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三國:我劉封不想作死> 第219章 曹丕中計,曹休獻閹版科舉(求票)

第219章 曹丕中計,曹休獻閹版科舉(求票)

  「連年征戰,軍民疲憊,不如固守。「

  就在蔣濟無言以對的時候,尚書令陳群出列反駁了曹休的請戰。

  曹休是曹氏的宗族武將,想的是怎麼一雪前恥以武力滅掉劉備勢力;陳群是世家大族當前的話事人,想的是怎麼保證世家大族的利益不受損。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𝘴𝘵𝘰9.𝘤𝘰𝘮

  打仗是需要錢糧人力的。

  以曹魏的制度,每次曹丕要征戰,世家大族都是要出力的。

  畢竟。

  曹丕都給官拉攏了,世家大族不出力就說不過去了。

  這要是往日裡,出點力也沒啥。

  打贏了劉備孫權,曹魏的世家大族也能得到好處。

  可如今。

  曹魏連戰連敗。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不是在雪恥,而是在無腦找虐。

  故而。

  陳群只想憑藉城池地利固守。

  只要守到劉備一方糧盡退兵,不敗就是勝。

  面對陳群的反駁,曹休感覺權威受到了挑釁,頓感不悅:「尚書令此言差矣!連年征戰是相互的,大魏軍民疲憊,難道偽漢軍民就不疲憊?為何偽漢就能征戰,而大魏只能固守?莫非偽漢軍民比大魏軍民更不懼死?還是說,大魏的公卿,身居高位,尸位素餐,竟連撫民都不如偽漢了?」

  曹丕眉頭一蹙。

  曹休今日這是怎麼了?

  攻擊性這麼強?

  陳群愣了愣。

  顯然。

  陳群也沒想到曹休今日的話竟然會說得如此難聽!

  好歹我陳群也是潁川豪門士族,不比你曹氏差,難道曹氏稱了帝就能將我潁川陳氏不當回事了?

  「曹將軍,你這是在指責我輔政無方嗎?」陳群也有了火氣,你一個被擒的敗軍之將,有何顏面在我面前狂吠。

  曹休昂頭挺胸:「我怎敢指責尚書令!可文武歷來是分工明確的。我等武將負責打仗,爾等文官負責後勤。打哪裡如何打何時打應由武將說了算,文官只需要保證糧道不絕就足夠了。難道蕭何還要教韓信怎麼打仗嗎?」

  好傢夥!

  蕭何韓信都出來了。

  若不是陳群涵養好,此刻都要噴人了。

  我自詡可以當蕭何,你能當韓信?

  你要是有韓信的本事,我立馬給你湊出五十萬大軍的糧草來。


  可你一個敗軍之將,哪來的勇氣自比韓信?

  大殿群臣也紛紛有了爭執。

  有附和曹休反駁陳群的,有附和陳群反駁曹休的,還有閒事兒不夠亂將陳群曹休都反駁了的,彼此爭論不休,聽得曹丕極為頭大。

  遙想曹操在時,誰敢如殿下一般吵得跟菜市場的小販似的?

  終究還是曹丕的威望日漸不足,尤其是戰事接連失敗後,讓曹丕無法震懾群臣,更無法不顧忌群臣的意見而一意孤行。

  無奈之下。

  曹丕只能「容朕深思,擇日再議」。

  待得群臣離開。

  曹丕留下曹真曹休,對曹休的語氣也多了責備之意:「文烈,你要請戰便請戰,何故去得罪尚書令等人,朕尚且要對眾人敬重幾分。」

  曹休今日的攻擊欲望還沒熄滅,此刻又只有曹丕曹真在,說話更是沒了顧忌:「陛下,非是臣想要得罪尚書令等人,而是臣以為,如今的大魏逐漸有了主弱臣強的趨勢,若是不加以遏制,曹氏恐步劉氏後塵。」

  東漢幼兒園前車之鑑在前,曹休這話頓時引起了曹丕的疑慮:「文烈,你如何有此判斷?」

  曹休拿出了當初劉封的話術,整合而道:「如今,跟著先帝征戰南北的老將或是逝去或是老邁,如樂進、張遼、張郃、徐晃、于禁等將,雖然勇烈如虎,但眾將子嗣卻無父輩的勇烈,難當大任。

  而曹氏和夏侯氏中,貪圖安逸享樂者甚眾,無法為陛下分憂解難。有本事的曹彰,如今又在臨沮養寇自重;夏侯尚又為情所困,竟因一小妾而染病在床,能為陛下分憂者,惟有臣與子丹。

  宗族無人,爪牙無後,稍有不慎,陛下就會面臨桓靈困局。」

  桓靈二帝,表面上看是昏庸無能,往本質上看其實是皇權跟臣權的博弈。

  雖然桓靈二帝的確有短視、享樂、用人不當等問題,但漢的衰亡不能完全歸咎於皇帝個人。

  在東漢幼兒園中,桓靈二帝的手段相對不錯了。

  然而長期以來外戚宦官把控朝政、士族離心、經濟崩潰、土地兼併、流民遍野等等弊端積重難返,別說桓靈二帝了,少年版的李世民朱元璋來了也沒辦法自上而下的革弊,換個老年版的或許還有機會。

  曹休的剖析,讓曹丕陷入了沉思。

  皇帝的威望不足會讓臣子時常唱反調。

  曹丕下意識的想到了劉協,當年的劉協就是臣子供起來的傀儡,皇權名存實亡。

  【該死的劉備,怎麼還不死!】

  曹丕不由暗罵。


  若按正常的軌跡,曹丕其實不會如此窘迫的。

  可現如今的曹丕,在任期間,丟了襄樊、南鄉、宛城、石陽等荊州重要地區,又丟了潼關以西的雍涼大片地區,最近又將合肥給弄丟了。

  就連曹仁、曹休都被生擒過。

  曹操昔日積累的威望,在曹丕手中不斷的消弭。

  而如今。

  劉備一方更是吞併了孫權,勢力空前的強大。

  支持曹氏篡漢的世家大族們是不會將到手的利益吐出去的。

  想要保護到手的利益而曹氏又太無能,自然就得想辦法奪權自己上了。

  這一點。

  曹丕是能看得明白的。

  以當前的情況來看,與其說是曹丕篡漢,不如說是世家大族們重新挑選了一個代言人。

  只不過。

  明白歸明白。

  能看破本質的人不少,能改革弊制的方式卻不多。

  曹丕絞盡腦汁的思考了許久,也尋不到有效的解決方式,目光瞥到了曹休那「篤信」的表情,曹丕不由又有了疑惑。

  【奇怪,觀文烈表情,似乎成竹在胸,難道文烈有良策?】

  若說曹休有武略,曹丕是信的。

  可說曹休懂文韜,曹丕是不信的。

  曹休真要有這本事,曹丕早讓曹休入朝殿制衡群臣了。

  只是曹休此刻的表情,就相當於一副「快來問我呀」的樣兒。

  「文烈,你有何良策?」曹丕滿足了曹休的願望。

  曹休取出一份帛書,恭恭敬敬的遞到曹丕手中,稱:「臣觀尚書令的九品中正制,雖能讓世家大族為陛下所用,但弊端不少,稍有不慎就會令前漢舊事再度上演。

  故而苦思冥想數月,終于思得一策:可在九品中正制外,增設恩科取士。即陛下親自下詔,以當下局勢為題,考校時務策論,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參考者不限制品級,即便是平民也可應試。

  若有人反對,則假託先帝都曾為了應變而唯才是舉,提拔有能力為國征戰之人。

  如此,定能為陛下選出良才為國家征戰。這些良才受陛下恩遇,就是陛下的門生。」

  帛書是曹休抄錄的。

  其中過於「激進」的部分被曹休放棄了。

  倒不是曹休想放棄,而是曹休知道即便不放棄也不頂用,反而還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反噬。


  相反。

  更改後的「科舉」,並不影響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假託恩科的方式,走一個偏門。

  更像是曹丕想提拔一些親信為己所用。

  願意走恩科這門路的。

  世家大族瞧不上,中小士族及寒門士子絕對不會錯過這機會。

  曹丕越看越心驚:「文烈,這真是你想出來的?」

  曹休面不紅耳不赤,張口即來:「自然是臣想出來的!」

  一旁的曹真聽得迷糊,遂近前請看帛書。

  待看了帛書內容後,曹真也是一臉的驚駭:「不曾想文烈竟有如此本事!能想出為陛下挑取賢士的策略,不愧為曹家千里駒也。」

  看到曹丕曹真接連震驚,曹休更是得意。

  曹休自然是不會承認這帛書的內容大半是劉封所撰,只要改動了一小部分,那也是曹休所撰!

  不是百分百的抄襲,能叫抄襲嗎?

  更何況。

  誰又會知道這內容不是曹休所撰?

  除了劉封能證明,誰能證明?

  就算劉封願意證明,曹魏會有人信嗎?

  若沒人打擂搶版權,那就是曹休想出來的!

  「子丹,你認為文烈所獻之策,可否施行?」曹丕看向曹真。

  曹真沉吟了片刻,道:「尚書令的九品中正,雖然弊端不少,但能為陛下拉攏安撫各郡士族。眼下局勢動盪,驟然改變取士制度,臣以為太急了。

  不如改為《求將令》,就稱『偽漢屢屢犯境,陛下有意開恩科取士,名為武舉,意在挑選善戰勇士,為國征戰,凡我大魏子民,不論尊卑貴賤皆可應試』。」

  意思雖然沒變,但表現方式變了。

  其實就相當於是各玩各的,九品中正制的圈子不變,額外新增一個武舉圈子。

  只要將軍權牢牢的掌握在手中,那麼曹魏的皇權就不會被削弱。

  單從這一點來看,曹真的想法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至於具體的實施上是否有變動,那就得靠時間來檢驗了。

  曹丕綜合了曹休和曹真的意見,心中定下了增設武舉的念頭。

  「取士之事,容朕再思考。」

  曹丕沒有立即同意這個方案,而是轉頭問向了當前的局勢。

  「如今,劉封引江東兵馬在淮南虎視眈眈,意在壽春;而劉禪又有親征魯陽的意圖,朕雖然有意遣將與劉禪廝殺,奈何眾公卿不肯。」


  曹休的提議,曹丕其實很心動的。

  畢竟。

  若是能擊敗劉禪,那麼劉禪的威望就會與日俱降,軍事上就只能依賴於劉備的養子劉封。

  功高蓋主,兄弟猜疑,派系爭權

  這些因素串聯起來,影響是很大的。

  曹魏存在的問題,劉備陣營同樣存在,只不過曹魏的世家大族更多,問題更嚴重罷了。

  權力當前,能爭的是不會放棄的。

  這不關乎於能力強弱,當入了權力的圈子後,就已經身不由己了,你不爭,有的是人爭。

  只不過。

  陳群等人的反對,曹丕又不能不考慮。

  一意孤行的後果,以曹丕目前的威望而言,是承受不起的。

  當威望與日俱減後,世家大族能賣掉劉協,同樣也能賣掉曹丕。

  曹休的態度一如之前。

  「陛下,劉禪不善軍務,劉備關羽諸葛亮又都在長安,此次跟著劉禪的也就張飛黃忠趙雲等將,雖有武勇但缺少智略。

  只要善用謀略,就足以擊敗劉禪。若是錯過了這次機會,就很難再讓劉封劉禪兄弟猜疑生亂了。」

  曹真的想法則是更穩妥:「話雖如此,但尚書令等人所言也是事實,臣以為,不如將平原王調往魯陽。

  既可讓平原王重塑軍威,又可堵尚書令等人的嘴。畢竟尚書令等人可是一心想讓平原王當太子的。

  屆時平原王想戰,尚書令等人豈會不幫?」

  上回曹叡丟了長安,曹丕順勢就將冊封曹叡為太子的事不了了之了,只讓曹叡反省。

  陳群等人也沒轍,畢竟曹叡的的確確丟了長安,曹丕沒心情補辦禮儀也是正常。

  沒問罪就不錯了!

  而如今,曹真提議讓曹叡去魯陽,只要曹叡能證明比劉禪厲害,那這太子之位自然就是順理成章了。

  「子丹此言甚妙。」曹休撫掌而贊:「平原王去了魯陽,尚書令等人必不敢推諉,反而會儘可能的支持平原王;而陛下也再暗中派人助力平原王,定可讓那劉禪有來無回!一舉雙得,妙啊!」

  雖因賜死甄宓而對曹叡心有疑慮,但曹丕也不得不承認,當前繼承大魏的最佳人選,目前只有曹叡!

  也只有曹叡,才能讓陳群等人不再反駁增兵魯陽與劉禪一較高低。

  思考良久。

  曹丕有了決定:「既如此,明日大殿議事時,子丹可提出此議。」


  待得曹真曹休離開後。

  曹丕再次拿起了曹休所獻帛書,細細琢磨。

  當了皇帝還不能一言而決,這讓曹丕很不舒坦。

  當皇帝越久,曹丕越共情劉協。

  皇帝不好當啊!

  【朕若能一統天下,定要施行此制。】

  曹丕嘆了口氣,將帛書藏好。

  眼下,還不是施行改制的時機。

  翌日。

  朝殿上的商討異常的順利。

  當曹真提出讓曹叡鎮守魯陽時,陳群等人果然如預期一般沒再反駁。

  曹叡沒能在長安立威,導致太子之位被擱置;若能再在魯陽立威,太子之位就穩了。

  若曹叡連劉禪都對付不了,那也就沒臉當太子了。(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