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倍增教學法
李志高的現場示範十分有效,那種機器帶來的震撼場面,不但讓周大強以及跟他一起來的本地佃戶村民心服口服,也同時讓團練中的士兵們對李志高起了一份敬畏之心,這倒是有點意外之喜。
本地村民先不說,那些因為錢才過來當兵的人,原本只是為了能吃口飽飯,但本身未必很願意當兵,可李志高給他們好吃好喝,好穿好住,薪水發的足足,這讓他們慢慢的開始接受李志高,有了那麼些愛戴之情,但也僅此而已。
然而,這一番機器的演示就不同了,這些當兵的很多之前也是破產的佃戶,不得已才去城裡找出路,他們自然很清楚這些機器的出現意味著什麼,而這一切都是出自李志高之手,這就讓他們在敬畏這些機器的同時,也連帶對李志高產生了敬畏之感。
畢竟,面對神秘的東西,人類總是本能的感到敬畏,就比如敬畏天地鬼神,面對沒見過的機器,他們也是一樣。
也就是從李志高親自演示這些農用機械的一刻,李志高的形象開始真正的深入進這些士兵的心中,不管他們之前有什麼這樣那樣的想法,但此時他們都真正接受並認可了李志高,雖然還沒有到唯李志高馬首是瞻的程度,但也比過去那種只是單純拿錢幹活的心思要深厚的多。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至少李志高能明顯的感覺出來,從那以後,這些人看自己的眼光不同了,他的命令執行的更徹底,訓練過程中偷懶耍滑而被懲罰的情況也越來越少。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情況,似乎越來越好了。
除了士兵更聽話外,那些佃戶就更不用提了,在李志高的恩威並施之下,除了一些少數的頑固分子外,佃戶中的大多數都接受了李志高的新條件,跟李志高簽了新協議不說,還每家都送來一個人過來學習新知識。
對於頑固分子,李志高從來不強求,依然還是按照原來的合同辦事兒,不會給一點扶持,而對於同意簽署新合同的,李志高則大力扶持。反正時間跟事實可以解決一切,相信最後當雜交水稻跟化肥機械的威力一出來,兩廂一對比,比什麼語言都有效。
同意簽署新合同的佃戶,他們派來學習新農業技術的人全部都是壯丁,沒有一個女人小孩兒跟老人,他們來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除了跟李志高學習新東西外,也是周大強給出的一個善意。
因為周大強知道,既然對抗不過,那還不如真心投靠,再三心二意可就不好了。何況人家已經提前把那麼一大筆錢,也就是農戶的最低保證金交給自己了,自己再不知道好歹,人家是有兵的,下次可就不是給錢,而是派兵來了,所以說,周大強不但派出各家各戶的青壯,連自己都大兒子周虎成也派過來學習了。
對於來學習,這些年輕人都挺高興,畢竟是接觸新鮮事情,都有個好奇心不是。
而且李志高那個新東家可是說了,這些秧苗都是高產的新型水稻,畝產比他們過去種的至少高一兩倍,真這樣那就太好了,而就算是顆粒無收,也有個所謂的保險基金,他們不會太糟糕。
東家還說了,用這些神奇的機器打井、耕地、插秧、澆地什麼的都是免費的,這可省事兒太多了。
不過,人家又說了,雖然是給免費用,但因為機器太少,所以給誰先用是有講究的,基本上,誰先學會開,開的最好,最先通過各種機械操作的綜合考試,就先給誰家用。
這樣一來,年輕人誰也不樂意落後,都想著早點學會用這些機器,好早一點開著機器給自家耕地,先不說省事兒,關鍵是威風啊!
開機器種地,你以前見過麼?沒有,我家就是了,怎麼樣,佩服!那小翠你還不跟我……
對於來學習的人太多,足足有三百多人,老師卻只有李志高一個。
如果李志高一起教這三百多人,也不是不行,但效率就大打折扣,而且還浪費李志高的時間,李志高可是很忙的,不可能整天給這幫人教導如何用農用機械。
為此,李志高用了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倍增教學法。
簡單說,就是李志高沒有全部一起教,而是先選了三個年齡只有十七歲,識字也最多的年輕人當做自己的第一批學徒。
這個年齡段的人接受新事物更快,而人數少,自己教導的效率也更高,能夠提高學習速度。
這就跟李志高當年學車一樣,你要是普通班,那就等排隊,十幾個人一輛車輪著練習,簡直就是受罪。可你要是肯多交錢上vip班,那就是兩個人一輛車,如果更高級的,那就是一個人一輛車配一個教練,幾天功夫就能出成績,快的話,一兩天就能學會基本的科目。
同理也是一樣,李志高只教三個人,讓他們迅速學會後再迅速上車實際操作,教導的速度也能最快。
李志高早想好了,他可沒空整天在這呆著教徒弟,他還有一堆事兒呢,而且現在正是插秧的時候,不能耽誤了農時,所以李志高必須在最短的時間教會這三個學徒,之後,讓這三個徒弟複製自己的方法,各自再教三個,如此倍增,絕對比一個人教一大群要教的快,教的好。
也就是說,倍增教學法,跟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是很相似的,這些人接受起來也更容易些。
這種教學法很簡單,就是師傅教導固定數目的徒弟,教會徒弟後,徒弟又變成老師,繼續去教導固定數目的徒弟,依次倍增下去,好處是教導全面,傳播速度快,徒弟轉眼就是老師,也增加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畢竟好為人師的心思誰都有。嗯,其實說白了,這東西跟傳銷的忽悠**差不多,只不過是用在傳播技術上。
當然,壞處也不少,那就是這種教學法不夠深入,過於粗疏,學不了深東西,理論的東西很難掌握好,不過想到反正只是學會最基本的操作機器,又不是多高深的事兒,一次不行就兩次,只要會基本操作,以後就是多練習。
這邊沒啥交警,他又提前運來大量燃油跟眾多農用機械,足夠他們折騰的了。
至於學習機械操作的過程中是否有人會發生危險,這個麼,反正注意事項都說明白了,再出事兒,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兒了,李志高可沒空管這些,他現在需要的是時間,可沒空跟你講安全。
用這種方法,只花了三天時間,李志高就教會了三個學徒如何操縱這一系列的農用機器,並且在教導的過程中,順勢把莊子裡大多數跟自己簽署新協議的人家的地皮,都給耕了一遍並插上秧,讓大家實實在在的看到機器的力量。
再之後,就是讓這三個人當老師,分別教導其他人,以此來不停擴散,當然,他們以後做的,就不是給自家耕地了,而是開拓新荒地,反正周圍這些地皮,包括馬鞍山都已經全是李志高的了,隨便耕就是。
又花了一天在旁邊監督,等發現這三個人教的還不錯,其他人的學習熱情也很高之後,這才滿意的點點頭。
學習熱情能不高麼?先不說這些機器的稀罕,就說那能耐,可是實實在在能省時省力的好物件啊!
東家如今好心,不但給自家都耕了地,種上秧苗,還給了他們一個學習用這些機器的機會,再不好好學,不說對不對得起東家跟自己家裡的人,就說這麼多人在這,彼此都認識,萬一別人學會了自己學不會,那多丟人啊,以後還怎麼在村里跟人打招呼?
必須得學,必須得學會!
就是在這種熱情下,這些青壯的學習進度十分的快,幾乎教導幾句就能明白個大概,然後實際上手操作幾次就能開的差不離。
這也讓李志高暗自點頭,覺得文盲也未必就學不會用機器,文盲可能只是學文字慢點,但如果用實際操作的教學法,一樣有效。
就比如後世學開車,除了交通法規什麼的需要文化知識,真的上車練車階段,就不需要多少文化了,只要上手多了,會開就行。
另外,這些人也不能說是完全的文盲,因為李志高發現他們大多數都認字,只不過認字不多罷了。
這也跟當地的環境有關,這邊畢竟是安徽,又靠近南京,自古以來就是文學昌盛的地方,就算是村民,也基本都會被家人或者村民自辦的學校開蒙,高深學問不敢說,但十七八歲以上的話,初識點字,會點簡單算術還是可以的,這還是農民,要是城裡人,識字率就更高了。
在這一點上,李志高那批文盲軍隊是個特例,他一開始招收的畢竟是難民,這年頭好點的難民的選擇有很多,比如可以去工廠當工人,或者去商鋪當學徒等等。
能選擇賣身當兵吃斷頭飯的,除了一些特別的人外,大都是真過不下去的社會最底層,這些人大多數是從小就窮,窮的家裡沒條件供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人,而李志高當初要的就是這批人,如此一來,文化水平低的離譜,甚至已經低到過分的情況,也就在情理之中。
換句話說,這時期的中國老百姓的確識字率是很低,但還不至於低到李志高那支團練兵那麼離譜的地步,實在是李志高一開始招兵沒設置好條件,選的都是真正最底層的緣故。
你看人家北洋軍選兵,對身高要求就不高,但卻對識字率有一定要求,要的是初步識字,加上有朝廷名義,必要時候還可以抓丁,跟李志高的情況是沒法比的。
相比而言,陳家村的農民就不同了,他們好歹是有地可耕的佃戶,雖然也很窮,但一來畢竟有經濟基礎,二來又是抱團群居,互相幫助下,讓自家人認個字還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李志高就聽說,在陳家村的隔壁金家村,那裡就有個以前得過秀才的大才開了個學館,專門給孩子開蒙講課,陳家村的孩子以前也送去那邊讀書,所以才有這麼多識字青年。
在看到這幾個徒弟乾的還不錯之後,李志高這才交代了劉潤生、斯科特以及愛德華幾句,說要出去幾天辦點事兒,讓他們不要擔心,安心訓練,好好看住部隊跟基地,然後就悄然來到一個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啟動戒指回到了現代。
————————————
ps:周一衝榜,求推薦票啊!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