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三品以下第一人
尹壯圖這是存心給老太爺添亂,要知道如今京中萬壽慶典還沒結束,等會老太爺還要去漱芳齋同貴妃、格格們聽大戲呢。
難得過個八十歲生日,你身為臣工的不給老太爺祝壽,反而在這給老太爺添亂,不是存心又是什麼?
而且尹壯圖的摺子還寫的十分氣人,不僅說議罪銀制度純是以國法與貪官污吏交易,使違律者愧懼之心全無,致地方貪污橫行,虧空流弊。
更言「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又說「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嘆」,摺子中充斥「各」「皆」「狼藉」等令人髮指的虎狼詞彙。
末了怕老太爺不信他說的,請老太爺派遣幹員與他一同查訪。
他要用事實證明議罪銀實乃大清第一禍害。
搞的一字一句用放大鏡看完的老太爺勃然大怒,「叭」的一聲將放大鏡拍在桌上。
鏡裂、桌震同時,兩位寵臣和珅同紀昀也都叫嚇的一個激靈,後者「撲通」一聲就給跪了。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這個尹壯圖太放肆了,如他所言朕的乾隆盛世難道民不堪命矣!朕這個十全老人難道就是昏庸無道的昏君不成!」
大好心情被弄得極不開心的老太爺怒氣值簡直爆棚,抓起尹壯圖的摺子就砸在了地上,痛罵道:「這狗賊上這摺子不過是想邀名於天下,想讓朕對他破格重用...什麼密訪,照朕說他就是想到地方索賄訛詐!」
「主子(皇上)息怒!」
和珅和紀昀嚇的跪在那大氣都不敢出,連帶著把尹壯圖罵了個狗血淋頭,大過節的你添什麼亂啊!
「息怒,息什麼怒!」
怒氣未消的老太爺直接看向紀昀,老手朝他一指:「你這個大才子說說朕讓和珅辦議罪銀,是否真如尹壯圖所言錯了!」
二十年前因牽涉兩淮鹽引大案的紀昀被流放到漢城(迪化)的紀昀如今早成了老狐狸,哪敢說皇上錯了,趴在那撅著屁股小心翼翼道:「回皇上話,臣以為議罪銀一事於國於民是有利的。」
「噢,你仔細講講。」
上了年紀的老太爺聽到這等合心意的話,眉梢間的怒氣頓時少了不少。
紀昀趕緊道:「皇上,臣以為地方官員難免偶有過誤,若因此便革職查辦的話,朝廷一時之間找不到熟悉地方事務的合適繼任者,反而於地方、於百姓不利。
有了議罪銀這個法子,日後便能以此為定製用罰銀方式對偶有過誤的官員進行薄懲。如此,既體現皇上對臣工的愛切,對人才的重視,也能使地方官們知天恩不敢再犯...」
和珅在邊上聽了不由暗道紀曉嵐個老狐狸切入點找的挺不錯,一個愛材惜材倒是合了議罪銀的初衷。
朝廷培養一個官員容易麼?
這要犯了點小事就給辦了,有多少官夠辦的?
「不錯,是這麼個道理,朕當初就是這麼想的,」
老太爺很是欣慰的看了眼紀昀,這個娼優之輩果然懂他。
「主子,各地收上來的議罪銀雖然進了內務府,」
和珅是直接經辦人,當然也要替議罪銀說好話,其解釋罰繳的議罪銀雖然統一匯入廣儲司的帳戶,但盤帳之後也會相應返還地方一部分用於工程公用,造福百姓,哪裡像尹壯圖說的全成了皇家私產,供皇帝一人揮霍了。
哪怕就是事實,也不好這麼講的。
其實議罪銀打乾隆四十三年和珅就辦了,只不過當時能交議罪銀的必須是督撫以上官員,普通官員根本沒這資格。
這次之所以將其弄成定製全國官員通用,還不是因為給皇上過大壽虧空的太狠麼。
紀昀那邊接著道:「皇上登基四十年來,對天下施以恩德,四次免去天下錢糧,兩次免去各省漕糧,遇水害天災,不惜花費國庫千百萬錢財賑災,天下百姓無不感恩...」
老傢伙的意思是皇上你給天下人免了不少錢,如今您過大壽虧空了上千萬兩,可您老人家卻沒有向百姓收取,只是通過議罪銀的法子向官員變相收取,這不妥妥的仁政麼。
至於交了錢的官員從哪回補,就不在紀大人的討論範圍了。
跟和珅都是揣著糊塗裝糊塗,老太爺就沒裝糊塗?
一唱一和的,議罪銀就成了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老太爺聽的不僅怒氣沒了,老臉皺紋都笑開了。
「主子,「
和珅為人雖貪,但有一點好,就是不害人,雖然尹壯圖這道摺子打的就是他和中堂的臉,但還是為其求情,無非說尹壯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人剛剛丁憂回來,途中聽了些風聞就亂上書,屬於沒有調查就亂發言。
紀昀當然明白和珅的意思,也跟著幫腔說了幾句,最後道:「皇上,尹壯圖既要密訪,皇上不如准他就是。」
「也好,省得說朕老了昏庸聽不進諫言,」
老太爺右手一揮,「傳旨,叫戶部侍郎慶成與尹壯圖一同查訪各地,但不准密訪,每到一地需提前通知地方。另,慶成查訪,其馬匹飲食一切由地方負擔,至於尹壯圖,哼,車馬吃住一切費用自理。」
「......」
和珅同紀昀對視一眼,心道這樣一來尹壯圖能查出個鬼來。
還是主子(皇上)聖明啊!
老太爺跟孩子似的下完旨意後,又關切的看向和珅:「議罪銀的旨意朕下了也有些日子,和珅吶,如今有多少地方官主動繳納議罪銀的?」
「奴才來時廣儲司剛列了近期交銀官員名單,名單就在奴才身上呢,奴才這就給主子說,」
和珅起身從懷中取出名單,一一念了起來。
足足三頁,大多是地方督撫和布政,織造鹽運、提督總兵,但下面官員主動認繳的並不多,這也沒什麼稀奇的,政策剛傳達下去,地方官們肯定都在觀望。
而且,交多少朝廷沒給定額,都你看我,我看你呢。
估摸再有一個月廣儲司就當財源滾滾了。
「江蘇織造奇豐額認繳白銀三萬兩,揚州府學從九品學錄趙有祿認繳一千兩,福建巡撫...」
嗯?
剛要讀福建方面時,和珅給頓住了,回頭朝上面再看了下,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沒錯,是江蘇有一個叫趙有祿的從九品學官主動向朝廷繳納一千兩認罪銀。
三品以下第一人。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