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時空倒爺的民國奮鬥> 第四十八章 匪夷所思的利潤(三更)

第四十八章 匪夷所思的利潤(三更)

  事實證明,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至少在1910年還是不過時的。

  

  憑著過硬的質量、精緻的做工以及暫時無人超越的高科技含量,劉潤生帶去的那批李志高從現代社會弄來輕工業產品,在南洋勸業會上大放光彩,大量產品被搶購一空,所有打著中國製造旗號的「民族品牌」產品更是包攬了眾多大獎,而提供這些貨物的,那個神秘的,來自太平府的精品製造集團,也成為了南洋勸業會上耀眼的明星企業。

  雖然李志高沒有親自到場體驗那場盛會,但每天晚上光聽劉潤生通過電台的口頭匯報就能知道,他們的產品在南洋勸業會上是多麼的受歡迎。

  雖然劉潤生帶去的東西價格都很高,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費的起的,但由於這些東西具有高質量,高性能跟稀缺性,他的產品但依然賣的火爆,參展不到一個月,劉潤生帶去的那批貨就賣光了,還要李志高從太平府再給補貨,而其中有四成是國內外華人華僑買走的,另外六成則是洋商買走的。

  這些可都是普通百姓消費不起的高價貨,洋人就不提了,但居然有四成華人買下來,由此也能看出如今的大清朝雖然**,雖然社會上貧富差距極大,但民間的購買力還是不錯的,至少有錢人的購買力還很強。

  旺盛的需求,也給李志高帶來了旺盛的財富,由於競相出價爭搶,售價不斷攀高,僅僅一個半月的時間,劉潤生在南洋勸業會上的銷售就給李志高帶來了折合一千兩百萬兩銀子的巨額收入。

  一千兩百萬兩銀子,那可不是一般的小數目了,此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才八千多萬兩白銀,李志高一個半月就收入了一千兩百萬兩,比清政府的月收入還高了。

  這也就是帳目隱秘,只有李志高跟劉潤生兩個人知道具體數額,要是讓外人知道這個確切的數目,那還不得嚇死個人?

  儘管表面上看,這個數目只是銷售額,不能算利潤,可僅僅是銷售額也能嚇死人的,何況只有李志高一個人才知道,這批賣了一千多萬的貨,進貨價到底有多低,他的利潤又有多高。

  由于堅持只用黃金結算,所以這價值一千兩百多萬兩銀子的數目只是劉潤生做的秘帳本的數額,真實收到的貨幣都是黃金,也就是說,這個數目其實就是四十多萬兩黃金。

  按照此時清朝的規矩,庫平一兩為37克左右,因此四十多萬兩黃金,就等於14800公斤黃金,也就是14.8噸!

  當然,那個是理論,加上賣貨價格也不可能是個整數,再加上中間還有別的消耗,所以當一個半月以後,李志高讓他現代社會的南星公司,把他陸續運過去的黃金一清點,稱量的實際數目是14.22噸!

  才一個多月啊,就弄來近十四多噸黃金,簡直匪夷所思!不但把南星公司的幾個知情人嚇的不行,也讓李志高很是愣了一陣。


  原本他考慮到黃金的稀缺,還琢磨實在不行,就先收點大洋或者銀子之類,以後再想辦法換別的,比如珠寶玉器之類的,可誰知道此時清朝民間的黃金儲備居然這麼多,一下子就吃下來了。

  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這麼多黃金,其中六成多都是外國人支付的,走的是出口,其中主要以英國商人居多,只有四成不到是國人自己支付的,但這樣也夠驚人了。

  再一打聽,李志高才知道了原委,原來他正好遇到了一個好時候,這個好時候的意思跟目前世界上的貨幣體系有關,那就是此時全世界主要國家都是實行的金本位制度,並且是最自由的金幣本位制,而不是什麼紙貨幣。

  金幣本位制就是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但不禁止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各國的銀行跟金融機構內,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而國家貨幣儲備也是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在金幣本位制度下,各列強國政府通常都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比如此時的英鎊就是含金量很高的金幣。

  在1914年以前,黃金是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的,並在輸出入過程中可以自由的形成鑄幣,是一種自由的物價流動機制,靠黃金本身的穩定性,能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因此價格的波動幅度不大,是比較穩妥的一種貨幣方式,比什麼紙幣強太多。

  也就是說,此時的黃金是一種主要的流通貨幣,全世界的黃金也都是能自由流動的,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紛紛發行不兌現黃金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才隨之告終,從那以後,黃金的大量獲取才越來越難。

  此外,對於此時的大清朝來說,因為市面上主要流動的貨幣是白銀,黃金不是主要貨幣,因此民間的黃金保有量很大,所以雖然清朝政府很困頓,沒多少黃金儲備,但民間的黃金儲備可是很大的。

  清朝黃金產量很小,為什麼這麼多黃金?這個也跟世界貿易形勢有關,或者說跟清朝長期的白銀外流有關。

  因為此時大清朝的黃金跟白銀兌換比,大體是維持在一比三十上,而此時世界其他主要列強國家,比如英國美國法國等國,黃金跟白銀的兌換比只有一比二十四左右,期間有很多利差。所以此時來中國做生意的洋人,大都喜歡用黃金支付,這樣可以通過匯率不同變相的增強自己的購買力。而中國民間收了這麼多黃金,卻沒有體現在市場流動上,因為清朝市面上主要的流通貨幣依然是銀兩跟銀元,而不是黃金,所以說,這時候清朝民間的黃金儲備是很多的。

  只有清朝滅亡以後,國家開始陷入長期的動盪與戰火,歷經近四十年的困頓之後,黃金大量外流,中國的黃金底蘊才逐漸被抽光,但在此時,雖然滿清依舊很**,可民間還是很殷實的,這從這批貨的搶手度就能看出來。


  明白這些後,李志高才恍然大悟,他還真是遇到好時候了,這是一個以黃金為主要貨幣,並且可以讓黃金自由流動的世界,要是不趁機賺便宜淘換黃金,那才是真的傻子呢。

  不過,短時間聚集這麼多黃金,也短暫的炒高了當地的黃金價格,造成了南京等地的黃金短缺,所以讓劉潤生那邊的銷售額在維持了一個半月的火爆銷售之後,迅速就跟著大跌,這不是說李志高的貨不好賣了,而是能支付的黃金不足了,換句話說買得起的人不多了。

  按照劉潤生的說法,這應該只是暫時的,由於如今整個世界形勢都是金本位制度,此時的清朝又不是閉關鎖國,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市場自己就能自我修復這個空白,畢竟當地黃金價格變高了,外來的黃金肯定就會湧入,這是趨利的必然趨勢。

  換句話說,李志高目前吸取的這點黃金,對世界整個的金幣本位制度還造不成衝擊,頂多暫時打了個小水花。

  儘管是這種黃金自由流動,可隨意兌換黃金的好時期,但能在這麼短時間賺這麼多錢,還有兩個原因。

  首先,就是因為正好遇到了南洋勸業會,世界各地的豪商雲集,購買力旺盛,特別是那些財大氣粗的洋商。而且大多數人都是走的批發,這才有這麼大的銷量,如果是正常來說,絕對不可能一個月賣這麼多錢的,購買力擺在那兒呢。

  其次,那自然就是李志高那批貨太搶手了,導致貨物本身就可以當做貨幣。不說別的,光那些雪花膏、洗髮露,香水,潤唇膏等日化用品,就能讓所有的貴婦發狂發瘋,其他那些光可鑑人又不會生鏽的不鏽鋼製品更是讓人慾罷不能。

  貿易以及金融這個東西,其實說到底就是人們的購買**以及購買信心,就好比黃金之所以穩定,是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認可他穩定,不是他本身有什麼魔力。同樣,這些新貨品具有讓人,特別是女人發狂的魔力,需求量大,數量卻少,屬於經典的供不應求,所以銷售額火爆也就在意料之中。

  實際上,如果不是李志高堅持用黃金支付,銷售額還要火爆幾個檔次,也就是因為黃金貨幣的不足制約了大家的購買力,才導致目前的銷售高峰只持續了一個多月就陷入低谷,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黃金貨幣的穩定性以及一些局限性。

  也就是說,後來的銷售低潮,絕對不是因為人們對李志高那些貨的購買**降低了,恰恰相反,購買**更強了,只不過他們手頭沒有足夠的黃金,才沒法繼續購買,但這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其他更多黃金的調集,情況早晚會改變過來。

  根據劉潤生的樂觀估計,就算現在銷售額下跌,只要再過兩三個月,最多不過半年,等市場反應過來,重新匯集足夠的黃金,那麼銷售額還會繼續攀升。

  不過李志高想了一下,他不可能只靠黃金做事兒,於是告訴劉潤生,讓他現在也可以允許收大洋跟銀兩,但這只能是限量銷售,也就是說,每個月限量發售一部分能用銀兩支付的貨物,而且價格要比用黃金支付的價格高至少三分之一,此外,還讓他在南京或者上海買一個珠寶店,大量收購市面上的優質玉器珠寶以及字畫古董。


  李志高這是要把利潤最大化,畢竟他兩個世界倒騰不止是黃金賺錢,其他玉器珠寶也很賺錢,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賺錢。

  再說了,就算如今的世界上實行的是金本位,可清朝卻不是,清朝的民間黃金儲量哪怕比想像的多,也不會多到哪兒去,他要繼續對黃金只收不出,早晚會出事兒的,現在他雖然有點力量了,可也沒大的離譜,在實力變得更強之前,還是穩妥點好。

  ——————

  ps:本章賺錢的數據是思考多日的結果,主要是參考了當時清政府的年收入,外國對當時清政府民間資本的評價,金本位制度以及南洋勸業會的成交額等多方面因素。不說別的,光一個南洋勸業會,我查到的是會展占地700畝,累計24部86門442類,設32個館,展品100萬件,總成交額累積達到五千多萬銀元,觀摩者三十萬人以上,美日英法德等多家外國著名製造商企業,以及本國著名企業都有進入,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交額是剛開業頭三個月的時候成交的,所以以書中主角拿現代工業品去參展的情況,應該不算太離譜。

  另外,今天到現在寫了一萬三,熬了一晚上,求收藏,求推薦票啊!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