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二廢太子(3)
第177章 二廢太子(3)
行宮內剛起火,康熙就警覺了,會不會是有人故意縱火?
等火勢越燒越旺,根本撲不滅時,康熙就啥都明白了:太子從他意想不到的地方,搶先動了手。
先潑油燒行宮,再縱兵做亂,只要幹掉了康熙,太子穩贏!
康熙想明白了太子的陰謀之後,第一時間就派心腹侍衛去找胤褐,讓他控制住軍隊,不能妄動,免得自亂陣腳。
可是,行宮的火從一座宮殿,延燒到了五座宮殿,派出去的侍衛卻一直沒有回來。
康熙也是個明白人,越是混亂之時,他越不能離開行宮。
作為十幾歲就有本事智擒鰲拜的老皇帝,康熙比誰都清楚,太子故意縱火,
就是希望他逃離行宮,然後半道予以截殺。
相反,只要關緊宮門,康熙的身邊有大批侍衛和護軍,至少可以守一段時間吧?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𝖘𝖙𝖔9.𝖈𝖔𝖒
就在人心惶惶之時,烏林在二十名全副武裝的索倫騎士保護下,摸到了行宮的東門外。
康熙得知後,大喜欲狂,趕緊命人用大筐,把烏林吊上了宮牆。
危急時刻,宮門是萬萬不敢擅開的,康熙是老陰謀家了,不可能不懂這麼淺顯的道理。
「愉貝勒府首領太監,奴才烏林,恭請聖安!」
「起吧!」
明明情況已經極其危急,可是,康熙依舊冠服整齊的端坐於龍椅上,不見絲毫慌亂之色。
「說吧,外頭是個啥局面?」康熙一邊把玩著胤偶特有的紅頭腰牌,一邊淡淡的問烏林。
跪在地上的烏林,重重的磕了個響頭,異常沉穩說:「回皇上,我們貝勒爺命奴才來票,他已經控制住了前鋒營——.」」
口舌異常伶俐的烏林,活靈活現的描述了,胤褐斬殺察爾海及其護衛,控制前鋒營的完整過程。
聽說察爾海及其護衛,居然身穿甲冑,出來迎接胤褐,康熙還有啥不明白的?
祭爾海真是一頭養不熟的白眼狼!
察爾海和胤褐之間,誰忠誰奸,這個要命的判斷題,非常考驗康熙的政治智慧。
兵荒馬亂之時,如果是胤偶擅殺察爾海,犯上作亂呢?
不過,康熙很快否定了這個可笑的想法!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胤褐和老四都是地地道道的孤臣,他們即使聯手宰了康熙,也不可能登上皇位。
因為,太子、老八和旗主諸王掌握的實力,遠遠大於老四+胤褐。
胤褐興兵作亂,必須同時砍死康熙、太子和老八,再和京里的旗主諸王決戰,才有一丁點勝算。
這,實在是太難了,幾乎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在京里的老四,只是從旁監視老三這個監國而已,手裡並無兵權!
作為每天謀算人心的皇帝,康熙比誰都明白,胤偶真有這個本事,他就算是被砍死了,也一點都不冤!
胤褐起兵謀反,就為了替他人作嫁衣麼?
以康熙對胤褐的了解,小十五顯然沒有這麼蠢!
「烏林,小十五為何不提兵來護駕?」康熙已經基本判定,胤耦是忠臣,卻還是習慣性的仔細盤問烏林。
「回皇上,我們爺說了,他只有暫時控制住前鋒營不亂動的能力,若是主動帶兵出營護駕,恐生不測之禍。」烏林碰了個頭,進一步解釋說,「皇上,我們爺還說,他手裡只有五十名護衛,能夠控制住前鋒營,實屬僥天之幸。至於,驍騎營和護軍營,鞭長莫及,實在是顧及不到了。」
康熙仔細琢磨了一番,已經可以斷定,胤偶依舊忠於他。
傻子都知道,等到天亮之時,就很容易分清楚敵我了。
到那個時候,只要康熙還活著的消息傳至各軍,則逆賊必敗!
就算是大混戰的八王之亂,司馬衷那個眾所周知的傻子皇帝,依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更何況是,親政了四十幾年的康熙呢?
「衡臣,你怎麼看?」康熙扭頭問張廷玉。
張廷玉的心思,異常之鎮密,做事一向滴水不漏,從未出過錯。
康熙帶著張廷玉在身邊,一起聽烏林的稟報,目的就一個:找出任何可能的破綻!
「回皇上,臣以為,當務之急是,幫十五阿哥全面控制住前鋒營。只要前鋒營穩了,整個局面也就明朗了!」張廷玉不愧是大清第一機要秘書,他一張嘴,
就點明了最要害的環節。
康熙心下大定,隨即下了決心。
「衡臣,擬旨。」
張廷玉趕緊跪到了一旁的小几子前,提筆在手,按照康熙的意思,擬了一道旨意。
康熙看了之後,一字未改,掏出腰間的那方小璽,沾了硃砂,親自蓋了印。
「衡臣,朕給你五百名護軍,護送你去前鋒營。」
康熙此話一出口,張廷玉馬上小聲提醒說:「皇上,您乃是萬乘之尊,身邊的扈從,絕對不能少。」
「衡臣啊,只要前鋒營不亂,大清就還是朕的大清。你帶著五百護軍過去,
只要見到了小十五,朕才能安心。」
康熙不是司馬衷,他讓張廷玉帶人去前鋒營,給胤褐提供武力支持,才是當下最大的大局,比啥都重要!
於是,在烏林的引領之下,張廷玉在五百名護軍的簇擁下,浩浩蕩蕩的趕到了前鋒營。
「有旨!」張廷玉進入大帳之後,厲聲喝道。
嘴,帳內的所有軍官們,誰還不知道,張廷玉每天寸步不離的守在今上的身旁啊?
張廷玉這一亮相,帳內依舊忠於康熙的將領們,立時安了心!
久旱逢甘霖!
區區五字,足以說明眾軍官們,絕處逢生的巨大喜悅之情!
居中而立的張廷玉,徐徐展開手裡的旨意,朗聲念道:「上諭,著皇十五子、貝勒胤耦,節制直隸所有八旗、綠營兵馬。特賜遏必隆刀,自親王以下作亂者,可先斬後奏,欽此!」
「臣兒胤褐,領旨謝恩!」
胤褐接了旨意之後,站到帥椅前,冷冷的問諸將:「從吾軍令否?」
「十五爺但有所命,奴才們無有不從!」
大局已定,即使軍官中,還混雜著察爾海的極個別心腹,也沒膽子跳出來了。
此時的大帳內,充斥著難聞的血腥之氣。只因,被射倒的那名參領,變成無頭之屍,依舊躺在帳內的血泊之中。
沒錯,胤偶就是故意為之!
值此危急時刻,人擋殺人,佛擋殺佛!
順我者昌,逆我者死,不容絲毫的心慈手軟!
實際上,太子若是宰了康熙,有太子妃和翠晴幫著說好話,胤褐不失安樂閒王之位。
康熙的謹慎和猶豫,也正是看懂了這一層。
但是,胤褐不僅沒有提兵護駕,反而,主動告訴康熙,他打算原地控制住前鋒營,直到局面穩定之時。
只要拖到天亮,分清楚敵我之後的康熙,穩贏!
獻出了絕對忠誠的胤褐,獲得了康熙的絕對信任!
至於太子嘛,早該被廢了!
太子不廢,老八和老四之間,就不可能相愛相殺!
九龍奪嫡的前提,就是太子被廢!
實話說,胤偶若真想常保富貴,當個逍遙閒王,只須老老實實的在府里待著即可,又何必替老四賣命呢?
歷史上的胤褐,因是太子連襟的緣故,在老四登基之後,被打發去守陵了幾年。
因為,胤偶確實老實的守陵,沒敢亂說亂動,老四也沒虧待他,後來將他晉為愉郡王。
和老三、老八和老九的悲慘命運相比,在老十六的斡旋之下,胤偶獲得了善終的待遇。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僅僅為了老死於床的所謂善終,胤禍又何必追隨老四呢?
康熙不愧是精明的皇帝,他派張廷玉帶來的五百護軍,幫了胤褐的大忙。
這五百名護軍,全是胤偶曾經的老部下。
胤褐當即下令:「諸位,把你們的護衛,都叫來大帳外。
等眾將照做之後,胤褐以泰山壓頂之勢,果斷下令,把參領和佐領身邊的護衛,一個不剩,全都換成了張廷玉帶來的護軍。
這一步,尤為關鍵。
你們的手上,哪怕有再多兵,身邊的貼身護衛,都是老子的人。
稍微有個不對,你還沒開始作亂,就被老子的人,剁成了肉醬。
就問你們,怕不怕?
胤偶先後帶過兩次兵之後,經驗已經十分豐富了。
他比誰都清楚,八旗軍官們的護衛,就相當於前明將領們養的家丁。
只要把護衛調開,換上康熙派來護軍,就等於是抓住了牛鼻子!
「傳我軍令,立即升火造飯,飽餐之後,餵好馬匹,就地披甲歇息!」胤褐毫不遲疑的下達了命令。
「嘛!」
帳內的所有軍官們,乖乖的聽了令。
膽敢不聽話的,看看帳內的躺戶吧嘿嘿,在胤偶的面前,他們就和三歲的孩童一般,被玩弄於股掌之間,沒有絲毫反抗的餘地。
天光大亮之後,身披重甲的胤耦,騎於汗血寶馬之上,冷冷的對眾將訓話。
「諸位,爺當眾承諾,既往一律不咎。凡是奮死隨爺平叛的勇士,有爵者,
一律賞三等輕車都尉之世爵。無爵者,賞雲騎尉之世爵。另外,參領賞銀五千兩,佐領賞銀三千兩。」胤耦根本沒講什麼忠於大清啊,忠於今上之類的大道理,而是只講個人利益得失之小道理,「居京師大不易。等平叛之後,爺會挨個奏明汗阿瑪,賞有功者,每人六進院子一座。」
三等輕車都尉,也就是和中堂襲過的爵,正三品。
世爵,也就是世襲罔替之意,可以子子孫孫的傳承下去。
要知道,在場的參領,也不過是三品而已。
「奴才們誓死追隨十五爺平叛!
「平叛!」
「平叛!」
胤褐堅信,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只看現場諸將,像餓了五天的大狼一樣,瘋狂的振臂高呼,胤褐就知道,軍心可用也!
PS:今天的月票,超過7000張,必有三更!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