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我不是袁術> 三十六 種地就能種成聖賢?

三十六 種地就能種成聖賢?

  那天之後,袁樹就積極投身到了助農行動之中,身體力行,踐行自己致良知的誓言。

  他在名義上和實際上都成為了這次行動的核心領導,也進一步穩固了他作為整個組織的核心領導地位。

  圍繞著助農行動的展開,助農組織也初步成型。

  這個脫胎自馬氏弟子門生的團體有著較高的人員素質和理想追求,且基本上是真的願意相信致良知之學能給他們帶來靈魂上的升華,能讓他們擺脫迷茫,走向聖賢之路。

  所以,他們鬥志昂揚、精神振奮、蓬勃向上。

  袁樹在整個助農行動的過程中順勢架構起了最初的學派骨架,以自己為主,盧植為副,十三太保各管一攤的模式將組織給拉了起來。

  袁樹和盧植居中指揮,十三太保衝鋒陷陣,分別帶領隊伍下鄉,將農具分發給渴求農具已久的老農們,又把耕牛按照人頭數目和耕地數目分配給各個村莊,交給有威望的長者分配使用。

  更有甚者,袁樹親自帶頭,率領組織里的壯勞力們下鄉,幫助老農們在寒冷的天氣里進行翻土作業,一邊給春耕做準備,一邊凍死蟲卵,防治蟲害。

  袁樹還特別規定,去干農活兒的時候要自己帶吃的,不能吃農民自家準備的,他們的口糧本來就不多,還要撐到秋收的時候,千萬不能在這個時候給他們增加負擔。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於是茂陵縣諸多自耕農們就傻愣愣的看著那些讀書人老爺們穿著粗布短打、扛著農具來給他們幫忙翻土,到了飯點,他們還拿出了自己帶的水和乾糧吃起來,根本不要農民們的一粥一飯。

  於是老農們也有點繃不住了。

  人家發了善心來幫忙,挽救自己於水火之中,等於有救命之恩,現在人家居然還來幫忙幹活兒,居然還自帶乾糧和水,這實在是太說不過去了。

  他們想方設法要給這些大善人們一點回報,拿出自己最拿得出手的東西饋贈給他們,比如一碗粥、一碗熱水。

  可這些東西卻被他們連忙拒絕,堅決不要。

  並且他們還把袁樹教給他們的話告訴了老農們。

  「我們是在踐行致良知的學問,做心中認為是正確的事情,這是走向聖賢的必經之路,是我們自己的修行,不單單是為了你們,所以你們不必為此介懷,我們是各取所需。」

  老農們聽不懂這些讀書人文縐縐的話語,但是知道這些人真的不要他們的糧食,也不要他們的任何回報,好像只是單純在做好事。

  但凡誰家勞動力不足、生產效率跟不上,他們就扛著農具衝上去了,結束了就走人,一枚五銖錢都不要他們的,一顆糧食都不吃他們的。


  這世上還有這樣的人嗎?

  真的存在嗎?

  有些老農覺得自己是上了年紀看到了幻覺,但是那翻好的土地和結實耐用的農具告訴他們,這些都是真的。

  有了袁樹的以身作則,五百多名最初的追隨者們全部在課餘時間跟著下鄉干農活,一些之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也在這一次次的勞動中親身體驗了農業生產的不易。

  他們對此有了深刻的感悟,在袁樹時不時組織的「責善」會議上進行反思,感嘆自己之前的狹隘和愚蠢,對自己此前的行為表示後悔,進行自責,然後得到大家的寬慰和袁樹的誇讚。

  這種良性的、正向的能量循環給了整個組織里的人以莫大的精神鼓舞、寬慰,讓他們越發昂揚向上,精神頭一天比一天足,臉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

  他們真的覺得自己走在了成為聖賢的路上,這條路的盡頭,就是青史留名的聖賢之位。

  而他們,也必將改變這個渾濁的人世間,將所有奸佞全部蕩平,實現他們的天下為公的最高理想。

  理想所帶來的動力,是那麼的純淨、那麼的強悍。

  隨著時間流逝,加入到這場行動中的人越來越多,相信致良知真的可以帶來正確改變的人也越來越多。

  不單單是馬氏門生們和外地來的學子們,甚至連馬氏弟子、高足,甚至一些外地來的青年、中年學者都為之動容,加入了進來。

  比如此前被袁樹偷襲過但是並沒有報復袁樹的馬氏高足陳磊、吳尚、許德三人。

  過去求學時,陳磊與趙俊曾有過一些來往,有一些交情,但是不深。

  在他的印象里,趙俊是一個出身不錯,自命清高不凡的人,性格還行,就是有點高傲,喜歡指點江山,動輒就痛罵朝中某些奸佞。

  不過他也覺得趙俊最多就是一個嘴炮,仗著出身還行,家庭富裕,與朝中某些權力人物有所往來,嘴巴不乾不淨罷了。

  真要讓趙俊和那些污濁之物對抗,去做點什麼,且不說他敢不敢,他背後的家族估計都要發瘋,都會把他死死摁住,不讓他亂來。

  作為較早看清楚這個世道的人,陳磊覺得,趙俊這樣的人不過是誇誇其談之輩罷了。

  可是當趙俊與袁樹走得越來越近、乃至於最終加入袁樹的旗幟之下開始辦事的時候,他發現趙俊明顯變了許多。

  他不再高談闊論,不再點評朝中人物,不再那麼關心外戚、宦官又幹了什麼喪盡天良的事情。

  他加入了助農行動,在袁樹的率領下深入原野之中,接觸到了漢帝國最卑微也是最基礎的組成部分——貧困的自耕農。


  如此一來,趙俊在宿舍里最常談起的事情就不再是外戚宦官了,而成了農民和農務。

  他開始談論農民生活的困苦,他們的房屋、衣物、食物,他們的生存環境,承擔的苛捐雜稅,承擔的徭役等等。

  他對於農民的生存環境感到十分唏噓,為自己曾經的一些想法和行為感到很後悔,並且越發的感覺到這些農民很可憐、值得同情。

  後來,他又開始接觸農務,開始真正的下地干農活兒,搞得經常身體酸痛,不得不和同住的鄧穎兩人互相為對方按摩來緩解酸痛。

  陳磊當時看得好笑,嘲笑他們身為讀書人卻要去操持農業,這不是典型的沒苦硬吃嗎?

  大漢國最不缺的就是農民,哪裡需要你跑去客串農民?

  結果陳磊被趙俊嚴肅的駁斥了。

  「師兄所言謬矣!學到了東西,就要去運用,如果運用不了,學了也等於沒學,吾輩學子學了一肚子的聖賢道理,但是卻沒有運用起來,那麼學了和沒學又有什麼區別?徒增痛苦罷了!

  學了就要用,用了就要產生效果,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諦,袁君說了,農為國之本,任何一個想要成就聖賢之偉業的學子,都不能不懂農業,知行合一,就要由此開始,這是成就聖賢的根基!」

  陳磊愣了片刻,而後頗為不屑的反駁。

  「種地就能種成聖賢?咱們的袁師弟未免太會說話了,也把聖賢看得太輕了吧?」

  趙俊搖了搖頭。

  「種地不能成就聖賢,但是不重視、不懂種地的人,一定無法成為真正的聖賢,試問,一個連國之本都不關注的人,如何能成為國人推崇的聖賢?」

  陳磊張張嘴,想要反駁,卻不知道自己從何駁起。

  農為國之本,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是一直以來的政治正確,要說這個是不對的,那肯定不可以。

  可是,這個本,到底本在什麼地方?

  為什麼農為國之本?

  陳磊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很久。

  後來的某一日,他在閒逛的時候,愕然發現同為高足的許德出現在了助農組織的倉庫邊上。

  他手裡拿著一卷竹簡,正在和幾個人一起清點入庫的糧食數量。

  看他一絲不苟很是認真的樣子,陳磊差點以為許德被奪舍了,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如果說趙俊的轉變還能算是有跡可尋,那許德是怎麼回事?

  他和許德就住在相鄰的宿舍,平日裡進出門都能打招呼,雖然不是密友,也算互相了解。


  許德從來都是一個自視甚高的、有自己驕傲的人,且對袁樹提出的理論頗為不屑,一點也不認為致良知就能成聖賢。

  不久之前,兩人還在一起吐槽袁樹的理想、幼稚。

  結果這是怎麼回事?

  陳磊立刻上前喊住了許德,問他為什麼會在這裡,許德見是陳磊,一愣,然後把手上的事情託付給身邊的人代為管理一陣,自己走上前來。

  「我……正在從事助農的事情……」

  「許君,你這是?」

  陳磊滿臉的不可思議,忙問道:「之前你不還是不相信袁術說的那一套嗎?那現在怎麼……」

  「之前是之前,現在……」

  許德摸了摸自己的腦袋,笑道:「只能說袁君的那句話是有道理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你不上手去做,就真的不知道有沒有意義,高談闊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你……」

  陳磊傻了,握住了許德的手:「他可是害得咱們丟盡體面的人,你不會忘了吧?」

  「我當然沒忘。」

  許德搖了搖頭:「但是,一事歸一事,之前的事情,咱們本身也有錯,這不還是你說的嗎?所以我覺得,之前的事情,就過去了吧,繼續糾結,也沒有什麼意義。

  至於眼下……我……我是真的覺得很有意義,我也覺得可以嘗試下去,反正我們原先的路似乎走不通,既然走不通,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別的道路呢?反正,都是儒家學問,也不算背棄師門吧?」

  陳磊不能理解許德的變化,他只覺得有些時候這個世界比他想像的還要瘋狂。

  「許君,袁術他……究竟給你灌了什麼迷魂藥?」

  「不是什麼迷魂藥,只是……他帶我到田間地頭看了看,走了一遭,又和我說了一些心裡話。」

  許德露出一絲微笑,緩緩道:「前人的確已經把克己復禮的路走死了,走不下去了,大家也都打心底里不再相信了,死撐著不承認又有什麼意義呢?不如找尋其他的路。

  陳君,咱們讀書,如果說是為了功名利祿,那什麼時候才算是個頭?聖人教化里哪一項是說了讀書為功名的?這不對的,而且,不說成為聖賢,總也不能成為奸佞吧?」

  陳磊感覺自己無法和許德繼續深究下去了,他難以抑制自己心中的疑惑,於是便去找了袁樹,詢問他到底給許德灌了什麼迷魂藥。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