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時空走私1859> 第三十九章 建軍的三點說明

第三十九章 建軍的三點說明

  在抵達軍營並結束了自己的第一次演講之後,李永吉並沒有立刻進行大的變動,既沒有改變張威之前定的軍制,也沒有讓手下的人立刻投入新式訓練。

  李永吉做的,就只是每日讓張威繼續按照往常那樣操練這些人,而他就在旁邊默默觀察。當然,考慮到馬上到了立冬,加上氣溫驟降,所以這些人都換上了棉衣,同時伙食也有所加強。

  這樣觀察了三天,直到把立冬也給過去了之後,李永吉總算是有了動作,具體而言,就是召集了王三武、張威等高級軍官重新落座,召開了一個正式的座談會,並在會上做了三點說明。

  第一點,闡明軍紀。

  李永吉特別發了一本三十二開的牛皮紙小冊子,上面詳細記載了精武軍的軍事紀律。紀律並不複雜,主要就是用了後世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清軍也是有軍紀的,而且軍紀還很多,很繁瑣,什麼官方的,私下的,又是什麼五十四斬,十三斬的,為數不少。但也正是因為軍紀過多過於繁瑣,導致大多數士兵根本記不住,再加上管理混亂,貪腐嚴重,這也就導致清軍的軍紀如同虛設,讓一支軍隊的紀律好壞完全看帶兵將領的人品。

  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則不同,這些紀律都是用白話文寫就,簡單明確,琅琅上口,再加上還有配套的軍歌,很容易就能讓士兵記住,記住之後再嚴格執行,就能養成士兵遵守紀律的習慣,等大家都習慣了,這支部隊的風氣也就建立起來了。

  李永吉手握金手指,後勤不缺,所以不需要一支土匪隊伍,而是需要一支能征善戰的威武仁義之師,積累自己的名氣,這樣的隊伍最重要的就是紀律,所以他第一條就闡明軍紀,就是說明他對紀律的看重。

  第二點,步兵操典。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發了軍紀小冊子之後,李永吉再次給他們人手發了一本更厚的小冊子,小冊子同樣是三十二開的牛皮紙,牛皮紙的封面名字就叫做《初級步兵操典》。

  李永吉要他們拿回去仔細查看,細心揣摩,有什麼不懂的可以來問他,同時互相之間也可以進行討論。

  等半個月之後,不管他們吃透沒吃透這本步兵操典,都要完全按照步兵操典上的制度去執行,就目前來看,也就是讓他們按照步兵操典上的規章步驟去練兵。

  這款《初級步兵操典》,是張信達鼓搗出來的,內容借鑑了很多成熟的步兵操典。

  比如在練兵布陣上,就借鑑了袁世凱的步兵操典中的精華,同時也加了一戰期間日本鬼子的步兵操典。

  這兩者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士兵的文化素質比較低,士兵的體力個頭也比較差,很講究步炮騎的配合,且火力配置等方面也很適合現在的精武軍,因此就拿來用了。


  又比如在行軍作戰上面,則主要借鑑了後世解放軍的一些規章制度,其中包括**的六條戰術原則,包括三猛原則,四快一慢等方針。

  不過,根據這時代的特色,六條戰術原則中也進行了一些小修改,比如對四組一隊變成了三組一隊,簡化成了突擊組,掩護組,火力支援組這三組。另外三三制原則也變化了,不再是一個班三個組,而是一個班兩個組,更能適應此時的火力特色,其行軍作戰的主導精神就是強調見敵即戰的進攻性精神。

  再比如,在軍隊組織上,為了更靈活的發揮自身的火力優勢,更好的使用散兵戰術,最重要的是讓李永吉自己不至於被那些哨隊伍之類的弄混頭,乾脆就照搬現代軍事制度。

  當然,考慮到這時期人的接收能力,加上張威之前已經進行了大體的編組,因此這次只是進行一些細微改變。

  簡單說,就是5人一伍,二伍10人一個班,三個隊30人一個排,三個排90人外加一個10人的炊事班,組成100人的一個連。

  由此可見,伍長沒有變化,隊長變成了班長,而連長就相當於原來的哨長,這等於加大了哨長手下的兵,中間增加一個排級,另外就是一個連增加了個炊事班。

  受限於這個時代的通信與交通能力,連就是此時軍隊最基層的戰鬥單元,連以上的營一級,就是能單獨拿出去戰鬥的混編戰鬥部隊了。

  一個基礎步兵營,將會有三個普通步兵連(300人左右),一個警衛通信排(30人),一個輜重後勤連(100人左右),一個獨立炮兵連(6門拿破崙炮,共180人左右),共600到650人之間,一般不超過650人。

  一般三到五個營組成一個團,一個團2000人到3500人之間,有需要的話,人數還可以增加,組成加強團。

  一個團通常會帶一個獨立炮兵營以及一個騎兵營,就目前來看,整個精武軍最高的建制就是團一級了。

  之所以這樣搞,除了李永吉自己理解起來更方便外,也是為了加強基層組織的軍官建設,便於基層部隊的指揮;營級建制留出一定的餘量則是方便各部隊主官更靈活的調動人手;另外就是加強了後勤建設,在連一級就搞了炊事班,可說走在了時代的前頭,畢竟李永吉這支部隊將來對後勤的依賴很大。

  總之,這套操典是個大雜燴,其中包括了如何練兵,如何行軍,如何布陣,如何作戰等一系列的軍事指揮方法,內容包羅萬象,描述的也都十分詳盡,可以說如果完全按照這套規矩去照做,一個從來沒帶過兵打過仗的人,也能照貓畫虎的帶起一支近代軍隊。

  當然,完全按照步兵操典帶兵打仗,必然會有些刻板與教條,但好處卻是能提前預習過各種情況,輕易不會出大錯,對從沒上過戰場打過仗的人來說,等於先給指揮官灌輸了足夠的理論基礎。而一支嚴格按照步兵操典訓練出來的刻板型近代軍隊,如果再配上李永吉即將發放的新武器,那麼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只要不是運氣特別倒霉,一般是不會敗北的。


  第三點,確立軍旗,塑造軍魂!

  發了兩本小冊子後,李永吉當眾展開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沒錯,就是現代中國的五星紅旗。或許是因為看順眼的緣故,不管是李永吉還是張信達,對於精武軍的軍旗方面,異口同聲的選擇了五星紅旗,所以李永吉這次直接拿來當精武軍的軍旗了。

  當然,五星紅旗的代表意義就發生了變化,比如紅底代表了血性,黃色代表希望,五個紅色五角星的意義就成了智、信、仁、勇、嚴這為將為人的五德。其中最大的那顆五角星就代表智,說明精武軍首重智慧與文化,換言之,就是當了精武軍的兵,就要好學上進求發展,不能渾渾噩噩混日子。

  展示了紅旗之後,李永吉要求張威在按照步兵操典的制度訓練結束之後,給所有考核合格的官兵做一個統計,也就是把包括李永吉在內所有人的名字都用蚊蠅小楷記錄在一個特質捲軸上,然後這個帶有人名的捲軸就會藏在特質的不鏽鋼旗杆中。

  今後,這面帶有全軍官兵姓名的軍旗就是精武軍之魂魄所在,會組建特別的護旗隊,全軍上下務必要看好軍旗。

  旗在,軍在!

  旗滅,軍消!

  軍旗是全軍的軍心士氣凝結之物,哪怕在最壞的情況下,寧可自己提前毀掉軍旗,也不能讓敵人奪走!

  軍旗旗杆中的官兵名錄,會根據情況進行定期更改,畢竟士兵是需要不斷更新換代的,但不管更換多少名錄,之前的名錄都會被仔細保存下來,等以後建了忠烈祠之後,會把這些名錄存放到忠烈祠中,去享受世人的膜拜與供奉。

  這樣一來,可以說是讓官兵們在活著的時候就能有一份被人銘記的榮耀,能有個地方去參觀膜拜,就算死後,也能享受死後的哀榮,並讓自己的後人憑弔,這對敬畏祖宗的中國人來說,尤其重要。

  官兵名錄中陣亡的官兵,會特別用紅筆畫槓披紅,正常退伍的則不會批紅;另外在戰場上當逃兵,或者有重大原則性錯誤的士兵,名字就會從軍旗名錄中刪去,表示不能跟同僚一起進忠烈祠享受供奉與膜拜。

  很明顯,李永吉這是打算套用後世日本鬼子的軍旗制度,再加一點改變,用這樣一種方式,去凝聚軍心士氣。

  在沒有什麼特別偉大理想的時代,要想讓士兵有高昂的士氣,除了要有高強度的訓練以及高額的餉銀外,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有最掛念的東西,也就是戳到他們的痒痒處。很顯然,好面子敬祖宗的中國人最喜歡眾人瞻仰,也最信死後的哀榮,因此這軍旗魂的策略,應該能夠凝聚起軍心士氣。

  說完這三點之後,李永吉就不再說什麼了,之後就是讓大家自己討論,然後照章執行。

  由此可見,李永吉是一早就有所準備,他壓根就沒想過找外國人來訓練,而是要讓這些人自己學習自己訓練,用個俗話說,叫在摸索中前進。


  其實西方的軍事制度,也不是說他們的人就多厲害,主要也是他們的整體發展的不錯,依託工業,有了一套自己的系統化的軍事制度,這些軍事制度說白了也是一些前人總結的文字經驗罷了。

  中國古代也有很多軍事總結的經驗,比如孫子兵法等,但一來這些兵法晦澀難懂,二來世易時移,古代兵法在練兵列陣方面已經有些跟不上時代,唯有行軍作戰還有借鑑可言,但在這時代的中國,最缺的不是行軍作戰的謀略,而是刻板實用的近代練兵法、先進的武器以及近代的軍事激勵制度。

  說白了,那種很會隨機應變的聰明將軍是很少見的,也不容易學,而利用近現代軍事制度去練兵操兵,卻是大多數人能學會的。

  只要自己功夫硬,也就是把兵練好,把武器準備好,來個一力降十會,那任憑你怎麼隨機應變,只要硬碰硬打不過我,早晚你還是個敗。

  很顯然,李永吉的這三點說明,就等於是直接給了王三武等人一支近代化軍隊最需要的理論支持,是後世對這個時代軍事制度跟理論的經驗總結。不客氣的說,李永吉拿出來的這三點說明,特別是那兩本小冊子,就算在英法列強那裡,也是類似於神功秘籍一樣的神器。

  有了這些,再配合李永吉弄來的新武器,李永吉相信,至少在清國的地面上,同樣人數的軍隊他可以穩吃,三倍的敵人可以穩贏,五倍的敵人能夠不落下風,十倍的敵人能夠從容退卻。

  總而言之,有了這麼多周密的準備,李永吉相信只要這支軍隊一旦練成,就必然立於不敗之地!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