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種植
鄭經盤算著著筆巨大的財富,在鄭經看來,這一萬兩千餘匠戶比六七千萬兩銀子還要值錢,這些匠戶發揮出來的巨大作用,創造的巨大財富,最低也能有幾億兩銀子。現在真的是有人有錢有軍隊有民眾有工業基礎,除了自我造血能力差點,農業基礎薄弱外,簡直完美。
估計這個時候西方哪個國家都沒有這麼多工匠吧!能造槍造炮,能煉鐵煉焦,能造戰船。
嗯,這產業基礎怎麼那麼熟悉啊,好像那個紅色毛熊啊!重工業無敵,輕工業幾乎沒有,統治階層矛盾重重,思想逐漸混亂,在強大外力的作用下,轟然倒塌。
鄭經猛然吸口涼氣,之前沒有細想,這稍微一琢磨,還真的挺像回事。
放棄復明大旗,導致一些將領文人思想混亂,日後大批鄭家軍將領投降清軍,一些文人離開鄭家軍;清軍大兵壓境,導致軍事投入連年增加;鄭家因爭奪王位導致兩次內訌,損失大量軍事,政治實力,最後被清軍一攻而破。
鄭經趕緊收攏亂飄的思緒,在沒有掌握大權之前,還是少胡思亂想一些,不然真的會讓一些人有判頭了。
「母親,還有什麼家底?」鄭經有些更為期待了。
「嗯,還有三千兩百一十二人的護衛。他們有些是鄭家家生子,有些是戰爭遺孤,由王爺命令扶養長大。你身邊的鄭寧就是家生子的護衛隊長。他們的能力你看看鄭寧就知道了。」
鄭經奇怪的問:「三千多人?為何我沒有看到?」
靠,三千多政委嗎?鄭經暗中翻個白眼。軍中的動作豈不是瞞不住便宜老爸。
「你別著急,聽我慢慢說。」董酉喝了口茶,繼續道:「他們有兩千多人在鄭家軍中、商船上、商隊中任職,剩下的一千多人,留守你父王七百多人,留給你一百四十人,剩下的留守王府。這些具體名單都在你父王那裡,你大概知道就好。」
鄭經合上手中的帳本,「那我們每年的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
「現在收入銳減,去年年底核算,收入不過80萬兩白銀,比之前少了兩三百萬兩;支出約200餘萬兩,具體數字要問戶官,現任戶官楊英隨軍出征了,等他回來再向他諮詢就好。收支嚴重不平衡,正財政的壓力,你父王才需要開闢新的財源。」董酉繼續說。
「收復台灣,全盤皆活啊。這是鄭家軍生死關頭做出的巨大決策啊。」鄭經心中暗嘆,「優秀的領導者就是要高瞻遠矚,看破歷史迷霧,尋找正確的方向,並堅定不移的走向這個方向。」
「危機,危機,危中帶機,抓住其中的機會,就能轉危為安。」鄭經暗暗佩服。
董酉繼續說道:「在思明州、料羅、東山各有一個造船廠,以思明州的最大,可以打造三千多料的寶船。料羅、東山的小一些,只能打造,修復七八百料的商船。具體情況,需要你去實地看看」。
「不過,最近一直都在打造戰船,支持復台大戰,造船需要的木料不多了。現在韃子一直對我們封鎖,一些木料無法走私過來,造船廠有些產業都開始停工了。全南方優秀的船匠基本上都集中在思明州造船廠了。
你日後要想打造戰船,可以直接吩咐思明廠的掌事陳啟友。他跟隨你父王起兵以來,一直負責造船工作。
他父親陳明仁是你爺爺的心腹,在料羅灣海戰中戰死。啟友是鄭家的心腹,你可以放心用他。」
「槍炮廠的事情我不熟悉,你可以去找寧伯。跟造船廠的工匠一樣,那裡也有最優秀的槍炮工匠。」
董酉道:「大致的情況,就是這些,需要錢糧,可以直接找鄭伯,十萬兩以下自己決定就好。需要工匠去找寧伯,需要商隊去找二虎。我跟他們打過招呼了。你作為廈門鎮守,該好好表現一番,樹立世子的威望,不能讓那些老臣輕看你。」
「鄭家的威望是殺出來的,也是干出來的,你的一舉一動,都有人在觀察、揣摩。你做的每個決定都會影響思明,金門等四地的情況。遇事要慎重,要三思而後行。」
「不要做出一些荒唐事讓人看扁了。世子的禮儀該保持還是要保持的,不要做一些讓人貽笑大方的事情。」
「記住,你是延平王嫡長子,延平王世子。不要讓你父親能羞。」
「好了,該說的都說了,你也知道一二了。剩下的就看你自己如何決策了,你可以走了,我要休息了。」董酉直接趕人了。
鄭經摸了摸鼻子,道:「母親,錦兒這幾日要熟悉一些情況,呆在府內時間不定,您有事可直接派人去工地找我。」
看著鄭經離去的身影,董酉如同放下千斤重擔,喃喃自語道:「錦兒啊,能否真正掌握鄭家大權,就看你自己的表現了。」
鄭經剛剛回到自己的書房,就聽到鄧會已經等候多時。
鄭經一喜,想必是自己找的種植番薯的老農到了。鄭經急忙命人引鄧會在別院相見。
鄭經一到別院,就看到鄧會身後站著三個樸素的中年人,臉色紅潤,有些肚子,看樣子應該生活水平不錯。每個人手中還捧著一些拳頭大小的物品。
鄭經擺擺手,阻止了鄧會和中年人的行禮,快步走到鄧會面前,指著中年人手中的東西問道:「鄧知州,他們手中的這些是什麼?番薯嗎?」
鄧會有些興奮的介紹道:「世子,這三位手中分別是番薯、土芋和南瓜。經下官了解,這三種作物的產量都是極為可觀。」
鄭經拿起一個拳頭大小的橢圓形土芋,道:「鄧知州,為我介紹一下這三種農作物的產量、種植的時長。」
鄧會說道:「下官對這三種作物所知不多,今日才得知這三種作物畝產量均不下五百斤,味甘,可亦食亦蔬,實在是眼下最值得推廣種植的良品啊。具體詳情,還是由這三位老農介紹吧。」
鄭經不由高看鄧會一眼,「沒想到鄧知州竟能夠主動承認自己的不足。」
鄭經看著第一位有些發胖的中年人,問道:「你手中的是番薯嗎?產量如何?何時可以種植?何時可以收穫?思明州這裡種植的可多?」
中年人有些戰戰兢兢的回道:「世子殿下好,小人賤名陳二。小人手中正是番薯,產量基本一畝四五百斤左右,一般是三月底、四月初下苗,九月初即可收穫。番薯耐乾旱,一般荒地、丘陵都可以種植。廈門有多少人種植,小人不知,但就小人所知,種植番薯的極少。」
鄭經疑惑的道:「這是為何,番薯產量如此之高,味道又好,不占良田,為何種植人如此之少?」
陳二稍作鎮定道:「據小人所知,番薯種植不易,需要一定的經驗,不然番薯的根容易爛掉,空費人力物力而一無所獲。而且知道番薯的人較少,也不知道它的產量和味道如何。因此種植較少。」
鄭經沒有想到紅薯種植少的原因竟然是這樣,問道:「陳二,你種植番薯多少年了?可有供五百畝良田的種子嗎?」
陳二回答:「世子殿下,小人種植番薯七八年了,小人種植不多,只在坡地上種了五十多畝,近期剛剛下苗。番薯種植不用種子,而用番薯苗,現在家中番薯苗只夠五十多畝種植的。」
「現在育苗可還來得及?」
陳二驚訝抬頭看了鄭經一眼,對世子知道育苗一事感到驚訝。忙說:「來不及了,一般都是二月份育苗。」
「哦,這樣啊。」鄭經有些失望,五十畝太少了,面積太少,不足以儲備。「知州,你可還知道其他有人種植番薯嗎?」
鄧會道:「應該會有,這次只是匆匆忙忙先來的。等下官回去調查,儘快給世子回復。」
鄭經點點頭道:「要快,種植的時間馬上就要過去了。知州可以先找些荒地、坡地進行種植,能種植多少就種植多少。王府在東溪有塊地,劃出五百畝來種植番薯。陳二,你既然會種番薯,那肯定種植不少,我不會做強取豪奪之事。不知,你是否願意傳授番薯種植的方法?我將任命你為農正,掌番薯的種植和指導,官品從九品。你意下如何?」
陳二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指著自己道:「小人可以做官?從九品?小人願意,小人願意,多謝世子殿下洪恩,多謝世子殿下洪恩。小人願獻出五百石番薯以謝世子的大恩大德。小人必將竭盡全力將番薯的種植推廣好,讓思明百姓,家家戶戶都能吃到番薯。」
另外兩個中年人羨慕嫉妒看著陳二,恨不得取而代之。官啊,那可是官啊,雖然只是九品,那也足夠讓自己的家族地位實現躍遷。以後可以自稱下官、本官了。
他們眼中滿是火熱的看著鄭經,也想得到陳二的待遇。
鄭經暗中點頭,千金市馬骨,效果果然明顯。「你們兩位手中拿的是土芋和南瓜吧?這兩個產量如何?何時種植,何時收穫?」
其中一個趕緊道:「世子殿下,小人符澤,小人手中是土芋,畝產大約四百斤左右,若照顧良好,可提高到五百斤。土芋種植一般分為兩季,春種一月到三月份,七八月收穫;冬種十月至一月種植,五六月份收穫。」
「符澤?你進過學?」鄭經問道。
符澤趕緊回答:「讀過幾本啟蒙書。」
鄭經道:「照你所說,現在正是種植的時候,你家有多少種子?」
符澤道:「兩三千畝的種子是有的。」
鄭經一下子來了興趣,說道:「好,我也任命你為農正,司職土芋的種植和推廣。儘快在三千畝良田上種植土芋。」
符澤欣喜若狂,道:「謝世子殿下,小人必定做好土芋的種植和推廣。小人種植土芋多年,儲存頗多,願獻上三千石土芋。」
鄭經滿意的笑笑,道:「三千石土芋,符澤你種植的土芋挺多啊。土芋,土芋,有點拗口,這個土芋就改名叫土豆吧!反正它外表遠遠的,看起來就像一顆口豆子。」
符澤立刻拱手道:「謝世子賜名。從今天起,土芋就改稱土豆了。」
最後一位中年人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道:「世子殿下,小人李飛,種植的南瓜也是屬於高產作物,畝產高達七八百斤,小人也願竭盡全力為世子殿下推廣種植南瓜。」
鄭經笑道:「不必多禮,起來吧,以後在我面前不用下跪,禮儀在心不在表。有心即可。
你既然說南瓜產量也如此之高,那我也任命你為農正,負責推廣南瓜種植。
思明現在已無良田,知州,你從城外流民營地中抽人去開墾坡地、丘陵。」
鄭經轉頭對鄧會道:「知州,剩下的事情就麻煩你了。你一面多多尋找種植之人,一面推廣番薯、洋芋和南瓜的種植。越快越好,越多越好。地不等人。」
鄧會滿懷豪情道:「會,必不負世子重託。」
鄭經考慮一會:「番薯等作物雖然已經有幾十年的種植歷史,但畢竟時間較短,民間對此還不是很了解,對於大面積種植,肯定會有些疑慮。這樣,你貼出告示,告訴民眾,王府願以一錢兩銀子一石的價格不限量進行收購。」
鄧會聽了大急,說道:「世子,您這收購價格定的太高了吧太高了吧,現在稻米也不過是五錢一石,這些農作物產量又高,又是不限量收購,下官怕府庫怕支撐不住啊。」
鄭經輕輕一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民眾若看不到利益,怎麼會去種植他們從不了解的農作物呢。放心吧,我既然敢出這個價錢,就有這麼多銀子。下去準備吧。三天後,我要知道思明州有多少戶種植番薯等物,種植了多少,現在他們儲存了多少?」
鄧會嘆了口氣,領著陳二等三人退了下去。
鄭經坐在堂屋中,眯眼思考了一會兒,盤算著糧食的收穫和儲存情況,若思明儲存的土豆較多,可以先送幾千石給便宜老爹,順便提一下移民到廈門一事。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