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衛所制
第121章 衛所制
「朕今日想說的第二件事,是各地衛所。」
放下茶杯,將科舉的事丟在腦後,朱由校看向堂中眾人道。
「自永樂末年,衛所田減少,衛所軍餉不足,皆靠國帑出銀,國帑不足,又求之於內帑。」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薩爾滸大敗,光是遼東一鎮餉銀,朝堂三征遼餉銀,又從內帑出銀。然內帑收入有限制,終有潰竭之日。」
「李唐府兵制崩潰,則有安史之亂。我大明衛所腐潰,則有遼東之亂。」
「朕想要改革衛所,諸愛卿有何教朕?」
放下茶杯,朱由校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這。」
聞言,朝中眾人面面相覷。
這個問題有點兒超綱了啊。
「啟奏陛下。」
這時,曾經在山西做過官兒的畢自嚴又站了出來。
滿堂文武,如今就他的履歷豐富,話語權最重。
「大明衛所制,一概以每頃(百畝)糧十二石、草九束為準。臣在山西,見上田一畝可收一石半糧。而下田地土瘠薄,一畝收入不過數斗,若遇災年,顆粒無存。」
「除此之外,各地鎮守、總兵、士紳豪右、勛臣外戚,或買賣,或強占,隱衛所轄膏腴之田,獨留貧瘠下田讓軍戶耕種。」
「衛所田兩百餘年未有增加,而軍戶人數屢年累積,上繳賦稅後,所余之糧,並不足以養活全家人口。」
「有此三害,衛所田糧產出減少,軍戶不堪重稅,紛紛逃逸。終致衛所無法供養軍鎮,需朝廷出餉銀養軍。」
畢自嚴是個干實事的人,三言兩語,就將大明衛所制的問題說了清楚。
第一,地不行。
第二,被人侵占。
第三,稅重了。
「說的好。」
聞言,朱由校點了點頭。
畢自嚴不虧是個經年老吏,對於下面的腌臢事了解的非常多。
而且膽子還大,敢在這朝堂上提出來。
「昔年,太祖皇帝與劉伯溫定衛所之策時,曾有言,吾養兵百萬,不耗百姓一粒米。」
「是因為朝廷給了軍兵家屬,足夠養活他們全家的田畝。」
「如今衛所田已不足以養活各地軍鎮,朕想要統計各地衛所、軍鎮所轄之兵丁,將衛所田分於軍戶,諸位覺得如何?」
「這?」
聽到皇帝的話,一眾文官相互看了看,都選擇了沉默。
「啟奏陛下,臣反對。」
這個時候,一個斬釘截鐵的聲音響了起來。
卻是新到任的戶部侍郎袁世振在尚書李汝華的鼓勵下站了出來。
不過他的第一句話就讓李汝華差點兒閃了腰。
「臣以為,當重啟昔年張太岳變法,定權柄、課吏治、信賞罰、一號令,清天下田畝,而後再行分田。」
「哦?卻是為何?」
聽到袁世振要重啟張居正變法,朱由校意外的看向這人。
「陛下憐惜軍戶,將衛所田分於小民,可免其受上官苛待之苦,又可增朝廷賦稅。」
「然臣在淮北,發現淮北有豪門大族以朝廷優免招攬小民,小民不堪朝廷重稅,投獻田畝於大族,逃避賦稅。」
「而主官為了完稅,卻又分攤賦稅於未免之田,致使小民棄地流亡。」
「有此二害,終致朝廷歲入減少。」
「如今,陛下為官吏足俸,又廢優免新例,臣以為,應先理稅賦,增國帑歲入,理清朝政,再行分田地。既可為解朝廷燃眉之急,又可不致軍鎮震盪。」
「此乃某國之言啊。」
聽完袁世振的話,朱由校點著頭,感嘆了一聲。
大明永遠不缺做事兒的人,而是缺少做事的機會。
而後,朱由校的話風一轉,對張問達說道。
「都察院,地方豪族以如此方式拖欠賦稅,你們的各道御史平時是幹什麼吃的?」
「臣有罪。」
聞言,張問達只能一臉憋屈的站出來,躬身請罪道。
習慣了,習慣了。
皇帝沒事幹,就罵整個都察院,罵他,習慣了。
「派遣各道御史,前往任職之地,察查此事。朕不管他是家族有什麼人是高官勛貴,還是有什麼功名在身,逾期不完稅者,悉數罷官,褫奪功名。勛貴、外戚,廢爵!」
「再傳信告訴派去南邊的那幾個御史,要嚴加察查,各地主官敢有分攤賦稅於黔首之身者,械送京城。朕倒是要看看,是什麼人,膽子如此之大。」
「臣遵旨。」
聽著皇帝的話,張問達搓了搓牙花子,躬身道。
而隨著皇帝的口諭下達,朝堂上的眾人一個個像是鵪鶉一樣,低著頭。
想到了,早就想到了。
從皇帝給京官員足俸,廢優免新例時,就想到了。
不過,大伙兒沒想到的是,皇帝居然要下這麼狠的手。
這比當年的張居正還要狠啊。
畢竟,當年張居正可沒說不交稅就廢人功名的。
而聽著皇帝的話,袁世振不知道為何,感覺自己這脖子有些涼啊。
「那衛所分地之事,就暫且擱置,先從清理田畝開始吧。」
一揮手,朱由校說道。
「如今,京營已抽調精銳分編兩衛與城建營,這丈量田畝之事,就從順天府開始,給天下做個樣子。」
「課吏治,清田畝,理賦稅。」
「京畿地區的民事就交給內閣,軍事朕會安排專人去做。」
「回去之後,內閣連同六部給朕拿出一個章程出來。」
「臣等遵旨。」
聞言,韓爌等人躬身說道。
如今的內閣,只有韓爌一人,根本就沒有決策權,更別提掣肘皇帝了。
而六部主官,大致上是和皇帝在一條陣線上,頂多在權力劃分上有齷齪,但有皇帝居於中間,不會把問題擺在明面上。
又給眾人說了一些勉勵的話後,朱由校這才揮手讓眾人離開。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飄搖熒惑高。翻天覆地從今始,殺人何須惜手勞。」
看著離去的眾人,朱由校口中念叨著張獻忠的《七殺碑》。
如今,他只要保證自己的安全,軍權在手,他就不怕這些人給他鬧個么蛾子出來。
先從順天府開始,就一句話,有種造反。
有件事情,崇禎到死都沒有弄明白,大明的根基,是低稅養了兩百餘年的黔首小民,而不是所謂的士紳豪右。
朱元璋是農民起義軍出身,他深刻的知道下層百姓造反的恐怖,制定了低稅養民,衛所成軍的政策。
明旨清查田畝,要將田畝分給軍戶,衛所軍丁就會跟著他干。
只要有口飯吃,沒人會選擇造反。
大明能造反的只有兩類人。
泥腿子和藩王。
以李自成為代表的下層黔首,以朱棣為首的各地藩王。
諸侯爭道,黔首求存。
而那些個豪門大族,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有那個魄力造反嗎?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