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內部會議
張懋惶惶不安,進到宮門,他走在去往文華殿的路上。
他是奉詔入宮的,皇帝叫他來做什麼,他心裡是一點數都沒有,本來他打算稱病不出,畢竟入宮很可能是要被皇帝當場拿下的,但以他這近乎一生的經歷來說,為了家族命運,他似乎又只能接受這種安排。
「公爺,您快一些,將要到了。」帶路的小太監催促道。
也不怪人家小太監催促。
照理說張懋入宮之後,應該趨步而行,但他進了宮就好像是散步一樣,甚至還走走停停,問他就說是自己腿腳不好走不動,也讓小太監非常無語。
「還有誰被請進來了嗎?」張懋又問了一次。
「不知曉,您到了就知道了。」小太監道。
張懋不由抹了抹額頭上的汗珠,此時已經進入到八月下旬,是農曆的八月,連中秋節都過了,並沒有那麼熱,但他仍舊感覺內心好像是被火烤著一樣。
終於到了文華殿之前,他所期待的能見到其他同僚,並沒有見到,卻是見到了在文華殿之外等候的韋彬。
韋彬迎上前來,笑著說道:「英國公您可算來了,讓陛下久等。」
張懋心想,終於遇到個知道實情的人,他急忙問道:「陛下傳召老夫前來,不知所為何事?」
「你問陛下不就知曉了?」韋彬笑著回一句。
張懋臉色非常尷尬。
「快些吧,陛下和諸位臣僚都等半天了。」韋彬道。
張懋聽到這裡,如蒙大赦一般,原來不止我一個人被傳召啊?那我就放心了。
此時的他似乎腿也不疼了,精神頭也好了,好似額頭上的汗珠就自行蒸發了一般,腳步輕快就跟韋彬往文華殿內行去。
……
……
文華殿內。
朱祐樘坐在主位上,下面背後站著陳寬,還有一個剛從遼東回來的張永。
而下面則坐著幾人,張懋挨個都認識,甚至可說是老熟人。
內閣來的是李東陽和王鏊,上聽處來的是剛入值的王瓊,加上之前一直都在上聽處內的熊繡,戶部右侍郎陸完,兵部那邊的左侍郎熊翀站在一張掛起的地圖之前,除此之外,還有翰林院的代表,是翰林學士楊廷和,以及剛晉升為侍講學士的王華。
而都督府的代表,除了他張懋之外,還有一人,是平時在西北效力多年,卻不顯山不露水的襄城伯李鄌。
這麼個陣仗,讓張懋多少有些看不懂。
他看了看,旁邊連個空位都沒有,意思就是說……張周今天應該是不會來。
一場看起來好像是內部軍事會議的場合,居然不見當朝軍政界最牛逼的人物張秉寬,張懋心說,今天這場面有些不簡單啊,最好是怎麼商議把張秉寬給幹掉的。
「英國公,你來得可夠晚的。」朱祐樘見到張懋來,皺眉說了一句。
張懋直接跪下來磕頭道:「老臣最近在府上養病,力不能支,還望陛下恕罪。」
「每次都是這藉口,坐下來說話吧。」朱祐樘冷聲道。
張懋一聽,心裡不由打鼓。
陛下,看來您對我的怨氣很大,不過看樣子今天應該不是針對我的,那我就放心坐下來看看你們到底要搞什麼名堂。
「重新給他說說,讓他知道是怎麼回事,繁複的就不必講了,簡單跟他說一下情況。」朱祐樘道。
「是。」
熊翀重新為他準備好的好似教鞭的東西,指著地圖道:「五路兵馬的行進路線,大致都已標註在上面,以官山為中心,五路兵馬各順著一個方向,在找尋韃靼人的主力。但到目前為止,已有兩月有餘,目前回復的前線戰報來看,並不見韃靼大宗兵馬的身影。」
「韃靼人很可能是北遷到這裡……再或是更往北的地方。也就是漠北之地。」
「除此之外,西邊和東邊也都有兵馬在探尋,大同巡視的兵馬,由新建伯親自帶兵,也出貓兒莊三百里,未見韃靼人的蹤跡。」
熊翀所說的話算是很簡單的,只是為給張懋說明情況。
在場的人包括張懋在內,此時似乎都知道一個事實。
那就是唐寅策劃的這次大出兵,雖然聲勢浩大,無路兵馬出擊,後續又加上王守仁親率的過萬兵馬,仍舊沒在廣袤的草原上找到韃靼主力的蹤跡。
而隨著戰線拉長,大軍的消耗增加,補給線也更長,或者說是連補給線都沒有。
要考慮軍中將士的糧草輜重等問題。
是否值得繼續這麼找尋,還是說應該適當撤兵回來,結束這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
王瓊站起身道:「陛下,上聽處剛收到總制三邊等處軍務往唐寅的上奏,請求撤兵回關內,在秋糧入庫之後,再行出兵事宜。」
「是啊。」朱祐樘感慨道,「轉眼就已經是秋收時節了,出兵的時候還是盛夏酷暑,怎麼一轉眼天就涼快了呢?韃靼人究竟藏在何處?難道出兵草原,以後也要看韃靼人的心情?你們都督府的人怎麼看?」
這話是問張懋和李鄌的。
以張懋的老奸巨猾,這會怎麼可能出來發聲?
他當然選擇裝聾做啞。
李鄌側目看了他一眼,因為他覺得,只要有張懋在,代表都督府的那個人應該是張懋,但見張懋那模樣……他就知道,今天就算是被架在火上烤,也要他出來頂缸了。
李鄌道:「陛下,以臣所見,既然韃靼人選擇消極避戰,那就屯駐一路兵馬在草原腹地,在其內修築城塞,仿照唐時在草原設立都護府,建立衛所,如此無論是出兵還是增援,都會更加便捷。」
聽到這裡,李東陽和王鏊都打量過去。
李東陽皺眉道:「襄城伯,你認為如此屯駐一路兵馬,光是每年往其內供給糧食,以及軍需及兵員等問題,你覺得能解決嗎?若是再陷入重圍,韃靼人圍而不打,或是圍城打援,背後的意義你能看得清?」
李鄌一臉不解道:「如今不是說韃靼人不肯接戰嗎?那就在他們內部插一根釘子,這是末將的意見,李閣老您不必太過於介意。」
「你……」
就在李東陽準備繼續指責李鄌時。
朱祐樘抬手道:「不必要的爭吵,就不必開口了。今天就是各抒己見,如今這狀況,是繼續戰,還是撤兵,是該做出個選擇。再這麼下去,不消半個月,草原上各路兵馬的糧草就要消耗殆盡,到時就算不撤兵也要撤了。」
李東陽道:「那陛下,此戰算是沒有取得意料之中的戰果,是否該……」
「李卿家,你想說什麼?是要追究誰的責任嗎?」朱祐樘厲聲問道。
李東陽隨即不言語。
在場除了他兩位閣臣,加上一個左都御史王瓊之外,剩下連個六部尚書都沒有,看起來是文臣,但真正能跟皇帝正面掰扯的底氣的確是不足。
本來李東陽想發揮一下身為次輔的威嚴,讓皇帝按照傳統文臣既定的方向走,但此時他才發現,皇帝如今已不是當初那種唯唯諾諾,任憑他們決定的時候。
皇帝現在非常有主見,甚至反嗆人都有一套。
朱祐樘道:「數年之前,韃靼人每每來犯,邊疆將士只能固守於城塞之內,任由其劫掠,然後任由其揚長而去。如今到此時,將士們出征草原,尋求一戰,韃靼人卻避而不戰,畏戰的人變成了他們,這難道不算是一種改變嗎?」
皇帝說到這裡,臉色還是顯得很自豪的。
這一戰,雖然沒有戰場上的勝利,卻讓皇帝非常長臉。
張懋此時站起身道:「老臣也認為如此,以後史書上必定會記一筆,我大明將士揚名於海內,出征於草原,草原群狼俯首帖耳畏戰不前,封狼居胥將草原囊括於華夏之地……」
「夠了!」朱祐樘皺眉道,「英國公,你莫不是忘了韃靼人隔三差五就會侵邊?光說這些,有什麼用?現在避戰,等他們主動來犯時,或就不是如此了!」
張懋馬屁拍在馬蹄子上,灰頭土臉重新坐下。
朱祐樘指了指熊翀道:「繼續說。」
熊翀道:「如今邊軍將士已有怠戰的心思,畢竟也顧及秋收等事,以兵部內部商議……」
「是你們兵部內部商議的嗎?」朱祐樘冷聲問道。
熊翀看了李東陽一眼,這才為難道:「乃是朝廷特別安排的幾位軍政同僚,一同商議所出。」
這是無奈承認,現在涉及到軍務方面的事,皇帝已經有專門的一套軍事顧問體系,已經不需要拿到朝堂上去說,可以直接在一個小圈子內把事給商量出來。
但顯然這個小圈子,並不包括劉健和李東陽,以及那些所謂的傳統文臣。
朱祐樘道:「既然商議的結果,是撤兵比不撤兵為好,那就先撤兵吧。」
聽到這裡,張懋最先不解。
我打仗的時候,死也把我按在花馬池不讓我走。
這次怎麼輪到唐寅領兵出征,這麼大的陣仗,屁都沒放出來一個,連個悶響都沒聽到,就這麼撤兵了?
還顯得那麼義正言辭,就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一樣?
那這責任誰來背負?
「諸位卿家,你們有什麼意見嗎?」朱祐樘問道。
李東陽道:「陛下,貿然撤兵,或會令韃靼人捲土重來,是不是……也應該分步撤兵?且此番戰事無結果,勞師動眾,於邊軍將士也不好交待。應該……」
「你還是想追究誰的責任?」朱祐樘冷聲道,「以前是韃靼人來犯,大明將士無所作為,必定會被追究責任。現在出兵到草原,沒找到韃子的蹤跡,各路兵馬也都在進取,沒有誰消極怠戰,難道也要追究誰的責任嗎?」
李東陽滿肚子的話想說,但突然被皇帝問的啞口無言了。
想想也是。
這一戰打得……就是那麼令人奇怪。
照理說開戰了,一定會有結果的,這種沒結果就要撤兵,甚至連個責任人都沒有的戰事,以前還真是沒遇到過啊。
陳寬笑道:「陛下,此戰還是有戰果的。就比如說各路兵馬在進兵草原時,就有草原上的部族主動南遷,連成國公一路,都接收超過兩三千的韃靼牧民。如今我大明的聲威在草原遠播,那些小的部族,都想獲得大明的庇護。」
「這就是好事啊。」朱祐樘道,「諸位,你們也看看,以前他們都是助紂為虐的,入寇大明,他們會跟隨韃靼小王子的鐵騎一起來,犯我疆土殺我百姓,如今他們如溫馴的綿羊一般,朕覺得,這樣就足夠了。」
李東陽道:「但戰場之事,始終要有個結果。若是勞民傷財而無所顧忌的話,那以後就算是出兵草原之人,也會找機會不與韃靼人交戰,選擇……事後撤兵。」
朱祐樘道:「李卿家你大概是多慮了,韃靼人不願意戰,只能想辦法讓他們戰。這次的戰事,是有些準備不足,但也只能說是對他們藏身之地還沒有清楚的認識……」
張懋突然想到什麼,驚喜道:「陛下,此時還不讓蔡國公推算一番,找到韃靼人的藏身之地?」
「英國公,你又在白日做夢嗎?」朱祐樘厲聲道。
張懋一聽,心裡大叫委屈。
陛下,當著這麼多人的面,您就不能顧念一下臣的面子?這話多難聽啊?
朱祐樘一臉費解道:「打仗靠天機推算!?你們在想什麼?韃靼人對草原無比熟悉,能藏身的地方也很多,甚至他們可以穿過大漠往漠北去,我大明將士的火炮眾多,草原上路又不平坦,行軍不會太快,韃靼人要避戰,真有那麼難嗎?」
王鏊道:「可是如此的話,以後再出兵草原,只怕也不會有大的收穫。或許……真應該在草原上插一根釘子。」
朱祐樘點頭道:「此也為良策,但具體落實,卻需要一些時日。在草原上修築城塞,哪有那麼容易?且就算是修築了城塞,屯駐重兵,韃靼人也會避開屯兵之所,轉而到其他地方,一座城並不能涵蓋整個草原。要修築太多的城塞,則會勞民傷財,且不切實際。」
李鄌又道:「以臣所見,無須修築城塞也可,在草原上長久駐軍,只要有火炮在,韃靼人敢來就是自投羅網!」(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