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512章 山東未定,糧危又來

第512章 山東未定,糧危又來

  「咸吃蘿蔔淡操心。」

  將手中的奏本丟回桌上,朱由校暗罵一聲。

  山東在剿匪,京城在打嘴仗。

  總有人閒的沒事做,會沒事兒找事兒。

  畢自嚴嚴懲山東士子之事,現在已經有人將奏本送到了他的桌頭。

  說畢自嚴苛待士紳。

  這罪名,說的可真的是光明正大啊。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

  伸手揉了揉自己有些發痛的額頭,朱由校從桌後站了起來,走出了舊衙門。

  這件事情他不打算管,交給畢自嚴自己處理。

  報復也好,寬恕也罷,是他這個首輔的事。

  報復,給自己立威,以正國朝,他高興。

  寬恕,放別人一馬,顯自己氣量,他佩服。

  看著路過的巡邏士卒,朱由校突然看向身邊的劉時敏問道。

  「你知道,那些個商戶,現在都收了多少糧食了?」

  「這,奴婢不知。」

  聞言,劉時敏先是一怔,但緊接著就搖了搖頭。

  「去將楊成秀和王末找來,朕有事要問他們。」

  「奴婢遵旨。」

  點頭應了一聲,劉時敏連忙派人去尋皇帝點名的兩人。

  「南苑現在建的怎麼樣了?」

  在劉時敏派出人後,同他漫步在南苑之中,朱由校開口問道。

  「主要是諸部衙門。」

  「六部九寺的衙門已經建好了大概,如果只是辦公,今歲年中就可以搬進來。」

  這個現在是自己在管,劉時敏很是清楚,當即開口到。

  「但給官員們準備的院舍,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全部建好最少還需要兩年的時間。」

  「都按規制建的吧?」

  點了點頭,朱由校又問道。

  「都是按太祖爺的規矩建的,絕對沒有逾矩。」

  聞言,劉時敏連忙保證道。

  「現在剩下的問題就是,官城和皇城的城牆還沒有建起來。」

  「城牆的事情後面再說吧。」

  聞言,朱由校揮了揮手。

  他對建城牆,尤其是還能跑馬的城牆,實在是提不起興趣。

  「預留的鐵路道,都有吧,那是需要足夠寬敞的。」


  「這個皇爺放心。」

  聞言,劉時敏連忙點頭道。

  「南海子的地基打牢固後,就已經鋪上了鐵軌,現在南海子的絕大多數物資,都是通過馬拉鐵車來運送的。」

  皇帝提出的鐵軌運輸系統,雖然廢鐵,但他省馬啊。

  而且,鐵軌的存在,給物資的轉運還是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為此,整個南海子中,建起了四條相互交錯而過鐵軌,負責整個南海子的物資運輸。

  「哎。」

  聽到劉時敏的話,朱由校嘆了口氣。

  傍晚時分,待到楊成秀和王末兩人到了南海子後,朱由校向兩人問起了去歲派遣商戶下鄉收量會的情況。

  「整個北直隸才收了四百多萬石,糧呢?」

  看著眼前的兩個太監,朱由校不爽的將眼前的冊子在桌上拍了拍。

  「回,回皇爺。」

  抬起頭小心的看了眼皇帝,王末小聲的道。

  「奴婢聽那些商戶說,現在北直隸很多的田畝都荒廢著。」

  「去歲整個北直隸的商戶也沒收到多少糧食。」

  「土地荒廢著,怎麼回事兒?」

  聽到王末的話,朱由校有些不解。

  「沒佃戶給那些個大戶種地了?」

  「是。。是。」

  猶豫了一下,王末解釋道。

  「而且還不止大戶。」

  「現在種地賣糧賺不了幾個錢,甚至於交完租子後,剩下的還不夠全家果腹,為此很多佃戶,乃至是家中有地之人寧願將地荒著也不願去種。」

  「不種地去做什麼了?」

  聽到王末的話,朱由校伸手撓了撓頭。

  「進城務工了。」

  看著皇帝,王末將他從商人哪裡聽來的消息緩緩道來。

  大明亡國,天災是一個。

  但更重要的,是人禍。

  張居正留下的人禍。

  明末的確是天災頻發,破壞力極大,鬧的大批災民揭竿而起,最終形成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推翻了這個左支右絀的壯烈帝國。

  洪武元年,朱元璋開闢大明後,幾乎是以全國之力狠抓農業,不到三十年,就將糧食產量拉到了數倍於宋元的高度,同時還建立了遍布全國的常平倉,糧食儲備達到了「宇內富庶」的程度。


  哪怕到了嘉靖之時,大明的府庫依舊厚實,嘉靖中期開始,幾乎是年年打仗,朝廷都能撐得住。

  但從張居正變法後,一切都變了。

  萬曆三大徵結束之後,很多有志之人,都驚恐的發現,大明的糧倉,越來越空了。

  萬曆四十多年,就有官員奏報,華北地區本該是儲備雄厚的預備倉,最多也就存著個幾百石糧食,有的常平倉更是直接荒廢成了破屋,更多的則是進去後滿地的死耗子,都是餓死的。

  建奴反叛後,這個情況變的更糟。

  為什麼明末每次農民起義,立馬就席捲周邊府縣,朝廷死命彈壓都彈不下去?

  皆因周邊的官倉,基本都沒幾粒糧!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為大明後來的糧食危機挖下了大坑。

  大明發達的商品經濟,造成導致大量農民進城打工,而一條鞭法又是將賦稅折合銀兩徵收,百姓們也需要白銀。

  而被廢了部份的「一條鞭」徵稅,同時又給了地主商賈們更多賦稅轉移的空子,最終導致「農困而商寬」。

  雙方的共同作用下,最終就導致了種地,他不掙錢,而打工掙錢。

  如今的北直隸諸多州府,荒田數已經達到了將近三成。

  農民,進城了,地寧願荒著也不願去種。

  「其他諸府是那樣,順天府呢?今年種地的百姓多不多?」

  聽完了王末對百姓進城的描述,朱由校感覺到一陣陣的無奈。

  賦稅貨幣化,是需要官府有強大統籌力的。

  否則,必然導致百姓逐利,向更賺錢的工商轉移。

  儒家士農工商的排序,不是沒有理由的。

  「順天府今歲多了些。」

  聞言,王末思索了一會兒後,開口道。

  「因為朝廷在順天府有常平倉,糧價受控,百姓對種地也算積極。」

  「而且,順天府的地多為皇莊,皇爺定的租子又比較低,荒地較少。」

  「而且,又有朝廷開墾皇帝帶頭,百姓也願意去種地。」

  「這樣啊。」

  敲著身前的書桌,朱由校思索一會兒後,低垂著眉目,心中緩緩道。

  「得設立工商局,對工業和商業有個統籌化的管理了。」

  「把這個本子,抄錄三份,一份送給內閣首輔,一份送給戶部尚書,一份送給工部尚書。」

  從書桌下抽出一個小本本,翻開看了幾眼後,朱由校將之遞給劉時敏道。


  「讓他們給朕上道奏章,說一說百姓棄農務工之事,以及對工商之事該怎麼管理。」

  「奴婢遵旨。」

  聽到皇帝的話,劉時敏臉色沉重的點了點頭。

  王末說百姓棄田之時,他也在場。

  如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這皇帝可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啊。」

  聽完樂劉時敏敘述南海子的談話後,畢自言的腦子中第一時間冒出這麼一個念頭。

  但緊接著,畢自嚴就將消極想法拋之腦後,仔細的思索起了皇帝問的問題。

  百姓棄農從工商之業。

  這個問題,皇帝和太監不知道,但他知道。

  北方其實倒還好,最嚴重的其實是南方地區。

  南直隸和浙江的田畝,百分之七十以上,都種的是經濟作物,棉、麻、桑、茶,是百姓最愛種的四樣東西。

  「怎麼管理。」

  翻開皇帝給的小本本,畢自嚴一邊看,一邊思索了起來。

  「工業部,商業部,集中統籌,課以重稅。」

  看了沒幾行,畢自嚴就小聲的將皇帝在本本上寫的內容念了出來。

  皇帝是用俗語寫的。

  這上面的內容,單個拆開來他都認識,但組合成句子,怎麼就沒法理解了呢?

  看了好一會兒,畢自嚴都覺得不得要領,只能拿著皇帝給的小本本出了班房。

  但還不待他去尋袁世振和徐光啟,此二人就找上了門來。

  「徐公來的可巧。」

  見到徐光啟與袁世振聯袂而來,畢自言笑了笑。

  重新推開自己班房的門,將手中的小本本放下,畢自嚴看向徐光啟問道。

  「前些日子,我聽說徐公要引薦西洋傳教士給陛下,怎滴近日沒了音訊?」

  「畢閣老,你這話,我怎麼聽起來夾槍帶棒的呢?」

  皺著眉頭看向畢自嚴,徐光啟鬱悶的問到。

  畢自嚴不是個喜歡揭人傷口的啊。

  這是跟著誰學壞了?

  「勿怪,勿怪。」

  對徐光啟作了個揖,畢自嚴將兩人讓進屋子,又看了看沒人偷聽後,才小聲的到。

  「劉大璫說陛下近些日子與皇后敦倫之事過多,對身子不好,就問我有什麼主意。」

  「我就想著,徐尚書與西洋之人多有來往,若是有那機巧之物獻上,一來可讓陛下去去心中鬱氣,二來呢,養養身子。」


  說著,畢自言拿起茶壺,給二人斟上茶。

  「我總不能讓陛下閒來無事,勾欄聽曲吧。」

  「嗨,別提了。」

  聽畢自嚴說完了來龍去脈,徐光啟沒好氣的拿起茶杯,將其中茶水一飲而盡。

  「陛下不喜那西洋傳教士?」

  看著徐光啟鬱悶的樣子,袁世振好氣的開口問到。

  「那是怎麼回事兒?」

  又給對方斟上一杯茶,畢自嚴好奇的問到。

  「不應該啊,我可是聽說,陛下頗擅技巧之物,寶泉局的那些壓印機,都是在陛下的指點下做出來的。」

  「你既然知道了我打算引薦西洋傳教士給陛下,那陛下讓我問西夷之人的那句話,你也應該聽說了?」

  「嗯。」

  點了點頭,畢自嚴回憶了一下道。

  「好想是問什麼,你那個什麼國的都城是君什麼的還是伊什麼的?」

  「羅馬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還是伊斯坦堡。」

  補充上了畢自嚴所說的話,徐光啟滿臉晦氣的道。

  「我問完之後啊,那個高一志(Alfonso Vagnone)當時沒說話,但我聽禮部的文書說,他在四夷館罵了一晚上。」

  「禮部的文書又不會西夷之語,他怎麼知道是在罵人?」

  此時大部分的國人,對於西夷還秉持著一個看猴戲的態度,就比如袁世振。

  看著徐光啟,袁世振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大明的各處方言裡,再什麼不好學,但罵人的話,還要學嗎?」

  用少見多怪的表情看著袁世振,徐光啟沒好氣的到。

  「也是。」

  點了點頭,袁世振道。

  「想來,那西夷之人,罵的是挺髒的。」

  「等一下。」

  打斷了兩人的交談,畢自嚴開口問道。

  「不就是個地名嗎?他為什麼罵啊?」

  「不知道。」

  搖了搖頭,徐光啟的臉上也出現了狐疑的表情。

  「按理來說,只是個地名,想來不至於令人破口大罵,但那高一志的表現,卻是讓我覺得其中有問題。」

  「所以,我現在正在想辦法弄明白其中的問題在哪裡。」

  「這樣啊,那你若是弄清楚了,可記得告訴我。」


  點了點頭,畢自嚴打斷了繼續說小道消息的話題,對兩人點了點頭後,畢自嚴推開自己的班房門,喊來了個內閣中書,讓給三人做會議紀要。

  「陛下說的要對工商之業,進行一個統籌化的管理,兩位有何看法?」

  「管,一定要管,不管就無法無天了。」

  畢自言的話音落下,袁世振就開口到。

  「我至今還記得整頓兩淮鹽政之時的一些個事情。」

  「當地的各家商人沆瀣一氣,上矇騙官府,偷課漏稅,下壓榨小民,巧取豪奪。」

  「管是要管,但問題在於,要如何管。」

  就在這時,徐光啟看著兩人開口道。

  「君不知,孫隆葛成之事乎?」

  孫隆,萬曆派去蘇州收稅的太監,因為每張機要收四錢銀,導致織工葛成帶頭,最終釀成蘇州民變。

  「陛下有言,先登記,再徵稅。」

  將手中的本本拿起在徐光啟面前晃了晃,袁世振提醒道。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徐家在松江是當地有名的織造業大戶。

  「此外,徵收工稅,乃是朝廷國稅,若是有人不繳,那就是謀反。」

  說著,袁世振動了動肩膀,又道。

  「我儒生向來說一個重農抑商、抑工,那就應該輕農稅而重商稅,重工稅。」

  「那王末的話,諸位也都聽說了,現在北直隸有大把的百姓,拋荒進城,務工求生。」

  「若是再不管管,我大明那裡還有糧食能養天下人?」

  「這事兒,僅聽宦官之言太過於偏頗。」

  對於袁世振的話,徐光啟沒有繼續反駁,而是開口提議道。

  「不若,派出人四處去看看?」

  「可。」

  點了點頭,畢自嚴道。

  「本閣也正好有這個打算,派人將北直隸各州府的情況都調查一下,看看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