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 被迫情願
張周沒想到,為了爭個出海的名額,現在真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甚至連老蔣這都能上門來遊說。
或許是這次的GG效應打得太好了,一次出海帶回來一千萬兩以上的白銀,每個出海的人,甚至就是個普通的士兵或是船夫,也拿到了二百兩銀子以上的賞錢,且出海的時間就一年……
這俸祿,堪比大明朝中重臣了,就相當於出海一年,能掙四五十年的俸祿。
畢竟普通人一年能拿到個四五兩銀子的工錢,或是把土地里的糧食變賣交了稅賦後,基本上也就能剩下這價錢,這還建立在自己有地,且風調雨順的基礎上。
普通人是沒有什麼貨幣貶值概念的,他們只覺得這二百兩銀子太好了,希望自己也出去闖一闖。
本章節來源於
至於帶兵的將領,還有普通的士兵,再或是船夫等有一技之長的,他們也就僅僅是出海完成一次例行公事,回來後就可以半生無憂……出海兩年就可以直接退休……
張周沒有應承蔣德鍾。
畢竟海外也沒有他張周的產業。
從開始制定大航海,張周就跟朱祐樘明確說過,這一切都是公家的利益,就算皇帝要把利益轉到他張周名下,他也不會接受。
……
……
隨即朱祐樘就在宮裡召見張周,所商議的,也還是出海的事。
「朕也沒想到,有很多人踴躍說要出海,或是覺得海外之地大有可為。」
朱祐樘讓陳寬把一份申請過的詳細名單遞給張周,讓張周看看上面都有誰。
朱祐樘道:「連鶴齡和延齡似乎對此也有興趣,但朕不打算讓他們去,朕是怕他們去了,不定會貪墨多少銀子,別是去了兩個蛀蟲。」
張周心說,還是你明白你倆小舅子什麼尿性。
他們出海,就是去折騰的,到了山高皇帝遠的地方,他們更不會消停了,或許最先在外面惹事,甚至鬧出大的事變的,也會是像張鶴齡和張延齡這樣的人物。
「陛下準備以何人為主導者?」張周問道。
朱祐樘道:「原先朕也沒太當回事,隨便派誰去都行,朕也納悶,出海一次就算是短,也要近一年時間,且還有那麼大的風險,很可能遭遇風浪傾覆永遠回不來,為何卻有這麼多人爭著去?」
張周道:「因為他們想為大明立功,且此事有利可圖。」
「嗯。」朱祐樘點頭道,「那秉寬你覺得何人去最為合適?當然,你之前說過的,不算在內。朕現在發愁的是,以何人主導這次的出海……按照之前說的,以後在海外之地,就要設置總制的職位,這怎麼也該由一個文臣來擔當,用武勛的話……」
朱祐樘沒說得太清楚。
但張周明白他的意思,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武勛還是太不放心了。
萬一這群人在外面造反,武夫的威力還是很強的,因為這群人就不講原則。
且大明出征的規矩一向都是權力三位一體,就是文臣、武勛和太監互相制約,所以皇帝才會更加認同儒家那套忠君愛國的理念,認為一個文臣出去之後不太敢造反。
張周道:「陛下屬意於何人?」
朱祐樘笑道:「其實朕也想過這問題,如果要表現出對海外之地的重視,應該派一個有資歷和名望的人去,朕覺得戶部左侍郎陸完就不錯。雖然他現在正於中原與盜寇周旋,但本身那些盜寇並不成威脅,一句話的事。」
「臣認為不合適。」張周道,「陸完此人,在做事上或有激進的地方。」
朱祐樘道:「那誰去合適呢?」
張周想了想,繼續搖頭道:「如果沒有更好人選,可以讓新晉的戶部郎中林庭繼續前去,畢竟前一次他已有經驗,這次回去的話……或能更好做到對海外之事的把控。」
朱祐樘似乎想都不想,直接拍板道:「好,朕就擢升他為戶部右侍郎,領右副都御史的差事,讓他執領海外之地的事情。」
張周道:「陛下不再考量一下其他人選?」
「不用了。」朱祐樘笑道,「你不提林庭,朕或也不會考慮他,畢竟出海一次,人也會有些疲累,但他到底年輕,再在海外歷練兩年,也沒什麼。話說到西北,境況就一定比去海外之地更好嗎?」
張周心想,你還真體諒你的臣子,也就可惜了林庭需要這麼來回奔波。
朱祐樘問道:「其實你提過,海外之地最擔心的是兩條,一個是瘟疫,再一個就是變亂,其實瘟疫倒也還好,至少不會出大的變故,但變亂這件事,非要有信任的人去不可。朕打算以張永作為監軍,你認為如何?」
又是皇帝提人選,讓張周來參考。
張周道:「陛下難道忘了開春之後要做的事?」
「對對對,張永領兵經驗豐富,應該把他留著,那就讓劉瑾去吧。」朱祐樘隨即就想到了第二人選。
那個讓他覺得惱恨,覺得帶壞他兒子,卻還有點小能力,又不知該怎麼任用的人。
把劉瑾塞到海外之地,讓其在美洲大陸當監軍太監……
好像皇帝早就想到這個人選,只是在排除了張永之後,馬上就覺得讓這個人去更合適。
張周道:「臣附議。」
本來張周是不打算讓劉瑾去的,畢竟劉瑾這種野心家,很可能在海外之地搞出點名堂來。
但讓劉瑾暫時遠離大明的京師,也是好事。
朱厚照跟劉瑾之間的羈絆,真就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在他張周沒法直接殺劉瑾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太子跟劉瑾之間保持距離……有些事也是所謂的「歷史修正力」,很多事張周自己也是解釋不清楚的。
「帶兵的勛臣,秉寬,朕其實還是覺得,讓英國公去最好,反正也是他自己提出來的。」
朱祐樘提到張懋時,似乎也是帶著很大的忌憚,「將他調去海外,如此未來一兩年,再要推行什麼計劃,阻力會小很多。」
張周道:「這件事,還是由陛下做主比較好,其實派誰去,也都差不多。」
朱祐樘道:「就讓英國公去,這麼定了!」
……
……
張懋提了個申請,隨即就被獲准作為出征的勛臣前往海外。
當旨意傳達到英國公府,張懋自己也很意外。
我就這麼受陛下關注?
我說能承擔大任,陛下您就真的相信?
可他娘的我是個旱鴨子,你居然讓我帶兵出海?
我張某人長這麼大還沒坐過船呢,你考慮過我老張家人的感受不?
我兒子現在在西北生死未卜,很可能也會馬革裹屍而還,現在你又讓他老子帶兵出海……
「公爺,恭喜您了,您得償所願。」鍾德才不知此時張懋內心的波瀾,還在說著場面話。
張懋很冷靜問道:「德才啊,你覺得老夫去海外,合適嗎?」
鍾德才好奇問道:「公爺,您先前主動提出要去,還讓我去找蔡國公家的姻親走門路,不會就只是惺惺作態吧?現在陛下都覺得您很稱職,您不應該感覺到高興嗎?」
「是嗎?」
張懋道,「以老夫的身份,出海之後,意味著京師的一切與我無關了吧?」
「不能這麼說,陛下在御旨中不也提到了,說是您歸來之後,會對您委以重任?」鍾德才對此似乎很樂觀。
「那……」
張懋隨即眼前一亮,好像是要說下面的內容。
但鍾德才馬上搶白道:「敝人正有一件事要跟公爺您說,敝人已上了年歲,家中還有老母要奉養,所以打算請辭離開。」
「我去你娘的!」
張懋忍不住破口大罵。
鍾德才道:「公爺您冷靜,敝人絕對不是因為不想與您一起出海,實在是因為敝人捨不得家中老母,還有諸多的事情……這件事其實早先就跟您提過,您應該記得吧?」
張懋翻個白眼道:「這就是你所謂的恭喜是吧?你不去,讓老夫自己去?」
「這個……其實也知道公爺您為難,但這是您自己爭取的,怨不得誰。」鍾德才說話態度非常淡定。
張懋道:「你在這裡說風涼話倒挺輕快,老夫要去,誰不去都行,惟獨你要去。你放心,這次出海保管讓你拿到五百兩銀子以上……一年之內讓你回來……」
「我……」
鍾德才以苦瓜臉道,「我不會游水。」
「老子也不會!」張懋道,「老子就是看出來,陛下和張秉寬都嫌老子礙事!所以讓我早點出海,最好是死在外面永遠別回來!」
鍾德才好奇問道:「您不是因為保國公……是前保國公要去,所以您才搶著去?」
張懋道:「那他到底去不去?」
「不知道啊。」鍾德才一臉憋屈。
因為現在鍾德才連逃的機會都沒有,他自知可能是知道張懋太多的秘密,如果是想全身而退,大概張懋會殺他滅口。
張懋冷笑道:「那就寫一道奏疏,就讓他去,且不止他一人,最好讓他全家都去。到那時……看我怎麼收拾他!」
……
……
西北,草原之上。
一場大戰正在展開。
馬儀親率的一路騎兵直接突進往韃靼人的營地,在十幾里開闊的地方,韃靼人的營地連成片。
而大明突前的騎兵直接是以火銃為依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將進去。
與此同時,營地兩側有張銳和唐寅各率領的一部,呈現掎角之勢形成三面的突進,好像口袋陣一樣,準備形成一個閉合的袋口,並逐步將韃靼人的營地吞噬。
「砰砰砰……」
倒是韃靼人的火炮先響起。
但他們所用的,都是很陳舊的火炮,有的甚至是大明開國之前所用的,後來被韃靼所掠奪走的那批。
這些火炮本是作為韃靼內部紛爭時雙方角力所用,韃靼人甚至沒打算用在與大明交戰的前線,但突然遭受到襲擊,又是在自家的腹地,他們也只能用這種方式,一邊試圖以此來阻礙大明軍隊的突進,一邊打算以此來提醒他們自己的部族之民……
應該逃了。
馬儀親率的騎兵,最先接觸到韃靼先鋒人馬。
韃靼最先組織出來的抵抗人馬,所用的基本都是弓箭,在中遠距離展開對大明騎兵的射擊……但他們的弓箭顯然沒有大明的火銃射程更遠,經過改造後的燧石銃,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瞄準功能,且在射程上也大幅提升,至少在二百米範圍之內,已經具備了不錯的殺傷力。
隨著火銃的發射,大明軍隊跟韃靼先鋒人馬隨即進入到中近距離的交戰。
雖然韃靼騎兵的弓箭優勢得到一定的體現,但馬儀親率的畢竟不是什麼新兵蛋子,那都是跟著馬儀和張銳屢次上陣過的精銳,再加上大明將士在盔甲上還是比較厚重的,專門用以抵擋正前方射來的弓箭,所以在接觸之後,大明這邊的攻勢仍舊不減。
火銃聲接連不斷響起。
傳到遠處,雖然形成零星的轟響,但這些聲音還是逐漸形成連貫性。
就見雙方先鋒人馬在接觸之前,韃靼馬背上的士兵就接連墮馬,就連馬匹也接連向前磕倒,與此同時是大明軍隊的勢頭不減。
雙方只是一接觸,大明軍隊就將這路韃靼人的先鋒人馬給衝散,隨即就只剩下零星小範圍內的戰鬥,大明這邊仍舊用的是火銃……根本就不給韃靼人機會。
無論韃靼人穿再厚的盔甲,在面對改造過的火銃時,也絲毫反抗能力都沒有。
每一發只要命中韃靼人的馬或者是人,就必定會讓其人馬脫離……畢竟火銃帶來的巨大衝擊力,不是靠厚重盔甲所可以抵禦的,厚重盔甲反而形成了極大的向後的衝力,會讓他們直接飛下馬。
一旦騎兵墮馬,先不論其受傷如何,至少其在短時間內就無戰鬥力,大明士兵居高臨下,可以用很多種方法來收割他們的性命,甚至是臨時去抽佩刀都來得及。
實際上也無須用佩刀,因為用燧石銃更加方便。
畢竟改造之後,燧石銃的換彈時間更快,大概也就是一息的時間,兩發彈丸換好,又能接連發射兩次。
每個人腰間還別著一把,以備不時之需。
……
當一場遭遇戰在短暫交鋒之後就分出勝負之後,大明三路主要人馬也可以長驅直入,將眼前韃靼人的營地直接給衝破,再無須架設什麼火炮,靠手持的就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