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戰
袁紹退兵至太原,恐鄧季再遣軍馬繞滏口陘,與磐石軍共取鄴城,與一干謀士商議後,召閻柔、軻比能、蹋頓等來,說道:「得諸公不棄,南下助我。然戰事不利,所獲甚少,尚無以酬客軍!」
鮮卑、烏桓各兩部人馬南下襄助袁紹,一為閻柔所勸,二為本初所允錢糧人口。只是軻比能曾殺度步根之兄,鮮卑兩部有隙;蹋頓、樓班兩人雖是堂兄弟,暗中亦要爭權,各有提防。心本不齊,全不願自家兒郎折損過甚,前番攻長子、遇威烈軍時便都不肯下死力氣。
出兵之前,袁紹以為上黨一戰可得,將為自家治下,也勒住麾下與異族騎兵,不許抄掠地方,軻比能、蹋頓等此時尚未得絲毫好處,每日仰仗大營供給軍糧。
軍中雖有吃食,然北地嚴冬難熬,各部皆苦,若得袁紹之前應允的錢糧,能得緩解不少,所以尚都聽話受命,聽袁紹這麼說,莫非要變卦?便都叫嚷起來。
待其等叫聲稍息,袁紹方猶豫道:「非吾不守前諾,今上黨未破、鄴城反受圍,軍中折損頗大,無半分所得,尚需回救鄴城,軍糧漸盡,故此……」
閻柔雖是漢人,卻與異族關係更好些,特別在烏桓中名氣極大,丘力居死後,幾乎能替蹋頓、樓班拿主意的,他比蹋頓等又精明許多,明白袁紹另有所圖,直言問道:「公之意下,當如何?」
本初便不再兜圈子:「莫如諸公領軍自掠?所得皆歸諸公,如何?」
閻柔頓時不滿,軻比能、蹋頓等也不滿,齊聲叫道:「大戰過後,上黨凋敝,安有擄掠處?」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之前匈奴寇亂,邊軍、郡縣兵內鬥,邊軍周毅又掠民投鄧季,未得修養幾年,龐真入主,到張燕黑山潰兵湧入,十年動亂下來,上黨能遷走的豪族百姓都已遷走,留下的要麼從賊,要麼苦苦掙扎,今年又是大兵禍,農事敗壞,確實也沒什麼好再擄掠的。
袁紹不答,審配在旁插話:「上黨凋敝,又有司州精騎在側,故難掠之,河內、河東卻富足!吾於魏郡,常聞河內之民不憂三歲之食,鄧慕安兵寡,今河東、河內之軍皆已抽出,並無兵卒守護,正可掠之!」
袁紹、審配都不提河內、河東遍地民屯塢堡,彪悍的民風,閻柔等久居邊地,如何得知其難?
司州軍雖多馬,鮮卑、烏桓亦盡騎兵,繞過長子、壺關,直接南下確實不難,只慮鄧季軍尚在上黨、鄴城,便擄掠甚豐,歸來時後路亦當不穩。
諸人已是心動,只略有猶豫,袁紹再開口加籌碼:「長子、壺關不過孤城,難遮其野。待諸公南下,可常遣騎回報,將欲歸時,吾必親領大軍再入上黨接應;諸公南下擾鄧季腹地,乃為助吾,待歸來,前諾便萬難亦當付予!」
除擄掠所得外還能再得一份謝禮,河內、河東又無兵馬,這般好事豈能再不應下?
軻比能、度步根、蹋頓、樓班便都同意,袁紹令給其等半月之糧,第二日便在閻柔帶領下,再沖入上黨。
鄧季得知,領虎牙、威烈往迎,誰知兩萬異族大軍只是虛晃一槍,便繞過長子,繼續南下,乃是分兵往河內、河東去擄掠。
——
當初涉侯國討生活時,麾下卒兵人數少,每一個鄧季都熟識。待南下河南,人馬幾次暴漲,別說卒兵什伍,便是百人將之流,也大半不再知根底。
如今麾下將領,鄧季也就勉強認到軍侯一級,再有什麼名將從軍是絲毫不得曉。
待領軍入長子,張遼、臧霸分別報上有功名單,見武衛軍校尉以下,功勞第一的便是魏延,鄧季吃了一驚,心思轉動。
召見有功將士時,鄧季暗中留意,見這魏延體魁過人,面上剛硬,身上帶傷數處,血跡未乾,卻猶在人從中站得筆直,確實是雄赳赳的一位武夫。
心癢想繞到後面看他的後腦勺,卻被頭盔擋住視線,不知其狀。
其實吃過許多虧後,鄧季早知曉演義不能隨便相信。
腦後生反骨這類超自然現象當然不能相信,不過魏延因反叛而死倒多半不會假。
只是魏延為何反叛?
鄧季前世耐心並不足,記憶力也不算好,讀演義只是一時無聊解悶,不是一字一句研究,曹操亡故、劉備稱帝以後的章節內容又興趣大減,草草翻過便罷,只記得演義上諸葛病故,魏延因反叛被馬岱所殺,因由已不記得。
幸苦效命幾十年,最終選擇反叛,諸葛孔明真能未卜先知,又或觀察入微,知其必叛,安排下馬岱做後手結果魏延性命,還是又為演義編造故事?
麾下前後經歷宗賊、焦觸、馬超眾多叛亂後,鄧季也能明白,團體中出現叛亂的原因有很多,理念不合、恩仇利益等都會意外產生變故,不可再一概而論忠奸。
便如趙雲棄公孫,張邈、陳宮反曹操,在公孫與曹來看,都是反叛,但別人卻要贊一聲節高德清!
而且,至少魏延造反是在劉備、諸葛過世之後,即便造反,反的也是那扶不起的阿斗。
本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索繩,馬超反叛確實在鄧季心中留下陰影,然而沒多久之後,所接觸的河南、兗州、河內人等,或有對鄧季幸災樂禍的,卻沒一個不咒罵、不鄙視喪心病狂的馬孟起。
馬超反叛,世人皆厭,這等人能成什麼氣候?
魏延也會如此喪心病狂麼?他的反叛是被逼還是預謀?
鄧季對自己沒信心,對自己後世帶來的制度卻有些信心,這「反骨仔」魏延,將來要麼融入制度內,要麼將來背離制度,但到那時,所行之策入人心已久,估計也難成氣候。
穩定心緒後,他對魏延的態度便定下:不刻意打壓,也不會如徐晃、趙雲般特別超拔,平日仔細觀察,暗中預防便可。
長子一戰中有功人等,自少不得一一撫慰,談論家常,待停下心思,問及魏延時,才知其本南陽大族部曲,鄧季助劉備取宛城,收南陽民時逃離主家改投司州,卒兵挑選時,他刀盾、力兩關得過勇卒,槍戟類只夠輜輔兵標準,弓類則完全不通。
能得連過勇卒四關的,只能表明博學廣習,並非武藝就一定比一二關者更強。
鄧季所定,挑選時過兩關的勇卒,入軍可為伍長,魏延刀盾甚佳,便選入武衛軍,武衛軍逢戰不多,抽入的老卒不足,待魏延挑人組戶遷入河東郡,又得提升什長為用。一直到守長子之戰才得展露勇力,連立大功升至軍侯。
魏延提拔已經夠快,鄧季此時不欲再升他官職,只問:「足下既武勇,可願調往虎牙為用?」
魏延之前為大族部曲,槍戟舞弄得少,挑入卒兵後亦多有習練,只是還不甚精,他不是個甘於平凡的,在武衛軍中多半時日要與鋤頭相伴,全無廝殺爽快,聞鄧季之言大喜:「某願入虎牙軍,謝主公!」
於是調魏延入虎牙軍郭石校下為軍侯,暗中又令郭石留意其行止。
待城內整備一二,袁紹再遣鮮卑烏桓入上黨,鄧季親領大軍往敵,對方卻繞開去,驅騎直往南下。
但逢戰事,敵方偏師襲擾於後乃為常事,這世上萬沒有隻許你磐石軍兵逼鄴城,不許對方騷擾河內、河東的道理。
只是如今河內、河東皆再無守兵,鄧季好歹是個愛惜百姓性命的,急令太史慈之虎牙軍南下,亦分兵往擊。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河內、河東塢堡建立比三輔之地更早、更全,百姓有此儀仗,並不完全是待宰羔羊。
——
陽翟城破,夏侯惇逃歸,曹操更不敢輕動一二,直到聞斥候回報,鄧季親領軍往援上黨,機不可失,方才不顧破壞眼前的秋收,秋糧將熟未熟之際,令許昌民草草收割畢之後,徵發上萬民夫隨軍,往取梁縣。
司州軍精騎野戰甚利,趙雲領驍騎軍守梁縣,待曹操軍至,先出城一番衝突,獲利許多,方才再歸城。
劉備亦自魯陽出兵襲擾曹營。
開始二三戰,曹操皆受損,好歹有虎豹騎在,夏侯、曹兩氏與樂進、于禁、李典等武將用命,趙雲、劉備皆不敢太深入,還損失得起。
曹操乃令民夫於梁縣外廣挖深壕,留虎豹騎防趙雲再輕出,再調集各軍,數戰連敗劉備兵馬。
劉備幸苦拉起的人馬,幾戰下來又折去半數,替鄧季賣命到現在也夠了,再不敢輕出。
梁縣只是小城一座,上萬民夫每日開挖壕溝,趙雲數度出城衝突,都有虎豹騎不計傷亡死擋,縱橫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半月之後,城外層層迭迭的溝塹終於完全合攏。
河南糧熟秋收,曹操令夏侯惇領虎豹騎與民夫防備趙雲出城,自家則領步卒穿過梁縣,往河南腹地取城奪糧。
這時候,雒陽蕩寇軍尚有徐晃本校與鄧賢校人馬,此外偏將軍顧升部亦在。(未 完待續 ~^~)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