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漢中王威,劉備議策用連營
第115章 漢中王威,劉備議策用連營
秭歸城內。
孟達正大談對當下局勢的應對之策。
本章節來源於sto9🦋.com
被劉封在上庸奪權且被劉封攆到秭歸,若孟達信誓旦旦稱沒有怨言那就是在自欺欺人了。
孟達也是個能隱忍的。
在劉備面前,孟達是不會輕言劉封的壞話的。
尤其是劉封派寇安國送了戰報後,孟達就更不會腦殘到在劉備面前讒言劉封。
不僅如此,孟達還厚著臉皮稱當初爽快的將兵權交給劉封是被劉封的大義所折服。
明面上夸劉封,實際上在自誇:我孟達是個深明大義的人,也是對大王你有忠心的人,四千兵我說給就給,眼皮子都不會眨一下。
不得不說。
孟達挺會鑽營的,也極其善於給自己立人設。
就譬如史載孟達投魏,分明是怕劉備降罪責怪不救關羽,結果孟達卻給劉備寫了一封辭職信。
大意就是:先吹劉備要建伊尹、呂尚的功業,今後能達到齊桓公、晉文公的地位;然後又自貶稱內無輔佐之天資,外無將領之才能,位列功臣受之有愧。
又列舉范蠡、申生、伍子胥、蒙恬、樂毅等人的下場來作為辭職的理由,更是稱荊州的文武都變節只有自己一人在房陵上庸堅持。
最後再來一句「我知道自己是個小人,大王你就放我離去吧」。
簡而言之就是:荊州一堆有才的文武都變節了,我這個無才的人守了房陵上庸這麼久還要被大王你降罪,我只能當小人離開了。
好話歹話都能讓孟達說完。
而如今。
有守住秭歸的功勞以及法正的幫襯,孟達成功的在劉備面前洗掉了因「蒯祺死於亂兵」而留下的壞印象。
孟達的應對之策也頗合劉備的心意。
大意就是:孫權這種人,當小人當慣了,三天不打,就會上屋揭瓦,打一頓再和談。
劉備斜倚憑几,閉目靜聽。
飽經風霜的臉看起來比同齡人更加蒼老。
常年的上位者身份,也讓劉備渾身上下都散發了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場。
待孟達講完。
劉備這才睜開了深邃而犀利的雙眸。
「子敬所言,甚合孤意。孫權小兒,一向德薄。昔日奪孤三郡,孤尚且未跟他清算;如今又奪孤南郡,孤又豈能輕易饒他。
如今坦之也分了五千兵入秭歸,孤正有意揮軍東進,先滅了孫策的女婿陸遜,再去江陵城質問孫權小兒。」
孟達聞言大喜,拱手請命:「大王要東進,末將願為先鋒!」
孟達太想進步了。
若無劉封在,以孟達固守秭歸的功績也稱得上大功了。
可有劉封在,孟達固守秭歸的功績就顯得黯然失色了。
看看劉封做了什麼?
平上庸和西城,三郡諸豪強對劉封或敬或畏。
在房陵修建了大量的防禦工事,關平前些時日能擋住夏侯尚的偷襲,便是依託了劉封修的防禦工事。
收服了荊山各族且組建了荊山義兵。
在江陵城陷落前提前救走了關羽的家眷,且又分別給潘濬、糜芳和習珍送信提醒。
在江陵城陷落後又為關羽獻分兵計。
接下來更是劉封的個人秀:智退于禁,敗丁奉、徐盛、馬忠,擒全琮,擒潘璋,三打江津口斬殺韓當,奪船渡江聯手荊南諸豪傑同抗孫權。
以及孟達不知道的:劉封四打江津口,陷陣斬將,七進七出,城下間孫權,麥城摘帽退徐盛。
這累積的戰績加起來,不是孟達守個秭歸能比的。
更何況,孟達守秭歸還是劉封的安排,劉封怕孟達守不住秭歸還專門自關羽處為孟達請來了手令:令孟達暫代宜都太守,督宜都四縣軍政諸事,又許孟達臨機便宜之權。
換而言之:孟達守秭歸的功勞一半都得分給劉封!
劉備沒有立即同意孟達的請命,示意孟達稍安勿躁後,又看向了一直在沉思的法正。
「孝直,你有何想法?」
法正是劉備繼陳登、徐庶、龐統後,最喜歡的謀士。
倒不是說劉備不器重諸葛亮,而是在劉備眼中:諸葛亮是可以放心留在後方的蕭何,法正則是可以隨時放在身邊的張良。
諸葛亮偏向於大局而疏於考慮劉備的私人想法,法正更能摸清劉備的私人意願。
一者偏向於為公,一者偏向於為私。
就如同曹操身邊的戲志才和郭嘉一樣,論才能不如荀彧,論親疏又不輸荀彧。
故而。
法正名義上為尚書令,實則常伴劉備左右。
孟達見劉備詢問法正,忙向法正使眼色。
當著劉備的面立功的機會可不多,這可比戰報更能討得劉備的親睞。
法正沉吟了片刻,道:「昨日廖化來到秭歸,聲稱副軍將軍已被孫權斬殺。
雖說副軍將軍提前派人送來的戰報破除了孫權的流言,但烏林的關君侯未必能夠識破真偽,麥城也不知能否守住。
如今大王又徵調了關將軍處五千兵馬,上庸三郡的防守也變得薄弱,倘若再有君侯戰亡的流言傳入房陵,關將軍或會失了分寸。
如今我們得到的有關於南郡的戰報,都是半個月前的,半個多月的時間,會發生很多的變故。
宜都山水險要,大王在秭歸又無水軍,很難突破陸遜在夷陵、夷道、佷山的布防,冒然出兵東進,反會被陸遜看破虛實。
故而我以為:應當繼續虛張聲勢,多派使者,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要讓陸遜相信大王結盟抗曹的誠意。
再給房陵的關將軍傳令:不論在房陵聽到任何的流言,也不論誰遣使求救,都不可擅離房陵。守住房陵,三郡皆安。
同時再加派使者入武陵,招撫武陵各夷族,聚兵侵擾佷山和夷道,既可分陸遜之兵,亦可探得南郡最新的戰事。」
孟達見法正否決了出兵東進,心急道:「孝直,你太謹慎了。陸遜屯兵夷陵、夷道、佷山三縣,其目的就是為了阻斷大王出兵東進,他是在給南郡的孫權爭取時間。
大王若不派兵東進,又怎能讓陸遜驚懼?多派使者,只會順應了陸遜拖延時間的心意。
若南郡有變,悔之晚矣。
大王,我願立下軍令狀,若不能攻破夷陵,情願受罰!」
法正見孟達連軍令狀都喊出來了,不由頭疼:「子敬,我知你素來驍勇,然而夷陵險要,急切難取,你麾下舊部又不在身邊。
關將軍送來的五千兵馬,既不熟悉夷陵地形,又未曾見你用兵手段,你不占地利,不占人和,勉強用兵,實難取勝。
子敬也知兵,須知用兵之道,不動則已,動則必勝。豈可妄立軍令狀而讓大王為難,這非人臣之道。」
說到最後一句時,法正的眼神和語氣已經變得嚴厲。
軍令狀?
那是能隨便立的嗎?
這不是將大王架在火上烤嗎?
不讓你去,大王怕你寒心;讓你去,你又未必能勝。
到時候讓我看著你被大王問斬?
孟達欲言又止,在法正那嚴厲的目光下又認慫的低下了頭。
雖說跟法正是好友,但法正發起火來那是真的六親不認的,孟達還真不敢在法正發火的時候不認慫。
「孝直,何必動怒。子敬也是除賊心切,雖然有欠考慮,但其本意也只是想儘快奪回南郡。你二人乃故友至交,不可因此而傷了和氣。」劉備淡淡的勸和聲,在法正耳邊響起。
法正和孟達連忙拱手向劉備請罪。
劉備斜倚憑几,目光卻是看向了左側的地圖,道:「孤如今在秭歸有兵馬萬餘,白帝城亦有兵馬五千。
單論人數,孤可用之兵已經遠勝於陸遜;然而實際上孤能用於進攻的,只有坦之自房陵送來的五千兵馬,其餘兵馬,多為縣兵和夷兵,難以大用。
孤欲再效漢中時,以連營之計,步步為營,先向夷陵推進。
孝直所獻之計,也可同步執行。」
雖說史載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但連營之計最初時並沒什麼問題。
劉備麾下能戰的兵馬不熟悉宜都地形,也不知道吳兵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小道、詭道、偏道來繞道後方。
故而效仿漢中時用最笨的方法,步步為營,多設崗哨來防止被包抄,這本身是沒什麼問題的。
大軍在遇到未知地形時,謹慎才是第一。
奇兵聽起來挺炫酷,死的時候也挺慘。
劉備一路步步為營,頂著個烏龜殼前進,打定的主意就是引誘陸遜主動來攻,陸遜若不來就繼續向前推進。
這個打法其實是很流氓的。
就是耗。
你來我就陰招埋伏你,你不來我也不咬你,我就死賴著不走,然後等你後撤,你後撤我就一步步壓著你玩兒。
就看誰沉得住氣。
若對手不是陸遜,劉備這套流氓打法是很難破的。
壞就壞在。
陸遜也不是個善茬。
劉備要步步為營,陸遜就拉長戰線。
想步步為營?
我就讓你越進越深,我看你能將連營拉多長,看你後方的補給能不能支撐。
劉備也沒料到。
陸遜竟然能說服一群想跟劉備剛正面的江東將校一起後撤!
要知道當時的江東將校剛剛擊敗關羽,一個個都是狂得沒邊,壓根就沒將劉備放在眼裡。
以至於到了後期,劉備越陷越深。
劉備也想趁機誤導曹丕:瞧!我雖然丟了荊州,但孫權完全不是我的對手,你看陸遜都節節敗退了,馬上我就要兵入江陵了,你不準備來分一杯羹嗎?
然而曹丕麾下智謀之士同樣不少,壓根就不上當。
換而言之:
夷陵之戰劉備並非不知兵。
不論是步步為營逼陸遜主動出擊還是炫耀武力引曹丕下場,在戰術上都沒什麼問題。
然而這戰場上,並非知兵就能勝。
除非對手用兵的層次太低,否則大部分時候都會受到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綜合影響。
就如袁紹兵敗官渡,曹操兵敗赤壁,影響勝敗的因素太多,非一人能決。
而現在。
雖然同樣是連營之計,但劉備身邊又多了個法正來查漏補缺。
正商議間。
人報馬良在外求見。
劉備聞言蹙眉,召馬良入內問道:「季常來秭歸,可是成都有變故?」
馬良搖頭,取出一封信遞給劉備,道:「軍師有書信在此。」
劉備取信一觀。
信中大意:馬良跟荊南夷族親善,或可用之;又稱益州疲敝,糧少兵疲,若荊州事有不順,當引曹操孫權相爭為上。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