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八章 準備工作(中)
在現實中造一座空軍基地可不是玩電腦遊戲,在地圖上點擊一下就能選定,光是定點選址就是個非常耗費時間的工序。
首先機場不能距離城鎮太近,可以減少與居民間的相互影響,同時也有利於基地的安全保密。當然基地也不能距離居民區太遠,而且交通方面必須便利,最好能靠近鐵路和公路樞紐,便於大批量後勤物資的輸送。
德國轟炸機沒有採用長機僚機的雙機編組,通常三架轟炸機構建為一個飛行小隊,這是轟炸機部隊的基礎單位。三個這樣的小隊組建成一個中隊,然後再由三到四個中隊組成一個大隊,最終三到四個大隊編成一個飛行聯隊,也就是德國空軍最大的戰術作戰單位。
德軍戰鬥機部隊除了小隊由兩個雙機分隊構成之外,剩下中隊和大隊的編制方式和轟炸機沒有差別。
一座機場通常會駐紮三至五個中隊,常規編制加上各中隊部和大隊部直屬的飛機,還有附屬的勤務聯絡和教練機,總數一般在五十至六十架左右的樣子。
這裡先不說單發戰鬥機部隊,只談談多引擎的遠程轟炸機,比如一架海因克爾III型轟炸機有五名機組成員(機長兼駕駛員,轟炸手兼領航員,飛行機械師兼首部機槍手,無線電操作員兼背部機槍手,以及腹部機槍手),而這樣一架大型機需要配備一個五到六人制的地勤班,負責對轟炸機的戰備保養與維護。
而完成一架轟炸機的作戰整備,不可能只依靠這些地勤維護人員,還要有負責零部件替換改裝與維修的工程師和機械師,負責灌注各類燃料與油料的油料班,處理機載軍械與掛載炸彈的彈藥班等等。
等到飛機完成任務返回之後,除了以上這些單位人員之外,需要出場的還多了承擔滅火搶險工作的消防隊,對傷員進行緊急救護的醫護人員,甚至專門負責打掃清理擦洗機艙血污的清潔隊。
這些單位如果加起來的話,差不多要有五六百人了,這還沒把各中隊和大隊的指揮、行政、內勤以及通訊部門的人數算進去。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別忘了那些後勤保障單位,比如屠宰連、麵包連和汽車運輸連,各中隊直屬的炊事班,高級軍官小廚房以及飛行員酒吧俱樂部、另外還有軍郵站、洗衣房、軍人服務部、健身中心等等等等,加起來也能湊個七八百號人。
一個空軍的大型機場,周邊的防空火力至少要安排一個營,地面的警備部隊也差不多需要同樣的數量,這還是在德國境內的機場,如果是境外甚至靠近邊境線的基地,防禦力量恐怕翻上兩倍都不止。
最終空軍方面算下來一個聯隊級別的戰略轟炸基地,工作和作戰人員的總數很可能會突破一萬五千人。
這些人每天消耗掉的給養物資將是以十噸為基本單位來計算的,這還只是人吃馬嚼掉的伙食份額,如果加上飛機、車輛以及各種發電設備日常用掉的燃料,還有正常作訓中消耗掉的彈藥,噸位數恐怕要在後面再加上一個零才夠。
如果沒有發達的交通網絡支撐,光是憑藉空軍那堆載重半噸的小卡車,就算黨衛隊每天槍斃掉一個後勤參謀,都無法跟上這種日常消耗的速度,別提東線爆發戰爭之後,相關的消耗更是會翻著跟頭增長。
歷史上英國皇家空軍準備一次大規模戰略轟炸行動,往往需要花上數周的時間集結飛機、人員、裝備以及囤積作戰所需的彈藥,這裡面不光是英國國力枯竭的緣故,補給需求量對交通系統造成的壓力,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要是換成二十世紀末期,再想聚集起同樣數量的物資,甚至都不需要耗費二十四小時。
統帥部已經開始進行新機場選址的工作,這需要空軍的專業工程人員進行仔細的勘測,所以徐峻哪怕心裡如何著急,也知道這種事情絕對快不得。不過製造飛機和訓練飛行人員也需要時間,徐峻只希望一切都能按照計劃好的時間表順利完成。
如果有人問,現在有了飛機和機場,那麼就能實施戰略轟炸了吧?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現實不可能像電影上那樣,某個將軍在地圖上劃一個圈圈,烏央烏央的轟炸機群就嘩啦啦飛過去了。每次深入敵境縱深的戰略轟炸行動,事先都要經過詳細的計算,魯莽行動通常不會得到什麼好結果,這方面美國陸軍航空隊的轟炸機組成員們或許深有體會。
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導航問題,這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技術難關,因為哪怕是當時最先進的轟炸機,迷航之後也不會比一堆廢鐵更有價值。
一場耗資巨大的戰略轟炸,結果大批飛機因為迷航的原因,無法到達目標地點,如果換成陸軍部隊指揮官根本就無法向上級解釋,但是在二戰初期的轟炸機部隊裡,這卻歸於可以接受的範疇之內。
當年德國入侵挪威的機群遇到大霧,結果引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空中混亂,而英倫空戰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因為兩架德國轟炸機的意外迷航。當時迷航的德國飛行員把炸彈扔進了倫敦居民區,結果轉過頭英國人就報復性轟炸了柏林市區,社會輿論和希特勒的壓力逼迫戈胖子把轟炸重心調向了倫敦,給了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皇家空軍一個喘息之機。
要說德國的無線電導航系統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講,應該算是相當先進的,但是德國人過於相信自己在技術上的先進性,卻沒有注意到這個系統隱藏的缺陷,結果在歷史上遭遇到英國有針對性的電子干擾,差點在轟炸機飛行員中引發了一場信任危機。
徐峻不敢保證蘇聯的電子戰能力能夠達到英國的高度,但是小心總不會有大錯。
德國需要在東線建立一系列大型無線電導航基站,利用簡單的三角定位原理,轟炸機攜帶的無線電導航儀會按照不同基站發射波束的強弱,測算出飛機當時的坐標點。理論上這種基站的數量越多,遭遇敵方干擾的可能就越小,除非遭遇到無差別的全頻段干擾,當然這樣對蘇軍自己的影響會更大。
除了這些無線電導航基站之外,德軍還要在東部防線建立一連串地面雷達站,其中一部分遠程雷達的任務,就是為戰略轟炸提供地面引導和指揮服務。
雷達也是現成的,既有德國的維爾茲堡和弗萊婭系統,也有英國研發的本土鏈系列產品,徐峻的目標是在四一年六月前,在東線構築起一道無形的電子封鎖線。
蘇聯早在三九年就已經開始裝備自己研發的雷達RUS-1,目前主要部署在高加索和遠東地區,這是一種波長達到四米的長波雷達,技術上還相當原始,發射站和受信站竟然相差三十五公里,只能探測目標的數量和方向,無法提供目標的距離、高度以及速度等參數。
不過蘇軍剛投入使用的第二代雷達RUS-2的性能就改進了不少,至少能夠得到目標的高度和角度坐標了,但是因為蘇聯的電子產品加工能力薄弱,導致這種雷達價格相當的昂貴,歷史上直到戰爭爆發也只生產了十二台。
蘇聯新型雷達的性能,只能說沒有他們自己宣傳的那麼好,歷史上因為數量實在太少,在戰爭中幾乎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現在德國手上有了飛機和飛行員,專屬的空軍基地和配套的導航與雷達系統,接下來德國需要準備的,就只剩下目標地區的情報採集工作了。
PS:謝謝大家的支持,感冒還沒完全好,繼續吃藥休息。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