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其烈如火,關羽船戰顯神威
第113章 其烈如火,關羽船戰顯神威
【連夏侯尚都去偷襲上庸了,曹操定是時刻在關注荊州的戰事,還需設法迷惑,不可讓曹操當了漁翁。】
細思了一陣,劉封想到了于禁臨別時那句「倘若劉將軍來日再有歸北之心,亦可來尋我,我定也會向魏王舉薦劉將軍」。
【于禁,或可助我。】
想到這裡。
劉封立即取來刀筆,信中列出了真假參半的情報。
如:關羽在烏林用奇兵反道奇襲了公安城,且在江津口大破孫權,驅兵江陵城下。
如:議曹從事王甫聯合督郵石信、門下賊曹李勛、門下督盜賊王琦、金曹掾楊光、兵曹掾劉義、官稷劉忠、船官劉讓、庫令王忠、輸官韓重,欲為內應,反被孫權將計就計,反敗關羽。
𝖘𝖙𝖔9.𝖈𝖔𝖒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如:關羽欲與孫權講和,孫權用呂蒙計,重金收買了關羽的使者,使者回營後大肆在營中宣傳孫權善待諸將士家眷,軍心大亂。
如:關羽不忍諸將士家眷受害,遂放不願廝殺的諸將士歸去,大軍十去六七。
如:孫權趁關羽軍心潰散,出城奇襲,關羽被迫退往公安城,劉封則被迫退往麥城。
如:劉封在麥城擊潰吳將徐盛、馬忠,欲往上庸,既恐關平怪罪,又憂上庸難保。
等等。
又言:昔日我放於將軍歸樊城時,於將軍曾勸我歸北,我以父子大義婉言相拒;如今我進不能奪江陵、退不能保上庸,已無顏再回成都見漢中王;於將軍若肯助我,可替我呈信魏王,若蒙不棄,我願引兵北歸,替魏王守合肥攻建業,上報魏王知遇之恩,下報漢中王父子恩義。」
仔細核對了信中內容後。
劉封喚來親衛都尉田七,將密信交給田七,又仔細叮囑道:「倘若于禁在樊城,就將此信親手交給于禁;倘若于禁不在樊城,就將此信交給曹仁。
若曹仁起疑,只需論我的忠勇孝義以及對孫權的恨意,必要時,亦可告訴曹仁我陣斬韓當等功績。」
劉封深知:只有表現出勢窮時被迫投降,才可能讓于禁曹仁或曹操相信,而且還不能有一丁點背義忘恩的舉動,就如夷陵之戰時黃權投降一般。
仔細交代了細節後,劉封遂讓田七引了幾個近衛同往樊城。
隨後又將荊山義兵留在了麥城,讓白壽與趙累打著自己的旗號虛張聲勢。
考慮到白壽和趙累都疏於文事,劉封又派人去荊山急召馬玉入麥城。
待得諸事安排妥當後,劉封只在麥城整頓了一日,就帶上眾軍前往江陵城。
為了隱藏消息,劉封一路也是偃旗息鼓。
而在這期間。
陸口的蔣欽和孫皎也引了萬餘水軍數百戰船抵達了公安城下游的雲夢澤流域。
每每想到被關羽用疑兵計硬控了六日,蔣欽和孫皎就感覺臉上火辣辣的。
尤其是誤判蘇非會逃往夏口結果發現蘇非直接轉身就往公安城方向走,更是將蔣欽和孫皎氣得暴跳如雷。
兩人都是常年玩水戰的。
論水戰的套路,兩人自問不會比關羽差。
結果兩人加起來都沒能識破關羽的疑兵計。
又想到關羽在眼皮子底下提前六日去了公安城方向,蔣欽和孫皎就感覺腳底發涼。
若是公安城有失甚至於引起更嚴重的後果,哪怕蔣欽是孫策舊臣、孫皎是孫權侄兒,也吃罪不起。
正行間。
人報前方有戰船攔路,旗船上有「關」字旗。
蔣欽的臉色當即就沉下來了:「關羽也太猖狂了,這是篤定順風順水就能打贏我們嗎?」
孫皎的臉色也不好看。
關羽在順風順水位是不爭的事實。
風向和流向,對戰船的增益和損減影響是很大的。
江面的戰鬥雖然跟陸地上有不同,但也會講究一個天時地利。
順風順水,亦是水戰的天時地利。
「關羽比我們早到六日,此刻卻出現在雲夢澤水域,莫非公安城已經失守了?」孫皎喃喃低語,心中泛起不祥的猜測。
蔣欽則是否定道:「不可能!就連至尊都只敢趁著關羽大軍在外才敢去取公安城和江陵城,關羽憑什麼能在六日能奪取公安城?
以我看,關羽應該是跑去武陵郡跟劉封合兵了,又恐被三面圍攻,故而想以各個擊破之計,先破你我水軍。
此戰不敗就是勝!」
蔣欽用最狠的語氣說出了最慫的話。
倒不是蔣欽不想放狠話,而是先前有天時地利的時候都被關羽打得只敢龜縮在陸口水寨,如今沒了天時地利,蔣欽更沒信心打贏關羽。
只要能抗住關羽的進攻,不敗就是勝。
孫皎也認同了蔣欽的提議:「關羽雖然陸戰厲害,但水戰比你我也強不了多少,只要你我謹慎防守,就定能擋得住關羽!」
上游。
旗船上的關羽,靜靜的聽了斥候的軍情匯報。
得知吳兵已經在下游列陣,關羽的嘴角泛起了幾分冷意。
若蔣欽和孫皎龜縮陸口水寨,關羽還真沒辦法攻破陸口水寨。
可如今。
蔣欽和孫皎居然帶著戰船出來了,那對關羽而言就相當於是烏龜沒了殼,想怎麼啃就怎麼啃了。
隨著鼓聲的響起,大小戰船依次而行。
臨近東吳水軍時。
關羽下達了「焚舟」軍令。
三十餘條火船順風順水,直衝東吳水軍的船陣。
面對關羽的火船戰術,蔣欽和孫皎也不慌亂。
火船是常見的水戰戰術,蔣欽和孫皎自然也懂得應對的方式。
似這等火船無人操控,只能沿著風向和水流直衝。
只需要如陸戰時躲避戰車一般錯開火船,就能讓火船的攻擊無效。
不過。
理論歸理論。
船令有一條很嚴格的規定:航行中左船不得至右,右船不得至左,前後次序不得調換。
否則就會造成極大的混亂,輕者船不能行,重則船被撞沉。
實際上的躲避對主將的指揮和各戰船的船主要求是很高的。
即便蔣欽帶水軍多年,也不能完全做到如臂指使。
就比如現在。
按蔣欽的想法,這三十條火船是可以完美的錯開的。
然而。
意外往往在不經意中出現。
左邊一個船在慌亂中忽然往右移動,導致跟往左移動的船撞到了一起,然後就被一條火船給撞上。
直接就廢了蔣欽兩條船。
由於這個事故,又導致幾艘本該往左移動的船無法及時的往左移動,也被火船撞上。
火勢一起。
不僅蔣欽的指揮受到了限制,不少船主也因大火而心慌,又引起了新的事故。
僅僅一輪火船攻勢,蔣欽和孫皎就損失了數十艘戰船。
這樣的損失,氣得兩人肝火直冒。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水戰便是如此。
每一艘戰船都不是一個人操縱,主將還得將所有戰船都統一指揮,這其中的指揮難度不會比陸戰指揮小。
關羽見火船戰術奏效,當機立斷,下達了「突陣」軍令。
數十艘輕舟快速突進,如同陸戰中的突襲騎兵一般,通過突進和穿插,來擾亂敵方船陣。
若說火船戰術是在敵方船陣中劃出一道傷口,那麼輕舟突陣就是將這個傷口狠狠的撕開再撒上鹽巴。
這個時候,蔣欽和孫皎同樣可以派出輕舟攔截。
不過能否攔截,就得看雙方誰先搶占時機以及誰的軍士更驍勇了。
然而。
蔣欽和孫皎本就逆風逆水,又被關羽的火船戰術搶了先機亂了船陣,此刻被關羽以連控帶打的方式派輕舟突陣,指揮上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見東吳船陣變得混亂,關羽下達了第三個軍令「接舷」。
十餘艘大船向前推進。
若說輕舟突進如騎兵突陣,那麼大船接舷就如同披甲士陷陣先登。
原本複雜的水戰指揮,在關羽手中如信手拈來一般。
其實以蔣欽和孫皎的水戰水平,即便敵不過關羽也能全身而退。
然而今日的蔣欽和孫皎,很不幸的在逆風逆水處遇到了關羽。
當雙方的軍力相差不大時,天時地利的優勢會讓雙方的指揮差距無限的變大。
就仿佛高手弈棋,一步錯,步步錯。
當關羽下達了軍令「接舷」後,蔣欽和孫皎的臉色紛紛大變。
倘若關羽的每一輪攻擊,蔣欽和孫皎都應對有據,自然不怕關羽的接舷戰。
然而現實是。
關羽的每一輪攻擊,蔣欽和孫皎的應對都出現了嚴重的失誤。
接連被關羽的火船、輕舟沖亂了船陣,這個時候跟關羽玩接舷戰,根本沒有半分的優勢!
「不能再打了!立即轉向!」
孫皎驚懼大喝。
一旦讓關羽的大船接舷成功,戰船靠戰船,全都得堵在江面上,不分勝負休想離開!
陸戰還能四散而逃。
這江面上,四散而逃就只能溺死水中!
水戰經常會有大量的溺亡戰損,就是如此。
畢竟不是人人都有在江面橫渡大量障礙船還能上岸的水性。
這江面不比陸地。
不是想轉向就轉向,也不是想脫離戰場就能脫離戰場的。
一艘大船直奔蔣欽和孫皎的旗船而來。
大船上,岳舉和楊興帶著力士百人,每人穿了兩件盔甲,冒著旗船左右護衛船的箭矢石頭,直接撞上了旗船。
接舷成功!
「登船!」
岳舉大喝一聲。
幾個力士將早已準備好的木板重重的砸在船舷上。
岳舉更是身先士卒,第一個衝上了蔣欽和孫皎所在的旗船。
「孫皎,攔住他們!」
蔣欽還要指揮其他戰船,無法分心跟岳舉等人力戰。
楊興則是直接搶先擋住了孫皎,大喝一聲:「這人是我的!」
眼見孫皎攔不住,蔣欽也不得不取與衝來的岳舉近戰。
雖說蔣欽也是驍勇之輩,但指揮船陣戰鬥極大的消耗了蔣欽的精力,這個時候遇上氣力生猛又穿了兩件盔甲的岳舉,也是難以招架。
眼見抵擋不過,蔣欽不敢戀戰,直接虛晃一矛,跳江而走。
孫皎見蔣欽跑了,也不敢在多留,直接就往江水中一跳。
看著跳江的蔣欽和孫皎,岳舉和楊興皆是懊惱,兩人都是重甲在身,自然是不敢直接跳江的。
「砍旗!」
岳舉和楊興各自拔刀,對著旗船上的大旗猛砍。
不多時。
大旗自中折斷,重重的倒在旗船上。
見敵方大旗被砍,關羽的嘴角也浮現了笑意,下達了最後一個軍令:沖陣。
數百戰船齊出,沖向失去旗船指揮的東吳船陣。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