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明風八萬里> 第358章 大捷的定義

第358章 大捷的定義

  第358章 大捷的定義

  在場的八旗親貴都覺得豪格簡直是瘋了,這麼望風而潰一路狂奔肯定要在撤退途中遭遇重大損失,在曹州附近的三十個牛錄甲兵與六十營如果運氣好的話可能只需要損失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五的兵力與三分之一的輜重,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就是損失近半兵力與輜重。

  而且更重要的是明軍雖然突然發動北伐,但是清國現在連金華賊投入的具體兵力都沒弄清楚,只聽說明軍投入了上百個營頭,但是明軍有沒有這麼多兵力都是個問題。

  如果越明軍只是用偏師發動北伐,那麼豪格與大家就會成為整個大清國的笑話,甚至會引發一連串的餘波,但是在場的八旗親貴稍作思索都贊成豪格的決定:「趕緊撤過黃河!」

  「只要過了黃河,咱們就安全了!」

  

  「可以在河南保留一兩個據點接應從曹州退下來的王師!」

  「越快撤越好!」

  大家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不僅僅是因為前次南征多鐸、代善、豪格率先逃跑事後卻毫髮無損的緣故,關鍵還在於現在他們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藩鎮。

  藩鎮依賴軍事實力才能擁有地盤,雖然阮大鋮認為大清國在實施藩鎮化之後,諸位王爺、貝勒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肯定會與越明軍拼死一戰,但事情的發展卻與阮大鋮以及諸位王爺、貝勒的估計完全相反,現在各個大小藩鎮最關心的問題是怎麼保存實力。

  只要保存住實力,就有辦法控制新的地盤,如果實力盡失,那麼守住現有的地盤也毫無意義,所以豪格才能拋棄還在曹州附近苦戰的八旗三十牛錄與六十營綠營兵決心直接撤過黃河。

  要知道現在越明軍主力還在魯南作戰,即使有少量斥侯游一路向北急進也是剛剛抵達魯中而已,豪格與諸位八旗親貴完全可以在濟南外圍組織抵抗,看到形勢不對再作決定,但是豪格卻已經決定拱手把幾乎整個山東都讓給越明軍。

  而諸位八旗親貴也完全贊同豪格的決定,甚至有人說出了真實想法:「只要退過了黃河,金華賊就是想追上咱們也得先解決英親王再說,咱們在黃河南只要留有幾個城頭堡就能隨時發動反攻!」

  這也是豪格的真實想法,反正曹州附近的三十個牛錄幾乎都不在豪格名下,綠營兵也多半是朝廷經制之師,反正不管出了什麼問題都可以讓英王阿濟格先扛過去,等看清楚了形勢自己再動手也不遲。

  豪格很快就發現自己作出了正確的判斷,從徐州席捲而來的越明軍至少有一百五十個營頭,考慮到他們還能得到曹州賊和其它流賊、土寇的全力配合,大清國不管用什麼辦法都無法守住黃河以南,他及時退走是最明智的策略。

  當然在曹州附近作戰的三十個牛錄甲兵與六十營綠營兵就成了最大的犧牲,追殺他們的可不僅僅是越明軍與曹州賊,在知道豪格直接放棄濟南已經撤到黃河以北的時候,整個山東都在全力追殺這支倒霉透頂的清軍


  等撤到黃河岸邊的時候,所謂六十營綠營精銳已經只剩下不到三千人,平均每個營頭的戰兵、輔兵加起來還不到五十人,但是最慘的是三十個八旗牛錄。

  雖然八旗牛錄的戰鬥力比綠營兵,在突圍中表現更佳,但這也導致他們成了越明軍與流賊、土寇全力追殺的首要目標,很多時候是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明軍、義軍全力追殺這些八旗兵,而且釘入戰場的越明軍越來越多,清軍即使占據了上風也不敢久留,結果就是雪崩一般的局面。

  現在名義上仍然是三十個牛錄,但是兵力最少的一個牛錄即使把剛剛披甲升旗的包衣計算進去也只有區區七人而已,其它牛錄的情況雖然稍好一些,但也強不到哪裡,現在三十個牛錄的甲兵加在一起只有區區五百人而已,即使把包衣、奴僕算進去也就是八百人而已。

  但豪格反而慶幸自己及時撤到了黃河以北:「把南岸的幾個牛錄都趕緊撤回來,只要咱們跑得快,金華賊永遠也別想追上咱們!」

  越明軍能不能追上豪格自然是一個重要問題,但是短時間內大家都不知道答案,因為越明軍已經把主力目標指向了一直沒怎麼遭受明軍打擊的阿濟格所部。

  原本越明軍雖然有全殲阿濟格所部的決心,但一直認為這是北伐第二階段甚至第三階段的安排,但是豪格的配合太給力了,所以劉永錫與前線的明軍將領覺得不全殲阿濟格都不好意思。

  雖然豪格已經是越明軍的手下敗將,但是戰前明軍對豪格的估計很高,覺得拿下濟南至少要付出幾千人的傷亡,如果戰況激烈的話甚至可能損失上萬人,但是誰也沒想到豪格連濟南都不守直接退過了黃河。

  因此曹州附近的清軍就遭遇了越明軍的第一輪猛擊,而且這些清軍前一刻還想著怎麼解決曹州附近的劉澤清、劉良佐、左夢庚,後頭就遭受了越明軍、曹州軍與義軍的圍攻。

  越明軍來得實在太快,有些清軍牛錄甚至沒接到豪格的撤退命令,之所以向北突圍是迫於形勢,但是整個突圍過程很快就變成了大屠殺,甚至差一點重演了燕子磯之戰的大潰敗。

  而越明軍的攻擊自然是勢如破竹,幾乎是所向無敵,原本準備要付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傷亡,但打到現在初步的統計總傷亡才剛過兩百人,平均到每個營頭就是只傷亡一人。

  雖然這只是初步統計,最終統計肯定要高於這個數字,但這也證越明軍幾乎毫髮無損,在這種情況下劉永錫與前線將帥都是覺得必須把阿濟格所部吃下來:「建虜現在只有阿濟格所部實力還算完整,只要擊破阿濟格,大明中興指日可待!」

  張博易卻是提醒了劉永錫一句:「陛下,除了阿濟格所部之外,現在還有曹州軍需要小心!」

  劉永錫卻是信心十足地說道:「曹州不足為患,豪格北奔,阿濟格就殲,曹州還能掀出什麼風浪來嗎?」


  而對於英親王阿濟格來說,他這一輩子經歷了無數次廝殺,但是這樣險惡的局面還是第一次遇到,而且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自己敗在什麼地方。

  越明軍的突襲固然是完全出於阿濟格的意料之外,但是按照阿濟格原先的謀劃,前線的綠營兵、新附軍最怎麼不頂用也能撐上一段時間,自己可以利用綠營兵牽制明軍的機會率領清軍精銳發動決勝性質的反擊。

  但是形勢的發展完全出於阿濟格的意料之外,先是前線的綠營兵、新附軍遇到越明軍就直接全線崩潰,即使不當場投降也是望風而潰,彈指之間已經損失上萬兵馬,接著就是山東方面的豪格莫名奇妙掉了鏈子,一箭未發就已經直接退過黃河,直接把自己的側翼暴露出來。

  原本阿濟格還指望豪格能出兵支援自己,結果援兵沒來,上百個營頭的金華賊裹脅著數以萬計的曹州賊、流賊、土寇殺過來了。

  而清軍之前卻是分散就食各地,即使是八旗甲兵阿濟格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集結起來,但還沒有開始南下就處於被全面圍攻的境地,現在滿漢將領都是集體提出了請求:「英王,趕緊撤吧,肅王既然已經撤到了黃河北岸,咱們也得趕緊撤過黃河,不然就十路金華賊圍攻而來,咱們就是想走都走不了!」

  阿濟格口頭還挺硬:「我麾下還有十萬大兵,而且南面都是高一功、李過這種手下敗將,我覺得只要抓住戰機就能反敗為勝!」

  馬上就有一位甲喇站出來指責阿濟格:「就算我軍有十萬之眾,但這次金華賊至少動員了四五十萬之眾,我們留在河南哪有勝算,肅王已經撤到了黃河北岸,現在黃河以南只有我軍在獨力奮戰!」

  阿濟格趕緊說道:「豫王不是在陝西嗎?到時候他肯定會引兵出潼關支援咱們!」

  雖然阿濟格對豫王多鐸與陝西清軍寄以厚望,但是馬上又有人打破了他的幻想:「流賊賀錦會同金華賊已經從漢中殺出來,現在豫王那邊自保還是個問題,哪有餘力支援咱們!」

  又有人說道:「英王,您前次主動撤出武昌退回河南是我大清國入關以來最明智的決策,現在您應噹噹機立斷,立即北撤啊!」

  阿濟格不由嘆了一口氣,然後說了一句大實話:「實際我也想撤啊,但是金華賊來得太快太猛,我現在撤的話恐怕就是第二個燕子磯了!」

  而吳三桂聽到阿濟格這麼說反而變得強硬起來:「正因為是第二個燕子磯,所以要趕緊撤,撤得越快越好,我聽說當初隨豫王、肅江過江者實際不過三千人,我們只要趕緊撤,即使撤不走五萬人也能撤走三萬人吧!只要有三萬人撤到黃河北岸就是空前大捷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