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三十歲才來成長系統> 第236章 構建全產業鏈設想(4K)

第236章 構建全產業鏈設想(4K)

  第236章 構建全產業鏈設想(4K)

  「感覺問題不少,不過都僅代表我個人主觀看法,再就是沒有經過實地驗證,我不好貿然下定論。」

  陳景樂說:「我打算抽空到公司旗下的各個種植基地乃至合作的種植區,去做一次實地考察,畢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些事情光靠道聽途說,是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的。」

  「雖然我生活在農村,但跟真正腳踏實地去做田間調查的人相比,還有很多東西都不了解。等我了解完農村蔬果種植的具體情況後,我會將所了解到的一切,寫成一份考察報告,提交上來。」

  李啟光有些意外,隨即點頭:「可以。不過在此之前,我還是想聽聽你的看法。」

  「行。」

  陳景樂早有思路:「我覺得公司接下來,可以往構建全產業鏈方向走。從上游的種苗研發與育種、構建新型規模化種植基地,到中游的加工與流通環節,再到下游的銷售端市場鋪設跟自主品牌打造營銷,都要參與其中。」

  李啟光微微蹙眉,但是沒有打斷,而是耐心聽他繼續講。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先說為什麼要打造全產業鏈?」

  陳景樂語氣平靜:「首先國家07年就已經提出全產業鏈這個概念,中糧是09年開始實施,至今已經過去15年時間,卓有成效。現階段國企,大到行業龍頭,小到地方農墾,基本都是朝這個方向發展。很多大型民企也在嘗試這條路線。」

  「中糧可以說是行業標杆和風向標,他們的路線,對我們來說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鴻啟是專注蔬果領域,那我們可以嘗試打造蔬果領域的全產業鏈。全產業鏈不一定要多大,但一定要有,這關乎我們會不會被別人卡脖子。畢竟再牢固的合作關係,都有可能翻臉的一天。不用一開始就大規模投入資金,前期可以試點,以積累經驗為主,等經驗足夠了,再考慮是否要擴大規模。」

  聽到這,李啟光微微頷首。

  如果只是前期試點,倒不是不能接受。

  不過這事得有個具體規劃,不能貿然砸錢,萬一幾百萬幾千萬砸進去,水花都沒一個,那就不好了。

  陳景樂繼續道:「比如說種苗研發。我們在這方面跟海外還是有差距的,即便是隆平高科這樣的國內行業數一數二的存在,無論是營收還是研發投入,跟拜耳這樣的巨頭比起來,都差得有點多。」

  「拿去年的數據來說,除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基本能實現自給自足外,國內依舊有超過15%的蔬菜種子,需要依賴進口,總量超過15萬噸。其中個別蔬菜種類進口率更是超過80%,如菠菜洋蔥胡蘿蔔等。進口部分,西大的數量雖然只占1%,但價值卻占到12%,赤利數量占2%,價格占23%。這就是被別人卡脖子的下場。」


  「農業育種公司有句行業俗話,『育種不如買種,買種不如偷種,偷種不如套牌』,目前市面上有過半的種子都是套牌,用自己的證件執照手續,賣別人的種子。然而造不如買的路線,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有些東西有些時候,即便你想花錢買,人家都不會賣給你。或者能買到,但是要花比市場高好幾倍的價格。沒辦法,誰讓人家掌握了技術?」

  「因此上面從2022年開始,就致力於打造國家自主種業陣型,扶持行業內多家種業公司,力求種業振興。光農作物領域就有69家企業入選。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可以搭一趟順風車,看是否能讓官方出頭幫忙牽線搭橋。」

  「全球兩超四強的種子公司裡頭,只有一家先正達在我們國內,而且種業是需要時間積累的,和很多高新科技產業一樣,不存在所謂的彎道超車,航天育種也只是在現有技術上,加快追趕速度。我們是起步慢,但是不要緊,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做了總比不做要好。」

  「目前國內具備種子研發能力的農企只有100餘家,可惜其中並不包括鴻啟。鴻啟都是從別的種子公司那裡買種子,暫時還能買到,但我覺得不能完全依賴別人,我們得有自己的種苗研發中心。」

  「我們可以利用地理位置優勢,跟南亞所進行合作研發,正好我們之前跟他們有過技術交流,現在也流行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各取所需。同時誠意招募全國各地的人才。」

  「眾所周知農學類科研人才就業環境不是很好,特別是當前這個經濟形勢,但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年薪25-30萬,就能招來大量作物遺傳育種方向的985博士人才。砸錢!通過砸錢,來快速構建一個成熟的種苗研發中心!」

  陳景樂一口氣說了好多,說得口都有點幹了,趕緊給自己倒杯茶。

  該說不說,老李同志辦公室的茶葉味道還是不錯的。

  趁陳景樂喝茶的功夫,李啟光安靜思考。

  種苗研發中心這個他之前就想過要搞,但是回報周期太長了,加上前幾年公司處於上升期,其他方面投資收益更大,就一直沒能下定決心。

  現在想想,要是幾年前就弄一個,說不定現在就能看到效果。

  不過後悔也沒用,人不能美化沒走過的那條路,萬一當初砸太多錢進種苗研發,結果水花都沒一個呢?

  這種事沒人說得准。

  如陳景樂所言,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公司目前處於穩定發展階段,2、30萬一個博士,弄他個幾十個,就不信搞不出一個像樣的研發團隊!

  搞!必須搞!

  李啟光當即下定決心。


  他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技術,但他懂得尊重技術,尊重人才。

  只要錢給夠,相信肯定會有人願意來的!

  ……

  「還有麼?」

  李啟光抬頭問。

  陳景樂點頭,繼續說:「中游的加工與流通,流通這個是鴻啟的強項,我就不多說了,說說加工。拿龍眼芒果等水果來舉例,從粗加工的曬成果乾,到深加工的製作成果汁果醬,果皮還能用來提取色素,果渣用來製作飼料。這些我們都可以嘗試去涉足。而且是很好的助農項目,能創造更多的農村就業崗位,我想沒有哪個地方會拒絕這樣的加工廠。只要我們創造的就業崗位夠多,我們的路只會越走越寬敞。」

  「再說終端銷售。要繼續鋪開,鋪向全國。慢不要緊,關鍵是要做。批發要做,零售我們也要做。誠然鴻啟在全國範圍內都有銷售端的合作夥伴,但不意味著我們自己不能做終端銷售。當前實體經濟不好做,經過幾輪店鋪倒閉潮,現在從一線城市到縣城鄉鎮,街上最多的是各種餐飲類。」

  「對我們來說,其實是一個機會。人們在大宗商品消費方面會愈加謹慎,但是在飲食方面是很捨得花錢的。看遍地開花的茶飲店咖啡店跟零食店,還有滷味跟漢堡炸雞火鍋麻辣燙等就知道了。蔬菜水果都稱得上日常必需品,不愁沒有銷路。」

  「我建議可以參考兩個連鎖品牌。首先一個是錢大媽。他們的核心是市場定位精確,品牌口號鮮明,『不賣隔夜肉』,同時加上自有倉儲物流等高效的供應鏈以及損耗控制,還有定時打折清庫存等營銷手段,成功籠絡到一批忠實用戶。」

  「在網際網路買菜盛行的今天,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通過線上各個平台拓展銷售渠道,結合線下自有門店覆蓋更多消費場景。目前全國範圍內有2900多家門店,估值超過120億。」

  「再一個是蜜雪冰城。極致性價比,依靠價格擊穿同行底線,下沉市場,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先占據廣闊的非一線城市市場份額,構建起屬於自身品牌的價格優勢城牆,在廣大消費者心中形成『日常剛需茶飲』的固有觀念。加上垂直供應鏈嚴格控制成本,以及病毒裂變式的門店擴張,做到了唯一一家營收超過200億的茶飲品牌,目前已經走向海外市場,據說已經計劃明年上市。」

  「誠然當前生鮮市場競爭激烈,但我們不需要說做到行業第一,我們只需要做得比絕大部分同行好就行。不管什麼行業,都是靠同行對比,只要做得比絕大部分同行好,我們就不會缺客戶!」

  陳景樂並非瞎扯。

  無論是以他的創業經驗,還是說從一個消費者角度來看,都確實如此。

  做生意不需要做到最好,只需要比大部分同行做得好就行。


  比如菜市場裡三家熟食店,另外兩家喜歡用八兩稱,你足斤足稱,OK,顧客自然會選擇到你這裡買。

  大家都用八兩稱,你用的材料比另外兩家的新鮮,味道更好,OK,顧客自然會選擇到你這裡買。

  大家都用八兩稱跟一樣的材料一樣的味道,你態度比另外兩家好,OK,顧客自然會選擇到你這裡買。

  很簡單的道理啊,顧客又不是傻子,這些都是能清楚看見、體驗得到的東西。

  他當初創業初期,就是靠著各方面都比其他同行稍微好一丟丟,成功籠絡到第一批客戶,結果那個傻叉合伙人非要搞各種騷操作,不然這會兒公司應該越做越大才對。

  包括鴻啟,其實也是靠這個慢慢發家的。

  其實做生意哪有那麼難。

  普通人覺得難,無非是承擔不起那個試錯成本,創業初期的支出跟資金回籠周期,對資金不足的人來說,都是巨大壓力。

  反觀那些創業的富二代們,有家庭托底,人家隨便嘗試,但凡智商正常一點的,項目沒那麼拉垮的,做起來是分分鐘的事。

  實在沒有起步資金,你去起點寫本小說,書名比別人有吸引力一點,簡介稍微亮眼一點,開頭簡單粗暴吸引讀者興趣一點,金手指設計得合理一點,主角配角人設正常一點,劇情主線別弄得亂七八糟的,這樣一本小說,就已經超過95%的撲街作者了。

  不火陳景樂直接吃!

  ……

  李啟光沒有說話,他在思考。

  毫無疑問陳景樂畫的餅很大很香,他都心動了。

  聽起來可行性確實很高,而且前面說了,以試點為主,實在不行就不做唄,虧不了多少。

  要是可以的話,就嘗試著慢慢擴大規模。

  這裡面就種苗研發中心需要較高投入,而且是持續性的,短期內都看不到盈利,但從長期來看,絕對是最值得投資的一個項目。

  種苗是壟斷生意,壟斷能有多賺錢,不用多說,進口的芫荽種子價格800美元一噸,這還是比較便宜的。

  到時候,鴻啟從生產到銷售完成全產業鏈化,不敢想像體量會大到什麼程度!

  想想都心頭髮熱!

  當然,這些都只是設想,真正實行起來,需要一個具體的方案,不能說光靠腦子一熱,拍拍腦袋就開始做。

  而且很多時候方案不是關鍵,重點在於執行。

  必須選一個有能力又靠譜的人去做這件事,確保方案的每一個步驟都落實到位,才能看出具體效果。


  還有就是,陳景樂一開始就明說,這些都只是主觀看法,沒有經過實地驗證,需要到下面去考察一番,再做報告。

  既然如此……

  李啟光問:「你說的考察,什麼時候開始進行?」

  「就明天吧。」陳景樂不打算拖太久。

  把這個項目列為新的科目跟技能學習日程就好,不影響他完成系統任務。

  李啟光很意外:「這麼急?」

  陳景樂微微頷首:「200萬總不能白拿,早點弄完,我好忙其他事。」

  李啟光點點頭:「既然如此,那我跟下面說一聲,讓他們配合你的工作。」

  陳景樂卻搖頭說:「不用了,我比較喜歡四不兩直的調研方式,這樣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情況。你給我派兩個助手就行。」

  李啟光:「四不兩直……其他我能理解,不聽匯報,你怎麼知道作物具體情況?」

  「我自然有我的辦法。」陳景樂呵呵一笑。

  他又不是不懂農學,他可是有著大師級種植技能的。

  要不是嫌做科研太無聊,以他現有的知識水平,其實完全可以在組建種苗研發中心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行吧。」

  李啟光選擇相信陳景樂。

  反正最後要是結果不滿意,扣他工資就是。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