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只手挽天傾
華夏自古以來就喜歡記錄歷史,但不善於解讀歷史。
古人記錄歷史的原因很複雜,但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記錄歷代為政得失,為後來的君主提供參考。
他們解讀歷史的方法也浮於表面,只看某個人、某件事情、某條政策的起因、過程和結果。
從中吸取一些教訓。
很少有人能將某一類事件串聯在一起,進行系統性梳理和解讀,然後解決一整個系列的問題。
但在馬鈺的上輩子,串聯歷史同類型事件,已經是研究歷史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但凡對歷史稍微有點研究的,都喜歡從某一類事件入手,串聯上下五千年進行解讀。
否則你的研究成果就很難被大家認可。
即便是歷史愛好者和人吹牛,也會習慣性的這麼做。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如果你不會串聯歷史同類型事件,在網上水論壇都會被大家嫌棄。
這就是作為穿越者馬鈺最大的優勢。
他懂得如何串聯歷史事件,然後進行梳理解讀。
對古人來說,這簡直就是經緯打擊。
他之前的種種算計,種種布局,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
把這次論道,從對管荀思想的爭辯,轉到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上來。
然後用更加先進的歷史解讀手段,吊打宋濂。
宋濂就這樣被他牽著鼻子,走進了他預設的陣地。
倒不是宋濂蠢,這完全是認知上的碾壓,他根本就想不到對方會從哪裡發起進攻。
而且他對自己的學識也有著足夠的自信。
他知道馬鈺或許有著獨特的傳承,但其年齡太小了,又能掌握多深呢?
他不相信自己會應付不了。
所以當他察覺到馬鈺是有備而來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反擊,而是順著對方的引導往下走。
他倒想看看,馬鈺能有什麼獨特的見解。
馬鈺並不知道這些,但並不影響他的計劃。
當他說出『管子可與召公並肩』的時候,朱標、朱樉乃至馬皇后都露出茫然之色。
召公是誰?
倒也不怪他們孤陋寡聞,就算前世信息大爆炸時代,知道召公的人都不多。
大家更習慣於將目光放在周公身上。
事實上,如果沒有召公,周公還能不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都尚未可知。
西周剛建立不久周武王就駕崩了,連最基本的禮法制度都沒有制定。
留下年幼的周成王繼位,並讓周公攝政。
周公面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爛攤子,可想而知。
正所謂主少國疑,馬上就有人質疑周公想要自己當天子,並以此為藉口發動叛亂。
領頭的不是別人,正是周公的三個親兄弟,管叔、蔡叔、霍叔。
這次事件史稱三監之亂,也有人稱之為周公二次滅商。
實際上,發動三監之亂的並不只有三家勢力,還有商王后裔武庚。
管叔、蔡叔、霍叔他們三個的封國,就在武庚的封國旁邊。
周武王讓他們三個監視武庚,以防其作亂。
這也是為何他們三家被稱為三監的原因。
只是可惜,這三個人反過來被武庚給蠱惑了,一起發動政變要奪權。
武庚也號召忠於殷商的藩屬國,一起站出來作亂。
所以三監之亂表面看是周王室內訌,實則也是殷商殘餘勢力的反撲。
這也是為何,這次事件會被稱為周公二次滅商的原因。
三監之亂的發生,讓剛剛建立的西周搖搖欲墜。
光靠周公一個人,是無法應對這個局面的。
他需要盟友。
軍事方面的盟友就是姜子牙,他帶領齊國軍隊,和周公一起討伐作亂的三監以及殷商殘餘勢力。
姜子牙在軍隊中的地位有多高就不用提了。
有了他的支持,周公才輕易就掌握了兵權,最終完成了軍事勝利。
但周公出去打仗,就需要有個人留在京畿看家。
這個人就是周召公。
他可以說是周公最重要的內政盟友,沒有之一。
他留在京畿輔佐周成王穩定朝局,又為大軍籌措軍需物資。
讓周公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鎮壓叛亂。
二次滅商成功之後,周公重新分封了諸侯國,將商王后裔改封到了齊魯兩國的旁邊。
也就是宋國。
穩定局勢之後,就該制定禮法了。
大家都只知道周公定周禮,確立了影響華夏幾千年的禮法制度。
卻很少有人知道,召公也是重要的參與者。
後來周公去世,召公繼續推行他制定的禮法制度。
眾所周知,制定禮法制度不容易,推行更難。
如果強行推行,大一統王朝都有可能被反撲亡國,更何況是西周那樣的分封制時期。
最好的辦法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諸侯國,讓他們向周王室看齊,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執行。
而召公還有個特點,那就是長壽。
史料記載他活了快八九十還是一百歲來著,馬鈺有些記不清了。
這個年齡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都是高壽了,更何況是西周時期。
他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高,可想而知。
周公病逝後他繼續輔佐周成王周康王,並堅定不移的推行周禮。
如此數十年後召公駕崩時,周禮已經為天下人所接受,成為列國通行的禮法制度。
這也是他和周公被並稱為二聖的原因。
所以,在聽到馬鈺說管仲可以和召公並肩而論的時候,宋濂卻眉頭皺起,道:
「召公協助周公制定禮法、營建洛邑、平定三監之亂,又輔佐四代君主。」
「其一生都在致力於推行周公制定的禮法,以仁德行天下。」
「西周初年的幾次動亂能順利渡過,其功莫大焉。」
「世人將其與周公並稱為二聖,管仲何德何能竟敢與他相提並論?」
朱標和朱樉不禁很是驚訝,沒想到西周除了周公,竟然還有個召公。
馬皇后也恍然大悟,這才想起以前確實看到過這個名字。
只不過她並沒有仔細研究那段歷史,只是泛泛的了解了一下。
對召公的功績並不了解,只知道他是周公的弟弟,沒想到竟然也是一位聖賢級別的先輩。
然後,她也不禁心生好奇,馬鈺為何會認為,管仲的功勞可以和召公比肩?
對於宋濂的反應,馬鈺毫不奇怪,說道:
「這就不得不提,東周剛剛建立的那一百年,都發生了什麼。」
朱標一看這是要講史的架勢啊。
聽故事嗎,誰不喜歡,馬上就豎起了耳朵。
宋濂也眉頭一挑,不過並沒有打斷。
現在他確實很想看看,這少年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藥。
馬鈺說了這麼久有些口乾,端起茶碗喝了幾口潤潤嗓子,才繼續說道:
「提起西周末年和東周初年的歷史,大家只會想到,周幽王荒淫無道,招來了犬戎之亂。」
「周平王無奈遷都洛邑,周王室的實力淪落到還不如一個二三流的小國,無力再號令諸侯。」
「周天子威嚴不存,列國開始爭霸。」
「可是卻很少有人關注,列國不但不尊周王室,也向周禮發起了挑戰。」
「魯隱公替年幼的弟弟魯桓公攝政,等魯桓公成年可以執政的時候,他準備離開國都去養老。」
「可是魯桓公依然將其殺害。」
「魯桓公自己也不得好死,他娶了齊襄公的妹妹文姜。」
「可是文姜和齊襄公通姦,事情敗露後齊襄公就將魯桓公殺死。」
《詩經》裡面就有一首詩,是諷刺齊襄公和文姜的:
南山崔崔,雄狐綏綏。魯道有盪,齊子由歸。既曰歸止,曷又懷止。
「齊襄公的另一個妹妹宣姜,本來要嫁給衛國太子。」
「衛宣公聽說宣姜美貌,就築高台將兒媳婦給截胡了。」
「此舉導致衛國嫡庶相殘,五十內亂。」
齊襄公自己也不得好死,他派連稱、管至父去戍守葵丘,說好的讓兩人守一年就回來。
結果他耽於享樂,把這事兒給忘了。
連稱、管至父就聯合公孫無知,將齊襄公給殺了。
之後就有了公子小白和子糾爭奪君位的事情。
最終公子小白勝出,也就是歷史上的齊桓公。
「失去周王室的約束,列國開始挑戰周禮,列國公室自相殘殺,私生活混亂……」
「因為內亂,列國實力大損。」
「木朽蟲生牆罅蟻入,中原列國露出破綻,周邊的蠻夷部落就動了小心思。」
「公羊傳記載: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
南夷指的就是楚國,楚國是周成王時期受封,被中原列國視為蠻夷。
周襄王就曾經說過:楚人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由此可見,楚國並沒有採用周禮,施行的一直是自己本地的文化。
而周王室包括中原列國,都視其為蠻夷。
楚國人自己也說『吾蠻夷也』。
北狄指的是犬戎等少數族群。
他們趁著中原虛弱,對列國發起了猛烈進攻。
中國(中原各國)像一根線一樣聯繫在一起,才沒有被楚國和北狄攻滅。
說到這裡,馬鈺停頓了一下調勻呼吸,再次說道:
「聯繫列國的那根線,就是周禮,我這麼說潛溪先生可認同?」
宋濂點點頭,他可太認同了。
能將中原列國聯繫在一起的,也就只有周朝的禮法制度了。
馬鈺緊接著又問道:「前面我們說過,周王室勢微,列國已經不再遵守周禮。」
「那麼是誰讓列國重拾周禮的?或者說,誰是那根穿線的針呢?」
以前周王室是穿線的那根針,可現在他已經號令不動群雄了。
那麼是誰接替了這個重任呢?
答案其實就在紙面上,齊桓公和管仲。
「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稱霸群雄。」
「先是北擊戎狄,救邢國和衛國。」
「還將他們遷徙到相對安全的地方,為他們築造城池。」
楚國歷史上有兩大雄主,一個是楚成王,另一個就是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當時的楚王正是楚成王。
楚成王繼位後,用了很短時間就平定了周邊地區,並擊敗了夷越各部拓地千里。
使得楚國從一個偏遠蠻夷小國,一躍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楚成王自然不滿足於現在的成就,接著他就將目光看向了中原。
你周王室能當天下之主,為何我楚國不行?
當時虛弱的中原各國都不是楚國的對手,又是齊桓公率領列國聯軍,死死的遏制住了楚國的北上之路。
楚國沒有辦法滅亡中原,又害怕齊桓公帶人打他。
畢竟齊桓公打的旗號就是尊王攘夷,你不施行周禮,那你就是夷,我們得打你。
楚國不想挨打,只能在禮法上向中原看齊。
這也就意味著,楚國正式開始華夏化。
幾十年後,等楚莊王繼位,楚國在文化上已經和中原各國無異了。
後來楚莊王擊敗晉國成為新一代霸主,推行的依然是周禮。
「這一切都是齊桓公和管仲之功也。」
「他們重申了周禮,也定下了霸主的標準,讓後來者只能沿著他留下的老路走。」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周王室衰微之後,周禮才沒有被拋棄。」
除了尊王攘夷,在葵丘之會上,齊桓公還給列國制定了幾條基本規矩。
毋雍泉,毋訖糴,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
什麼意思呢?
不能因為打仗堵塞水源,不能獨斷糧食流通。不能以妾為妻,不能婦人干政。
後面兩條就不說了,前面這兩條有多重要,就無需多言了吧。
可以說,正是管仲和齊桓公,將塌下來的天給撐住了。
只手挽天傾不過如此。
「先生之前說,管仲重工商,致仕齊國風氣敗壞。」
「那麼您可曾了解過,齊國的土地是否適合農耕?」
「即便是現在,山東依然有大片的鹽鹼地寸草不生,更遑論種莊稼。」
「在這種情況下,他除了因地制宜發展工商業,還有別的辦法嗎?」
「換成您過去,有什麼辦法解決百姓生計問題,還能帶領齊國富強?」
宋濂默然不語。
馬鈺繼續說道:「您說管仲輔桓公,九合諸侯,然尊王攘夷皆權謀也,非本於仁義。」
「對此我只有一句話,君子論跡不論心,論心世間無良人。」
馬皇后和朱標眼睛一亮,論跡不論心,此言大善也。
宋濂依然沉默不語。
馬鈺見情況差不多了,給出了最後一擊:
「若無管仲齊桓公,楚國北上開四代,北狄南下吞區夏。」
「周禮能安存乎?」
「宗法不存,儒家能獨存乎?」
說到這裡,他長嘆口氣,道:「所以,緣何言管仲器小不知禮?」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