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農王> 第920章 請願

第920章 請願

  第920章 請願

  到處都是百姓。

  原本處在警戒中的巡邏將士也好,還是各里坊的武侯也罷,早已在外圍了。

  可即便是在外圍,此時的他們,也有可能會不由自主的往後退去。

  依然還有不知道多少的百姓,往著這邊湧來。

  長時間之下,不要說七八萬之眾了,估計二三十萬都有可能。

  皇城城牆上的李世民,望著一望無垠,人頭攢動的百姓,眼中露著不解,心中更是不知道這些百姓,為何今日會不約而同的來到朱雀廣場。

  「聖上,如此多的百姓圍在此,必是有所請的。聖上,不如讓臣下去,找他們詢問一二,也好趕緊打發他們離開,要不然,長此以往,必不是好事。」魏徵站在李世民的身邊,眼中也是多有不解。

  魏徵出言,李世民看了看他一眼後,並未回話。

  

  而此時,長孫無忌卻是建議道:「聖上,如此多的百姓圍在此,依我之前所言,其後必是有人在背後操控。要不然,怎會有如此之多的百姓圍聚到此?聖上,臣建議,趕緊讓衛士進城,驅離他們。要不然,再這麼下去,怕會有更多不明所以的百姓也會往著這邊圍聚而來。」

  驅離。

  這也是一個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法子。

  長孫無忌所建議的,到也沒什麼大問題。

  百姓圍聚在一起,而且還是七八萬之眾。

  而就在他們說話之時,這七八萬之眾,一直在增加數量。

  原來的七八萬之眾,到了此時,差不離已有九萬眾了,而且,遠處的街道上,依然還有一群一群的百姓往著這邊趕來。

  背後操控?

  誰能操控如此之多的百姓?

  無人知道,也無人能弄明白。

  長孫無忌建議驅離,可一旁的魏徵也依然堅持他之前的說法,「聖上,不可。驅離雖可一,但明日呢?後日呢?難道每一次百姓圍聚,都要動用衛士驅離嗎?依臣之見,只有知道他們有何所請,有何所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臣等附議。」

  眾朝官同意魏徵的說法。

  而長孫無忌,此時好像是被孤立了一般,並沒有人贊同他的建議,也沒有人附和他的建議。

  李世民眉頭緊皺,看著下方越來越多的百姓,心中也是思量不停。

  而此時。

  遠在修真坊中的李沖元,聽聞這件事情後,卻並未離府去看熱鬧。


  甚至,李沖元聽聞這件事情之後,很是淡然的坐在房中,烤著炭火。

  「小郎君,難道你不怕出事?」唐力詢問道。

  李沖元淡然而笑道:「我怕出什麼事。長安城中的百姓圍聚到朱雀廣場,肯定是有所訴求的,要不然,哪會有這麼多的百姓圍聚過去。」

  唐力聽後,也不再多嘴,但他的眼神之中,卻是多了一絲的笑意。

  巳時初。

  朱雀廣場上的百姓,可以說多到如螞蟻一般。

  之前的七八萬之眾,到如今,翻了好幾番。

  站在皇城城牆上的李世民,瞧著下方已達二十三四萬之眾的百姓後,心中越發的沒了底了。

  他坐不住了。

  這才過去半個時辰,人數就翻了好幾番。

  二十幾萬眾的百姓堆在一塊,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數字。

  甚至。

  曾經的李世民登基之時,也都沒有見過如此之多的百姓圍聚在一塊。

  一側的長孫無忌,他的臉色變了又變。

  之前。

  他主張的,到現在,連他自己都有些不相信了。

  背後操控二十幾萬之眾的百姓,這是無人能做到的,哪怕就是李世民揮臂一呼,也不一定能有這麼多的百姓。

  「聖上,讓臣下去吧。」魏徵有些著急了。

  是的,魏徵著實著急了。

  他從李世民的臉上,看到了不快。

  他怕李世民真的聽從了長孫無忌的建議,讓衛士進城驅離這些百姓。

  真要到那個時候,必會發生流血事件。

  甚至,還會有人死亡。

  而死的人,絕對不是什麼衛士,而是下方的百姓。

  下方的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還能看到一些婦女,抱著小嬰孩在其中。

  魏徵是愛民的。

  最終,李世民點了頭,「魏愛卿,你去問問他們到底是有何所求。只要是正常所求,你替朕答應,但一定要讓他們趕緊散去。」

  「是,聖上。」魏徵終於是得到了李世民的准允,下得城牆去。

  嗯?

  難道站在城牆上就不能詢問下方的百姓嗎?

  到不是不能,而是李世民不說話,他人又怎可站在這朱雀城樓之上向下喊話。

  況且,這朱雀城樓乃是每一位皇帝登基之時,接受天下百姓,以及諸國人員的參拜之地。


  非一般之事,不要說官員不可能隨意上到這朱雀城樓上來,哪怕就是一些守著皇城的將士,也都只是依職而行罷了。

  魏徵了下城牆,打開了皇城大門。

  當大門一開之時,魏徵一副勇武的樣子,從皇城內走了出來。

  百姓見皇城大門打開,望了望朱雀城樓上的李世民一眼後,又看向魏徵。

  而早在之前。

  這些百姓的眼睛,就一直不離那朱雀城樓之上的李世民。

  在底下,更有人大聲呼喊著聖上萬福之言。

  而李世民一直未曾說話,也未曾有過任何的動作。

  直至此時,皇城門一開之後,魏徵卻是代表著李世民出來了。

  魏徵一出皇城門後,這皇城門立馬就關閉了。

  以防萬一,這是基本操作。

  皇城與宮城是相連的。

  如這些百姓是不可控的,如有人震臂一呼,喊著衝進皇城如何如何,這後果可不是誰都能接受得了的,更是不是誰都擔得起這個責任。

  魏徵走上前,看向一位站在最前端的耄耋老者,微微施了一禮,「老人家,還有大家圍聚於此,是否有所訴求?如無所訴求,還請老人家發句話,讓他們都散了回家去吧。」

  「原來是鄭國公,老朽給鄭國公行禮了。大傢伙,快給鄭國公行禮。」最前端的耄耋老者,見魏徵出現,趕緊帶頭行禮。

  也不知道是他的話之因,還是他本身的身份不俗。

  他周邊的,以及後方的百姓,還真就聽話一般的向著魏徵行起了禮來。

  而隨之,越來越多的百姓行禮。

  雖說,後方的百姓見不到魏徵,但從前方傳來的話語中,都聽說鄭國公魏徵來了,立馬行禮。

  也因為那位耄耋老者的話,後面一陣騷動。

  好在沒有人往前衝來,僅僅只是說話聲,或者別的議論聲,這到是讓城樓上看著的李世民,心中稍安不少。

  魏徵心中怕怕,「老人家,我可不受伱這一大禮啊。依年歲,你可是長壽之人,而我。罷了,不提了。我受聖上口諭,前來詢問,你們是不是有所訴求?」

  「即然鄭國公是受聖上口諭,那老朽我也就不藏著掖著了。我等市井百姓聽聞,一直愛護百姓的李郡王受到當朝宰相房玄齡的刺殺,而且還是接二連三般的派人刺殺李郡王。而李郡王卻是被聖上責罰,爵位也從郡王降到了縣侯。可那位道貌岸然的宰相房玄齡,到如今也沒有受到聖上的懲治。敢問鄭國公,難道聖上口口聲聲說眾生平等的話,都是騙我等市井百姓之言嗎?」耄耋老者一開言不要緊,這一開言,聽得城樓上的李世民臉色變了又變。


  耄耋老者別看已有八十,但這說話聲可真不小,中氣十足的。

  城樓上的李世民臉色可為謂是變了又變,讓一旁的朝官們,都怕李世民突然憤怒起來。

  魏徵一聽那耄耋老者的話,先是一愣,隨即心中苦笑不已,「老人家,這事乃是朝事,更是國事。畢竟,涉及到我朝宰相,諸事都得一步一步來,急燥不得。」

  「依鄭國公所言,諸事都得一步一步來,急燥不得。那為何李郡王被懲治得如此之快,何以他房玄齡的事情就急燥不得?我等雖只是市井百姓,但在聽聞此事後,多有不快。為此,我等自發前來朱雀廣場,代表天下百姓,想請問聖上,難道天下之理,只要是官,就可以免其責嗎!還是聖上登基之時所出之言,只不過是騙我等市井百姓的!」耄耋老者依然大聲說道。

  而他大聲說話之時,眼睛也不往著城樓之上望去。

  城樓之上的李世民,此時那臉色,越發的鐵青。

  當初。

  李世民登基之時,也確實說過,天下百姓一律平等之言。

  可而今,卻是被一位百姓給說得他啞口無言。

  下方的魏徵,此時也是被說得無力接話,只得看向城樓之上的李世民。

  耄耋老者看了一眼城樓之上的李世民後,又接著道:「聖上,草民只不過是市井之民,將將活了八十餘一。但草民聽聞,李沖元李郡王這個後生小子,一直以來,都是為我大唐百姓奔忙。當年,李郡王去李莊,自築李莊水庫,更是帶動當地百姓致富。搞農田管理,推行種植技術。曾經,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聖上心中應該有數。可而今,我大唐農人百姓家的一畝地,又能產多少糧食。」

  「從曲轅犁,到收播機,這些,都是李郡王的功勞。李郡王雖未為我大唐開疆拓土,但李郡王卻是給了我大唐所有農人百姓填飽肚子的機會。李郡王到任洋州,自費疏理洋水,便於百姓生計,更是受萬民愛戴。而後數年,李郡王更是花重金,自造船隻,不計生死,不辭辛苦,遠渡重洋,為我大唐尋回了高產糧食,難道,這些還不足以與那些只會誇誇其談之輩相提並論嗎!」

  「草民雖不知國家大事,但也能從市井之中聽聞關於一些李郡王的傳聞。如此之郡王,聖上不封其王,卻是因為李郡王被我朝宰相派人刺殺,抄了其家而治其罪,更是降其爵。草民想不通,我大唐千千萬萬的百姓也想不通。自古以來,有功者賞,有過者罰。李郡王的功,已是冠蓋古今,何以要罰!而那位只會在朝堂之上誇誇其談的宰相,卻是受到聖上你的庇祐,難道,這就是聖上當年曾說過,天下眾生平等之言嗎!」

  轟轟聲漸起。

  嘈雜聲不停。

  耄耋老者的話一落,眾百姓議論不止。


  嘴裡無不在替李沖元叫屈,更有人高聲呼著,李沖元之名。

  當然,更有人高呼著,嚴懲房玄齡。

  魏徵此時更是沒了言語可以應對,只得無奈的望向城樓之上的李世民,希望他能說幾句,以安這些百姓。

  此刻。

  城樓之上的李世民,臉色已是鐵青到底了。

  他從未想過,自己有一日,會當著天下百姓的面,被百姓指責,被百姓說他是一個言而無信之輩。

  是的。

  就是言而無信。

  登基之時說過的話,但因為李沖元刺殺之事,而食了言,這不是言而無信,又是什麼呢。

  一眾朝官,看向李世民。

  沒有人在此時會說話。

  也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代表他李世民發表任何的說法。

  百姓的指責,或者說是質問,讓眾朝官失聲,同樣,也讓李世民心沉到了底。

  他從未想到過。

  自己會被百姓當面指責質問。

  而這種指責質問,說來也是一眾百姓們的訴求。

  李世民知道。

  如果自己今日不給出一個答覆,下面的百姓,怕是安不了心。

  即便今日離了去,明日,後日,一樣會重新圍聚在此。

  至於驅離二字,李世民腦中自始自終沒有這二字。

  他很明白,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個天子,被自己的子民指責質問,也不知道是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了。

  至少,在大唐建國至今以來,他李世民也算是第一個了。

  思量許久,又猶豫良久的李世民,終於是往前走了一步,貼著城牆,看向下方百姓,放聲道:「朕之錯,卻是讓你們心中生了怨氣,是朕的不該。朕答應,明日,就有結果,還請我大唐子民拭目以待,更請我大唐子民監督朕。」

  李世民發了話。

  下方的百姓聽後,紛紛行禮,「聖上萬福,聖上萬福。」

  李世民這個皇帝是愛民的。

  從他堅持核對各地刑案就能發現,他不希望大唐因為一些刑案,而有人砍了頭,除非那種大奸大惡之人。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