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你們是我見過最差的一屆考生
第72章 你們是我見過最差的一屆考生
「韓爌,五十四分。」
「畢自嚴,七十六分。」
「徐光啟,六十八分。」
「鄒元標,四十三分。」
「周應秋,七十一分。」
論述題留著慢慢看,先批閱選擇題、判斷題和應用題,很快眾人的成績就出來了。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孫如游,五十七分。」
。。。
一群重臣跟鵪鶉一樣的站在大堂里,聽著小太監念出每一個人的分數。
成績名列前茅的,如周應秋、畢自嚴,臉上自是輕鬆。
而成績殿後的,如韓爌、鄒元標這種,此時卻是面色沉重。
大家都是進士出身,別人都能考的辣麼好,而你不行,這很降自己在皇帝那兒的印象分啊。
「韓輔,你這個分數,有點兒低啊。」
「臣慚愧。」
聞言,韓爌低著頭,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慚愧。
「臣不善律令與算術。」
「哦。」
聞言,朱由校點了點頭。
「但你這個政科的分數,也不怎麼高啊。」
「臣。。。」
聞言,韓爌有些說不出話來。
師爺不在,有的問題他就不知道如何處理才是最佳選項啊。
「陛下,韓輔文采斐然,不善案牘之事,也在情理之中。」
最後,還是周應秋站出來幫韓爌「找」了個台階。
「嗯,文采斐然。」
聞言,朱由校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文采斐然,就是沒行政經驗唄。
這才滿打滿算幹了倆月輔臣,之前都一直在翰林院抄書呢。
放下手中的試卷,朱由校出聲道。
「如今國家官吏缺員嚴重,周應秋上書言曰開恩科,然遠水難解近渴,朕思之甚為不妥。」
「朕翻讀皇明祖訓時,發現太祖爺曾令國子監太學生去丈量田畝,朕以為太祖爺之策甚好。」
「如今,朕讓周應秋從州府抽調官員,填補京官缺額,然大明州官缺人亦是嚴重,也抽調不出多少。」
「故此,朕欲效仿昔年太祖爺之故事,令國子監太學生填充地方缺員,地方官員上調京城。」
「然又不知這太學生成色如何,恐會亂了地方吏治,令黔首百姓受苦。周應秋上太祖所修《到任須知》,可謂是替朕解了燃眉之急啊。」
「臣慚愧。」
聽到皇帝這麼夸自己,周應秋謙虛的道。
「為陛下分憂,乃為臣之本分。」
「朕從《到任須知》中,摘抄部分案例,出此試題,想以此為例,選拔太學生,不知諸位愛卿,以為如何啊?」
「這。。。」
聽到皇帝的話,下面的官員面面相覷,都不知道怎麼來說。
同意吧,這個和大明祖制不符,而且會讓那些沒進太學的學生們失望。
不同意吧,這現在朝廷缺官太過嚴重,必須迅速填補。
皇帝對於他們朝臣建議的召回被貶官員,都是留中不發,很明顯的不想用啊。
「啟奏陛下,以往,朝廷都是科舉中第之後,才會給官員發放《到任須知》。這些太學生恐怕不會做題啊。」
此時,內閣輔臣韓爌站出來道。
「韓輔此言不妥。陛下所命題目,術算之卷,頗為簡單,只要熟讀《算經》即可。律科之卷,則為我大明律。政卷,則是考察是否知道自己到任後,該幹什麼,背一背《到任須知》,也就會做了。」
韓爌話音剛落,就聽畢自嚴道。
「能考的上秀才,做這套卷子,不是問題。」
「陛下,如此選士,與我朝慣例不同,恐會令朝野內外惶恐,言曰朝廷要改科舉之制啊。」
身為禮部尚書,孫如游的作用就是維護大明禮法,不說阻止皇帝做事離譜,起碼得保證皇帝干出的事情不會弄的天下沸反。
最不濟,也要給皇帝做好洗地的準備。
「孫尚書,此次選官,多為填補地方缺員,保證吏部選官入京後,不至地方混亂,與其說是選官,不如說是選吏。」
見到孫如游反對,周應秋站出來看著諸位同僚道。
「選出之人,多要派遣地方,想來是不會令朝野議論紛紛,言要改制。」
「嗯。」
聽著周應秋的話,朱由校贊同的點了點頭。
伱咋知道我不想改制的。
不過確實,現在科舉改制太早,這個是真的不能輕動,只能日拱一卒,慢慢調整。
「陛下。」
這時,大理寺卿鄒元標站出來道。
「這選官範圍,是不是可以擴大一些,以顯皇上恩德?」
「比如?」
「我大明有兩京,這國子監既然開科,南京國子監,是不是也要開一科。」
「南京國子監。」
聞言,朱由校臉瞬間就拉了下來。
「南直隸缺稅甚多,忒不恭順,不體國之艱辛,朕緣何要示以恩德?」
像是小孩子耍脾氣一樣,朱由校一甩頭,就道。
「此次開科,就只在國子監,於十日後在國子監開考。」
朱由校說著,直接就給事情拍板定調。
「以今日諸卿所做之卷為例,朕再親自命出一套試卷,開恩科。」
「陛下聖明。」
聽到皇帝這麼做了,周應秋當即就帶頭行禮道。
而同時,畢自嚴、李汝華也跟著行禮。
對於他倆,這是好事,從下面抽調熟手上來,能最快且最大程度的填補填補兩部空缺官員。
「陛下聖明。」
見到兩人已經贊同了,其他人此時也不敢跳出來唱反調,說不能開。
那些個太學生好不容易盼到出頭之日了,這要是讓傳出去,他們反對皇帝開一次特別的「恩科」,那他們不得讓人給罵死?
當然,也有可能天黑後逛街,讓人套上麻袋敲了悶棍。
揮手示意諸人拿著自己的試卷離開,下去安排開恩科的事後,朱由校又抱著書開始弄第二套考試題。
對於試卷讓眾人拿去,會不會造成泄題什麼的。
這個是問題嗎?
那套卷子就是故意拋出去的,相當於是個模擬題了,也算是讓太學生們有個準備。
「去,讓內務府給朕派來一個雕版師父,以及準備印刷試卷。」
兩個時辰之後,出好第二套試題的朱由校,將卷子放進一個布袋中,用紅線綁好口子,吩咐道。
雖然早在宋朝就有了活字印刷,但哪怕到明朝有銅製活字印刷,印刷質量卻一直是個問題,也就處於一個能看的地步,偶爾還會出現錯字、少字。
而雕版印刷除了刻雕版的時間成本略高外,印刷出的質量、速度都不是活字印刷能比擬的。
求訂閱,求訂閱,求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