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97章 袁可立治天津

第97章 袁可立治天津

  第97章 袁可立治天津

  該吃吃,該喝喝,千萬別因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

  這是這些日子朱由校的最深刻的感受。

  舊衙門大院中,朱由校從火堆里扒拉出一個烤番薯,而在他的對面,同樣有一個一米三左右的小男孩兒在扒拉著火堆。

  「啊!」

  突然,這小子驚叫一聲,卻是被飛濺起來的火星給燙到了。

  用厚布兜著烤番薯,朱由校抬頭看了眼,淡淡的道。

  「和你說了,不要著急,小心燙到,怎麼樣,被朕說中了吧。」

  「皇兄。」

  

  聞言,那小男孩嘟起嘴,一臉的不高興。

  「你為什麼不讓大伴幫我弄出來啊。」

  「呵呵。」

  聞言,朱由校輕笑了一聲,眼神掃視了下旁邊正緊張的太監王承恩。

  「讓你自己扒出來伱都不行,怎麼,想讓王承恩給你餵到嘴裡啊。」

  拍了拍手上的灰,在水盆中洗了洗,朱由校在太監搬來的椅子上坐下。

  看著又扒拉起火堆的小男孩,朱由校眼神一陣閃爍。

  這小子,就是提出了「吾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甩鍋理念,文科生治國的經典案例,曹老闆在半睡半醒狀態時的哲學兄弟,亡國勞模,小家子氣的典型代表,深度疑心病患者,大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

  當然,估摸著這小子這輩子是沒法達成以上成就了。

  自打好男人弘治開了頭後,大明的皇子皇孫成活率,是個朱元璋看了淚目,中山靖王見了搖頭的數字。

  弘治生倆死一,正德乾脆沒生,嘉靖生八死六,隆慶生四死兩,萬曆還好,生了八個死了三個,泰昌生七死五,崇禎生七死四。

  而天啟,就比較慘了。

  六子六女,無一倖存,零的存活率啊。

  朱由檢也是個苦命人。

  朱由校再苦,他親娘也是去年才沒的。

  而朱由檢,他三歲的時候就沒了。

  萬幸,負責撫養朱由檢的西宮李選侍還算是做人,沒把這小子給養死。

  不過,朱由檢就應了《荀子·哀公》中的話: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優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

  「這些日子,在勖勤宮中,還好吧?」


  趁著番薯要放涼,朱由校看向朱由檢問道。

  「稟皇兄,臣弟在勖勤宮一切都好。」

  因為娘沒的早了些,朱由檢養成了一個有些自卑的性格,說話的時候有些畏懼。

  見狀,朱由校不由得在心裡暗嘆。

  童年的創傷,需要一生去撫平。

  這句話不知道是前世哪個教育家說的。

  朱由檢後來的所作所為,多疑也好,刻薄寡恩也好,都和早年的經歷分不開。

  「在朕面前,不必如此拘謹。」

  擺了擺手,朱由校看向朱由檢道。

  「你如今已經九歲,也該給你找個老師,開蒙了。」

  眼中帶笑,看著正同那燒手的紅薯較勁的朱由檢。

  這小子心急的毛病,估摸著這輩子難改了。

  「朕本是想讓袁可立給你做老師的,但他現在要替朕經營天津,無法在京中教你。」

  「因此,朕就想讓你去天津,跟在袁可立身邊學習。」

  「你,願意去嗎?」

  「臣、臣弟願意。」

  聽到朱由校想讓自己離京去天津,朱由檢害怕的縮了縮脖子。

  但轉念又想到,可以離開京城,到外面去,雙眼頓時又泛起了光芒。

  「嗯。」

  聞言,朱由校點了點頭,道。

  「明天出發,讓王承恩帶著你,去天津吧。」

  朱由校說著,轉頭看向了東邊。

  萬事兩手準備。

  一面防著自己落水,一面給自己將來如果落水鋪路。

  這小子才九歲,還能掰的過來。

  如今的大明,一旦自己遭遇不測,能託付後事的,只有兩個人。

  一個袁可立,一個孫傳庭。

  但孫傳庭到底是太年輕了,還沒成長起來。

  如今只有袁可立能充當這個保險作用。

  讓去跟著袁可立一段時間,看看民間疾苦,對於下面有些個了解。

  如果自己遭遇不測,就留下聖旨,讓袁可立主政,朱由檢不到二十五,不得親政。

  這樣就算發生了什麼,也能挺過去。

  皇帝看的方向,是天津,別名津沽、津門。

  明建文二年,朱棣從此渡過運河,正式發起靖難。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該地正式得名天津,取意天子經過的渡口。

  天津最初時,是一個軍事要地,全稱天津衛,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永樂年間,天津三衛的進駐,帶來了大批軍戶家屬,天津城開始有了雛形。

  萬曆年間,倭寇入侵朝鮮,為了加強海防,又增設天津海防營和天津海防水陸營,共計新增六千名士兵。

  但是,袁可立在天津城中轉悠了兩天後,發出了一聲感嘆。

  「天津雖名為衛,然早已名存實亡啊。」

  天津此時的發展,頗為的怪異。

  城外是商賈輻輳,駢填逼側,

  而城內則是屋瓦蕭條,半為蒿萊。

  對這個現象,發揮務實精神,袁可立同張之極兩人進行了一番實地調查。

  然後發現,商人,商人,還是商人。

  這天津要是再不廢衛設府,這些個商人都快接管衛所了。

  啥?原來的衛所士兵幹嘛去了?從商了唄。

  天津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地處要衝,扼水陸之咽喉,握南北之樞紐,這就天生是個發展商業的地方。

  根據這些日子袁可立的了解,長蘆鹽場的存在,催生了鹽商的發展。

  因為長蘆運司設批驗所就在大直沽,所以鹽商在天津海河東岸買地築坨存鹽,以備查驗待運。

  天津的鹽商對當地的城市化進程,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天津的糧商也不少,因為天津是漕糧轉運中心。

  光是糧倉就修有百萬倉、大運倉、大盈倉、廣備倉等,每年經過這裡的漕糧就有五六百萬石之巨。

  另外,天津還是大明的一個造船業中心,船戶和匠人非常多。

  津門海運以海船五十隻為一幫,每幫有號,據不完全統計,就有鮮字號、天字號、地字號、久字號等12個字號。

  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調研統計,袁可立在臨時開闢的知府衙門內,開始點燈熬油。

  臨走之時,皇帝曾經交給他一個小本本,上面有皇帝對於天津府將來發展的一些構想。

  在實地勘察之後,袁可立只想感嘆一句,皇帝真的是高瞻遠矚啊。

  雖然對於有些個詞語不太理解,但不妨害袁可立通過描述去猜測。

  天津,將來是要發展成一座集中轉運與食品加工型的城市。

  集中轉運,大力發展造船業,修整道路,負責溝通遼東與京城的聯繫。


  而食品加工,則是鼓勵捕魚業,依據靠海的優勢,打造一條完整的醃製海產供應鏈。

  通俗的說就是,天津要能給京營提供足夠的醃製鹹魚。

  皇帝無法保證讓京營士兵吃上紅肉,但是魚肉還是能夠保證的。

  根據皇帝的一些想法,再結合自己這些日子的所見所聞,袁可立開始編寫施政大綱。

  首要任務,肯定是先摸清楚天津衛水師的情況,另外對登萊水師,他也是有調遣權的。不過這件事情要等他推薦的沈有容到了之後才能做。

  不過,在這之前,他可以先讓張之極去招募一些人手,先試試看,能不能把組建個船隊,先行去探探路。

  此時的袁可立還不知道,皇帝給他手上塞了個燙手山芋。

  第二章可能要重複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