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1884
第296章 1884
新的一年的第二天,也就是1884年1月2日,卡洛就迎來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亞歷山大的出生。
說起來,此時距離馬丁的出生已經過去了四年多的時間。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裡,卡洛愣是讓索菲王后徹底調理好了身體,這才重新考慮生孩子的事情。
此時的卡洛也才不到33歲,索菲王后更是只有29歲不到,兩人都還處於黃金生育年齡階段。
等到索菲王后超過30歲後,卡洛就會謹慎考慮生孩子的事情。畢竟產婦的年齡越大,生產時的風險自然也會更高。
時間過得很快,卡洛的長子胡安費爾南多王子已經快要九歲了。就連出生晚一些的索菲亞公主和馬丁王子也分別達到了七歲和四歲的年紀,正是調皮可愛的時候。
正是因為這些小傢伙,才讓龐大的馬德里王宮看起來多了一些生氣,比之前熱鬧了許多。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sto9.co🍀m
對於年紀最小的弟弟亞歷山大的到來,三個小傢伙都表現出了相當驚喜的態度。
要不是他們學業太忙,恐怕一天只會想辦法待在自己的弟弟身邊。小孩子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哪怕是卡洛也會在繁忙之餘抽空陪陪自己的小兒子,然後再次投入到忙碌的工作當中。
相較於之前的幾年,1884年對西班牙來說絕對是比較特殊的一年。
第一次五年發展計劃自1869年提出,結束自1874年,標誌著西班牙正式通過改革重新回到了歐洲強國的行列當中。
第二次五年發展計劃緊接著在1874年提出,本應和內閣政府一起在1879年告一段落。
但因為普里莫首相被刺殺的原因,造成了第二次五年發展計劃時期西班牙經歷三輪政府的糟糕局面。
好在普里莫首相被刺殺之後就心甘情願的放下了所有權力,在卡洛的居中調控之下,三任內閣政府都在不間斷的促成第二次五年發展計劃的進行。
在第三屆內閣政府,就是卡諾瓦斯伯爵成為西班牙首相的第三年,西班牙政府正式提出了第三次五年發展計劃,目標定的也是很宏大的。
五年之後的今年,也差不多到了檢驗第三次五年發展計劃的時候了。
三次五年發展計劃一共歷時15年的時間,每一次五年發展計劃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五年發展計劃鋪墊,第二次五年發展計劃承上啟下,第三次五年發展計劃則到了果實成熟的時候了。
1884年2月3日,在自己的小兒子亞歷山大滿月之後,卡洛也決定正式投入到工作當中,並且於西班牙議會大樓召開了下議院會議,聽取西班牙政府關於第三次五年發展計劃所作出的報告。
還是老規矩,先由作為首相的卡諾瓦斯進行總結性的政府報告,然後再由內閣政府各部門進行比較詳細的報告內容。
1879年到1884年這五年間,西班牙的發展還是相當迅速的。在人口方面,截止1883年年底,西班牙的總人口已經超過2230萬人,離卡洛所定的3000萬人口目標又近了一步。
雖然這段時間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口也在增長,但同樣也有許多人口流出到其他大洲。
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西班牙的人口流出是比較少的。畢竟西班牙本土還存在著很多的發展機會,西班牙人在生活過得去的情況下,也不會想著主動移民到國外。
能夠證明這點的,自然是西班牙人均年收入的增長情況。
自卡洛成為西班牙國王以來,西班牙的人均年收入每年都在以較高的水平增長,從來沒有中斷過。
其實這也正常,西班牙政府每年投入到基礎建設和其他各項建設的資金是源源不斷的,甚至在前十年政府的財政一直是虧損的,完全靠著貸款度日。
也就是第二次五年發展計劃之後西班牙的經濟情況才有了好轉,政府的財政也才由虧損轉變為盈餘。
目前西班牙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22比塞塔的水平,相較於卡洛繼位以前幾乎翻了一倍。
這樣的增長速度是相當誇張的,畢竟這個時代的貨幣都是很值錢的,和黃金掛鉤的貨幣匯率相當穩定,基本不存在貨幣貶值的現象。
當然,伊莎貝爾女王統治時期西班牙人的生活過得很差確實也是重要因素。
但凡當時的伊莎貝爾女王當點人,西班牙的人均收入也不會在這15年的時間裡增長的如此迅速。
雖然人均收入在不斷的增長,但相較於其他歐洲列強來說,大部分西班牙人的收入還是比較差的。
其實也很好理解。西班牙這2200萬人口中絕大多數都是農民,西班牙的土地又大多是山地,糧食畝產量並不高。
糧食產量不高,農民的收入自然也不會高。農民的收入不高,自然會影響到西班牙整體的人均收入情況。
但凡西班牙的土地能夠和英法德三國的土地一樣,西班牙的人均收入至少也能增長三成以上。
好在西班牙政府在這幾年的時間裡開拓了不少的殖民地,完全可以在殖民地上大搞農業開發,彌補西班牙本土的缺點。
整個1883年,西班牙政府的財政年收入達到了誇張的927億比塞塔,也是西班牙政府的財政收入新高。
要知道,這樣的成績是在失去了古巴殖民地後達到的。要是古巴殖民地還在西班牙政府的手上,財政收入怎麼著也能突破12億比塞塔。
財政支出方面,西班牙的財政支出也達到了738億比塞塔的規模,也能看出西班牙政府每年投入到各項建設中的資金真的不少。
好消息是,在各項支出之後,1883年全年西班牙政府的財政盈餘還是超過了1億比塞塔,達到了189億比塞塔的新高。
不過這筆錢除了留一部分作為政府的備用資金之外,大部分都是要去償還外債的。
之前也提到過,西班牙政府前十年的財政虧損基本都是靠債務來度過的。
這也導致在這15年的時間裡,西班牙分別和義大利,奧匈帝國以及法國欠下了一筆債務。
這筆債務實際上並不多,加起來其實也就現在的西班牙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而已。
之前幾年已經償還了大約三分之一,西班牙政府只需要在之後幾年的時間裡每年擠出大約一億比塞塔的資金用於償還外債,就能償清大部分債務。
政府匯報中還有一項值得關注的,那就是西班牙的鋼鐵產量和工業規模情況。
到目前為止,巴塞隆納工業基地的三期建設已經全部完成,巴塞隆納工業基地也正式成為西班牙最大規模的工業基地,也是目前西班牙當之無愧的工業心臟。
得益於完整的巴塞隆納工業基地帶來的工業體量的提升,西班牙的鋼鐵產量也達到了新的水平,並且徹底穩定了下來。
根據工業部門匯報的數據結果,去年西班牙的鋼產量就已經突破了40萬噸,這一水平在歐洲各國公布的數據當中已經足夠排名世界前五。
根據歐洲各國所公布的排名,目前鋼產量最多的國家是大英帝國,鋼產量已經接近200萬噸。
美國緊隨其後,鋼產量同樣超過了150萬噸。
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但相較於前面兩個國家就要差一些了。德國的年鋼產量只有百萬噸左右,還是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的國家。
位居世界第四的是法國,鋼產量接近50萬噸。西班牙正好位居世界第五,40萬噸的鋼產量超過了奧匈帝國的30萬噸和俄國的25萬噸,這樣的工業水平已經初具規模。
當然,鋼產量並不能全面的代表工業水平。單單從鋼產量方面來說,西班牙的工業規模應該和法國處於同一級別,略微領先奧匈帝國和俄國。
但實際情況是,西班牙的工業規模落後於法國,和奧匈帝國以及俄國差不多處於同一水平,甚至可能還有所落後。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西班牙本土的人口不足,導致工業品的銷售市場遜色於奧匈帝國和俄國。
在國際市場,西班牙的工業產品又沒有太大的競爭力。除了能夠搶占葡萄牙的市場之外,西班牙的工業產品很難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畢竟其他的列強也是要傾銷工業品的。
沒有足夠的市場,西班牙自然不會發展更大規模的工業。這也導致西班牙的工業規模一直遭受限制,別說和法國同等甚至超越法國了,哪怕是追趕法國都顯得有些困難。
當然,工業規模和奧匈帝國以及俄國處於差不多的水平,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畢竟西班牙的工業發展也只有十多年的時間,自身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也遠遠不如奧匈帝國和俄國。
這兩個國家想要發展工業,優勢相較於西班牙來說更加明顯。
西班牙能夠後來居上與這兩個國家相提並論,實際上已經展現出了西班牙可怕的發展速度。
看看此時義大利的鋼鐵產量就知道工業發展有多麼不容易。根據義大利政府公布的數據,義大利的鋼產量只有寥寥數萬噸。
當然,義大利的情況也是比較特殊的。工業普遍集中在義大利北方,再加上義大利缺少殖民地的原因,鋼鐵產量不足是很正常的。
因為西班牙發展的比較迅速的原因,之前還比較重視的一些數據,現在也基本都放棄了關注。
就比如西班牙的鐵路里程,在第一次五年發展計劃的時候,西班牙政府重點強調的就是鐵路里程的建設。
但在兩次五年發展計劃之後,西班牙的鐵路總里程就已經超過了一萬公里,成績是相當優秀的。
第三次五年發展計劃並未過多強調鐵路的建設,這也導致五年發展計劃結束之後,西班牙目前的鐵路總里程只有3萬公里左右。
但考慮到西班牙大部分土地都人煙稀少的原因,3萬公里的鐵路已經能夠覆蓋大部分城市,完全足夠西班牙人的交通需求了。
更別提馬德里和巴塞隆納這樣的大型城市還開通了城市軌道交通,這不僅大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也提高了兩座城市的經濟流通和增長速度。
雖然在這五年間交通運輸部門只建造了1500公里的鐵路,但作為交通運輸大臣的卡洛斯蒙托亞絲毫不慌。
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因為複線鐵路並不重複計算鐵路里程的原因,這導致交通運輸部門的成績比數據所體現出來的更多。
雖然在這五年間交通運輸部門只建造了1500公里的鐵路,但交通運輸部門也將大約1000公里的單線鐵路改建為複線鐵路,大大提高了該段鐵路的運輸效率。
除此之外,西班牙的各大殖民地修建的鐵路也是不計算入其中的。
殖民地有自己的單獨一套算法,但前往殖民地修建鐵路的,可都是交通運輸部門的官員。
整個報告會議持續了好幾個小時的時間,內閣的所有部門都進行了詳細的報告,會場的掌聲也一直持續不斷。
很明顯,下議院的議員們對於內閣政府在這五年來的努力還是相當滿意的。各部門所匯報的成績哪怕達不到優秀的成績,也絕對在合格的水平線以上了。
排除普里莫首相被刺殺這個意外因素,西班牙的內閣政府在卡洛成為國王以來,一直都是比較穩定的。
西班牙的三任首相也基本沒有什麼過錯,每一屆內閣政府也基本都度過了自己的任期,這也讓西班牙的政治環境趨於穩定,各行業都能在穩定的政府法令當中往好的方向發展。
至於反向例子,那自然就是政局跌宕的法國了。
法國的工業逐漸落後於英德美並且差距被越拉越大不是沒有原因的。一方面是法國資本更鍾情於對外貸款,貸款能夠讓這些資本更快的回籠資金,還能賺到比投資更多的錢,簡直是穩賺不虧的買賣。
另一方面就是法國政府的局勢動盪,每一任總理想要發展工業和經濟都來不及,因為任期長的也只有一年,短的更是只有幾個月到一個月不等。
一個月的時間能推動什麼政令的執行呢?最多也就是上任總理並且認識一下法國內閣政府的諸位官員,再熟悉熟悉法國的政務就沒了。
可能連法國的基本情況都沒有了解完全,任期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意外因素而結束。
就比如法國前一任總理阿爾芒法利埃,這位總理的任期實打實的只有一個月。雖然本身也是臨時替代總理職位的,但一個月的任期別說是阿爾芒法利埃了,哪怕是拿破崙在世也無法為法國做些什麼。
卡洛也正是深切的體會到了政局不穩的缺點,因此才為西班牙的內閣政府奠定了一個基調。
不管內閣政府的官員以及首相的能力如何,只要他們能夠保持忠心,卡洛就不會頻繁的替換內閣大臣。
穩定的局勢反而有利於西班牙的工業和經濟增長,反正大方向都是卡洛居中調控的,在大方向被卡洛親自把持的情況下,也不會有大問題出現。
當然,真要是有不忠心的內閣大臣出現,卡洛也會快刀斬亂麻,在局勢沒有陷入危機之前就徹底解決掉麻煩。
此時的西班牙還需要發展時間,而在這段發展時間裡,西班牙最需要的就是穩定的局勢。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