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與虎謀皮
第365章 與虎謀皮
代善的發言讓全場都寂靜下來,多爾袞覺得代善已經瘋了,大清國除了退守關外之外根本沒有其它出路了,但是他很快就發現會場中的很多人都覺得代善說得很有道理。
雖然大清國入關還不到三年時間,但是這兩年來的風花雪月已經徹底改變了這些曾經只知道騎射的八旗勇士,而且在一連串失敗面前,即使最勇猛的八旗勇士都覺得失敗近在眼前,而所有失敗的根源都在多爾袞這位實際秉政的攝政王身上,所以大家都對多爾袞失去了信任。
既然多爾袞不能解決問題,那自然要換個更合適的人選來解決問題,他多爾袞又不是大清國皇帝!
就算他是大清國皇帝,可哪怕是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如果一敗再敗大家的容忍也是有極限的!
多爾袞第一時間就發現形勢不妙,雖然他承認多鐸、豪格南征失敗確實是自己的責任,但是第二次南征有一半的責任在阿濟格按兵不動上,而阿濟格軍團的覆沒完全是自取滅亡,跟他多爾袞沒有任何關係。
但在場的滿洲親貴已經不再信任多爾袞,因此他只能擺事實講道理:「現在這種形勢大清國還想著與金華賊議和,根本就是與虎謀皮,根本不具備任何可行性,別忘記這次北伐就是金華賊打著議和的名義突然發動!」
大家雖然承認多爾袞說得有道理,但是大家居然留戀關內的奢迷生活又信任秉政的多爾袞,自然是準備換個更合適的人選,因此剛剛晉升郡王的尼堪就說道:「南朝現在的態度很明顯,大清國跟明國談肯定會失敗,但攝政王跟他們談肯定會失敗,他們要我們換個人選!」
多爾袞渾身都覺得無力,原本這種要求應當是大清國對明國提出才對,但現在形勢逆轉,大貝勒代善在內的這些滿洲親貴挾明自重,直接干涉起大清國的頂層設計,偏偏多爾袞沒有抵抗的能力。
現在多爾袞是充分體會到弘光皇帝當初的感受,但他再怎麼掙扎都無法對抗整個大清國,大貝勒代善雖然已經退居二線不再理事,但現在他還是下了命令:「睿親王為國家盡力,接下去可以好好休息了!」
多爾袞知道回天無力,他只能作最後的垂死掙扎:「既然我不做攝政王,那誰來秉政?莫不成大貝勒是想親自出山?」
之前清國第二次南征失利的時候,朝中就有換人的呼聲,當時多爾袞之所以能夠有驚無險地逃過這一劫,自然是因為朝中暫時找不出能與多爾袞相提並論的存在,豪格或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一再逃跑的記錄讓他直接出局,而阿濟格的呼聲雖高卻領兵在外。
而現在的形勢對多爾袞更有利,畢竟阿濟格已經死在河南,他如果退讓大清國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秉政者,但代善卻是笑了起來:「明國既然有皇后監國,那大清國由皇太后秉政又何嘗不可!」
多爾袞覺得代善這些人簡直是瘋了,明國所謂皇后監國只是承天皇帝劉永錫篡位的工具而已,而大清國的形勢與明國完全不同,而且嫁過來的女人再怎麼能幹又不能在關鍵時候承擔起來責任力挽狂瀾,她畢竟不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這完全是代善與多鐸、豪格、尼堪這些大貴族的陰謀,他們只是想借這個機會翻雲覆雨操縱朝政卻不用承擔任何後果,因此多爾袞變得暴怒起來:「胡鬧,這簡直是胡鬧,你們這是自取滅亡!」
只是那邊郡王尼堪已經迫不及待地催促道:「睿親王,不要再廢話連篇,有什麼事情趕緊交代下,我們好送你上路!」
上路?
多爾袞整個人一下子被嚇得腿軟了,他原本以為代善、尼堪、多鐸、豪格這些人只是想趕他下台,卻沒想到這些人居然是想斬草除根直接滅口,因此他大聲嚷道:「我不服,我真不服氣,大清國之所以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豫王多鐸、肅王豪格屢戰屢敗甚至未戰先逃,他們的責任比我大一百倍甚至一千倍,憑什麼他們還能活蹦亂跳,我卻是要被你們弄死!我真不服氣!」
只是代善在內的這些滿洲貴族既然敢發動政變推翻多爾袞就沒有準備給多爾袞留條活路,畢竟以多爾袞的資歷與威望只要活下來就是後患無窮,所以那邊尼堪已經拍著多爾袞的肩膀說道:「睿親王,事到如今,還是儘量體會些!」
聽到尼堪這麼說,多爾袞渾身無力,整個人都軟了下去:「就沒有其它辦法嗎?能不能給個體面的死法?」
北京政變與多爾袞的死訊傳到洛陽的時候,劉永錫正好也得到了明軍攻克桂林的消息,而且按照廣西提督袁宗第的戰報攻克桂林時唐王與靖江王自相殘殺,袁宗第與明軍營救不及只能向劉永錫請罪。
只是明眼人都知道「搶救不及」是什麼概念,何況還是唐王與靖江王莫名其妙地同歸於盡,誰都知道這是袁宗第親自出手。
大家這個時候才明白劉永錫為什麼會讓忠貞營舊部南下兩廣,換了官軍出身的將領雖然有可能下手更狠毒,但也有可能考慮到故主之情把唐王、靖江王交給朝廷處置,讓朝廷背上一個天大的包袱。
只有忠貞營出身的袁宗第、田見秀才會毫不猶豫地幫劉永錫解決處於萌芽狀態的一切麻煩,而越明軍盡取廣西、貴州全省代表著承天朝在整個南方重建了統治秩序,因此劉永錫自然是感想良多。
只是他還沒跟高皇后與諸位妃子說完自己的感想,從不同渠道來的幾條情報都證實了北京政變與多爾袞之死的消息,這讓劉永錫感嘆良多:「多爾袞可惜了,我一直提心弔膽所以不得不率軍親征,但是聽說多爾袞死了,總算能睡個好覺!」
劉永錫這話是有些誇張成分在內,因此高皇后當即剝個梨子遞了過來:「臣妾知道陛下這幾天睡得都挺好,只不過多爾袞既死,大清國就掀不起什麼波瀾來!」
雖然大清國有著不計其數的名將,但是努爾哈赤、皇太極與多爾袞才是真正意義不世出的霸主,象代善、多鐸、阿濟格、豪格之流只能算是將才,最多也就是帥才而已。
也因為如此這次政變之後大清國才決定不設攝政王而是由皇太后秉政,實際他們找不出第二個多爾袞只能採用一種糊弄的方式先把局麵糊弄過去。
但是劉永錫卻是不會讓他們把局麵糊弄過去:「皇后所言極是,入關南征都是多爾袞的功勞,如果沒有多爾袞恐怕清國還在瀋陽,我原本以為代善、多鐸這些人怎麼也要給多爾袞留條性命,大清國歷史只有囚禁至死的例子!」
不管是舒爾哈齊還是禇英、阿敏,倒台之後都是被長期幽禁,禇英雖然最終努爾哈赤被處死但也是被幽禁兩年多之後的事情,就連劉永錫也想不明白這些滿洲貴族為什麼要迫不及待處死多爾袞。
如果他們要與承天朝議和,那麼留著多爾袞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嗎?
而那邊高皇后倒是想明白了什麼:「我估計著清國是想用多爾袞的人頭作為開始議和的誠意,但這簡直是個笑話!」
她跟著李自成多年,自然見過這種極其荒唐的投名狀,而皇貴妃陳氏也說道:「清國君臣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要處死多爾袞,自然是因為毫無辦法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議和之上,希望陛下不要養虎為患,錯過天賜良機!」
雖然皇貴妃陳氏在劉永錫面前相當得寵,但是這段話還是讓劉永錫對她刮目相看:「愛妃此言甚是,我也覺得既然清國自取滅亡,那麼要乘勝追擊打到北京城下再談也不遲!」
在位的諸位皇后、貴妃聽到這都是笑臉盈盈,雖然她們鼓足了勇氣隨軍從征,但是也希望這次北伐能越順利越好,白貴妃更是親口問道:「陛下的意思是在進軍北京之前都不會有什麼波瀾嗎?」
劉永錫卻是搖了搖頭表示:「我是更希望北伐能來上幾場大戰,若是建虜退往北京或是潰逃出關,對於國家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陳貴妃聽到劉永錫這麼說就給出了建議:「那陛下可以修書一封給大清國,先讓大清國吃個定心丸!」
劉永錫笑了起來:「不管我在信上怎麼寫,北伐大兵都會一路高歌猛進,大清國對我只能是恨之入骨,怎麼可能一封書信就讓他們坐以待斃!」
陳貴妃出身高貴,所以知道怎麼幫劉永錫解決問題:「換了別人或許有問題,但陛下信上只要展現足夠的誠意,自然能讓京師的清國朝廷從容不迫等待陛下處置!」
對於劉永錫來說,不管他這封書信怎麼寫都不會影響大局,因此他對於陳貴妃的建議格外好奇:「愛妃,你說我應當如何在信上展現足夠的誠意?」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