,朱慎錐決定趁此機會正式把小琉球納入大明統治之下,在小琉球設置官府,進行有效統治。
在這種情況,再稱其小琉球已不合適了,而用古代的夷州或東番同樣不合適。這些名字一聽起來就不屬於中國之地,反而把它從大明在稱呼上分割了出來。所以思來想去,朱慎錐最終還是依照後世的稱呼選擇了小琉球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台灣。
定下了名分,那麼就要考慮具體的統治實施。朝廷接下來會在台灣設府,台灣設府後,會在台灣府下設置三個縣,這三個縣分別是台灣、鳳山、諸羅。這點倒和歷史上清朝收復台灣後對台灣的行政劃分相同。
倒不是朱慎錐沒考慮過直接在台灣設省,並在其下設兩府和更多的縣,可現在的台灣根本不是後世的台灣,整個台灣島人口並不算多,在台灣的大明人只有區區五萬人左右,而且除了在島上居住和耕作漁獵為生的明人外,還有近六萬左右的當地生番,全部人口加起來也不過十一萬出頭而已。
這麼點人普通大明一個大縣就比其還多,台灣除目前南部地區尚可,再加上荷蘭人統治時期修築的熱蘭遮城和安東尼堡為據點,在其周邊進行開墾和管理外,其餘地方大部分都是人煙稀少甚至還沒人涉及的蠻荒區域。
鑑於這個實際情況,別說是設府了,就算是設個州都是勉強,之所以設府也是考慮到後續對台灣的開放所至,只有等到台灣進入大開發階段,整個台灣的有效統治區域不斷增大,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後,朝廷才會逐步考慮對其進行升級。
台灣府的設置後,行政未來歸屬於福建省管轄,但因為台灣府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實際情況,同時也會受到中央的雙重管轄。未來大明會從陸地逐步走向海洋,台灣作為大明最大的海島占據了南海重要的地理位置,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此外,朝廷在台灣設置駐軍時還會考慮到台灣的軍事、經濟、貿易等各方面因素,加強對台灣的政策扶持和有效管理。但不管怎麼做,前提是要有一個靠得住的能臣去台灣主政,對此朱慎錐有些饒頭,一時間不知讓誰去當這個知府好。
倒不是朱慎錐手上沒人,堂堂大明帝國,作為皇帝的朱慎錐手中可有著這個世界上人數最多也最精英的文官群體,選一個區區知府並不是難事,只要把這個意思告訴內閣和吏部,必然會挑選出適當的官員來。
但台灣不是普通的州府,現在的台灣可以說是一片不毛之地,就算設府後,台灣至少要經過數十年和百年以上的不斷移民和逐步開發,這才能讓台灣漸漸發展起來。何況台灣還有外來者和當地土著的問題所在,就和西南地區一樣這些矛盾是必然的,此外台灣知府不僅要管民政,還要知兵,要知道台灣孤懸海外,朝廷特意在島上設置了駐軍,後期會由一員副總兵來負責軍務,可在軍政方面因為路途不便,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需要台灣快速做出反應而不可能通過閩浙總督衙門甚至朝廷回復才採取行動,所以台灣知府在知兵方面是必須的,不僅要當好這個知府,還要承擔起台灣兵備道的職權。
這樣一來,合適的人就不多了。再加上台灣也不是什麼好地方,有能力的官員不想去,能力普通的官員朱慎錐又看不上。另外還有一些人合適雖然合適,可他們的官職身份都高了些,把他們放到台灣去當這麼一個知府簡直大材小用。
幾日後,朱慎錐在看完了由內閣和吏部推薦的台灣知府人選名單包括他們的履歷很是失望,雖然這些人中有學問頗佳的官員,也有有口皆碑的清官,還有一些年富力壯有抱負的年輕人,但他們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合適這個官職。
為了確定這個台灣知府的人選,朱慎錐下令擴大人選範圍,並且交代內閣和吏部可以適當放寬條件,哪怕入選人的官職級別略低些的只要條件滿足也可以考慮。在這情況下,倒是有幾人脫穎而出,被朱慎錐給看上了,但在之後的考察中發現,他們這幾人的能力還是略有不足,去當台灣的知縣綽綽有餘,甚至當台灣的同知也是可以,但要當好這個知府的話從資歷和能力各方面來看卻依舊差了些。
就在這個時候,遠在西安的孫傳庭不知從哪裡得知了這個消息,在給朱慎錐上折的時特意給他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是現陝西提督學政堵胤錫,朱慎錐對這個人並不了解,更從沒見過面,看完了奏摺後想了想就讓人去吏部把堵胤錫的檔案找來瞧瞧,誰想當檔案到手後仔細看完,朱慎錐瞬間就對堵胤錫產生了濃厚興趣,決定讓他來京師一趟,親自見見這個人。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