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以後的事以後再說
一杯牛奶,一根香腸,一個煎蛋,外加一個麵包,約阿希姆王子殿下心情舒暢的享用著自己的早餐。一轉眼,小傢伙5歲了。雖然在他3歲那年,普魯士王國變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為歐陸的新興崛起強國,不過很顯然,這種「軍國大事」和這個大而化之的小屁孩沒有任何關係。
隨著年齡的一天天增長,約亨對於自己的新身份也越來越適應了。雖然現在的整個身份按照歷史來說只有11年的陽壽,但是白喉病這種空氣傳播的疾病在弄死了自己的同時沒弄死自己那兩個整天板著臉的哥哥,也沒弄死自己的那兩個妹妹。哦,上帝原諒我,我不應該這麼心理陰暗的,索菲和瑪格麗特這麼可愛,上帝保佑她們,阿門。咦,我是不是漏掉了什麼?嗯,應該不太重要,不去想了。
好吧,我的意思是,既然別人沒有被傳染上,那麼我自己小心點也應該沒有問題。而就算命運的車輪碾過了我這個妄圖螳臂當車的小傢伙,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那也沒什麼好說的。 而很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王子,生死不去說,富貴很顯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自己就算躲過了11歲的那道坎,未來又能做些什麼?一戰德國的戰敗,很顯然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當然世人普遍認為是威廉二世妄圖挑戰英國的海權挑起了戰爭最終導致德國墜入深淵的這種結論自然被約亨嗤之以鼻。這種勝利者給失敗者扣屎盆子的行為很顯然是顛倒是非的強盜邏輯。
在19世紀末的帝國主義經濟體系最核心的表現就是排他性壟斷貿易和畸形化地域性產業分工,而德國的崛起太晚了,當國內市場已經不能滿足國內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而威廉二世和俾斯麥的矛盾根源並不是德皇想要建立一支海軍違反了俾斯麥不想刺激英國的外交政策,而是帝國經濟發展需要海外市場的需求和遏制帝國經濟發展的本土策略的根本性對立。
1881年,俾斯麥就曾乾脆利落的告訴那些不安分的人:「只要我當一天宰相,德國就不會有殖民地政策。」。當然俾斯麥也不是無理取鬧,根據俾斯麥主政時期的數據,德國出口總額中銷往殖民地的只有0.1%,而進口總額中來自殖民地的也只有0.2%,那麼面對在英法已經瓜分了世界上最好的殖民地的時候,德國人對著這些平時倒貼錢,戰時守不住的雞肋,還不如棄掉以為帝國減少些麻煩,尤其在為了維護殖民地需要花錢建立一支強大海軍會刺激到英國人的時候。 俾斯麥看不到的是到了1914年,德國隊殖民地的津貼已經下降到了17.8%,而東非和喀麥隆這樣較早開發的殖民地分別下降到了5.38%和9.85%,同年德國殖民地總津貼不過2930萬馬克,還不到當時一艘現代化超無畏艦的60%,僅相當於1913年德國預算的0.8%,而從1893年~1913年20年的殖民地津貼總額也不過7.251億馬克,僅占殖民地全部開支總額的47.6%。換而言之,經過長時間的經營,殖民地已經開始變成可以為帝國下金蛋的母雞了。而這一切俾斯麥沒有耐心和興趣。而這,資本經濟的擴張和俾斯麥的固步自封的矛盾才是俾斯麥最終下台的根本原因。老首相OUT了。
海權不是目的,海權只是手段,是經濟建立了海權,而不是海權建立了經濟。德國的經濟發展可能不去開拓海外市場並擁有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嗎?而分不清到底是海權成就了帝國,還是帝國成就了海權的愚蠢英國人,自然將德國人的舉動歸結到想要挑戰「英國人的海權」這一顛倒黑白的結論上了。且不說英國人自己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瘋狂發展海軍的強盜邏輯,法國人的海軍發展和美國人的大白艦隊環球航行也都沒有讓英國人大動干戈,歸其原因就是相對於大洋對岸的美國和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法國,和德國發生直接衝突對英國來說是更容易收拾的局面。
所以,一戰真正的罪惡源頭應該是英國而不是德國,而愚蠢的英國人不僅毀掉了德國,也把自己的海權拱手相讓。這也從側面顯示了德國人的風險艦隊思路是正確的,那就是與德國開戰,英國人就會丟掉自己的海權,以此作為德國和英國和平共處的籌碼。然而愚蠢的英國人無法認識到這一點,而當他們認識到的時候,伴隨著而來的是日不落帝國的毀滅。而在一戰後認識到和一個工業大國開戰的惡果後,英國人不得不和美國、日本坐到談判桌前分享海權。可以說,英國人的海權是自己葬送掉的,而非某些「邪惡國家」的挑戰。
而很多人認為威廉二世破壞了俾斯麥給德國打下的外交基礎從而四面受敵也是無稽之談。1878年的柏林會議,俾斯麥對奧匈和土耳其的偏袒就已經導致了作為表面上的最大輸家的俄國和德國關係緊張,而1879年的《德奧同盟條約》更是把德國拴在了巴爾幹的火藥桶上。果不其然,1885年的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危機,徹底導致了俄奧關係破裂,而為了防止德國介入,俄法關係迅速拉近,而又導致了俾斯麥對俄國進行經濟制裁,而俄國人為了應對德國的制裁,立刻向法國獲取貸款,俄法聯盟的經濟基礎基本成型。
1887年所謂的《德俄再保險條約》更是無聊透頂,這個期限僅為3年的條約不僅把對改善德國安全形勢毫無幫助,而且把「聯俄」通過「聯奧」變成了事實上的「反俄」,而且再保險條約還同時刺激了英國和奧匈,而事實上當時德國的所有外交官都反對簽訂這個條約,因為這個條約完全違背了三國同盟中奧匈的利益,資深外交官霍爾斯坦認為一旦內容泄密,僅憑這一點德國就面臨被俄國要挾的困境。而繼任的帝國宰相卡普里維也認為這個條約和親英的外交路線格格不入,甚至懷疑俄國續約的目的不過是為了分裂德國的盟友作為和英國交好的工具。
俾斯麥天真的認為自己不參與「進攻性」戰爭專職防禦德國就是安全的,殊不知德國此時外交關係已經被自己搞的一團亂了。而俄國真的會僅僅因為一個所謂的「再保險」就放棄「渴望沙皇陛下拯救的斯拉夫兄弟」嗎?而事實是,條約僅僅簽訂了1個月,現實就狠狠的扇了俾斯麥的耳光,1887年7月7日,科堡家族的費迪南成為保加利亞沙皇,而這位和奧匈帝國關係密切的沙皇讓俄國憤怒不已,而開始認真考慮與法國結盟。而驚恐的俾斯麥被迫將《德奧同盟條約》送到倫敦,聲稱如果奧匈、英國受到威脅,德國有責任對俄國或者法國作戰,而苦於法俄干涉英國在埃及的事物的英國人再次聯手德國對俄國施壓,而這一次徹底埋下了俄國對德意志仇恨的種子。
而這一切,約亨無力改變,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是軍事的失敗,而是經濟和外交的失敗。而作為一個年幼且沒有繼承權的王子,約亨無法去影響自己的祖父威廉一世,無法去反駁身為德意志三傑之一的鐵血宰相,也許自己的父親會是一位開明君主,然而英國庸醫的誤診讓他在位不足百日。而自己的那位哥哥威廉二世,則是個根本聽不進別人意見的傢伙。
在明白一切無法改變之後,小傢伙心安理得的過起了書蟲的生活。德國王子的生活條件自然對前世的自己來說堪稱奢華,而生活上不需要操心勞力的約亨,自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讀書這個自己最大的樂趣中來。雖然前世的自己並不喜歡學習,但是通過不斷的閱讀來增加自己的知識面是他最大的愛好。假設自己能熬過11歲,那麼自己到德國戰敗還有39年。利用自己的先知優勢,利用皇室身份為自己創下一番家業並非太難,自己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出一些建議,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自己知道的就不要吝嗇,該說的全說。有人聽最好,沒人聽就算。運氣好,自己這隻蝴蝶扇動的翅膀讓一戰德國打贏了,那麼自己還能繼續能當個親王,運氣不好如歷史上一樣德國戰敗了就流亡荷蘭、瑞士這些中立國當個資本家。
因此,想通了的小傢伙明白,趁現在努力的吸收養分吧。無論自己能做什麼,能改變什麼,都需要自己有足夠的才能。自己雖然有遠超這個時代的眼光,但那時建立在21世紀那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成果之上的,但是論才能,約亨知道自己不過中人之姿。所以與其為帝國的未來煩惱,不如珍惜眼前的時光。自己這隻小蝴蝶,能夠扇動怎樣的風暴,等以後再去說吧。
作者語:
文中對德國的海權需求和對俾斯麥的錯誤外交政策的思路主要來自於《海權與國家力量近代卷》,這本書也算是作者寫這本小說的根本思路的框架吧。強烈建議對一戰感興趣的朋友們讀讀。
順帶一提,作者不是德棍,而且尤其反對納粹德國,但是正如文中所說,一戰德國真的是被扣了屎盆子,里外不是人。也因此有了這本小說。;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