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服與不服
第865章 服與不服
剛剛登基一年的高麗王突然死了,這個消息因為某個高麗信使當眾嚷嚷的那一嗓子,於是在京城不脛而走。儘管很多百姓在二皇子那件事情之前,也許連高麗在什麼地方也沒特別關注過,可現如今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時間恨不得編兩齣戲來唱一唱。
而等待今年科舉的舉子們,還有因為東宮冊立而雲集京城的名士們,那就比民間尋常百姓的反應要高一級了。
有人覺得是高麗那邊果然發生了什麼事,以至於貢船被劫,然後有人混入其中,甚至以救人為名挾持了二皇子。有人覺得事情本來就是高麗王指使,而事情出了之後,這位高麗王就被人殺了滅口。也有人認為,高麗那邊的賊人神通廣大,竟然能殺了高麗王嫁禍。
但總體來說,如今明明在京城會同南館好好住著的高麗使團和者山君,反而被人忽略了。哪怕那位高麗信使曾經說過,讓者山君回去接王位,也沒多少人將此太放在心上。
一個宗藩小國的王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想想那個年紀很小的孩子也夠可憐的,正值國家動盪之際,竟然還要回去接那個爛攤子——很有可能不是去背黑鍋的,就是當傀儡的。
於是,當後續消息傳來,道是皇帝和內閣大學士以及尚書們商定,天氣酷寒,等過了二月進了三月,再讓者山君上路。而在此期間,為了符合人上京是為了進國子監讀書的本意,將由東宮講讀張壽作為者山君的老師。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那簡直是比區區高麗王死了還要來得勁爆!尤其是人家明明是送到國子監來讀書,如今就算說是要符合本意,那送到國子監唄,幹嘛非得要塞給張壽?
塞這個字,之所以會成為別人的共識,自然是因為國子監周祭酒和羅司業在得知此事之後氣不打一處來,再加上幾個博士也都為之憤憤然,一日與外間幾個名士是聚會時就流露了出來。結果話傳了出去之後,國子監立時迎來了張壽的學生團反擊。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一群非富即貴的貴介子弟,直接包下了當日文人集會那同一座酒樓的同一個雅座包廂,學著那些酸溜溜的人說了些怪話,最後陸三郎陸小胖子乾脆狠狠拍了桌子。
「堂堂國子監,如今竟淪落到因為一個高麗人就發牢騷的地步?不過是讀一個月的書而已,他們要是不服氣,直接來把人領走,咱們老師還不稀罕呢!就他們這點心胸氣度,也難怪國子監也就這麼一副樣子,公學都請了各方名士講過好幾次了,國子監一次都沒有!」
這話傳出去之後,國子監的相關人士差點沒被氣吐血。國子監有相應的規章制度,請人講學也不是祭酒和司業腦袋一拍就算數的,還得要上上下下都基本上同意之後,再行奏請,哪裡像根本就沒一個正經名頭的公學這樣隨意?
可他們這麼想,尋常百姓卻哪裡管這個,甚至都沒有人覺得陸三郎和幾個貴介子弟是說大話。張壽都已經教過一個太子了,還在乎一個區區高麗王?
民間到底是個什麼想法,者山君並不知道,因為整個高麗使團都出不去會同南館,形同於被軟禁了。而且,當得知那個只帶了口信的高麗信使,竟然不是來自朝廷,而是自己母親粹嬪私底下派來的,他更是又氣又怕。
氣的是那信使竟然如此不謹慎,如此重要的口信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宣揚開來;怕的是母親這樣急切,萬一被朝中那些政敵知道了,那麼一定會帶來無數麻煩。這種大王立嗣的大事,母親作為晚輩是沒有多少權力的,得罪了祖母慈聖王后,說不定就會起到反效果。
可不論情緒如何,者山君如今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卻還是拼命養病,然後在張壽例行過來上課時,和陪同聽課的禮曹參議一起,仔仔細細地傾聽張壽的課。
兩人原本還擔心過,傳言中精通算經的張壽會給他們講那些天書,可張壽壓根提都不提,每次也不帶任何經史書籍,而是天馬行空天花亂墜地就這麼一通講。
禮曹參議只覺得這是亂講,是為了敷衍大明天子交待下來的這樁任務;而者山君卻試圖從這亂講中參悟出對方的目的。於是,幾天聽下來,本來就心智完全不成熟的者山君卻發現,張壽說得確實都是歷史當中各種各樣的道理。
而且還和那些著作國史的人最後面評述時那些之乎者也不一樣,張壽往往會在講到某些帝王將相某些言行舉止的時候,突然從這個年代的士人避諱或不承認的角度加以表述。
比如,李世民和魏徵一搭一檔演的虛懷納諫好戲,唐高宗李治根本就不是迷戀武后乃至於被人獨攬大局的懦弱昏君,長孫無忌外戚秉國,因而遭忌,高宗不過是借武后之刀殺人……
張壽從前的時候,等閒不會指點三皇子關於治國理政的大道理,畢竟對東宮太子灌輸異端邪說,那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但面對者山君,他就一點都沒有壓力了。
於是,借古諷今,借中諷朝,這都是輕的,他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朝鮮那極度僵化的階層禁錮,到頭來是情況越來越糟。一面假惺惺設置科考,一面只讓兩班中人參加,其餘人只能參加雜科,又沒有糊名謄錄等各種以示公平的策略,到頭來只是掛羊頭賣狗肉。
而這一天,當張壽離開會同南館的時候,卻是丟給了者山君一句聳人聽聞的話。
「長此以往,高麗就真的廢了。不是亡於民間揭竿而起,就是亡於外界堅船利炮。」
張壽不用回頭,就知道背後那兩張是怎樣難看的面孔。當著和尚罵禿驢,這本來就是大忌,而且,要是一番話罵醒人家的民族意識,回去之後真的重振旗鼓,大刀闊斧地改革,興許回頭那就是臥榻之側的獅子醒了……
當然,他很清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縱使真的把弊病擺在未來這位大王面前,就算人再年長十歲,甚至換成就是李成桂本人,能夠做的也很有限,因為李氏朝鮮就是在王氏高麗的腐殖土上生長起來的,沒有經歷一個完全打破重組的過程,自然就談不上什麼浴火重生。
甚至要不是前有明朝後有清朝罩著,李氏朝鮮早就亡國了!
如今,既然當今皇帝因為一時之氣,打算在濟州島駐軍,那總得有藉口吧?雖說朝鮮那邊派兵攻打濟州島可能存在的海盜,又或者說叛黨,大概就足夠這年頭李氏朝鮮的軍隊喝一壺了,但萬一那些海盜聞風而逃,濟州島平安收復,這卻也不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何妨讓這位小小的大王帶著無數對的又或者不對的知識,回去好好折騰一番?那麼一個甚至比王氏高麗都更腐敗更僵化的國家,不折騰真是可惜了。
儘管三皇子對張壽到底教給者山君什麼非常好奇,但皇帝絕口不提,仿佛完完全全放心地交給張壽,他也就非常懂事地約束了躍躍欲試的四皇子,不許人出宮,然後努力克制好奇心不向來慈慶宮授課的張壽打探。
然而,他能忍得住,四皇子被他強壓了能忍得住,卻不代表別的侍讀也都能忍住。就比如那兩個監生出身的侍讀,便是忍了再忍,最後其中一個在某一天終於再也克制不住了。
忽視了前途未來這種能夠預期的東西,也決定不顧太子的反感,他就直截了當地問道:「敢問張學士,聽說者山君這兩天身體稍好,已經去公學聽您授課了,而不是您到會同南館給他講課,敢問您給他講的課程是什麼?講史,還是算經?」
「算經這種東西,一個沒有任何基礎,大概也談不上天賦的孩子學一兩年都未必能有什麼成果,更不要說一兩個月,所以我當然不可能教他。」
張壽阻止了四皇子的喝止,不慌不忙地說:「至於講史,我是對他講了不少古往今來的故事,但更多的,我是告訴他,他的母國沉疴纏身,若非如此,也不至於在濟州島上竟然藏有一大堆他們完全不知道的海盜。」
話說到這個份上,本來就可以暫時停歇了,但那位監生出身的侍讀本來就是臘月的時候新選進來的,此時執拗勁發作,忍不住又繼續問道:「敢問張學士所說的沉疴是什麼?」
這一次,張壽卻沒有回答。他端詳了對方兩眼,隨即好整以暇地問道:「你既然問我這個,那我問你,你知道者山君所在的高麗是什麼樣的國家?」
這下子,別說那個監生出身的侍讀卡了殼,就連三皇子也有些躊躇,反倒是因為自己之前那樁差事,從張壽那兒了解了不少的四皇子急不可待地叫道:「我知道我知道……」
「我沒問你。」張壽微微一笑,把四皇子的話直接給噎了回去,他這才不慌不忙地繼續說道,「你知道高麗朝中是什麼樣的制度,科舉制度又是如何選拔人才,王族之下分成哪些階層,和我國的制度又有什麼不同?」
見對方又是不服氣,又是不甘心,卻緊閉一張嘴,不知道該說什麼,張壽就嘿然笑道,「所以,者山君若是在大明呆上三五年,那麼,在國子監太太平平讀三五年的書,四平八穩學一下高麗最推崇的理學,然後歸國,那麼也就夠了。」
「可既然只有一個月,那麼國子監給他講什麼?讓他一個月內通曉四書五經之一?哪個博士有這樣的本事?國子監的人除卻知曉高麗這麼一個就在遼東旁邊的國家,是不是都如你這般,就算有大賢對高麗朝中制度一知半解,卻不知道他們國中百姓是如何一個生存狀況?」
被張壽這一通話說得啞口無言,那監生掙扎了許久,最後還是禁不住開口反問道:「那難不成張學士學究天人,知道這些?」
「老師當然知道!」四皇子這一次終於還是跳了出來,一句話頂回去之後就洋洋得意地說,「老師和我說過,高麗這國家只披著一層儒皮而已,他們國中竟然分著三六九等……」
四皇子的話匣子既然打開了,三皇子知道再試圖關上簡直是痴心妄想,因此乾脆也懶得阻止,而是一面搖頭一面聽,可聽著聽著,他就發現,四皇子說得竟然非常詳細,從人家國中有哪幾個階層,說到科舉制度是怎麼回事,再說到兩班貴族之後因罪貶為官奴婢。
於是,當四皇子這唾沫星子亂飛的一番解說告一段落之後,三皇子這個太子立刻開口說道:「老師素來學通中外,於各國歷史制度都頗有涉獵,所以父皇請老師去教導者山君,也算是全了對方千里迢迢的求學之旅,這是慧眼識珠,明察秋毫。」
「至於高麗如何,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我朝已經派人問罪,先等他們有一個交待再說。」
堂堂太子,當然不能和張壽信口開河一般評點人家的制度,但三皇子在皺了皺眉之後,還是忍不住低聲說道:「殘民虐民之國,焉能長久。」
張壽卻暗自搖頭。太子殿下你錯了,這要是歷史上的李氏朝鮮,國祚還真抵得上明清加在一起,比華夏歷史上任何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都要時間來得長!
王氏高麗利用自甘藩屬的事大策略在元朝的鐵蹄下幸運生存了下來,李氏朝鮮則是把這一招用得更加完美,成功逃過了兩次大劫。不過這一脈相承的兩個朝代能夠延續這麼長時間,說到底除卻一部分運氣,還是因為他們所處的方位,外敵少得可憐。
因此,張壽沒有評點三皇子的這句話,打算結束這個本來就不該在慈慶宮說的話題。然而就在這時候,四皇子卻突然脫口而出道:「老師,父皇今天下旨賜高麗儒經三十五種。」
張壽陡然之間想起,宋朝那會兒,好像有很長一段時間禁止各種圖書流出國境,進入西夏之類的國家,當然他已經不記得是否有高麗了。而今高麗號稱儒學治國,甚至重儒抑佛,他甚至聽說僧人也算是賤民……既然如此,儒學書扔個幾車甚至幾船過去,那也沒什麼。
至於算學書,他是不是要稟報禁止流出國境?
可再轉念一想,他就呵呵一笑,從容點頭道:「高麗既然號稱重儒,皇上此舉自然極好,算經也可以挑兩本立體幾何賜下去。」他有皇帝的支持,推廣數理都如此艱難,更何況動不動就瘋狂黨爭,什麼國家法度都是廢紙一張的李氏朝鮮?
單更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