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崩潰的寧昊
第679章 崩潰的寧昊
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提供最快更新
2013年2月17日,第63屆柏林電影節閉幕式。
相比於坎城、威尼斯,柏林電影節是三大電影節中成立時間最晚的。
近年來,威尼斯越發衰落,坎城名氣最盛,但是藝術性不足。
唯有柏林電影節。
憑藉獨特的政治和社會議題關注,成為全球最具藝術氣質的電影盛會,更是扮演著政治與社會批判的核心角色,被稱為「最敢發聲的電影節」。
因此,作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柏林電影節,是電影聖地,也是藝術的殿堂。
閉幕式以及頒獎禮更是其核心環節。
在這座藝術殿堂中有所斬獲者,可以視為在電影藝術上登堂入室。
如果捧起重要獎項,自然成為年度傑出電影代表,揚名立萬受人追捧。
華人電影導演中,張一謀、李銨、王曉帥、賈章科等導演均曾在柏林獲獎。
他們在柏林電影節這座藝術殿堂,這片思想交鋒的戰場,用電影叩問人性、批判現實,展現邊緣群體和先鋒創作者的身姿。
將對社會和人類的熱愛,對社會的深度思考與觀察,傾注在自己的電影作品。
坎城獲獎只能多賣點版權費,柏林電影節獲獎是用電影推動人類進步,用藝術改變世界格局。
相比於很多商業片導演,他們才是真正的電影藝術家,才是身處正道世界的文明人。
柏林電影節的氣質,如同2月的柏林。
帶著一絲孤傲,一絲冰冷,又有一絲高高在上。
波茨坦廣場電影宮。
寒冬未退的柏林街頭飄著細雪,電影宮前紅毯鋪就的藝術長廊與灰藍天空形成強烈視覺對比。
主會場。
這座玻璃幕牆建築,內部採用暗紅色天鵝絨幕牆與金色浮雕裝飾,放映廳穹頂的星雲圖投影正在緩慢旋轉,穹頂落下細碎星光。
2月的寒風裹挾著雪粒掠過紅毯,在鎂光燈的熱浪中化作氤氳霧氣。
這不是尋常的電影節,這是種姓階梯。
「文明」和「正道」氣息幾乎液化。
不要說得獎,只要得到了邀請,那就是國際認可。
在這裡,多待一段時間,對於電影從業者,便是無上造化。
「牛,真牛,這范兒,老寧,老徐,咱們不會真的得獎吧。嘖嘖,這氣質,國際范啊。」
黃搏連連驚嘆,專門定製的西裝熨燙完美。
國際范!
洋氣!
《無人區》入選主競賽單元,斬獲金熊獎呼聲很高。
這是電影藝術的巔峰對決。
來自羅馬尼亞的電影《孩子的姿勢》,美國的《雪崩王子》.都是經過挑選的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角逐。
主競賽單元風雲際會,《無人區》是其中的強者!
女主之一的余楠也是盛裝出席。
身穿黑金刺繡禮服,孔雀翎羽隨著步伐流動,展現東方美學風采,像是把夜色披在了身上。
「看這裡。」
「往中間一點,對對對。」
「余楠,看過來。」
攝影師此起彼伏的叫喊,快門聲響成一片。
各種語言,無數聲音在余楠耳畔炸開,而她不徐不疾,展現著自己的風姿。
柏林電影節她不陌生,幾年前還獲得了大獎。
那次是跟著前男友,也是她的貴人王權安。
王權安斬獲金熊,並且擁吻了她,官宣了兩人關係。
然而不久,王權安和張雨琦攪在了一塊,和她鬧掰了。
如今,余楠憑藉《無人區》再度來襲。
而且這部電影她的角色,更有魅力。
影評媒體反饋,有很大概率獲獎。
電影節安排上更是給足了暗示。
墨境王佳偉是評審團成員,還是主席,《一代宗師》作為開幕電影。
從紅毯外攝影師的熱情,便能看出《無人區》的受歡迎程度。
攝影師里只有一小部分是中國人,絕大部分是金髮碧眼的洋人,來自各個國家。
被這些人矚目和關注,便是被國際關注,天然讓人生出愉悅感。
柏林很重視華語電影!
國際電影節重視華語電影!
世界藝術殿堂很重視華語電影!
他們不是蹭紅毯,而是堂堂正正的展現中華文化!
相比於主演的興奮,寧昊則總是忍不住去摸深灰色羊毛大衣的領口,在閃光燈下顯得頗為緊張。
倒是站在旁邊的徐征,鋥亮的光頭泛著溫潤的瓷色,神色淡然。
只看了一眼余楠,目光在興奮擺pose的黃搏身上頓了一下。
黃搏這兩年飛的很高。
有段時間更是三通娛樂旗下的演員一哥,國內第一男演員。
電影片酬再加上三通娛樂上市的機遇,黃搏實現了財務自由。
隨著地位和財富提升,自然有精神追求。
柏林電影節的演員獎只是六隻銀熊之一,含金量比不上奧斯卡和坎城,但也是響噹噹的柏林影帝。
徐征知道黃搏有想法,只是今天註定不會平凡,徐征內心深處有惋惜,也有那麼些雀躍。
《無人區》上的謀划算計,這種事只有寥寥幾個人知情。
黃搏如果再往前幾年,以對方摸爬滾打磨練出來的人情世故,未必不能感覺到什麼。
沈三通拉爆《無人區》的電影成本,主要手段是通過黃搏的片酬。
換成幾年前,黃搏不說和寧昊劃清界限,也會小心謹慎。
絕不會現在這樣,追逐所謂的柏林影帝。
說到底,是飛在天上太久,飄的厲害。
再加上沈三通性格好,幾年相處下來,都知道沈三通比之圈內的封建做派,確實是正常人。
失去了敬畏之心,也就偏離了,逐漸脫離核心圈。
也許黃搏自己沒發現,作為局外人,徐征看的清楚,黃搏連業務能力也在下降,還下降的很快。
成為大人物的黃搏,開始不喜歡最拿手的小角色,也有點演不出來小人物的感覺。
飄在雲端久了,再加上黃搏不是科班出身,技巧上終歸不足,屬於體驗派天賦派,表演吃的是過去經歷的老本。
徐征也是機緣巧合之下,見識了真正的世界運轉,才能一直心有敬畏。
原來他想著,沈三通是要以《無人區》拖垮寧昊以及小馬的財務,如今每每想來,都覺得自己的幼稚的可笑。
太小看沈三通了。
沈三通對國內的人和事,一直有所留手,可是對外,那是毫不留情!
極為可怕!
徐征也只是在黃搏身上停留了那麼一下,隨後便對著鏡頭露出招牌燦爛笑容。
「Niemandsland!(德語,《無人區》,直譯為無人之地)」
「No Man's Land!」
觀眾們高呼《無人區》的名字,有德語也有英語,還有法語。
寧昊笑著和觀眾打招呼。
「為了這部戲等了幾年,值了!」李名也是喜氣洋洋。
作為《無人區》的資方之一,這部戲拖了太久。
好在這些年圈內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錢。
這些天,李名享受了一把國際追捧的感覺,《無人區》一片好評。
以中國西部荒漠為背景的犯罪故事,又是探討人性與生存法則,荒涼、法外之地的主題設定,簡直是為柏林電影節而生。
不管是媒體還是專業影評人,或者是觀眾,都對電影展現的西部世界讚不絕口,驚嘆於寧昊的才華。
李名可惜道:「最近幾年,少有華語電影如此受追捧,再等等就好了。」
寧昊投了不少,著急回本,頒獎禮還沒開始,不少版權都賣了。
按照李名的想法,先把中小國家版權賣了,至於主要電影市場的發行權,再等等。
不只是發行權,也有國際導演,想要《無人區》的翻拍版權。
很多發行商,暗示《無人區》得到了跨國影視資本的關注。
《無人區》很大可能獲獎,到時候說不定更高。
「讓利出去,我們獲獎可能性更大。」
好導演基本都會演戲,寧昊不動聲色打了個哈哈。
現在不賣的話,頒獎典禮之後不一定有機會。
狗哥想著國內國外兩開花,只能說想的太好了。
決定來當沈三通的刀,寧昊通過徐征接觸到了不少知識,不乏沈三通的最近理論成果,只能口耳相傳。
寧昊倒不是覺得徐征好心透露機密,無非讓他徹底死心,好好辦事。
如今寧昊心不說死了,也是差不多。
狗哥想著在國際上賺錢,想的太簡單了,不可能。
不是他們做的不好,而是外面收縮了。
八九十年代給的口子,尚且可以做達利特。
通過日耳蠻規定的路徑進行「梵化」,實現種姓的自我躍升。
這也是五代導演,只是彎腰,而不是跪下的原因。
人家留了一個可以彎腰進入的洞。
到了六代導演,變成了狗洞,只能趴下,爬著。
等到00年後,寧昊剛入行的時候,日耳蠻對於東大的定位是毛子一樣的阿修羅,不可「梵化」,也不能躍升。
是永生永世需要沉淪的敵人。
08年之後,乾脆是「伏地魔」,不可言說、不可直視、不可想像。
按照沈三通的判斷,隨著東大發展,再過些年,更是會變得越來越不可名狀。
直到徹底不可直視、不可接觸、不可窺探。
看到,便會導致日耳蠻整體世界觀念的崩潰。
寧昊對於未來將信將疑,但是沈三通構架的理論,完美解決了過去和現在。
很多寧昊冥思苦想而不得的疑惑,有了頓悟一般的明悟。
過去評獎屢屢受挫,他的電影比很多中小國家要好得多,但還是沒機會,連個曝光機會都沒有。
因為路斷了啊!
五代、六代的路那是以往有的,新一代人家是連個縫隙都不給,跪下也不要。
除了沈三通憑藉無匹實力,和華納捆綁破局,一桿子插到底。
其他華語電影,08年後,日耳蠻給的口子,徹底閉合了,也就不可能走出去。
而且以沈三通的實力,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三通娛樂的電影也走不出去。
最多做到亞洲範圍發行,在東大眼皮底子,再加上收購嘉和獲得了發行網絡,才能賣點票房。
而哪怕在亞洲,日韓也幾乎關了門,東南亞偶爾也會出問題。
沈三通都沒法開拓國外市場,三通娛樂也做不到,小馬奔騰又怎麼可能呢!
寧昊願意做刀,也是因為外面沒有利益。
外面是一點利益都不給,藝術、商業都沒有。
李名、黃搏、余楠越是開心、興奮,寧昊越是複雜難明。
所有的名譽和榮耀,只因為他挑戰沈三通,扮演一個挑戰者的角色,才敲開了口子。
當人家口子開放之後,榮譽啊,名譽啊,媒體版面啊,影評啊,商業啊.
一擁而上,都來了。
寧昊覺得可怕、可嘆又可悲。
媒體、影評,乃至於市場,都可以操控。
毫無疑問沈三通贏了!
遙想當年沈三通還是一個單純的青年,在學校里便看透了。
那時,寧昊自己還傻傻的抱著拷貝全世界跑獎。
到了採訪區。
徐征立刻遠離寧昊,拉開了兩人距離,變成黃搏和余楠一左一右伴著寧昊。
徐征扮演的角色,是和寧昊鬧翻了,但為了電影,給國際電影節一個面子。
《無人區》海報之下,寧昊深灰色羊毛大衣,與余楠的黑金刺繡禮服交相輝映。
走在前面的國際影星伊莎貝爾·於佩爾,給寧昊送去鼓勵:「加油。」
評審團主席王佳偉特別駐足與寧昊寒暄,提及《無人區》里禿鷹盤旋的魔幻長鏡頭令人難忘。
余楠熱情問:「王導,我給自己禮物能送出去嗎?」
「哈哈,你別套我話。」王佳偉玩笑道。
他沒有多待,之所以和寧昊說兩句,也是電影節的意思。
這次柏林電影節有不少東方元素,否則的話,他多少要避嫌。
一行人站定,寧昊被一群記者圍住。
國內的記者們被擠在了外面,但看著寧昊被國際同行追捧,不少人與有榮焉。
一個德國記者問:「《無人區》經歷五年波折,導演,你是如何在嚴苛的審查之下,完成個人的藝術探索和蛻變的?」
「我尊重柏林電影節。」從翻譯口中了解問題,寧昊先表達了對電影節的尊重。
「《香火》《綠草地》是我的最初電影作品,也是我的藝術追求所在。」
「《無人區》的修改過程,讓我知道了藝術的真諦,導演必須在藝術和市場面前做出取捨。」
寧昊牢記之前的訓練。
不能提沈三通,也不能過於談及電影審查。
多談對柏林電影節的尊重,以及希望獲得國際認可。
但絕不能表示出任何的過度順從,不能給人廉價感。
日耳蠻都是賤皮子。
不管是歐蠻還是美蠻,要是給日耳蠻錯覺,以為自己已經成了達利特領班,不管給不給好處,都會做出對方希望的樣子,也就沒必要給好處。
又有個說英語的記者繼續問:「你接受《環球銀幕》專訪時,談到了如何將西部公路片解構成人性寓言,你將《無人區》創作比作在流沙上建城堡,你對遭遇的審查風波如何看待?」
鍥而不捨啊!
寧昊不得不佩服這些記者的信念感,很明顯這些人都深信不疑《無人區》上的話術。
不同於前世中的上映軌跡,《無人區》這部黑色公路片既保留了荒誕基因,又增添了存在主義哲學意味。
在一些力量推動下,西方媒體將寧昊打造成挑戰者,沈三通的挑戰者,審查的挑戰者。
因為敢說,再加上荒誕和哲學的電影世界,所以成為本屆柏林電影節最受矚目的亞洲電影。
記者們希望從寧昊嘴裡說出他們希望他說的話,看向寧昊就像是看迷途的羔羊,希望他儘早走上正確的路。
可是寧昊早已看透一切!
這些記者不是被操控,也不是受控於某個部門。
而是日耳蠻體系的媒體框架,只給這樣媒體人、記者留口子,不是這樣的記者進不來。
記者們在通過濃郁的日耳蠻氛圍,對他的進行馴化。
要讓他自願成為日耳蠻信徒,走向「梵化」之路。
第一步就是切割原生文明,解構自己的出身,踐踏和唾棄曾經的文化,才能從達利特,成為更高種姓,接近日耳蠻正道文明世界。
最終的佼佼者,則是達利特領班。
正常人眼中他們是自甘做奴隸,但在領班自己眼中,他們是日耳蠻主子的管家。
當完成了自我邏輯循環,那就「天下無敵」了。
在這套邏輯之下,原生文明的人越是批判達利特領班,領班越爽,越是認為修為在加深,在遠離原生文明,接近日耳蠻文明世界。
寧昊也是從這些隱秘知識中,猜到沈三通為何隱退。
和達利特領班的爭吵,沒有任何作用,只會強化他們心中的自循環。
類似柏林電影節,可以視作日耳蠻教的教堂,還不是一般的教堂,是大教堂。
而這些記者們則是扮演者祭司的角色,著急的把寧昊轉化,轉化為他們心中的達利特領班。
他們俯視寧昊,不需要理由便可以俯視。
因為他們種姓高於寧昊。
寧昊不過是幸運兒,只是因為作為沈三通挑戰者,才有了從不可名狀、從阿修羅,成為達利特的資格,走向「梵化」之路。
拯救迷途羔羊,也是這些記者們的「梵化」之路,所以窮追猛打。
只是記者並不清楚,越是追著不放,眼前這位東方導演心裡越悲哀,沈三通又贏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