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買骨
王姜頓時感覺遇到了知音,不過光靠這一點還不至於讓他立刻下定決心跳槽到那個影子都還沒有的新銀行去。
這頓酒一直喝到深夜才散去,眾人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李默涵也回到了鎮守使公署,小妾喜鵲早早地就睡了。李默涵在後院門口猶豫了一下,終於是還是覺得不去吵醒他,自己回到書房去睡。
到了書房之後,李默涵卻又睡不著了。他關上門窗,悄悄的拿出手機,看看裡面除了金手指之外,還有沒有別的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不過很遺憾,除了一套系統介紹納粹德國的書籍之外,沒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了。
李默涵有些自嘲地搖頭,說道:「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倒是提醒了李默涵自己,自己還缺少一個強有力的幕僚班底。
李默涵現在已經是一個名符其實的軍閥了,作為一個合格的軍閥,必須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幕僚團隊。怎麼組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班底呢?這是有例子可以參照的。近代軍政首領的幕府,其共同特點是以「三緣」,即血緣、地緣、業緣結合起來的。
第一是血緣。中國封建宗法社會歷史悠長,血緣關係是人際中最親密的一種關係。在血緣宗族內部,族長對家族成員具有強制的權力,年幼者對年長者有忠孝服從的義務。血緣家族關系所反映出來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權力、忠孝和服從的關係,決定了政治人物可以輕易地將血緣家族中的團結和對個人的忠誠帶進政治領域。中國諺語云「上陣無過親父子,打虎還須親弟兄」。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s🎶to9.com
唐太祖李淵起兵反隋,他的四個兒子就是他最得力的統兵大將。歷代君主都實行傳子不傳賢的家天下制度,從制度上強化了血緣關係在政治中的地位。民**政首領在選擇幕僚時,也同樣要將血緣放在最優先考慮的位置,這是毋庸多言的。
第二是地緣。一個軍政首領如果將視野僅僅局限在血緣關係上,那也是難以成就大事的。中國傳統的血緣家族的特點就是相當固定地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地域範圍內。幾千年來。中國農村的通婚圈一般不會超過20公里。在這個狹小的地域內,是不可能為軍政首領提供各式各樣的優秀人才的。因此,軍政首領在選擇幕僚時就不可能僅僅局限於血緣條件。
於是,地緣就成為僅次於血緣的一種重要關係。地緣關係有其相對性,鄰近村落的人相對於較遠村落的人,具有緊密的地緣關係,一個地區的人相對於另一個地區的人有緊密的地緣關係,同省的人相對於他省的人有緊密的地緣關係。長期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環境中的人,其大致相近的語言、風俗習慣,使彼此有一種熟悉感、親切感,他們的情感容易溝通,有較強的鄉土認同感。在中國的地緣關係中,省界觀念可以說是最為強烈的一種關係。
第三是業緣。所謂業緣就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所形成的師生、同學、同事、結拜兄弟等較為廣泛的關係。這種業緣關係,雖有親疏之分,但情感融洽、志趣相投的,也可以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關係,甚至可以與血緣、地緣關係相提並論。
西北軍首領馮玉祥就是一個不重視血緣與地緣,但重視業緣的幕主。馮的「五虎上將」張之江、李鳴鐘、鹿鍾麟、石敬亭、宋哲元,以及「小五虎將」韓復榘、孫連仲、孫良誠、張維璽、石友三,或是清末馮玉祥在第二十鎮的同事,或是民初馮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時的團長、營長。
蔣校長除了重視血緣和地緣關係外,也非常重視業緣關係。他是從黃埔軍校練兵起家的,還兼任陸軍大學、中央軍校及各軍事學校校長。凡是從上述學校畢業的都是蔣校長的學生,蔣就可以以師生關係籠絡他們為他個人效忠。
此外,結拜關係也是一種重要的業緣。《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以及《水滸傳》中「梁山一百零八將」的故事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近現代軍政首領都熱衷於利用結拜來結成勢力集團。
例如,奉系集團早期成員馮德麟、張景惠、湯玉麟、張作相等與張作霖都是結拜兄弟。蔣校長也同樣熱衷於此,他從走上江湖開始,就先後與陳其美、黃郛、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等數十人結為金蘭,相互援引利用。應該指出,業緣的可靠性、凝聚力和向心力總的來說不如血緣和地緣。
如前所述,馮玉祥的幕府是完全依靠業緣關係建立起來的,但也正因為如此,馮玉祥的幕府垮得最徹底。1929年,韓復榘、石友三首先被蔣校長收買而背叛了馮玉祥。1930年中原大戰失敗後,馮玉祥幕府瓦解,煙消雲散。相反,依靠血緣和地緣關係結合起來的閻錫山幕府卻能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蔣校長深知這一點,他重用黃埔學生,但更信任血緣親戚和浙江同鄉。黃埔一期的宋希濂後來總結道:「蔣校長用人的標準第一是親戚,第二是同鄉,第三是學生。而他真正給以軍權的,主要還是親戚和同鄉。這樣的總結顯然是符合實際的。
作為穿越者的李默涵孤家寡人一個,血緣肯定利用不上了。那麼就只能利用地緣和業緣。李默涵自稱是蕭縣人,但是李默涵在河南發跡,手下不少人也都是河南人,因此在會賓樓的酒宴上,李默涵更是張口閉口「我們河南人」如何如何,儼然已經把自己當成河南人了。於是,李默涵打算渾水摸魚,以河南人自居,提拔一批鄉黨。
李默涵首先想到的是跟著自己鞍前馬後的劉慕聖。
劉慕聖是個比較傳統的讀書人,相信「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的理念。於是乎,劉慕聖一腔血氣被激了出來。
他對李默涵說道:「如果少爺真的要選用賢能,不妨效法戰國時的燕昭王,鎮守使可知千金買骨的典故。」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看了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
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台」,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消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
李默涵是知道千金買骨這個典故的,便問道:「師爺謙虛自比郭隗,那麼誰又是樂毅、鄒衍、劇辛呢?」
劉慕聖答道:「現任徐海道尹的蕭縣段慶熙可以算一個,而且少爺其實是蕭縣人,與他到也算是鄉黨。」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