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時代1902> 第7章 誕辰之數

第7章 誕辰之數

  伴隨著聲響,只見鋼鐵鑄成的保險門輕輕跳動了一下,然後就被拉開了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com

  沒想到真的成了!

  不可置信、天無絕人之路、激動、興奮、感動,一時間這些情緒統統湧上心扉,讓劉繼業整個人都微微顫抖起來!

  沒有想到最後密碼居然是111010;也就是光緒十一年十月十日,自己,名叫劉繼業的少年的生日!

  父親……

  發出無意識的聲音,少年只覺得一股酸楚的滋味在鼻腔徘徊,哪怕強忍著但是眼眶卻早已濕潤。但是此刻不是感動的時候,他手揉了揉鼻子和眼睛,平靜下心情,細心仔細地查看著保險箱裡的東西,終於發現了記憶中的紅色印章。

  光有印章還不夠,必須要有那張格式化的錢莊票據。

  於是把裡面的紙張全部翻出來一一檢查,但手腳卻異常小心,而且非常注意不去打亂每張紙的順序。劉繼業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不能露出任何破綻。

  終於,在中間部分找到了印有豐卓錢莊字樣的宣紙。細細一讀,沒錯!就是這張!

  從中取出,拿起桌上的毛筆,沾著墨汁小心在紙上金額處寫下了叄萬兩漕平銀。然後在最左側簽名處簽下了劉壽昌,最後再蓋上印璽,一個淡紅色小篆印便出現在紙上。父親的字剛毅有餘而圓滑不足,每筆每畫都仔仔細細,對於一直接觸他和他的字跡的劉繼業而言,模仿起來並非難事。

  如此,事可成矣!

  心中一陣狂喜,劉繼業趕緊把東西都收拾整齊,把它們重新放進保險柜中。確認無誤準備關門時,卻隱約能看見最上方的,舊舊破破爛爛滿是皺紋的宣紙上,有『抵押『、李文等字樣。

  這一下子勾起了劉繼業的回憶。只是雖然心中好奇無比,但無奈時間已是不多,只能強自按耐下來。重新關上鐵門,再把轉輪調至一開始『5『的位置,拿起宣紙最後查看了一下房間一切正常,便飛奔出書房,大步跨過門檻越過庭院一氣頭跑回了自家屋子。一邊喘著粗氣,便聽到庭院口傳來了張七的聲音:"少爺讓我去二房幫忙的,小人累了一身汗才從那邊回來就遇上老爺了。"

  真險!差一點就撞上爹了!

  劉繼業直道好險、好險,一邊平復心情,一邊想著如何對策。

  等等。

  書忘在堂中的書桌上了!!

  著急離開,忘了自己是借著看書的由頭支開張七,結果那本自己隨手抓的書就拉在桌上了!

  真是的!

  匆匆將手中重要的文件藏在床下,整理了一下衣著又擦了擦汗,對著鏡子照看,滿意點頭了才深呼一口氣大步走出房間。


  劉壽昌這邊才從老爺子那邊回來,討論的事情其實就是劉繼業提出的置辦工廠的構思;父子兩人就辦工廠一事看法不同。劉易博認為局勢不穩,一下子投入五萬白銀下去萬一失敗損失太大不如觀望一陣子,看看其他辦廠辦的如何再下決定。甚至看這幾年兵荒馬亂的,錢莊業務也不見好轉風險又大或許可以減少這方面投入。對於自家主業錢莊,劉壽昌還是認為不可輕放,但關於辦廠卻是認為可以一試,況且自家兒子分析的也確實頭頭是道。

  "你呀!就是太寵兒子了!"

  年過四十了還被父親訓了一頓,劉壽昌有些沒面子,但是最後也還是決定暫行緩兵之計。

  沒錯,再等等吧。反正也不差這半年一年的,這段時間就多多關註上海、蘇州江寧這些地方,看看辦廠之人做的如何了,有哪些經驗是值得借鑑的。

  回來路上正好遇見張七,奇怪的問他怎麼不在堂內,結果聽到回答更是覺得蹊蹺。等走入堂中發現桌上平攤著一本書。心想莫不是文鹿忘了拉在這裡的?遂拿起一讀,卻著實吃驚了一把。正在驚訝於自己的長子會讀此類書籍時,正好就見他過來了。

  "父親日安,我屋過於炎熱所以見父親不在就藉此處讀書,方才正好想去方便,沒想到父親已經回來了。"

  "文鹿用工刻苦,不錯不錯!看你滿頭大汗,天氣如此炎熱過來喝點水吧。"

  劉繼業聽他一說頓時覺得嗓子冒煙,之前專注於事情,一時間都忘了饑渴了。經父親提醒才驚覺。他接過劉忠遞上來的茶杯,咕咕兩口就喝了下去。完了用袖子抹了抹嘴,只覺得舒服不少。

  對於長子很隨意的態度,劉壽昌好不生氣只是淡淡的微笑。見他喝完水後,才和顏悅色道:"文鹿剛才一直在讀此書嗎?"

  劉繼業一下子心提了一提,看到父親拿著一本名為『天演論『的書,只得撒謊道:"是的。"

  "不錯不錯,嚴子此書對於吾兒而言或許深奧難懂了一些,但若你只是記住它最膚淺的一部分,那也會對你有極大幫助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說的真好!為父初讀此文時正值甲午慘敗,正是此書讓我明白了我堂堂大清如何會敗在小小日本手上、此後的庚子國難更是驗證了嚴子的正確!這些大道理文鹿還不需要了解,但物競天擇這一理念也是可用在為人處事之中。不過文鹿當記住中庸二字,萬不可片面追求弱肉強食,須知信義才是立人立業之本!"

  劉繼業點頭稱是,心中倒也是頗為認同父親的一番觀點。

  這天演論只是在房間隨意拿的,當時根本沒在意究竟是哪本書。現在想來,若是當初順手拿了本金瓶梅,恐怕和顏悅色的父親早已大發雷霆了。

  天演論,是匯文書院裡面的老師布置下來的暑期作業,在發生了穿越之前只是隨意翻看了一下,現在想來還真沒記住多少東西。不過此書劉繼業在後世有所耳聞,知道是清末民初著名大家嚴復的著作,翻譯的西方進化論理論、倒是沒想到快知天命的父親也讀過。


  聽到父親談到甲午、庚子,劉繼業忽然來了興趣,蠻想聽一聽父親對於國是的看法;這一方面是出於兒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作為穿越者也很想了解一下清末士紳對清廷和政局的想法。

  自己到現在還沒有定下一個目標,執著於辦廠也只是希望能在未來有所保障,聽聽父親的想法或許會對自己有所幫助。在這些思考的促使下,劉繼業回想當下熱門的政治人物和大事,又琢磨了一下用詞問道:"那父親對戊戌變法及康梁又有何見地?"

  "哦?"

  劉壽昌沉思了片刻,道:"本來為父這類話題是不願與你說道的,但你也成人了,聽聽也罷。"

  "這戊戌嘛,想法是好的,但由為父所觀,變法之目的翁同龢、康有為與梁啓超等人各不相同。翁同龢身為帝師,其變法之核心在於鞏固皇權,讓光緒親政,至於富國強兵還在其次。而康有為區區幸進之徒,公車上書無非是製造清流罷了。陳舊書生一個,不足道哉。若論變法者有真心為國的,梁啓超算一個。若是變法只論富國強兵不招惹到西宮,或可成功,但對於變法首領翁同龢而言,若不能借變法使光緒親政讓自己位登宰執,這變法也就毫無意義了。"

  "所以,這變法必然會陷入帝黨與後黨之爭。以光緒帝之軟弱、帝黨之清流,如何敵得過老謀深算的西宮?失敗也是必然的了。"

  "所以,這政治鬥爭變化多端無常,公車上書那時帝黨何其威望,那時何人能預料會百日便崩潰?就連為父當時也覺得帝黨勢大,太后怕是訓政無望。與你所說之話也是事敗後才推演而得。所以劉家雖然與官府有所交往,但從不過多捲入爭鬥之中;所得越多風險越多,我家大業大何苦冒險?失敗了賠上全族性命?中庸之道不僅為人,也當用在持家。"

  說了一通,劉壽昌感到口渴拿起茶來泯上一口,見兒子露出沉思到樣子似是認同自己的觀點感到很是滿意。這些都是這些年來慢慢琢磨出的道理,若是兒子能吸收運用可以省卻將來不少彎路。

  年輕氣盛在劉壽昌看來雖然朝氣蓬勃很是欣賞。但對於自家兒子,未來可能要繼承祖業的長子,劉壽昌卻希望能夠年少老成,能夠少一些年輕人到魯莽熱血多一點老練穩重。如此,才能承擔起一個家族的天。

  劉壽昌有這等想法不足為怪,在清末社會動盪的年代,傳統的家族觀念雖然已經慢慢瓦解,但絕大部分人們卻依然有意無意地試圖維護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規矩。一個人的成功往往依賴於整個家族,而家族的成功因此也依賴個人。只有當中國遭遇戰亂、新文化運動、新產業等現象極大破壞社會秩序之後,中國人才算真正走出了傳統的家族觀念。

  只是這類想法對於劉繼業來說還是過於複雜了,只是父親說的為人處事他還是認同的,畢竟不是真正的十六歲青年,雖有熱血但也有理智,前世的經驗讓他很能體會父親言語背後的思想。只是父親並未回答出自己所希望知道的內容,想了想只能換一個問題:"那中國之未來怎樣?朝廷去歲承諾之新政又會如何?"


  劉壽昌哈哈一笑:"中國未來豈是你我可預測的?不過這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誰又能說得清楚?列強聯軍攻陷北京後誰能猜到列強之意圖?東南互保後,若張之洞與李鴻章有野心國是又會怎樣?只有走一步算一步罷了,你我只需思考如何保住家業,不至於愧對祖先就好。國家大事自有朝廷重臣去衡量,你我皆達不到有資格思量的高度。"

  "至於新政嘛,我看來倒是會長久下去。這大清已是不變不成、不變必死了,而且八國聯軍輕易攻克北京,也讓西宮了解明白了局勢利害。新近頒布的新法上有朝廷上下一致支持、下有天下百姓士紳之理解,由此看來事情可成也!"

  "總督劉大人去年會同湖廣總督張之洞三上『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寫明了要效法東瀛,改革科舉、改革軍制、改革教育,其中武舉已被廢除,其餘建議也得朝廷默許並成立了督辦新政處來主持全國改革。與戊戌變法單靠清流不同,此次變法支持者有封疆大吏如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朝中重臣如榮祿、鹿傳霖、慶親王奕劻。如此多重磅人物支持,加上西宮太后允諾,如何不能成事?"

  "若新政成事,則我等士紳也可大獲其利,雖未必能如西洋那般民主、投票參與政事,但至少不再需要觀官府眼色而行事了。"

  劉壽昌分析的頭頭是道,讓劉繼業頻繁點頭。父親言辭中對於此次新政的信心極大,而且似乎朝廷也確實下定決心要走改革路線;從此等角度去看,若不是有後世的經驗和記憶,這新政似乎有成功的可能!只是歷史上將滿清掃入歷史的垃圾堆的武昌起義就發生在九年後!一場部分軍士發起的變亂能在不到半年時間裡打垮一個立志改革的新派政權?劉繼業對此表示懷疑,必然是新政施行的時候出現了偏差。

  但是此類話語又怎可和劉壽昌說道?但是劉繼業實在是覺得沒道理;一方面不到十年清廷就垮台了,但另一方面如父親這樣的士紳時至今日依然對朝廷保持著樂觀的態度。如此能夠得到廣大士紳支持的朝廷,怎麼就一下子垮了呢?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劉繼業看來,父親的想法應該代表了絕大部分士紳階級的思想,證明占據中國政治經濟主導地位的士紳階層並未拋棄清王朝,而並非如歷史記載般什麼革命之火此時已燃遍中國大江南北。不用問劉繼業也知道父親是很反感革命者的人,只能說在這未來的十年裡,清廷一步步把這些原本支持朝廷的人逼到了反面,迫使他們最終選擇了革命。

  其中變化,很耐人尋味啊。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