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亂戰(四)
在江南船舶集團上海造船廠,一隊胸口掛著「參觀」牌子的參觀者排著整齊的隊列走進了干船塢。造船廠的工人與工程師瞅了瞅這幫亞洲人的面孔。就已經確定他們是日本人。人民黨最講制度化,參觀者的標牌上會貼有表示身份的國旗,日本那一塊白布中間一個紅色圓形非常好認。中國的工人與工程師們都很奇怪,怎麼讓日本人跑來參觀了?
前來參觀的是日本訪華代表團中與船舶製造業有關的一部分代表。昭和維新之後,日本這幾年的日子好過了不少。
北一輝等昭和維新派們控制軍部之後,以日本反封建聯盟為基礎組建了日本社會主義自由民主黨,在新一屆的政府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北一輝成為了日本首相。隨即確立了聯合中國共同發展的政策。
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後,日本首先得到了比較充足的鐵礦石供應。鋼鐵是現代工業的脊樑,日本本國甚至不太缺乏煤炭,有來自中國以及朝鮮的鐵礦石,日本鋼鐵產量急速攀升。從中國購買了大量設備之後,日本的鋼鐵產量暴增到百萬噸以上。
為了平衡貿易,中國從日本購入了不少產品。還向日本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例如在克拉運河工程上,中國就僱傭了十萬日本人。這十萬日本人上了工地之後,極大的促進了工程的進度。
日本是個人口眾多,原材料匱乏,市場更加匱乏的國度。搭上了中國的順風車之後,在中國有意的貿易傾斜之下,日本猛然間就產銷兩旺起來。重建的國營企業在這中間成為了擴張最快的經濟部分。日本軍部曾經吆喝著國家將承擔起退役軍人的工作,吆喝了許多年之後,由北一輝徹底實踐了這個事情。
不管是支持昭和維新還是反對昭和維新,甚至是以前退役而沒有得到安置的軍人,只要提出申請就能夠獲得進入國有企業就業的機會。託了日本軍官與士兵分離的政策,一直沒有機會的士兵們總算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從軍就等於就業,僅僅是這麼一項政策就收攏了日本士兵階層的忠誠。
所以在北一輝1938年提出強制土改法案之後,日本地主們也進行了反抗,可是這反抗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持者。特別是軍隊中那幫佃農出身的士兵們堅定的團結這首相兼日本社會主義自由民主黨主席北一輝周圍,而那些中產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年輕軍人們更是洋溢著理想主義的激情,他們或者去說服自家人,或者到基層去到農村去組織群眾,硬是在平原較多的關東地區率先完成了初步土改。
在完成土改的關東地區,北一輝首相按照政策的承諾把農業稅一氣降到了5成,而且依託國營化工廠,把化肥農藥價格也給砍了下來。一度心中惴惴不安的關東地區立刻成了北一輝首相的堅定支持者,成了日本社會主義自由民主黨的鐵票倉。日本的其他地區也隨即全面傾向於北一輝。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日本這個國家的人民習慣於服從,北一輝確立了國營企業不能隨便開除工人,但是工人必須接受各種培訓的政策。這個政策出台之後,日本國營企業的工人們覺得這天空都變得更藍了。在日本,想開除工人,或者通過剋扣工資來刁難工人的事情再普遍不過。企業居然不能隨便開除工人,這可是真正的德政。
不僅不開除工人,北一輝甚至接受了陳克的建議,在日本實施了新的企業制度。「企業文化」「團隊精神」「終身僱傭」「資歷遞進」,這些陳克時空日本的企業特點,北一輝在日本國營企業中也開始實施。北一輝甚至實施了「職業經理人制度」。國營企業的管理者不是由上層指派,而是公開透明選拔。
國營企業既然現階段大多數是軍人出身的員工,對於這些非常適合日本國情的制度自然頗為適應。而日本的「恥文化」在這個階段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日本人並不是不知好歹,既然軍權財權在握的北一輝首相這樣的大人物宣傳的政策對勞動者是真正有好處的,日本勞動者也自然願意服從。
當然,日本人民不太理解,為什麼北一輝居然任命了三十多歲的年輕企業家松下幸之助出任日本國有資產委員會的主席。
除了這些之外,北一輝極度重視中國市場,嚴令要求日本從中國引進產業規範化,實施同樣的度量衡標準。總之,經過這麼一番運作,日本私營的「血肉工廠」很快就被國營的「血汗工廠」給打的搖搖欲墜。
兩三年之間,曾經動盪到幾乎要爆炸的日本社會奇蹟般的穩定下來。這倒不是日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有了盼頭。甚至連地主的都損失有限,北一輝在財政上搞了一次通貨膨脹,卻實施了嚴格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票據制。地主們先是拿到一堆很快就開始貶值的貨幣,這些錢卻不能用以囤積居奇。倒也是自殺了那麼幾個地主。當然這種政策的兇殘程度與日本剝削階級對日本普通人民的殘暴比較起來根本不算什麼。
當然,北一輝畢竟是在中國上過課程,他知道眼下的一切功績都因為有中國的支持。如果沒有中國在金融上對日本提供了信用貸款,北一輝的新政府此時早就徹底破產幾十回了。為了能夠迅速把日本帶上全新的軌道,北一輝每年都向中國派遣商業代表團,一來是商談中日貿易,二來是向中國學習最新的工業生產標準,以儘快增加向中國的出口。
獲得了到中國造船廠參觀的機會,也是中日兩國之間合作的新高度。原先日本方面主要是在輕工業方面與中國合作。日本的造船業對中國非常有戒心。不管中國海軍發展的水平如何,日本方面還是認為中國的造船業比日本落後一些。這次來參觀的目的未必是真的想交流,而是想看看中國造船業的廬山真面目。
進了中國的造船廠,日本就發現事情不對頭了。中國船塢的布局與日本的大相逕庭,作為船舶製造業的行家,日本方面倒也看得出不少門道,但是很明顯中國造船業採取的工藝與日本有著極大的區別。
等到日本人看到那一個個船塢使用的巨大龍門吊之後,他們心中的不安更加強烈。龍門吊的設計布局與日本的不同,因為這龍門吊使用的軌道竟然是能夠在好些船塢之間來回移動。越過了一道又一道門之後,出現在日本造船專家眼前的造船廠主工地,讓所有日本專家都傻了眼。
這年頭的船舶建造都是在一個船塢裡面造一條船,造的時候船塢就占用。可能幾個月,甚至要用幾年的時間。日本專家眼前的中國船塢結構與傳統的船塢截然不同。非得形容的話,日本採用的傳統製造方法是工匠在單獨生產,而中國的船舶製造則是生產線的模式。
先是遠離海邊的分段製造廠成產出分段的船體,分段船體製造完畢後,通過巨大的龍門吊以及其他吊車,將一段段的船體運抵更前的組裝車間開始把包括龍骨在內的大件與分段製造的船體組合安裝到一起。接著從組裝車間的船塢把初步造成的船體送下水開始舾裝。
參觀了基本流程,日本專家們瞠目結舌的站在舾裝的船塢動彈不得,他們腦子裡面都在翻滾著兩個念頭,「中國人瘋了!」「中國到底要造多少船?」
這也由不得日本人不震驚,二戰期間的美國能夠33天製造一艘護航航母,7天下水一條萬噸貨輪,下水的時候油漆還沒幹。不靠這種辦法根本不行。
當然,在日本專家參觀的時候,中國把所有的雷射測距儀都給關了。陳克只是知道有這麼一種造船法,但是最初的時候人民黨可是吃了大苦頭。魔鬼隱藏在細節中,中國從30年前就開始搞焊接技術,甚至很早就使用了二氧化碳保護,後來又用了氬氣保護。然而問題依舊很多。
一塊長度超過一米的鋼板誤差5毫米,不過是不到千分之5的差距。然而100塊這等誤差積累起來就是50厘米。軍艦敢組裝起來之後出現半米的問題,這是要出大事的。如果是按照傳統的生產方式,還能在生產過程中進行調整。分段生產的問題在於,這不能把一塊鋼板給切下去半米。如果這麼做,等於是原先設計的承重之類都完蛋的。一米長的鋼板與半米長的鋼板之間承力性質完全不同。
這些僅僅是x軸上的問題,造船是個立體的產業,y軸,z軸的對應都需要嚴絲合縫。一條船上需要成千上萬的焊縫。這些調整的問題細節加起來之多,實在還算是有幾十年造船經驗的老工程師都要頭痛欲裂。最初的那幾艘採用分段造船技術生產的焊接船隻,其質量並沒有比傳統製造的鉚接船隻提高多少。成本與調整時間更是遠遠高於採用傳統造船技術的成本與時間。
造船可不是小投入,一艘船幾十萬上百萬就砸進去了。如果是航母這等大型船舶,上千萬,上億的錢更不在話下。幸好提出這種思路的是陳克,幸好提出這種造船方式的是陳克,如果換了其他人,別說堅持下去。在初期實驗造成了巨大浪費之後,應該是立刻就被拿下馬,甚至被以「經濟破壞」的理由被調查。
然而中國有了雷射測量技術之後,這個問題就得到了很大解決。精確的測量以及定位技術能夠讓誤差在毫米之內。即便如此,解決了一個問題,意味著其他隱藏在細節中的魔鬼終於有機會浮現出來。為了解決這些魔鬼,中國造船業依託了科技樹計劃形成的龐大研究體系,一個一個的解決著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中國的基礎研究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可以說,如果沒有陳克在這裡坐鎮,沒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堅持住。到了1939年,中國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總算是能夠將造船速度以及質量提高到一個空前的水平。
造船業也為此大清洗了數次,那幫子固步自封的,拉幫結派的,總之是搞封建制度那套的人統統被清洗出造船隊伍。剩下的同志固然每個人都對造船業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大家在兩件事上有著共同的看法,「工業化體系內要麼是又快又好,要麼是又慢又差。不存在又快又差與又慢又好這種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中國到底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更不知道中國的製造業思路發生了何等變化。他們看到的僅僅是中國已經確定的生產方式。日本這次來參觀的都是造船業的行家,儘管對中國的技術不了解,他們卻很清楚中國按照這樣的生產方式,到底能夠達成何等的造船速度。那將是日本的十幾倍,幾十倍之多。
當然,這些日本專家還算是幸運的。歷史上,日本對上的是造船水平絕對不亞於中國的美國,陳克所在的時空,歷史書上記載著,「...因此,在1942年6月,凱澤最終獲得了生產50艘護航航母的契約.這50艘以後被命名為卡薩布蘭卡級,於1943年7月到1944年7月這十三個月中全部完成.......最初建造之時由於不夠熟練,也有耗時119天的,但是隨著大量生產步入正軌,最好的成績可以達到33天!」
就日本那手工作坊一樣的傳統造船速度,與下餃子一樣的美國造船產業對抗,美國儘管把主要兵力投入在北大西洋,依舊一隻手插在口袋裡就把日本給抽的如同豬頭一般。
而納粹德國的海狼們拼了老命,哪怕一年能擊沉數百萬噸的船隻,可美國的製造速度比納粹的擊沉速度都快。二戰就是一個比拼工業能力的戰爭,美國能夠通過二戰成為世界頭把交椅,絕對不是因為運氣,而是實打實的實力。
參觀時間不久,中國方面能夠讓日本來參觀,本來就是一種戰略恐嚇。畢竟日本方面只是一部分人願意與中國交好。不願意和中國交好的人還是有的,例如這幫日本造船業的傢伙,他們生怕被中國學去了日本的「先進技術」,而且這群人中間還有不少持強硬態度的日本海軍的軍人。這些傢伙支持昭和維新,卻未必支持中日親善。對這些人,必須用實力讓他們知道天高地厚才行。
當然,陪同的人民黨同志滿意的看到日本方面的海軍強硬派們一個個繃著嘴,或者不敢相信的張開了嘴。也不管這些日本人提出什麼仔細參觀的請求,中國方面的同志把他們都給帶走了。畢竟這幫人在參觀的時候,很耽誤中國的生產進度。中國正在瘋狂造艦,準備完善在西太平洋的防禦體系,以中國現在的生產效率,耽誤一天,那就是十分之一艘萬噸輪的進度。特別是整個工地上的雷射測量儀器都關閉了,就這麼一次示威下來,至少得耽誤數萬噸噸位船舶的製造進度。
好不容易把沸騰著求知慾的日本人送走之後,造船廠負責人大大鬆了口氣。對於工業國來說,有些浪費還未必是實物的浪費,耽誤了進度往往是最大的浪費。在整個國家都逐漸納入到一個生產體系之內的時候,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引發的可是連鎖反應。
日本人現在比中國落後,但是這可不等於日本人傻。參觀的單位不僅僅有造船廠,還有機械廠,兵工廠,各種重工業企業。日本一度希望能夠獲取中國重工業生產的訂單。畢竟這些產業的利潤才是最大的。日本得生產百萬件襯衫,或者被褥,其利潤才能達到一艘軍艦的利潤。親眼見識了中國的重工業以及軍工業之後,日本方面算是真的死了心。
不僅是死了心,這次代表團裡面不少人是傾向於日本財閥的,他們對北一輝的國有企業,以及很多經濟措施都非常不滿。用來反對北一輝的藉口還是老一套,無外乎是國有企業的技術落後,國有企業的效率地峽,國有企業的工人懶惰。
親自參觀了一圈中國的國有企業之後,日本方面的反對者們也說不出什麼來了。除非他們承認日本人天生就比中國人差勁,否則的話他們實在是沒辦法否認中國國有企業獲得的巨大成功。日本的私營企業就算是把自己手下的工人都給累死,也達不到中國的國有企業能夠達到的水平。
日本代表團啟程回到日本之後,他們中間的私營企業的代表們要麼沉默不語,不再抨擊國有企業。要麼乾脆就轉換了門廳,要求日本國企與私企共同發展,一同前進。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