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時空走私1859> 第四一九章 巴爾的摩大轉折

第四一九章 巴爾的摩大轉折

  巴爾的摩市,是美國馬里蘭州最大的海港城市,也是美國東海岸最大的港口之一,而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單純說港口吞吐量的話,這裡也是僅次於紐約跟波士頓的美國第三大港。

  不過,相對於這裡的經濟地位,巴爾的摩市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因為這裡離華盛頓首富只有六十多公里,可以說近在咫尺。

  要做個比方的話,巴爾的摩有點像中國的天津,只不過距離首都卻距離更近一些,畢竟天津距離北京好歹有135公里,而巴爾的摩距離華盛頓才六十多公里,距離少了一半多。

  正因為巴爾的摩距離華盛頓相當近,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所以美國一開始就很重視這個地方,比如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巴爾的摩─俄亥俄鐵路,就是在這裡修的,而早在1844年,巴爾的摩直通華盛頓的鐵路就已經建成通車,甚至這裡還是美國第一份長途電報的設置點。

  可以這麼說,只要攻占了巴爾的摩,那麼就等於打開了通往華盛頓的大門,就戰略意義來說,比攻占波士頓的意義還要大。

  要知道,華盛頓雖然是美國的首都,但實際上在過去的時候,由於美國的政治情況特殊,這裡只被當做一個行政辦公區,本地的人口並不多,只有幾千人,只能算是個小鎮,還是南北戰爭爆發之後,由於戰爭的需要,整個城市才急劇擴張,一躍成為人口過十萬的大城。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st🎉o9.com

  而在這個時空,由於林肯的果斷措施,尤其是他在戰爭後期推行的獨裁政策,導致華盛頓的人口比歷史上要多的多,峰值甚至曾經超過三十萬人,但其中八成以上的人。都是軍隊跟政府人員,剩下的多是軍人家屬以及相關服務人員。

  換言之,此時的華盛頓,已經不是能隨意拋棄的小地方了,不像過去那樣,看情況不妙就遷都,重新回費城,在這個時期,華盛頓就是美國的中央,就是美國的心臟。更是林肯的權力樞紐,一旦放棄這裡,不但對美國的軍心士氣是個極大的打擊,對林肯的權力架構更是一個極大的衝擊。

  再者說,巴爾的摩在華盛頓與費城之間,是華盛頓到費城之間的鐵路樞紐,一旦巴爾的摩被敵人占領,也就切斷了華盛頓與費城之間的聯繫,要跑也沒地方跑。

  這倒不是說離開華盛頓就真沒別的地方去了。只不過這時期的戰略轉移,都需要依靠公路跟鐵路,離開了鐵路跟公路,物資運輸就很難運轉。而此時華盛頓主要的公路與鐵路,主要是直通費城方向或者去里奇蒙的方向。

  前者要去費城,必須要通過巴爾的摩,後者里奇蒙則是南方聯盟國的首都。而聯邦軍的波托馬克軍團正在弗雷德里克斯堡與聯盟軍的北維吉尼亞軍團對峙。

  正因為巴爾的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從一開始的時候,這裡就備受聯邦政府的重視。以至於戰爭開始不久,這裡就成為聯邦政府直轄的區域,並在原先的要塞基礎上加大了修繕力度,把整個巴爾的摩港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要塞港,單純說防禦能力來說,比紐約港還要強的多,堪稱是美國目前的第一要塞港。


  為了加大巴爾的摩的防守,阻止敵軍從海上進攻,這裡不但整個港口實現了要塞化,還駐紮了一支美國海軍艦隊,大小戰船超過三十艘,其中光鐵甲艦就有十二艘,可以說是美國現存鐵甲艦最多的艦隊了。

  這樣一個既有要塞化防禦設施,又有強大的海軍艦隊,同時還有三萬守備兵,加上與華盛頓之間修通了鐵路並架設了電報線路,一旦這裡受到攻擊,只需要一通電報,華盛頓就可以在二十四小時之內調動五萬人趕赴巴爾的摩,依託這裡的地形跟海軍艦隊,防守力量空前強大,號稱是不落之港。

  然而,就是這個不落之港,卻在不到半天的時間陷落了,甚至直到對方徹底占領了整個城市,並派出軍隊準備進攻華盛頓的時候,林肯才接到了巴爾的摩港陷落的消息!

  誠然,英法聯三國盟軍的進攻規模的確史無前例,但如果是面對有所防備的巴爾的摩,要想短期內攻陷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歸根到底,能這麼快攻下巴爾的摩,還沒有及時把消息傳送出去,是聯盟軍玩了一手木馬計,或者說內應技。

  實際上,巴爾的摩所在的馬里蘭州,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整個社會就是更多同情南方的,開戰的時候甚至想過脫離聯邦,加入南方聯盟國。

  早在1861年,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聯邦軍一支部隊在巴爾的摩轉火車的時候,就遭到過巴爾的摩市民的圍攻,導致了一場巴爾的摩暴亂,只不過由於當時巴爾的摩的議員依舊有些猶豫,沒有及時宣布脫離聯邦,所以被林肯及時派兵鎮壓,並把巴爾的摩變成軍管,連巴爾的摩的市長跟警察局長也被逮捕。

  此後,林肯一不做二不休,開始鐵血鎮壓整個馬里蘭州的議員跟政府人員,整個地區所有的市政府、警察局、議會等,全部被林肯的聯邦政府接管,導致整個馬里蘭州全部變成軍管狀態,全部成為聯邦政府的直轄州。

  這個方法的確強力控制了這些地區,避免了這些地區脫離聯邦,但因為手段過於粗暴,導致其他偏遠的地方憤怒不已,比如阿肯色州跟田納西州,就是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才毅然決然的宣布脫離聯邦,正式加入南方聯盟的。

  從那以後,雖然林肯加大了對巴爾的摩的軍事控制,又是擴要塞,又是放海軍,看起來是固若金湯,但實際上呢,林肯的這些做法只是表面上控制了這裡,本地的原住民對林肯的政策大都懷恨在心,十分不買帳。尤其是林肯此後頒布了強行義務兵役制,無節制的在這裡抓壯丁當兵之後。當地人的牴觸情緒就更加嚴重了。

  雖然當地人都不滿林肯的政策,但林肯掌握著槍桿子,所以大家敢怒不敢言,可後來由於美軍在西部戰場大敗虧輸,被中國人打的不要不要的,導致兵力空虛,所以開始不斷抽調巴爾的摩的兵力,最終讓這裡的守備陸軍只維持在三萬人左右。

  兵力數目的減少,加上聯邦軍不斷失敗的消息,讓當地人十分受到鼓舞。於是都不用聯盟國自己操心,他們自己就派人去南方,與聯盟軍接觸,開始商量獻城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為了投奔南方軍,巴爾的摩人已經策劃了半年多,期間不但建立了一條隱秘而龐大的情報線,甚至還策反了大量當地軍官,尤其是策反軍官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海軍。

  要知道。由於林肯不斷調動部隊,駐紮在巴爾的摩的部隊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本地人,而那些海軍官兵呢。雖然主要將官多是外地的,但下面的水手跟普通士兵,卻超過一半都是本地人。

  這倒不難理解,巴爾的摩本來就是個港口城市。是因為海洋貿易才興盛起來的,所以當地的海運業十分發達,水手啥的根本就不缺。

  林肯對這裡進行軍管之後。開始往這裡狠勁兒的調集海軍戰艦,但這些海軍戰艦大都是木質風帆戰艦,平時的維護啥的,都需要依靠當地的港口設施以及水手,只有一些高級指揮官才是外地人。

  本來這個方法倒也挺好,極大的減輕了聯邦政府的財政負擔,可惜聯邦政府高興了,那些當地人,尤其是為軍隊服務的水手們卻不高興了。

  原因很簡單,這些水手很多都是被聯邦政府強制徵用的,他們面對那些本地水手的時候,雖然不能說一點錢不給吧,但能給的錢財也是相當有限,也就是維持一個讓你餓不死的狀態。

  後來,由於英法聯軍的海上封鎖,貿易斷絕,物價奇高,聯邦政府卻沒有提高薪水,讓這些下層水手感覺比過去的生活水準下降了不是一點半點,很多家庭甚至都吃不飽飯,不得不讓自家的女兒出去當**,讓兒子出去當小偷,日子根本就過不下去了。

  但問題是,不為軍隊服務,也沒有別的來錢生意,畢竟海洋貿易已經斷絕了,除了偶爾能有點走私船過來,平時根本就見不到什麼商貿船,水手根本沒生意,不給軍隊服務,還能做什麼?難道轉行?

  轉行也不是不行,可現在百業蕭條,除了當兵,還真沒什麼好工作,可如果當兵,那陣亡率高的嚇死人,也是當地人堅決不肯的。

  要知道,之前巴爾的摩被徵召了很多人當兵,其中有大量士兵被調去西部戰場,與中國人作戰,結果呢,等來的卻是聯邦政府的陣亡通知書。

  所謂陣亡通知書,並不是詳細的通知書,政府不可能給每個士兵家屬寫信,只是給了個通告,表示某某團全員陣亡之類的,而這個某某團,一般就是指在當地某個地方徵集的部隊。

  這也是本時期美國徵兵的特色,就是在一個地方徵集部隊,往往就是把當地人組建一個團或者一個營,比如著名的布魯克林第十四民兵團,就是指在紐約州布魯克林市徵集的一個當地人團,整個團里的所有人都是老鄉。

  本來這樣的徵兵法好處多多,先不說有利於團結,快速形成戰鬥力,單說給士兵家屬陣亡通知書的時候,也能夠便於統計。

  很多時候,都是團隊自己統計己方士兵的陣亡情況,然後團部自己給士兵家屬寫陣亡通知書,最多是跟政府申報一份陣亡撫恤罷了。

  畢竟都是當地人組成的團,大家知根知底,寫陣亡通知書也方便,也只有這樣的本地人團隊,才能準確的把陣亡通知書送給陣亡士兵家屬,政府只是隨這份名單給錢罷了,遠沒有後世美國政府對待陣亡士兵的那份莊重跟儀式。

  然而,跟中國人打的時候,美軍歷次戰爭,基本都是處於被全殲的狀態,一旦整團整團的被打沒了,團部自己就不可能寫陣亡通知書回來,最多被允許給家人寫一份贖金請求,要求家裡人給錢贖人。

  但能給家裡人寫信。要求家裡出錢的人,只是極少數的高級軍官,畢竟李永吉一開始就想把這些俘虜當廉價民工用,所以贖金定的高高,一般人還真是給不起,而給不起的話,信也就沒法寫了,因為寫信送信也要錢,且價格奇高,普通美軍俘虜根本連寫信的錢都籌措不起。

  這樣的結果。就是美國政府不得不代替團部,給徵兵所在地發通知書,通常都是給當地行政長官或者德高望重的人,告訴他們整個軍團全軍覆沒,死了多少人不知道,傷了多少人不知道,被俘虜了多少人也不知道,不過政府正在設法挽救,請大家耐心等待云云。

  想一想就知道。這樣的團滅通知書,在當地能引起多大的反響,這不但讓那些士兵家屬傷心欲絕,也讓其他沒當兵的人心懷恐懼。對當兵一事就更加牴觸,躲來還來不及,誰還敢去當兵?

  因此,大量的陣亡通知。就好比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巴爾的摩當地人整體出離憤怒,再加上有心人的串聯。很多人,包括當地駐軍,都開始心向南方聯盟軍了。

  很多人已經厭惡了這場戰爭,也厭惡了林肯的獨裁政策,不管是義務兵役制以及強制紙幣化,又或者是軍管政策,都讓大家不滿到了極點。

  當然,在過去的時候,很多年輕人更不想國家分裂,希望國家能夠繼續統一,所以贊同北方政府,但現在一看,北方政府貌似要支持不住,南方軍反而是節節勝利,與其這樣被北方軍抽空壯丁,在未來的戰爭中成為失敗一方,倒不如反戈一擊,早點投奔大聯盟,成為勝利者之一。

  就這樣,巴爾的摩上上下下都被南方軍滲透了,就算當地還有林肯的愛國會組織加以鎮壓,但人數太少,根本無法對抗整個巴爾的摩的民心所向。

  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羅伯特.李親自製定了進攻計劃,一方面自己親自帶兵在弗雷德里克斯堡發動大規模進攻,吸引白宮的注意力,與此同時呢,英法聯軍的大量戰艦則搭載著聯盟軍的主力軍團,從海上進攻巴爾的摩。

  由於英法聯軍的戰艦數目太多,可以說是鋪天蓋地,所以迫使美國的海軍艦隊不得不龜縮在港口裡面,依託港口要塞抵抗。


  可他們不知道,要塞司令官早就被南方軍策反了,很多海軍官兵也成了南方軍的人,所以在艦隊回港口之後,他們很快控制了艦隊的中高級軍官,兵不血刃的俘虜了這支龐大的美軍艦隊。

  再然後,在沒有遭受多少抵抗的情況下,搭載著聯盟軍的英法聯軍戰艦先後進港停泊,直接在港口卸下部隊,就那麼大搖大擺的衝進巴爾的摩市。

  不過,在進攻巴爾的摩的時候,他們終於遭受了一些抵抗,很多忠於聯邦政府的陸軍部隊開始激烈抵抗,但很可惜,他們的人數太少,又有太多掣肘,所以沒多久就被優勢的聯盟軍徹底壓垮。

  或許要說,這個時候應該發電報給華盛頓,讓他們早做準備啊,但很可惜,通往華盛頓的電報房早早的就被控制了,裡面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給華盛頓方面發送假消息,一如當初中國人曾經做過的那樣。

  最終就是,那些電報人員迷惑了白宮方面,一直到從巴爾的摩方向逃脫的潰兵回到了華盛頓,才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他們,華盛頓這才知道後方的巴爾的摩居然陷落了。

  總之,聯盟軍以有心算無心,聯合英法聯軍,經過了大半年的多方準備,一舉發力,這才一下拿下了巴爾的摩,結果看似輕鬆,過程卻相當之複雜,堪稱是聯盟國政府在軍事上的又一個傑作。

  當然,聯盟國政府之所以能打出這樣的好戰術,也跟羅伯特.李有關,因為他現在已經是聯盟軍的總司令了,而且極其得到了戴維斯總統的信任,就權力來說,甚至可以說是戴維斯第二。

  有這麼大的權力,羅伯特.李才能安心的調動各方面資源來策劃這個進攻,再加上聯邦政府自己問題多多,沒控制好事態,加上英法聯軍的幫助,這才一舉成功!

  不管怎麼樣,羅伯特.李的計劃成功了,他們果然迅速拿下了巴爾的摩,這一下子,不但打破了林肯的計劃,也讓聯盟軍從此真正的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接下來,就是聯盟軍反過來壓著聯邦軍打,聯邦軍則被迫進入全力防守的時期了。

  正因為巴爾的摩登陸戰的意義重大,是南方聯盟軍由戰略防守轉為戰略進攻的節點,所以這次戰役又被稱之為大轉折戰役,而就歷史地位以及最後的結果來看,這也的確不愧是轉折性戰役。(未完待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